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各地地名由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各地地名由来
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
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l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甘泉县一名得于该县的美水泉。隋炀帝曾以此泉水煮名茶,甘甜醇香,于是赐名甘泉,隋唐肘作为里室的专用贡水。
延安是中国石油的故乡,宋时,沈括在延安发现了石油,并命名为“延州石液”,最早提出石油的概念。1907年9月10日,在延川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被命名为“延一井”。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
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榆林于l9B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米脂的姑娘美丽加花,颜色如玉。貂蝉就是米脂美女的代表。绥德,号称“天下名州”,这里的男子高大、威武、英俊。吕布就是绥德大汉的代表。一曲悠扬的《三十里铺》使绥德家喻中晓。
在清涧县出生的作家路遥,留下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从吴堡县走出的著名作家柳青,铸就了《创业史》;毛主席,在清涧写下了《沁园春·雪》。李有源,在佳县唱出了《东方红》;门李季,在靖边留下了《王贵与李香香》。神木县,古称麟州,又称“杨家城”,因著名的杨家将在此诞生,其故事令世代传颂。诗人范仲淹,在《渔家傲·麟州词》中这样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羌笆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
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
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歧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封神演义》中所提到的“西歧”指的就是该地区介于扶风和歧山的周原,当年周公在此降生时,有凤凰的鸣叫声,所谓“凤凰鸣矣,干彼高岗”。自汉以来,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故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你的秦岭,在宝鸡地区留下了最美的一处人间仙境---太白山。它被后人冠以“天然地质博物馆”、“动物乐园”、“天然植物园”等称谓,位于扶风的法门寺,因藏有佛指舍利,被称为“皇帝佛国”、“塔庙之祖”。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
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又因潼浪汹汹,潼和冲谐音,潼关也称冲关。
潼关作为关口,始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下令废弃函谷关,于河滨之处拦路设关。古潼关又路经两处,一为山路,所谓“细路窄与猿猴相争。”
杜甫题诗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另有诗人赞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故《山海关志》说:“畿内之险,惟潼关
与山海关为首称。”今在其古关口仍留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第一关”和“金陡关”。
潼关县,古称桃林塞。商时,属定国;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汉时,称船司空县,因那时设有掌管黄河、渭河水运事项的部门而名;武周时,设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置潼关县,沿用至今。
韩城:龙门,是韩城最早的代称。史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民间传说“鳃鱼跳龙门”的故事亦由此引发。西周武王伐其子于韩,建韩国。韩城属韩侯国封地。秦时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为韩城县。
西汉之际,锦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因著《史记》被后世尊为“史圣”和“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从此,韩城被称为“文史之乡”。明清之际(1368-1911年),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因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之说。明清之际(1368-1911年),该地科举中试者达到了1396人之多,其中,进士119人。夺魁者仅清朝就有状元l人,会元3人,解元11人。因此,韩城又被誉为“解状盛区”。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针对韩城独特的风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