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文学语言学研究,
杨期存约2649字
摘要: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
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
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迷惘觉醒顿悟
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表达美国黑人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
作品,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这个主题:“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曾有过许多只有我自己才能够回答的问题。
我不问自己,却老是去问别人。
只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体验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我才获得别人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
”对自己黑人身份的认识伴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主人公经历了迷惘、觉醒与顿悟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他接受黑人文化、认识自我、确认身份的过程。
一、迷惘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来自南方、十七八岁的黑人青年,既没有名字
又没有身份。
在故事的开端,主人公丝毫没有独立的人格,由于受到白人教育的影响,总是考虑迎合白人的口味。
他的迷惘来自他的年轻无知,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逃避和排斥。
在中学毕业典礼上,他发表了《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的演讲。
为了在白人俱乐部再次讲演,他参与黑人孩子间的格斗,忍受着被灼伤的痛苦,得到一个公文包的奖励,为此他欣喜若狂,以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取成功。
进入大学后他得到了黑人校长布莱索的赏识,他羡慕布莱索拥有的权力与财富。
有一次他开车送白人校董参观
黑人区,结果布莱索以触犯了校规为由将主人公逐出校园,骗他到纽约去找工作,还给了他七封推荐信。
他在纽约不但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反而使自己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当他知道布莱索推荐信的真相以后,他“感到麻木和虚弱……知道那痛苦就会到来的,心里明白不管我出了什么事,我将不会是原先的我了”。
黑人学院的校长把他扔进了一个危机重重的贫民窟,在这里尝尽了被羞辱和被欺骗的苦涩。
所有这些经历使他真正认识到了黑人学院校长虚伪的外表,此时他更加感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忽视他的存在。
这是他向发现自我迈出的第一步,主人公的一系列遭遇,正是他寻求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
二、觉醒
当所有希望都破灭以后,他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而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是在锅炉爆炸发生以后。
他为了谋生到一家油漆厂去做工,黑人师傅罗科威却因为害怕失去工作,而对他抱有敌意,于是故意诱导他引爆锅炉,导致主人公受伤昏迷被送进了油漆厂的医院。
在医院里他被当成医疗实验试验品而一度失忆,他头脑中开始思索“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他认为:“当我发现自己是谁的时候,我就会获得自由了。
”“从医院走出来后,看不见的人”不再害怕了,不怕大人物、校董之类的人,因为“既然我知道不能指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就没有任何理由惧怕了”。
现在他能够面对自己是南方黑人这一事实,不再为自己的身份感到羞耻。
当他走在纽约大街上吃着山药时,“突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自由感”,不怕别人笑话他是南方黑人。
离开医院以后,他住进了哈莱姆区,黑人玛丽细心照顾这个年轻人,他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
玛丽代表着一种力量,更是黑人文化象征,给了主人公母亲般的关照,在生活中他慢慢融入黑人社会当中。
当看到年迈的普洛沃夫妇被人从房中赶出,主人公主动为他们辩护,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于是便被吸收为兄弟会的成员,组织上给他一个新的身份。
他感到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幻想在兄弟
会内实现自我。
他全身心地投到兄弟会的斗争中,他的任务是把哈莱姆区的阴郁情绪组织起来,在这里他的演讲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他坚信种族平等并立志将这种理想变成现实,主人公感悟到黑人的命运和,同时已从情感上彻底皈依了黑人文化。
三、顿悟
但实际上主人公仍旧受着兄弟会委员会一伙的摆布,他积极工作却受到委员会成员的责难。
他逐渐看清了兄弟会的本质,他们牺牲哈莱姆区黑人的利益以保全整个组织。
兄弟会只是把他当成工具,利用黑人的事业推行自己的路线。
克里夫顿的死促使主人公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存在却又无形”。
看清了这一切,他再次感到“我再也不是原先的我了”,重新获得的自我又逐渐失去。
当兄弟会遭到黑人民族主义分子的反对,主人公却被看成是兄弟会的领袖,于是他被逼得东躲西藏,在杂货店乔装打扮了一下,谁知竟成了莱因哈特先生,获得了流氓、赌徒、牧师等多重身份。
这就引起了主人公的困惑:“我究竟是谁?怎么一副墨镜和一顶白帽子就能使我由原来的我变成另一个人?”他不知道究竟所有的社会角色中,到底哪个身份才是真的自我。
最后在街头一场激烈的种族骚动中,主人公不慎跌进一个废弃的地窖。
他停止奔波,隐身地下,烧毁各种虚假身份的证件,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思考人生的价值。
“我走了漫长的道路以后又折回来了,我原先曾梦寐以求,想爬到社会的某一阶梯,此刻却反弹到了原处……”从他生活的小镇到黑人学院,从油漆厂的医院到哈莱姆区,从加入兄弟会直至跌进煤窖中,所有这些经历使他强烈地感觉到整个世界无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他没有身份,人们对他视若无睹,别人只是把他看作一个黑人,他只是一个“看不见的人”。
他终于理解了祖父的临终话语,坦然接受寻找自我身份所付出的代价。
在尾声中他庄严地宣告:“蛰伏期已经结束。
我必须褪去旧皮,上来透透气。
”这意味着主人公彻底与过去告别,勇敢地直接面对自己的人生。
可
见主人公的真正的自我本质,应该是以所有黑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为其种族的彻底解放,为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去斗争,这样他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经历了痛苦而漫长过程,从对黑人文化的无知,到对黑
人文化认同,再到最后的融合,这一过程的艰难形象地揭示出黑人处境的艰难和内心
的蜕化。
主人公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正
如拉尔夫?埃里森所说:“我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发展也就是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
觉悟、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这也是通往自由的路。
”
参考文献:
[1]Busby,Mark.Ralph Ellison [M].Boston:Twayne Publishers, 1991.
[2]拉尔夫?埃里森著.伍绍曾等译.看不见的人[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3]卢亚林.拉尔夫?埃里森的历史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