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
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主要任务
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主要任务(一)实施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新网络”)建设行动1.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
编制新一轮5G建设行动计划,三年内新建3.4万个5G基站,加快5G独立组网(SA)建设,率先建成SA核心网,在实现全市覆盖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性覆盖、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
实现我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
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000Mbps,用户感知速率平均达到50Mbps。
(推进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通信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2.加快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
实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机床、钢铁等10个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深化创新应用,推动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扩容增能,搭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加快行业智能化转型。
推动相关龙头企业建设2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带动15万企业上云上平台。
(推进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通信管理局)3.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
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实现IPv6活跃用户占比互联网用户超过60%,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
加快接入设施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改造,信息通信服务实现按需供给,信息网络应用实现个性定制、即开即用。
(推进单位:市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4.推动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国家战略,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市场应用、运维服务等,完成通信网络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卫星互联网信息服务能力。
(推进单位:市国防科工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实施智慧天网创新二期工程,建设网络运行控制中心,完成国内首颗中轨道技术验证卫星以及相关配测卫星的研制、测试和发射。
上海临港开发区方案
上海临港开发区方案一、产业规划方面:临港开发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规划。
在金融领域,临港开发区将发展国际金融、金融服务外包、国际金融管理、金融科技和再保险等领域的产业。
在航运领域,临港开发区将打造世界级的航运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
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临港开发区将集聚总部经济、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和高技术服务等产业。
二、科技创新方面:临港开发区将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创新体系。
首先,临港开发区将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团队和科技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孵化平台。
其次,临港开发区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临港开发区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
三、高端制造业方面:临港开发区将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端制造业。
临港开发区将引进国内外高端制造业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制造业园区。
同时,临港开发区将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和示范工程,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现代农业方面:临港开发区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
临港开发区将以高品质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农家乐等领域。
临港开发区将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金融扶持,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临港开发区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临港开发区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商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
临港开发区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六、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临港开发区将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区。
临港开发区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临港开发区将加强大气、水质和土壤污染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1.07•【字号】沪府办发〔2023〕20号•【施行日期】2023.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2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1月7日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为进一步提升本市特色产业园区创新突破、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培育,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功能载体,构筑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优势,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聚焦特色产业方向,提升产业特色化和品牌化,布局和发展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
打造特优园区主体,优化园区平台主体开发运营机制,加大专业化、综合性配套供给。
营造特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融合发展,促进项目、资源要素耦合共生,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到2026年,全市特色产业园区达到60个左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00家左右,国家级和市级创新研发机构达到360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二、重点任务(一)实施集群化发展强化行动抓好标志性产业链布局。
实施一批补链固链强链重点项目,培育集成电路、创新药和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民用航空等标志性产业链10条以上,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政府)打造特色产业地标。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上海临港是上海市的东部新城,位于浦东新区南端,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临港新片区发展,上海临港在未来的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上海临港作为一片新兴的城市区域,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在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
同时,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水循环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
此外,还应该注重空气质量改善,在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要尽可能减少对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上海临港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区域,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来支持其发展。
在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商场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还应该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地铁等,以提高区域的交通便利性。
再次,要注重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临港的建筑规划应该注重将不同功能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多样性和高效率的城市环境。
在建筑设计和用途选择上,要兼顾住宅、商业、办公等多个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建筑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上海临港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建筑规划方案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要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体现。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旅游开发,提高人们对本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综上所述,上海临港的建筑规划方案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和传承。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上海临港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区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场地平整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
目录(一)总体说明 (1)1、编制说明 (1)2、工程概况 (1)3、工程质量、工期及安全目标 (2)4、总体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 (2)5、施工组织 (3)(二) 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 (8)1、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8)2、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措施 (12)3、工期保证措施 (15)4、雨天施工措施 (16)5、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16)6、安全保证体系 (19)7、文明施工管理 (22)8、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5)(一)总体说明1、编制说明1.1 编制范围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范围为:上海临港新城东港区一期工程陆域堆场地基处理。
1.2 编制依据1.2.1 依据业主所发招标文件和上海临港新城东港区一期工程陆域堆场地基处理项目场地平整工程现场踏勘考察的实际情况。
1.2.2 依据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1.2.3 依据对施工现场考察了解的施工条件、周围环境及我公司的综合施工生产能力和资源状况。
1.3 编制原则1.3.1 以科学先进的施工管理、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为手段。
1.3.2 以满足施工安全、工程质量要求和施工工期为目标。
2、工程概况2.1 地理位置2.1.1临港新城重装备区上海临港新城东港区一期工程陆域堆场地基处理场地平整工程位于E4路以东、D1路以南,海堤路以北,E41路以东,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
2.2 交通、通讯条件交通条件便利。
沿线工程施工和生活用水便利。
电力发达,可就近搭接。
施工用电条件良好。
3、工程质量、安全目标3.1 质量目标本工程的质量目标是:一次验收合格。
3.2 安全目标安全生产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公司将严格执行国家及建设部等部门颁发的有关施工技术安全规则,坚持文明施工,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工作。
积极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现有道路上的车辆的安全运行和施工安全。
施工中的机械作业等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并责任到人。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8.19•【字号】闵府发〔2018〕23号•【施行日期】2018.08.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闵府发〔2018〕23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现将《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2018年8月19日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当前,闵行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新一轮发展面临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历史性机遇,以及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等有利条件。
闵行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即“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对标一流城市的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不断增强城区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经前期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并依据《闵行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等规划文件,特制定“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作为闵行产业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本规划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2345”的发展战略,其中,“1”是指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引领,积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大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2”是指形成“南上海高新智造带”和“大虹桥国际商贸带”两大产业带;“3”是指主体产业体现“三智”特征,即“智造、智慧、智能”;“4”是指构建“44”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是指强化落实五项保障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一、总体思路及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规划、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端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引导增量、优化存量,促进资源向优势区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协作、合理高效”的产业空间布局,把闵行建设成为科创魅力散发、城市文化可读、产业价值高端的门户枢纽之城、产业策源之城、创新共享之城,成为新时代全球城市的卓越之心。
临港区综合能源的创新应用模式和实施方案研究
太 阳 能第1期 总第357期2024年1月No.1 Total No.357Jan., 2024SOLAR ENERGY0 引言为积极响应中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号召,上海市提出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文简称为“临港区”)作为上海市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存在节能减碳的重大发展需求,需要大力推进和加速片区内综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此,本文开展了综合能源应用模式与实施方案的创新研究,从拓展“光伏+”场景应用模式、太阳能热利用应用用模式、储能系统应用模式,以及碳资产优化配置4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将新能源综合应用融入临港区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环节,将新能源理念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临港区构建多元化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1 拓展“光伏+”场景应用模式目前,中国较大规模的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大部分集中建设在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三北”地区,上海地区由于建设用地面积有限,难以开发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
基于上海地区太阳能资源情况,结合建筑屋顶和立面、交通设施、农业大棚等的建设情况,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有较大的应用及开发空间。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满足用户部分用电负荷需求的同时,多余电量并网还可以带来经济收益。
临港区面对创新发展的整体需求,可在全区域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开发,依据建筑、交通、工业等不同领域特色,发展与多种业态融合的“光伏+”路径,在扩大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规模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绿色用能新模式的发展。
1.1 建筑领域将“光伏+建筑”在多种场景中推广应用,例如,在工商业建筑、仓库、公共设施等建筑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
建筑立面和屋顶与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可实现电力就近消纳、绿色低碳生产。
1)对于工商业建筑而言,承重设计不足的工业建筑屋顶可以推广安装柔性光伏组件,做DOI: 10.19911/j.1003-0417.tyn20230822.01 文章编号:1003-0417(2024)01-20-05临港区综合能源的创新应用模式和实施方案研究彭慈华(上海市太阳能学会,上海 200030)摘 要:为推进和加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文简称为“临港区”)综合能源体系的发展,针对产业园区中公共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建公共建筑同步设计光伏发电系统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太阳能开发和应用模式探究,提出了拓展“光伏+”场景、发展光伏光热热泵及其他太阳能热利用方式、探索区域共享储能和新型用户侧储能系统,以及研究新型负碳技术和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综合能源实施方案,为临港区的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临港区双百工程实施方案
临港区双百工程实施方案为了加快临港区双百工程的实施进度,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临港区位于上海市东南部,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节点。
临港区双百工程是指建设临港新城和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现代化城市和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实现“百里生态滨江、百年临港梦想”的宏伟目标。
二、工程目标1. 建设临港新城: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2. 建设临港新片区:建设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推动经济发展;3. 实现“百里生态滨江、百年临港梦想”:打造生态宜居的滨江生态带,实现临港区长远发展目标。
三、工程内容1. 建设临港新城(1)规划建设现代化住宅区,提升居民居住环境;(2)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能力;(3)建设现代化商业综合体,提升城市商业发展水平;(4)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2. 建设临港新片区(1)规划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2)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科技研发中心,提升产业科技水平;(3)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提升区域物流配送能力;(4)推动金融产业发展,打造金融创新中心。
四、工程措施1. 加强规划设计,科学布局,确保城市建设合理有序;2. 加大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工程建设;3. 加强政策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人才;4. 加强环保治理,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5.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五、工程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程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2.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共识;3. 加强协调配合,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4. 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工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六、工程效果1. 建设临港新城,将提升临港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2. 建设临港新片区,将推动临港区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3. 实现“百里生态滨江、百年临港梦想”,将为临港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1.22•【文号】•【施行日期】2024.01.2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浦东新区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有关要求,现就扎实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支持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
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瞄准浦东新区具有改革场景、具备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及时推广成功经验,更好发挥对改革全局的突破和带动作用。
——坚持开放合作、先行先试。
围绕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为全国制度型开放探索经验。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高效。
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推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改革举措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放大改革综合效应。
浦东新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09-2012)-浦府〔2009〕340号
浦东新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09-2012〕-浦府〔2009〕340号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假设干意见》〔沪委发[2009]9号〕以及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6号〕的精神,根据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新形势下面临的战略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积极对接国家、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行动部署,着眼南汇划入浦东新区以后形成的宽广空间,充分发挥浦东在资本、技术、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着力推动张江的研发创新实力向浦东的产业实力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强化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依托企业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在龙头企业的形成机制上,既重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也重视培育一批本地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成为细分市场领域的龙头企业。
2、充分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对产业化的推动作用。
按照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大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消除制约产业化的体制性和制度性瓶颈,实行政策聚焦。
充分发挥南汇划入浦东新区后的空间优势,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推动张江和金桥两个高新区向南辐射,形成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3、充分依托市场与资本对产业化的支撑作用。
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照企业成长规律要求,进一步调动信贷、投资等各种社会资本,利用国内国际等各方面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
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对企业成长的导向作用,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优势资源支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能力。
4、充分发挥国际创新资源对产业化的牵引作用。
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
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2003年修订本)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二00三年六月目录序言 (1)鼓励类 (8)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8)(一)通信及网络设备 (8)(二)计算机及软件 (9)(三)集成电路 (9)(四)电真空器件 (10)(五)新型电子元器件 (10)(六)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 (11)二、现代生物与医药制造业 (11)(一)生物技术与产品 (11)(二)新型化学合成药、半合成药 (12)(三)中药现代化技术 (13)(四)新型制剂技术与产品 (13)(五)其它 (14)三、汽车制造业 (14)(一)轿车 (14)(二)客车、摩托车和运输车 (15)(三)高性能特种车辆 (15)(四)新能源汽车 (15)(五)关键零部件 (15)四、冶金及新材料制造业 (16)(一)精品钢材 (16)(二)有色金属 (17)(三)非金属新材料 (17)五、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制造业 (18)(一)石油化工 (18)(二)精细化工及有机化学新材料 (19)六、成套装备制造业 (20)(一)电站与输变电设备 (20)(二)加工成套设备 (21)(三)工程机械及农业装备 (22)(四)仪器、仪表及专用工具 (23)(五)船舶制造 (24)(六)航空航天制造 (25)(七)交通运输配套设备 (26)(八)城市轨道交通设备 (27)(九)现代物流装备 (27)(十)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 (27)(十一)医用仪器和制药设备 (29)七、都市型工业 (30)(一)小型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 (30)(二)现代物流及制造中应用信息技术及软件开发 (30)(三)服装服饰 (31)(四)包装与广告印刷 (31)(五)钻石珠宝等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 (32)(六)钟表和文体用品 (32)(七)工业设计与模型制作 (33)(八)食品加工制造 (33)八、生产性服务业 (34)(一)汽车服务 (34)(二)工程装备配套服务 (35)(三)工业信息服务 (35)(四)技术服务 (36)(五)现代物流 (36)(六)工业房地产 (37)(七)工业咨询服务 (37)(八)其它工业服务 (38)限制类 (38)禁止类 (40)一、行业 (40)二、工艺、产品 (41)工业布局导向 (42)(一)上海市工业总体布局 (42)(二)重点产业基地 (43)(三)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 (44)(四)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 (46)(五)区县特色产品 (47)序言根据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公布《关于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的精神,抓住上海筹办2010年世博会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等所带来的重要机遇,不断地推进上海工业战略性升级,实现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和研发并重转变、从体现实力为主向体现实力和服务并重转变、从实体经济为主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并重转变,着重提高上海工业辐射和服务全国的能力。
2024年整理新型园区综合开发施工方案(功能分区与设施规划)
《新型园区综合开发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型园区的建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新型园区旨在打造一个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园区占地面积[X]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周边配套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园区规划分为多个功能分区,包括科技研发区、产业生产区、商务办公区、生活配套区等,以满足不同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二、功能分区规划1. 科技研发区- 定位:打造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入驻。
- 设施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交流中心等。
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仪器,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同时,设置休闲交流空间,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化、智能化的建筑设计,体现科技感和创新精神。
2. 产业生产区- 定位:承接各类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 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化的厂房、仓库、物流中心等。
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和设施。
同时,规划完善的交通网络,确保货物运输的便捷性。
- 建筑风格:以实用、高效为原则,采用简洁大方的建筑设计。
3. 商务办公区- 定位:为企业提供高端的商务办公环境,吸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入驻。
- 设施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写字楼、会议中心、商务酒店等。
配备完善的办公设施和服务,满足企业的商务需求。
同时,设置休闲娱乐设施,提高办公人员的生活品质。
- 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设计,体现高端大气的商务氛围。
4. 生活配套区- 定位:为园区居民和企业员工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
- 设施规划:建设住宅、学校、医院、超市、餐厅、公园等。
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 建筑风格:以舒适、温馨为原则,采用人性化的建筑设计。
三、设施规划1. 道路交通设施- 规划园区内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于印发《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先行先试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于印发《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先行先试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04.27•【字号】沪发改社〔2023〕18号•【施行日期】2023.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先行先试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沪发改社〔2023〕18号各有关部门、单位:根据《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和重点任务安排,为进一步支持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有关部门联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定了《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先行先试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若干措施》,已经市领导同意,现正式印发,请认真做好落实工作。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2023年4月27日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先行先试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若干措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核心区,具备重要的产教融合制度、人才、科技、文化等资源。
为贯彻国家深化产教融合试点要求,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先行先试探索,提升产教融合能级水平,发挥试点示范作用,现提出如下措施:一、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制度环境1.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依托上海市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临港新片区试点核心区建设市区协同推进机制作用,对需争取的国家支持、需实施的改革创新、需出台的重点政策、需落地的重大项目等进行协调推动。
依托上海电机学院设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联合临港新片区内外高校和职业院校、重点企业、创新机构等,搭建开放共享合作平台,联合开展各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和活动,促进人才全链条创新培育和科研成果转化。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更新水务海洋实施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更新水务海洋实施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水务局•【公布日期】2024.08.07•【字号】沪水务〔2024〕337号•【施行日期】2024.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更新水务海洋实施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沪水务〔2024〕337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各区水务局(海洋局),局属相关单位、局机关相关处室,城投集团、城投水务集团: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更新的决策部署,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水务海洋工作,我局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水务海洋实施案(2024-2025年)》。
现予以印发,请各单位、部门按分工推进工作。
特此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2024年8月7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水务海洋实施方案(2024-2025年)为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任务要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水务海洋相关工作,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结合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上海市水系统治理“十四五”规划》有关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1]。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更新的建设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驱动,统筹实施城市更新水务设施建设,落实水务海洋行业各项工作,助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服务和保障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着力补齐现有短板,进一步提高防汛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饮用水品质、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水务设施高品质服务水平。
规划引领,分类施策。
发挥规划引领约束作用,聚焦重点区域,满足城市更新需求,统筹各类水务规划的落实。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支撑研究(概念报告)中共上海第八届党代会明确提出,上海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新型的产业体系。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综合开发区”)的建设将是上海在发展新型产业体系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上实施战略创新的重大举措。
她将成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区和创新区,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性要地,是上海利用WTO 机遇的最有力度的抓手之一,是上海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最新平台。
一、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战略地位和意义1、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上海将是中国制造业的龙头,这是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存在的一种稳定的趋势。
21世纪,中国和上海制造业的一个艰巨任务是在面向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上实现全面的进口替代。
为此,上海亟待建设大规模、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以面向整个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体的综合经济开发区,使上海在装备工业方面既具有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快速吸纳和消化功能,又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功能,全面建立起上海现代制造业的完整体系,在中国装备工业实现进口替代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上海工业的龙头地位。
2、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时期,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正在推动着中国的传统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面对这一新趋势上海需要增创服务全国和服务长江三角洲的新优势,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战略性举措是建设一个以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工业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等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这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度高、附加价值高、辐射性强、成长性好的,在运作模式、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能与时俱进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无论是中国工业,还是长江三角洲工业,或者是上海工业体系,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面向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
上海只有在这一环节有所突破,才可能更为全面地确立起上海制造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为四个中心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现代产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密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征求意见稿)二00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导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遵循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上海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一、二十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依托深水港和空港,依托浦东铁路与内河航运中转港,与海港新城相呼应,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00-120平方公里左右,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制造研发、现代物流、出口加工、自由贸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将作为一个实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港与制造业强国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充分发挥浦东开发的放大效应,为海港新城提供产业支撑,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成为国家级现代装备业的发展基地,争取建立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为了贯彻落实9月21日陈良宇市长在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我委会同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外资委、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南汇区政府等有关单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委托科尔尼、野村、麦肯锡等三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进行战略咨询,委托国家计委组织开展在上海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研究,会同本市有关委办局及研究机构就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产业转移、规划选址与布局、产业定位、环境评估报告、市政配套等专题进行研究。
在上述三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本方案。
一、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1、有利于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产业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
美国商会调查表明,87%的美国企业欲扩大在华投资;科尔尼公司最近在对1000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调查后称,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正成为对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来自日、韩、欧、美制造业的转移浪潮极有可能使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基地。
中国必须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滞后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瓶颈。
《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把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手段,作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核心领域。
上海必须构建一个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实施国家战略、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全新平台。
这是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发展新空间的需要,是为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的需要。
2、有利于实现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促进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与深水港和空港的良性互动。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毗邻两港、靠近海港新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便于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便于享受各种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区内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临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地与产品出口基地,为两港发展与海港新城的建设提供了服务对象和产业支撑,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带动海港新城人口的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临港开发区与两港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双向推进格局。
总的来说,建设临港开发区,形成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亚太航空枢纽港等国家战略的良性互动,必将扩大单个国家战略的意义,实现优惠政策聚焦、服务能级提升、地区功能配套、投资吸引力增强等叠加效应,加速多项国家战略的成功实施和整体推进。
2、有利于实现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促进临港开发区与深水港和空港的良性互动建设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必将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亚太航空枢纽港等国家战略形成政策效应的叠加、集聚效应的叠加和辐射效应的叠加,实现该区域服务能级快速提升、功能配套加速完善、投资吸引力倍速增强,从而使该地区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整体推进、超常规发展。
临港开发区毗邻两港、靠近海港新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便于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便于享受各种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区内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临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地与产品出口基地,为两港发展与海港新城提供了服务对象和产业支撑,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带动海港新城人口的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临港开发区与两港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双向推进格局。
2、有利于构筑“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浦东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性和功能性开发,总投资累计3000亿,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000亿,对上海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与示范作用。
党的十六大指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目前,深水港开发已经启动,空港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越江工程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都在全面推进中,为大浦东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
建设临港开发区,是推进“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对浦东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具有放大效应的有利抓手,将进一步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效应。
浦东开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继续高举浦东开放开发的大旗,把已有的优势放到更大的空间范围,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的放大效应。
4、有利于提升上海产业能级,加快推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上海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并呈现向周边加速转移的趋势。
长三角其他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的重要节点,已与上海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这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又真实的反映了上海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在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产业竞争和分工中形成技术落差与能级位差,力求“领先一步,脱开一步”,积极进行创新,才能使上海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间建立新的互动与共赢的格局,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因此,上海必须在独占性的领域,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与跨越式发展。
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提供生产机器的支持性产业,位于制造业链条的上游,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是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手段。
建设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将有助于实现上海产业发展新突破,提高上海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进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建立。
(二)紧迫性1、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时间有限1992年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大约持续了四年,1996年以来步入相对平稳期。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步入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
据权威经济专家称,新一轮转移呈现目的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高潮时间不会超过3-5年。
如果不能抓住这段机遇期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在外资的强大竞争压力下,国内市场将面临被外资蚕食,国外市场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制造业强国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历史机遇难得,稍纵即逝。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竞争激烈上海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际上面临着新加坡、香港、台湾、吉隆坡、汉城、曼谷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国内有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保税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1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竞争;长三角周边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上海形成水平分工,例如,昆山准备紧贴上海嘉定区建立一个占地180平方公里的吴凇江开发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珠三角,如东莞,通过大量接纳台湾、香港等地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沈阳、德阳等地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试点城市”,广东省已把通过建设南沙开发区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地区竞争激烈,速度制胜。
3、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项目准备落户上海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计委正在酝酿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利用我国燃汽轮机、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和巨大市场需求,扩大吸引外资、加大引进技术与对外开放力度。
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外商不少装备企业的总部,都希望入驻上海,一些已在上海投资的跨国公司也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现有国家级开发区为新一轮发展,正在寻找“飞地”,随着市区“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市级工业为产业升级也将落实转移基地。
商机已经来临,时不我待。
(三)可行性1、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上海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技术与项目来源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升级与联动态势。
转移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制造环节的转移,带动研发、服务等环节的联动转移。
如微电子、技术装备型产业的转移,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
与产业转移相应的是巨额国际资本的流动。
据估计2005年全球金融资产的总量近1000万亿美元,与产业投资有关、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多达500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发展装备制造业所需的项目、资金与技术来源。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竞争格局,让跨国公司把高端技术逐步释放出来,加强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在上海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2、上海的综合优势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人才、技术、市场支持上海人才荟萃,科教密集,基础雄厚,这些综合优势使上海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内外人才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先锋与全国最大的现代装备业基础最好的工业技术中心之一,上海基本构成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框架,拥有品牌、技术、管理、人才和综合配套能力,为临港开发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上海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外与国内市场空间。
3、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临港开发区的成功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规划建设中的临港开发区北有设施一流的浦东国际机场,南依东方第一大港——洋山国际枢纽港,东临滨海旅游度假区,西有科教园区和国际医学园区。
交通条件便利,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以及磁悬浮在此交汇,有利于降低产业的物流成本;配套服务齐全,海港新城的海关、商检、检疫、政务、港务、商住、人才等能为开发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滩涂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区空间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