陈楠 第三章 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物质结构形态特征
• 不同功能混杂、新质旧质掺杂。其单体建筑的材质风格、乃至局部区 域的空间布局,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 在空间上,要么表现为整体上的有序和具体上的无序,要么表现为整 体上的无序和局部上的有序;
• 其用地状况常常是居住、商业、办公、工厂或一些特殊用地混杂。 • 在基础设施方面差异较大:时段性混合区的设施常停留在早期水平,
(2)活跃频繁的社会交往 有机构成型居住区里,居民的整体性较强,在生活习惯和价值
观念上,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此类居住区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社会网 络,居民间熟识度较高,居民归属感较强,易形成公共生活。
1.2、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
以“过程取向”作为结构形态的形成机制,没有明确和先验的 目标,而是通过城市机体内蕴的自然生长力不断协调达成的,从而具 有自然、随机的特点。
1.2.1、物质结构形态特征
(1)被扩大的城区包围进来的居住区 • 由于居住区内部不断地加建和扩建,原来松散随意的住宅布局逐渐被
填充,成为建筑和人口密度均较大的危房集中区。 •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缺乏。
(2)处在城市中的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 • 由于空间布局、住宅建设均由个人完成,人们总是顺应正常的生理需
要,依经济能力去建造,但他们也会注意公共交往空间的营建,因而 空间组织上存在一定的序列性和层次性。 • 环境质量差、建筑破损、用地混杂、公共设施设施缺乏是这一类型居 住区的主要问题。
1.2.2、社会结构形态特征
(1)居民同Leabharlann Baidu性强 这一类旧居住区居住的居民有共同的生活背景、相关的利益和
相同的观念意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内在凝聚力。在强大的社会文化、 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下,“求同质”的趋向非常明显。
(2)人际关系复杂矛盾 社会生活在此类居住区中也是以平和的方式进行,并多与日常
家居生活密切相关。但一方面是由于居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另一方面 则是由于恶劣的居住条件,使居民日常生活难以避免磨擦和冲突,表 现出人际关系复杂矛盾的一面。
1.3、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
不是由目标取向或是过程取向单独作用,而是以两种机制共同 作用形成的。混合生长型是我国城市旧居住区中最为常见,也最为复 杂的一种类型,它们分为时段性和地域性两种。 • “时段性”类型: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两种机制常常不是同时作用, 而是其中一种为主,当居住区所处的环境背景变化后,原先的机制被 另一种代替,继续发挥作用,而原先机制作用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 保存下来。 • “地域性”类型: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两种机制同时在居住区的不同 局部发生作用,形成地域性混合的居住结构形态。
第三章 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
通过本章学习 ,掌握旧居住区、 城市中心区、历史 文化保护区这三种 典型城市区域的分 类、评价和更新方 法,熟悉相关案例 ,并能够在城市改 造的实践中运用所 讲授的更新方法。
一、旧居住区的整治与更新
1、旧居住区的分类与评价 根据旧居住区结构形态形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有机构成型、
传统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通常位于城市较为中心的区域,成为 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的现实体现。对于此类居住区,应视其必要性 和可能性,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对整个区要普遍采取加强维 护和进行维修的办法,以防止提早衰败;对那些既无文化价值,又无 使用价值的危房区,应彻底清除,推倒重建。 ● 近现代的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
容市貌的效果; 调——调整土地和房屋的使用功能,改进用地布局,合理优化配置用地; 留——保留文物古迹和历史家住,进行修缮整治,严加保护。
2.3.2、社会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
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结构形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物质结 构形态的环境恶劣和功能复杂,而是其社会结构形态的复杂和松散, 这才是加快这一类旧居住区老化和解体的根本原因。对于复杂松散的 社会结构形态,只有通过推倒重建的办法来重新建构良好的社会网络 和人际关系。注意将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相近的人相聚在一起,以提 高居住区凝聚力和集体感。
– 将传统四合院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制与单元楼相结合,兼有单元式楼 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在保障居民现代生 活需要的同时,较好地延续了传统社会网络;
– 居住区内的道路保留胡同式的街坊体系。
– 建筑外观尽量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灰瓦白墙,新建筑高度基本 上是2~3层;
– 进行一系列与居住区发展相关的探索,如“住房制度改革,社区重 建与合作、文物建筑保护等”
(2)有限的社会交往 由于差异悬殊,不同层次的居民很难打破实际的和心理的界限
进行交往,首属关系(长期全面的、广泛深入的人际关系)减少,次 属关系(交往频率低、关系疏远的人际关系)增多,社会交往因此变 得临时化、表面化、匿名化。
2、旧居住区的分类改造模式
2.1、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
• 物质结构形态方面 ● 传统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
可以采取与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相类似的更新改造方式。
(2)地域性混合区 地域性混合区在同一居住区域里混杂着两种形成机制或目标完全
不同的居住类型,应根据其不同的老化程度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 采取不同的更新改造方式。
E.g. 上海老城厢的“拆、改、调、留” 拆——对于结构差、损坏严重的房屋,拆除重建; 改——对现有旧房进行改造,达到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功能、改善市
2.2、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
• 物质结构形态方面 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是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自然、随机的特征,
其物质结构形态的总体状况较差,住宅年久失修或原本就是非永久性 的棚户,基础设施不全,在使用上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建筑美学价值的旧居住区,在保留恢复的 前提下进行全面整治;而对于大部分没有上述价值的平房或棚户居住 区,则应通过重建方式予以更新改造。
——吴良镛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改造中,原有居住建筑的处理根据房屋现状区别对待: – 质量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 – 具有文物价值的四合院予以保留; – 现存较好的民居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 – 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
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来规划改建,维持了原有的“胡同— —院落”体系,在合院体系改造上取得重要成果:
式,空间组织的基本因素不再是“户”而是一栋住宅楼(多户)。 • 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仍存在一些问题。
1.1.2、社会结构形态特征 (1)居民同质性强
有机构成型居住区形成之初,居民通常是同类而聚的(依照等 级、职业、血缘、祖籍或宗教)。
虽然历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变迁,居住人群的同质 性却大体保留下来。解放后虽取消了等级差别,但单位建房、分房加 强了居住分区的业缘性。
2.3、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
2.3.1、物质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 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结构形态在三类旧居住区中最为复杂,物质
结构形态差异大,布局和使用功能混乱,社会结构形态极为复杂、松 散。简单地重建、整建或维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结构形态中存在 的问题。
(1)时段性混合区结构 时段性混合区结构形态与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较为相似,原则上
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中往往混杂一些其它性质的用地,可将此不 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将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与其他功能的改造结合 起来,使居住区更新改造在经济效益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在其他功能 的更新改造下被带动起来。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将工业用地转变为游憩休闲公园的一 例有影响力的作品。公园中心地带是自1985年来就已经废弃的钢铁厂,设 计师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 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铸造车间改成了电影剧场,厂房被改造 成了展览馆、音乐厅、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游泳馆, 高高的混凝土墙体改造为登山运动者的攀岩训练场,甚至将原来的天然气 管充水进行深度潜水。
二、中心区的再开发与更新
1、传统城市中心的特点 城市中心功能不明显
➢ 广义的城市中心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公共管理、商 业零售、金融贸易、文化娱乐四种主要功能。
案例分析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
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也曾是危 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吴良镛教授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指导了 菊儿胡同改造,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获得1992年世界人居奖。
有机更新 通过顺应城市肌理、继承传统文脉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创造
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达到相 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旧城整体环境的 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定内聚力的矛盾整体,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劣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居民 日常生活难以避免磨擦和冲突。应改善其生活条件,并通过自主建房 、社区自主更新、拆迁回迁、重新分配等手段加强居民交往机会,加 强同质性;建立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以扩展社会网络。
北京小后仓胡同原有住宅都是简易平房,多为危房,人口密度高 达800人/km2,居住条件恶劣。居民大多数为该地段的老住户,职业构 成以公共交通、服务行业、托儿所保育员、小学教师和幼师为主,不 太可能依靠单位分得新住房。这些住户是保证北京衣食住行的基本队 伍,若搬到郊区不仅会发生生活困难,甚至对城市生活也将产生影响 。小后仓危房改建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原住户全部 迁回原地,不增加新住户”的政策,保持了原有社会网络,取得了良 好的社会效果。
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地域性混合区差异性较大,改造过的地 段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未经改造的地段仍非常落后。
1.3.2、社会结构形态特征
(1)居民差异性强 由于居民来源不一,聚居心态和聚居方式并不相同,职业文化
水准、心理素质以及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居住环境质量 好的地段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满足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高层面需求 ;而居住环境较差的地段内,主要问题还停留在如何满足人的基本生 理需求这样的较低层次上。
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况: • 城郊或乡村的自然形成聚落,因城市范围的扩大而被包容进来; • 老城区内的外来人口自发聚集地,因处于城市总体布局中不是很重要
的地区,在城市的强制力之外自然发展。
广州石牌村:位于市建成区东部, 过去村民长期以耕地农作维持生计 ,现在多靠收租过日子。由于外来 打工租客的增加,村民利用自留地 和补偿款大建握手楼,造成村内建 筑物密布,景观杂乱无章。
有不同的宽度和路面标准; • 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但在数量和内容上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商业网
点和文化设施一般是市坊结合。
(2)居住街坊、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 • 规划布局更注意居住功能而不是礼制等级; • 往往以城市干道来划定居住区界域,区内有大路、小路、入户路等,
形成较完整的道路系统。 • 组团空间组织有里弄式、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和自由式等多种方
近现代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由于建造年代较晚,建造的材料 和手段更趋现代化,虽有一定的老化现象,经过整建、维护,仍能有 一定的使用价值。
• 社会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 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内较少混杂其他性质的城市功能,其居住
环境比较单纯,在更新中应从城市整体角度、从根本上保护功能的纯 洁性,此外,保存原有的空间氛围和保存居民的同质性,对于维护良 好的社会网络都是必不可少的。
自然衍生型、混合生长型三类。
1.1、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 以“目标取向”作为结构形态的形成机制,其目标取向的依据
主要为型制、礼俗、观念、规范和规划等。 我国城市居住区历经里坊制、坊巷制等型制,直至近现代在西
方居住区规划理论影响下产生的居住街坊、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
1.1.1、物质结构形态特征
(1)“里坊制”和“坊巷制” • 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居住区形式和谐统一,颇具整体性; • 呈现序列性和有机性强的特点。交通组织井然有序,不同的道路等级
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为公园的游步道,形成了立体的游览系统, 公园还设置了一个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 欣赏区域文化和工业景观,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 境污染。公园成为了一个见证钢铁工业兴衰史的博物馆,是冒险者的 乐园,是一处积极多义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 社会结构形态方面 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的社会结构形态特征表现为社会组织是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