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五恶乎往而不可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五、恶乎往而不可释文题《庄子·大宗师》中“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称得上做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然一体的,人们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恶乎往而不可”语出《庄子·大宗师》,意思是“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原文为:“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可他却“成然寐,蘧然觉”,一片安宁。
究其原因,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现在完全把天地看成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极高的铁匠,那到哪里去、变成什么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
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困境乃至绝境。
所选部分还是寓言故事,让人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体悟深刻的思想。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就是想通过寓言故事,借助奇特的想象,来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困境,包括病痛、死亡、长相丑陋……庄子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纵然折射着灵魂的随遇而安,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
在危难丛集的人世间,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对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颐隐于齐.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女.恶之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亡.,予何恶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予因以求时.夜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不翅.于父母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⑦佚.我以老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⑧取.妻者止于外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⑨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⑩故不足以滑.和通“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通“________”,____________?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通“________”,____________?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脐肚脐②汝你③无不④司“时夜”即“司夜”⑤悬倒悬⑥啻只,仅仅⑦逸安逸,这里为使动用法⑧娶婚娶⑨窥窥察⑩汩乱?悦愉悦?隙空闲的时间或地方?是善、美(2)一词多义①更岂更.驾哉:更.上一层楼: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②罪彼何罪.焉: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③善乃所以善.吾死也:素善.留侯张良:④济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⑤意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醉翁之意.不在酒:攻其不备,出其不意.:⑥信不至乎期年,而寡之信.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居选文解读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之中。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
“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
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
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
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
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
隐,痛之深也。
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
……羞,耻己之不善也。
恶,憎人之不善也。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教案1-人教版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 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3. 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教学重点】1、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比如“大丈夫”、“义”、“道”等等。
2、能够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想】1.遵从高中学生学习一般的规律,从朗读到结合文本分析。
《先秦诸子选读》虽然是一本人文极强的教材,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上成一堂文化宣讲课。
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努力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这一课有三段文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一堂课,抱有一个较为实际的目标是必要的,那就是学生能理解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4.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很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道”、“气”、“仁”、“礼”、“大”、“刚”等。
其难在一是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一个现代人较能精准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描述上;二是这些概念在有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是有些许差别和有所侧重的。
5.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一要高屋建瓴,顺势而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本文所传递的思想;二要由此分析讨论下去,必须做到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一个中年男子,又一次默默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
时值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失去道德规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
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均显赫一时,唯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背影,在愈驶愈疾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行渐远。
沿途破败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只听一声长啸伴着古老的马车吱吱呀呀,从天尽头传来,久久回响。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
背景扫描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
而一些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
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课件(24张)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哲思短章
高
贵
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 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 严,我为这些人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指身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研究、学习
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 善、美好
掌修国史 著、撰写
答案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君子之于天下也 对于 在
向
乃设九宾礼于廷
③于 而君幸于赵王
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跟、同 从
燕王欲结于君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
答案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真实、不虚 ④信 余固笑而不信也
取得富,取得贵 ④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文言句式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②以告者过也
判断句 _________ 省略句, “以”后省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臵句 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臵句 ________________
在孔子的眼中,贫寒和富贵都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贫寒而不能践行道义,谋
求富贵而不择手段。在富贵财利面前,孔子执着于道义,主张“见利思义”;
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选道义。道义是君子一切行为必须遵循的基
本原则,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都必须按照义的规定去做。
2018-2019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张)
正确 这
到 跟
表转折,却 表顺承 表假设,假如 表修饰
6.然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2019年5月7日 ②若火之始然.雨衣专享文档雨衣专享文档
这样 同“燃”,燃烧
6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语出荀子 的《天论》,意思是说,认为天伟大并且思慕 它,哪里比得上像物一样畜养它并且控制它呢? 在荀子看来,人类不能一味地迷信天地自然,虽 然天地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遵 守自然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自然。
凭借 因为 把
圣明 明确 明亮 照明
2019年5月7日
雨衣专享文档雨衣专享文档
40
①夫日月之.有蚀
②礼义之.不愆兮 ③物之.已至者 5.之④文王康之. ⑤若夫君臣之.义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吾欲之.南海,何如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指老百姓 结构助词,的 代词,我 动词,到
2019年5月7日
雨衣专享文档雨衣专享文档
8
• 荀子的思想虽出于儒,但又吸收了其他各 家的学说,对儒学有所改造。其中最突出 的,是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 史的发展而改变;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 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人性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所谓人性 恶是指人天然有各种情欲,不加限制地发 展下去,必然导致暴乱争夺。但他相信通 过后天的学习熏染,可以达到善的境界。
果。
• 第六段: • 雩而雨
• (名作动,下雨)
小结: 天由天,非由人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2019年5月7日
雨衣专享文档雨衣专享文档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2单元 7、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Word版含答案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孺.(rú)子怵.(chù)惕.(tì)恻.(cè)隐 羞恶.(wù)之心 由外铄.(shuò)我 强.(qiǎnɡ)恕而行 不如荑.(tí)稗.(b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2)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存,动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存在,动词)存者且偷生(生存,动词)枉用相存(问候、探望,动词)(2)由⎩⎪⎨⎪⎧非由外铄我也(从,介词)舍正路而不由(经历、经过,动词) (3)辞⎩⎪⎪⎪⎨⎪⎪⎪⎧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推让,动词)听其狱讼,察其辞(诉讼的供词,名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理由,名词)近者奉辞伐罪(命令,名词)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谦让,形容词)吾今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辞,名词)动以朝廷为辞(托辞,借口,名词)皆以好辞而以赋见称(文学,名词)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别,动词)(4)之⎩⎪⎨⎪⎧人之有是四端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它,代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古义:不是人今义:指不属于人应有的(2)义,人之正路..也古义:正确的道路今义: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2)旷.安宅而弗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闲)(3)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译文: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释文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
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富而.可求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臧武仲之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如如果②约贫困③智聪明(2)一词多义①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余固笑而不信.也: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杳无音信.:低眉信.手续续弹:②恶è无恶.不作:首恶.必惩: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w ū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学恶乎始,恶.乎终: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答案①诚实/真实、不虚/相信,信任/信物,凭据/送信的人,使者/音讯,消息/听凭,随意②罪恶,坏事/做坏事的人/丑,劣/讨厌,憎恨/疑问代词,哪里,什么/疑问副词,哪,怎么(3)古今异义①造次..a 必于是..b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鲁莽,轻率。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1Word版含解析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中的文言知识;第二课时重点选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第一则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抽查学生翻译情况。
3、第一则内容探究(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文延伸: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
滕文公下》联系实际: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虽然谋取了利,但心灵世界却空虚的一无所有。
2018-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二、 Word版含答案
二、非攻释文题墨子认为各国家间、各诸侯国内部贵族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荒废生产、耗损财物、夺民之用,是不义的,因此,他主张“非攻”。
“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攻》的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
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
文章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明主旨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
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其不仁兹.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滋 更加 ②拖 强夺或费力取得 ③辨 分别 (2)一词多义①国⎩⎪⎨⎪⎧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等死,死国.可乎: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②故⎩⎪⎨⎪⎧是何故.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③遗⎩⎪⎨⎪⎧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答案 ①国家/国都/国事/地域 ②原因,缘故/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③丢失/抛弃/留传 (3)古今异义 ①罪益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度。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作者简介老子(约前571—约前471),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
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
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
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2018-2019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检测:第六单元一兼爱
一、兼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课内素材博爱的墨子墨子在《兼爱中》篇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而不是局部的“偏爱”。
他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重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把实行仁义之道看作“天下之良宝”。
墨子身体力行“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把我爱,利吾亲”“为人之家,若为其家”“为彼犹为己”。
庄子也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运用角度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
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
墨家是败在不顾人间烟火上的。
兼爱,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是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让人从自然功利的境界一下子步入天地宇宙间,可以俯瞰人类了。
于是向往着单纯美好的墨家人怀着崇高的心走进世俗。
当一个人的纯洁遇上了腐朽肮脏的时候,如果不能与之合流就终将郁郁寡欢,甚至遭遇群起而攻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教案4 Word版含解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课时建议】二课时【课时过程】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为什么要学(第1、2、3章)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第4、5、6章)什么是好学(第7、8章)学什么(第4、5、11、10、章)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
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附文:①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②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释文题“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
举例来说,一个不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的人,你却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不是愚蠢吗?——具有仁德的人并非一味拿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
这句话言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言明了孔子所说的学习是一种道德修养。
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
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意义上,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既阐明了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述了好学的种种表现。
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是否好学的重要标准。
孔子的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好知不好学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汝你②智聪明③无没有④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2)一词多义①就⎩⎪⎨⎪⎧就有道而正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②亡⎩⎪⎨⎪⎧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广故数言欲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答案①动词,靠近、接近/动词,担任/动词,成就②副词,通“无”,没有/动词,逃跑/动词,灭亡(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为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生。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2则、第3则、第4则、第7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孔子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思考这种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饭疏食饮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义之与比选文解读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但是他非常关注一点,就是富贵是否“可求”。
选文第1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意思是说,富如果可求,即使是手拿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是说富如果不可求,就依从我喜欢的。
这段话有两点值得琢磨:第一,什么是“可求”和“不可求”?联系孔子的其他言论,这“可”与“不可”的关键,在于行为是否合乎道义。
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
第二,什么是“吾所好”呢?孔子宣扬“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宣扬“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并且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论语·里仁》),等等。
很明显,他的所好,简单的说就是道义。
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
第3则选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和“饮水”相对,所以“饭”和“饮”一样应该是作动词,意思是吃;“疏食”和“水”则都是动作涉及的对象。
“曲肱而枕之”意思是说弯着胳膊枕着它。
吃粗粝的食物,喝冷水,弯着胳膊肘作枕头,其中也充满了欢乐。
为什么会这样呢?生活如此贫寒如此简单有什么可乐的呢?这里有一个意思孔子并没有明确地点出来。
对他来说,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句,意思是说,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选文解读人世间有很多种智慧。
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为什么等于2”的那种智慧,不是关起门来冥思“世界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等形而上问题的那种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荀子在《天论》一文中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意思是说,不切于实用的辩说,不切于实际需要的明察,应该抛弃而不加研究。
这种看法并非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却凸显了先秦儒家学者的立场。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
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
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
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
“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
“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
子夏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
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
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
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
选文第3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在处理政事方面,孔子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选文第8则。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莒父是鲁国的城邑,具体位置现在还不清楚。
“宰”指城邑的长官。
“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他先简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做了精要的解释。
“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
“欲速”是指做事情贪图快。
“见小利”是指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
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
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篇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在自处和处世方面,孔子也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谆谆教诲。
选文第7则:“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
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孔子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比喻。
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
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
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
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軏。
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孔子对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的深刻认识,充满了启示意义。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一、略。
二、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材料略)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
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
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
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
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
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另外可以参考教材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部分,如其中的选文第7则、第8则以及该节的相关链接。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参考答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更,改变,改正。
2.远,离开,避开。
3.而,杨树达《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认为不能当“如果”讲,孔子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表明“人”字后面要有一个语句中的停顿,古书中这种句法颇多;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4.舍,放弃,舍弃。
(“不舍昼夜”即昼夜不间断。
)有关资料1.评“由,诲女知之”章问:“‘知之为知之’章,子路不应,有以不知为知之病。
”曰:“子路粗暴,见事便自说是晓会得。
如‘正名’一节,便以为迂,故和那不知处也不知耳。
”问“知之为知之”。
曰:“子路气象粗疏,不能随事精察;或有不合于己,虽于夫子亦艴然,如‘子之迂也’之类,故夫子告之以此。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四)2.评“不曰‘如之何……’”章林问“不曰如之何”。
曰:“只是要再三反复思量。
若率意妄行,虽圣人亦无奈何。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五)实是圣人又如之何一番矣。
文亦巧。
(《四书评》)孔子曾两言“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皆是深闵之、深悚之之词,非弃绝之词也。
(清·方宗诚《读论孟笔记》)3.评“过而不改”章放条宽路,大慈大悲。
4.评“小人之过也必文”章说破千古小人情状。
今人倘有文过之念,这念便是小人了。
(《四书评》)5.评“人能弘道”章问“人能弘道”。
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又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古今所共底道理,须是知知,仁守,勇决。
”问“人能弘道”。
先生以扇喻曰:“道如扇,人如手。
手能摇扇,扇如何摇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五)6.评“无欲速,无见小利”云云千古至言。
(《四书评》)7.评“子贡问政”章问:“民如何是不立?”曰:“有信则相守而死。
无信,则相欺相诈,臣弃其君,子弃其父,各自求生路去。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二)非子贡不能问,非孔子不能答。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圣人看道理直如此透彻!(《四书评》)8.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
(《四书评》)9.评“子在川上曰”等章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
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
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程子曰:“此道体也。
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
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
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
”……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宋·朱熹《论语集注》)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
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
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
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
真善形容道体者也。
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参考译文1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没办法了!”3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4子贡说:“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6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孔子说:“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8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
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10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孔子说:“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
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没有粮食也不过是死亡而已),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