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和线束组件的通用要求
线缆及线束组件检验标准
线缆及线束组件检验标准1. 引言线缆及线束组件在电子设备和电气系统中起着连接和传输信号的重要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质量达到要求,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本文将介绍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检验标准,并提供一些常见的检验指标和方法。
2. 检验标准2.1 质量标准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
在制定质量标准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 电气性能: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绝缘电阻等指标。
-机械性能:包括弯曲半径、拉伸强度、振动抗性等指标。
- 环境适应性:包括耐高温、耐低温、抗湿度、耐腐蚀等指标。
2.2 检验内容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检验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 外观检查:检查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外表面是否完整,有无裂纹、变形、划痕等缺陷。
- 尺寸检查:检查线缆及线束组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 电性能检查: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参数的测量,检查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 机械性能检查:包括弯曲测试、拉伸测试等,检查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机械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 环境适应性检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高温、低温、湿度、腐蚀等环境适应性测试。
3. 检验方法3.1 外观检查方法外观检查可以通过目视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目视检查主要检查线缆及线束组件表面的裂纹、变形、划痕等缺陷;显微镜检查可以进一步观察线缆内部的细节,如引线焊点、绝缘层等。
3.2 尺寸检查方法尺寸检查可以使用卡尺、测微计等工具进行,测量线缆及线束组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尺寸参数,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3.3 电性能检查方法电性能检查需要使用专用的测试仪器,如万用表、LCR表等。
根据线缆及线束组件的不同类型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测量方法和参数,进行电阻、电容、电感等参数的测量。
3.4 机械性能检查方法机械性能检查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如弯曲测试、拉伸测试等。
弯曲测试可以使用弯曲试验机进行,拉伸测试可以使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根据测试结果判断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机械性能是否达到要求。
IPC WHMA-A-620B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 CIS认证
IPC WHMA-A-620B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 CIS认证【招生对象】 PCB/SMT/AI工厂的生产、品质、研发、工艺等部门的经理、课长、主管、工程师等参与制培训裨益:■促进操作员和检验人员快速达成共识■操作更规范,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降低废品率■减少供应商和采购者之间由于判定标准不清晰产生的争议【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咨询热线】0 7 5 5 – 2 6 5 0 6 7 5 7 1 3 7 9 8 4 7 2 9 3 6 李生【报名邮箱】martin# (请将#换成@)培训内容介绍:由IPC和线束制造商协会(WHMA)共同开发的最新版IPC/WHMA-A-620B,是唯一被业界一致认可的线缆、线束组装要求和验收的标准。
该标准描述了线缆、导线及线束组件的电子和机械质量可接受性,并对下述内容做了重要更新:注塑、灌注、衔接、不含塑料支撑的连接器压接、内绝缘穿刺连接器、连接器连接、硬和柔性线缆、柔性套管、扫帚型固定、测试等;另增加了125幅全彩图例。
标准涵盖了备线、端子焊接、机制和冲压成型端子的压接、绝缘穿作为线缆线束行业进行工艺、材料和检验管理的指导标准,目前已为全球范围的OEM和EMS公导入IPC/WHMA-A-620 认证培训课程,彰显了贵公司在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贵公司进行ISO认证或其他质量可靠性方面的体系认证,同时降低贵公司的人IPC/WHMA-A-620B CIS课程培训大纲一(强制模块)课程介绍、IPC政策及程序、前言(章节1)、可适用文件(章节2)、备线(章节3)、线缆组件与导线二(可选)压接端子(章节5)、绝缘穿刺(IDC)(章节6)三(可选)焊接端子(章节4)四(可选)连接器连接(章节9)、二次成型/灌塑成型(章节10)五(可选)衔接(章节8)六(可选)标记/标签(章节12)、紧固(章节14)、线束/线缆的电气屏蔽(章节15)、线缆/线束防护层(章节1七(可选)同轴及双轴线缆组件(章节13)八(可选)无焊绕接(章节18)老师介绍Andy Chen老师现为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授权培训讲师(CIT),担任IPC-A-610、IPC-7711/7721、IPC-A-600、IPC-A-620、IPC J-STD-001标准的培训讲师。
线束检验标准
精品文档线束通用检验标准版本:A0编制 / 日期:审核 / 日期:批准 / 日期:版本修改记录:修订日期版本修改内容1.目的:使生产制作人员和检验人员有统一的标准可依。
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冲制裸压端子压接作业方法、检验标准及判定标准。
3.标准性引用文件:IPC-A-620线缆及线束组件的一般要求UL486A电线与端子压接拉力测试标准4.术语与定义:4.1 端子拉脱力:端子和导体压接后,将导体从端子中拉脱时的所需最小别离力。
4.2 压接高度:端子和导体压接后,在导体压接区所形成的闭合压接截面的最大高度。
5.制作与检验要求5.1 端子各局部区域的示意图:序号名称示意图1绝缘皮检查窗2喇叭口3刷尾检查窗4锁紧翼 / 锁紧舌 / 锁紧弹片5绝缘皮压接区6导体压接区7端子结合区 / 装配功能区8料带残耳 / 料带头9接线柱挡耳 / 止位挡片裁线检验标准导体损伤:状态图示描述导体没有划伤,缺口,被切断或者理想状态其他损伤匀收状态拒收状态精品文档导体划伤,缺口和被切断的程度不能超出表 1范围划伤,缺口或被切断的导体程度超出表 1范围表1:导体数量〔根〕对于导线有划伤,缺口和切对于铆压端子可以接受导线有对于焊接端子可以接受导断的最大范围划伤,缺口和切断的最大范围线有刻痕、切断的最大范围小于 70007-1510116-2530226-4043341-6054461-120655大于 1216%5%5%绝缘损伤:状态图示描述绝缘层被切的整齐且沒有被收缩,理想状态变长,碎屑,变色,腐蚀或烧伤。
精品文档匀收状态拒收状态线材处理—沾锡绝缘层经过剥皮后有轻微的均衡的印痕。
绝缘层的厚度減少不超过20%。
绝缘层的不平整度要小于绝缘层外径的 50%或者小于 1mm。
绝缘层在剥皮过程中产生变色。
绝缘层被切开或损伤绝缘层的厚度減少超过20%绝缘层的不平整度大于绝缘层外径的 50%或者或 1mm绝缘层烧焦绝缘层熔到导体里先沾锡以确保被锡焊的芯线形成一个统一的、可焊性的外表。
线束检验标准
版本:A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版本修改记录:
修订日期
版本
修改内容
1.
使生产制作人员和检验人员有统一的标准可依。
2.
本规范规定了冲制裸压端子压接作业方法、检验标准及判定标准。
3•UL486A电线与端子压接拉力测试标准
4.
4.1端子拉脱力:端子和导体压接后,将导体从端子中拉脱时的所需最小分离力。
对于铆压端子可以接受导线有 划伤,缺口和切断的最大范围
对于焊接端子可以接受导
线有刻痕、切断的最大范围
小于7
0
0
0
7-15
1
0
1
16-25
3
0
2
26-40
4
3
3
41-60
5
4
4
61-120
6
5
5
大于121
6%
5%
5%
4.2压接高度:端子和导体压接后,在导体压接区所形成的闭合压接截面的最大高度
5.
5.1端子各部分区域的示意图:
4
锁紧翼/锁紧舌/锁紧弹片
5
绝缘皮压接区
6
导体压接区
7
端子结合区/装配功能区
8
料带残耳/料带头
9
接线柱挡耳/止位挡片
5.2裁线检验标准
521导体损伤:
状态
图示
描述
导体数量(根)
对于导线有划伤,缺口和切 断的最大范围
线缆和线束组件的通用要求
惠州奥华电子有限公司HuiZhou aowa electronics Co.,Ltd.文档信息文档名称: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负责部门:质量部文档编号:AW-WI-001 机密等级:公开文档版次:第C 版制订:制订日期审核:审核日批准:批准日文件更改履历表版次生效日期修订者说明Huizhou aowa electroncis Industrial Co.,Ltd版本:第C版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次: 1 /77目录3.1.3导体变形、呈鸟笼状 (9)1.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要求和验收 (3)3.1.4绞线 (10)1.1 范围 (3)3.1.5绝缘皮损伤 (10)1.2 目的 (3)3.2屏蔽线 (11)1.3阅读本文件的方法 (3)3.2.1 屏蔽线—剥外被 (11)1.4应当或应该 (3)3.2.2 屏蔽层编织—预留、梳理及绞合 (14)1.5文件的优先顺序 (3)4.焊接 (16)1.6工具和设备控制在制造过程中应当 (3)4.1 材料、元件及设备 (17)1.7 目视标准 (4)4.1.1 材料、元件及及设备-材料 (17)1.8 缺陷与制程警示............ . (4)4.1.1.1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焊料 (17)1.9 检查条件 (4)4.1.1.2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助焊剂 (17)1.9.1 目标 (4)4.1.1.3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可焊性 (17)1.9.2 可接受.......................... ..44.1.1.3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工具和设备..17 1.9.3制程警示 (4)4.1.1.4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除金 (17)1.9.4 缺陷 (4)4.2清洁度 (17)1.9.5 处置 (4)4.2.1清洁度—焊前 (17)1.10 电气间隙 (5)4.2.2清洁度—焊后 (17)1.11 单位及应用 (5)4.2.3清洁度—焊后颗粒物 (18)1.12目视.............................. ..54.2.4焊接后-助焊剂残留物-可清洗助焊剂 (18)1.12.1 光照度 (5)4.2.5焊接后-助焊剂残留物-免清洗助焊剂 (18)1.12.2 放大装置和照明 (5)4.3焊接连接 (18)1.13 静电释放防护 (6)4.3.1焊接连接-总则 (19)1.14 污染......................... (6)4.3.2焊接连接-焊接异常 (22)1.15 材料的方法 (6)2.参考标准...............................6 4.3.2.1焊接连接-焊接异常-暴露金属基材. (22)4.3.2.2焊接连接-焊接异常-暴露焊接表面 (22)3.备线 ......... ......... .. (7)4.4导线、引线准备上锡 (23)3.1 单芯线(包含非屏蔽和屏蔽线中的单芯线).8 4.5导线绝缘皮 (24)4.5.1导线绝缘皮—间隙 (24)3.1.2铜丝损伤和切线 (8)Huizhou aowa electroncis Industrial Co.,Ltd版本:第C版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次: 2 /77目录4.5.2导线绝缘皮—焊后损伤 (26)7.12超声熔接 (59)4.6呈鸟笼状散开的导线(焊后) (27)8.连接器装配和连接 (61)4.7导针焊接 (27)8.1连接器损伤 (62)4.8搭接—2条以上导线焊接 (29)8.1.1连接器损伤-总则 (62)5.热缩套管 (33)8.1.2连接器损伤-接触面 (63)6.端子压接 (37)8.1.3连接器损伤-PIN(管脚) (62)6.1端子与线缆定义 (38)8.2PIN安装 (63)6.2端子铆接的外形总体要求 (38)8.3固定塞. (64)6.3绝缘铆压区 (38)8.3.1固定塞安装 (64)6.4绝缘检查窗口 (40)8.4线缆单根受力 (64)6.5导体铆压 (41)8.5线缆过长 (65)6.6喇叭口 (42)9.标签 (67)6.7 导体刷 (42)9.1旗型标签 (68)6.8残余料带 (43)9.2缠绕标签 (70)6.9 单根受力 (44)10.线束组件的缠绕、防护 (72)6.10 端子铆接特别工艺要求 (44)10.1胶带 (73)6.10.1 并接假线位置 (44)10.2海绵 (74)6.11端子与线缆保持力 (45)11测试、测量 (75)6.12特殊产品要求 (46)11.1非破坏性测试 (75)7.二次成型和超声熔接 (47)11.2返工或维修后测试 (75)7.1二次成型—内模 (48)11.3导通性测试 (75)7.2二次成型—冲胶 (49)11.4短路测试 (75)7.3二次成型—外模和卡扣成型 (49)11.5 耐压(DWV)测试 (75)7.4二次成型-合型线错位 (52)11.6 绝缘电阻(IR)测试 (76)7.5二次成型—连接器和线缆的配合 (52)11.7尺寸测量 (76)7.6二次成型—毛边、批锋 (54)12.包装 (76)7.7二次成型—裂纹、破损、松动 (56)12.1规格型号 (76)7.8二次成型—颜色 (57)12.2数量 (76)7.9二次成型—固化 (57)12.3包装的特殊要求 (76)7.10二次成型—返工 (58)12.4外包装 (76)7.11二次成型—螺纹和螺纹孔 (58)Huizhou aowa electroncis Industrial Co.,Ltd版本:第C版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次: 3 /771.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要求和验收1.1 范围本标准收集了关于线缆、导线及线束组件的电气和机械质量可接受性通用要求。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线缆及线束组件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一种连接元件,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质量,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和验收。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的要求。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绝缘性能,能够承受一定的电流和电压。
其次是尺寸的要求。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能够准确地连接各个部件,避免出现接触不良或短路等问题。
此外,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外观要求也很重要,应无明显的损伤、污染或变形等缺陷。
对于线缆及线束组件的验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是外观的验收。
我们需要仔细检查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外观,确保其没有明显的损伤、污染或变形等问题。
其次是尺寸的验收。
我们需要测量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尺寸,与设计要求进行比对,确保其符合要求。
此外,还需要进行电性能的验收。
我们可以使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测试,检查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导电性能和绝缘性能是否符合标准。
除了上述要求和验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项。
首先是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弯曲、拉扯或挤压线缆及线束组件,以免损坏其内部结构或导致线缆断裂。
此外,还需要注意防护措施。
线缆及线束组件应与其他部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受到机械碰撞或化学腐蚀等损害。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对于保证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对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材料、尺寸和外观等方面进行要求,并进行外观、尺寸和电性能的验收。
同时,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正常工作和寿命。
通过严格的要求和验收,我们可以提高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质量,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线束组件技术要求
线束组件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线束组件采购、入厂检验的依据。
2 引用文件
GB/T 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一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 4706.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GB 5023.3-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GB 17196《连接器件连接铜导线用的扁形快速连接端头安全要求》
GB 15092.1《器具开关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3 技术要求
3.1 线规、尺寸:线束组件的导线技术参数、配合尺寸,按产品图纸;
3.2 外观:
a.导线表面光滑、色均,无明显油污、毛刺、砂粒、擦伤、裂纹等现象;
b.导线与连接端头压接部分,线芯无外露,护套完整无损坏;
c.导线的剥头对线芯的损伤(如线芯断、割伤等)不得大于8%;
3.3 导线:线束组件的导线应符合GB 5023.3要求;
3.4端接件:连接铜导线用的各规格快速连接端头尺寸,其尺寸规格应符合:GB 17196第6.1条;
3.5压接成型状态:导线在端子压合点的位置应正确并保持一致;
3.7抗拉强度:导线与连接端头压接部分的抗拉强度应符合GB 17196第9.6条;
其它项目,需方视产品质量情况,可不定期下厂检验。
4.3验收规则
产品按批次检验按GB/T 2828.1特殊检查水平S-3进行。
4.4型式检验
由需方按需要提出,由供方提供相应的试验报告。
5.供货状态
5.1供货产品必须附出厂检验报告(质保书)、合格证。
5.2包装数量、方式由供货方自定。
徐文静电缆线束通用安装要求
作者:徐文静通用安装要求电源线及导线线束1 介绍关于各种不同情况下如何捆扎和布置电源线和线束的通用安装说明和规范。
摩擦面: 车辆运行期间可能与线束体摩擦而对其造成损坏的物体。
(如护套管、毛角、螺纹等)电缆: 2根或多根的导线一起平行的放置一个保护层内形成的个体,或者用于电源分配且线径≥16mm2的单跟导线电缆线束: 见“导线线束”线束扎带: 在车辆运行期间能捆扎特定线束负载的、抗紫外线的尼龙塑料制成的带子。
摩擦损伤: 因摩擦而造成的损耗或损伤。
.护套管: 用于保护导线和线束的软管,有时也用来保护电源线。
压接: 紧固接线端子的物理过程。
损坏: 与原始状态偏离的物体。
电器电缆: 用于输送电流的,被包裹在绝缘材料里的几股导线。
固定点: 线束和电缆固定在底盘或其他零部件上的位置点。
危险介质: 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损坏周围零件的,并引起安全隐患的介质。
绝缘层: 用于保护铜导线等导体的具有良好绝缘性的材料。
铜线股: 导体的单一个体(单位)。
接头端子: 用于线束连接与之配合的元件,以作进一步的电流分配和运输的金属元件。
牵引电压(高压): 电压大于直流60V或交流25V(有效电压)。
.电源线: 用于电源分配的电缆,一般线径≥16mm2。
导线: 有绝缘层包裹的单一导体。
导线线束: 单根电缆或多根电缆包裹在一起,通常这些电缆的线径(单根)≤16mm2.2 捆扎和线束布置此章节涵盖了不同情况下线束捆扎的通用规范,这些都是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主要目的是避免损伤并延长电源线和线束的使用寿命。
2.1 概述如何捆扎线束使其不受损伤同时也会不损伤到周围的其它零部件是很重要的课题。
这可以通过增加捆扎点、将电源线和其它线束分开捆扎或使用一些保护材料(穿线管、橡胶垫等)来实现。
捆扎标记可以使用标记(例如胶带或未捆扎的扎带)来标示捆扎的位置,以保证准确的固定位置。
走线布置电源线和线束的走线应尽量笔直、平行,图 2 - 不正确的电缆走线:电缆缠绕在线束上非暴露区域的走线电源线和线束走线布置应尽量避免暴露在周围的各种隐患下,例如不应该在常见的危险区域(如较低的车身前缘处)走线。
线束检验标准
线束检验标准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线束通用检验规范版本: A0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使生产制作人员和检验人员有统一的标准可依。
2.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冲制裸压端子压接作业方法、检验标准及判定标准。
3.规范性引用文件:IPC-A-620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一般要求UL486A 电线与端子压接拉力测试标准4. 术语与定义:端子拉脱力:端子和导体压接后,将导体从端子中拉脱时的所需最小分离力。
压接高度:端子和导体压接后,在导体压接区所形成的闭合压接截面的最大高度。
5. 制作与检验要求端子各部分区域的示意图:裁线检验标准导体损伤:状态图示描述理想状态导体没有划伤,缺口,被切断或者其他损伤匀收状态导体划伤,缺口和被切断的程度不能超出表1范围2 喇叭口3 刷尾检查窗4 锁紧翼/锁紧舌/锁紧弹片5 绝缘皮压接区6 导体压接区7 端子结合区/装配功能区8 料带残耳/料带头9 接线柱挡耳/止位挡片拒收状态划伤,缺口或被切断的导体程度超出表1范围导体数量(根)对于导线有划伤,缺口和切断的最大范围对于铆压端子可以接受导线有划伤,缺口和切断的最大范围对于焊接端子可以接受导线有刻痕、切断的最大范围小于7 0 0 07-15 1 0 1 16-25 3 0 2 26-40 4 3 3 41-60 5 4 4 61-120 6 5 5 大于121 6% 5% 5% 绝缘损伤:状态图示描述理想状态绝缘层被切的整齐且没有被收缩,变长,碎屑,变色,腐蚀或烧伤。
匀收状态绝缘层经过剥皮后有轻微的均衡的印痕。
绝缘层的厚度减少不超过20%。
绝缘层的不平整度要小于绝缘层外径的50%或者小于1mm。
绝缘层在剥皮过程中产生变色。
拒收状态绝缘层被切开或损伤绝缘层的厚度减少超过20%绝缘层的不平整度大于绝缘层外径的50%或者或1mm 绝缘层烧焦绝缘层熔到导体里线材处理—沾锡先沾锡以确保被锡焊的芯线形成一个统一的、可焊性的表面。
XXX-线束组件的要求及验收A0
修订记录前言本技术条件主要用于规范本公司低压线束组件的要求及验收。
本技术条件由线束部编织。
目录修订记录 (2)1. 目的 (1)2. 范围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4. 术语和定义 (1)5. 通用技术条件要求 (2)5.1 通用要求 (2)5.2 外观要求 (2)5.3 尺寸要求 (3)5.4 电线的连接 (4)5.5 阻燃的要求 (4)6. 一般流程图 (5)7. 工作程序 (5)7.1 备线 (5)7.2 线束绝缘热缩管的选型: (9)7.3 温感线的处理 (9)7.4 端子压接 (10)7.5 合压要求 (24)7.6 上锡 (26)7.7 焊接总则 (26)7.8 连接器 (27)7.9 连接器装配 (29)7.10 连接器注胶 (31)7.11 二次成型 (32)7.12 导线测量 (34)7.13 线束防护 (34)7.14 束紧件捆扎 (37)7.15 产品标识 (38)8. 产品试验 (39)8.1 拉力测试 (39)8.2 摇摆测试 (40)8.3 导体压接区的电压降 (41)8.4 剖面分析 (41)8.5 防水性试验 (41)9. 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41)9.1 标志 (41)9.2 认证标识 (42)9.3 包装箱外应标明: (42)9.4 包装 (42)9.5 运输 (42)9.6 贮存 (42)10. 质量保证 (43)11. 附件A (44)12. 附件B (45)1.目的规范线束生产制造的技术要求,明确线束的制造要求,保证零件质量能够持续满足产品开发的要求。
规范线束操作流程提高线束制样质量,规范线束检验标准、明确检验项目及要求,减少损失。
2.范围本通用技术条件适用于本公司内所有低压产品,是对零部件图纸、规格书中技术要求的补充,即在满足客户提供的零部件图纸、规格书要求的同时,必须满足本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ipc-a-620d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工艺标准
IPC-A-620D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工艺标准一、电缆类型与规格1. 类型:IPC-A-620D线缆及线束组件包括不同类型的电缆,如电源电缆、信号电缆、光纤电缆等。
每种电缆都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和应用场景。
2. 规格:电缆的规格包括导体截面积、绝缘层厚度、护套厚度等。
所有规格必须符合IPC-A-620D 标准的要求。
二、电缆结构与设计1. 结构:IPC-A-620D线缆及线束组件的电缆结构应包括导体(铜或铝)、绝缘层(塑料或橡胶)、护套(塑料或橡胶)等部分。
2. 设计:设计应考虑到电缆的弯曲半径、插拔次数、温度范围、耐压等级等参数。
同时,设计应简洁、易于加工和安装。
三、电缆材料与性能1. 材料:导体材料应采用高纯度铜或铝,绝缘层和护套材料应采用耐温、耐压、耐腐蚀的塑料或橡胶。
2. 性能:IPC-A-620D线缆及线束组件应具备优良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具体指标包括导体电阻、绝缘电阻、耐压等级、弯曲半径、插拔次数等。
四、电缆加工与制作1. 加工:根据IPC-A-620D标准的要求,电缆应进行相应的加工,如剥线、压接端子、热缩管等。
加工过程应保证精度和质量。
2. 制作: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到电缆的结构和设计,确保制作出的电缆符合要求。
同时,制作过程中应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五、电缆测试与检验1. 测试:测试是确保IPC-A-620D线缆及线束组件质量的重要环节。
测试项目应包括导体电阻、绝缘电阻、耐压试验、弯曲试验、插拔试验等。
2. 检验:检验是保证电缆质量的重要手段。
检验应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性能检验等多个方面。
所有项目都应符合IPC-A-620D标准的要求。
六、电缆包装与标识1. 包装:包装应考虑到保护电缆和方便使用两个方面。
包装材料应选用适合防潮、防震、防尘等要求的材料。
同时,包装上应印有品牌标识和相关说明。
2. 标识:为了方便使用和维修,应在电缆上标识型号、规格、长度等信息。
ipc线缆及线束组件标准
ipc线缆及线束组件标准IPC线缆及线束组件标准是电子行业中重要的标准之一,旨在规范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和高效。
以下是对IPC线缆及线束组件标准的介绍。
一、IPC线缆标准IPC线缆是指按照IPC标准生产的线缆,主要用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输。
IPC线缆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线缆材料:IPC线缆应使用符合规格要求的绝缘材料和导体材料,以保证线缆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
2.线缆结构:IPC线缆的结构应符合相应的规格要求,包括线缆的直径、导体数量、绝缘层厚度等。
3.线缆测试:IPC线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包括电气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和环境适应性测试等,以确保其符合规格要求。
二、IPC线束组件标准IPC线束组件是指按照IPC标准生产的线束组件,主要包括线缆、连接器、保护套等部件。
IPC线束组件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连接器规范:IPC线束组件中的连接器应符合相应的规格要求,包括连接器的尺寸、插针插孔布局、接触电阻等。
2.保护套规范:IPC线束组件中的保护套应符合相应的规格要求,包括保护套的材料、尺寸、厚度等。
3.组装规范:IPC线束组件在组装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规范,包括连接器的安装方向、保护套的安装方式等。
4.测试规范:IPC线束组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包括电气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和环境适应性测试等,以确保其符合规格要求。
三、IPC线缆及线束组件标准的意义IPC线缆及线束组件标准对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输至关重要。
通过规范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可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和高效。
这些标准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促进不同厂商之间的互换性和兼容性,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IPC线缆及线束组件标准是电子行业中重要的基础标准之一,对于保障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信号传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可以确保线缆和线束组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为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
IPC/WHMA-A-620B CN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由IPC 产品保证委员会(7-30)的任务组(7-31f )和WHMA 工业技术指导委员会(ITGC )开发,由IPCTGAsia 7-31fC 技术组翻译。
鼓励本标准的使用者参加未来修订版的开发。
联系方式:IPC3000Lakeside Drive,Suite 309S Bannockburn,Illinois 60015-1249Tel 847615.7100Fax 847615.7105IPC 中国电话:400-621-8610+86-21-2221-0000邮箱:BDAChina@Wiring Harness Manufacturers Assoc.7500Flying Cloud Drive,Suite 900Eden Prairie,Minnesota 55344Tel 952835.4180Fax 952835.4774取代:IPC/WHMA-A-620A -2006年7月IPC/WHMA-A-620-2002年1月If a conflict occurs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is document,the English version will take precedence.本文件的英文版本与翻译版本如存在冲突,以英文版本为优先。
®1前⾔.....................................1-11.1范围...................................1-2 1.2⽬的...................................1-2 1.3阅读本⽂件的⽅法.......................1-21.4测量单位及应⽤.........................1-2 1.4.1尺寸的鉴定..........................1-2 1.5要求...................................1-2 1.6⾮常规或特殊设计.......................1-2 1.7术语和定义.............................1-3 1.7.1检查................................1-3 1.7.2制造商(装配者)....................1-3 1.7.3客观证据............................1-3 1.7.4过程控制............................1-3 1.7.5供应商..............................1-3 1.7.6用户................................1-3 1.7.7导线直径(D).......................1-31.8产品的分级.............................1-3 1.9⽂件的优先顺序.........................1-3 1.10要求下传..............................1-3 1.11员⼯的熟练程度........................1-41.12设施..................................1-4 1.12.1现场装配操作........................1-4 1.13⼯具和设备............................1-4 1.13.1管控................................1-4 1.13.2校准................................1-4 1.13.3材料和工艺..........................1-51.14图例和插图............................1-51.15检验条件..............................1-5 1.15.1目标................................1-5 1.15.2可接受..............................1-5 1.15.3制程警示............................1-5 1.15.4缺陷................................1-5 1.15.5处置................................1-5 1.15.6各级产品验收的逻辑关系..............1-5 1.15.7未涉及的条件........................1-61.16电⽓间隙..............................1-61.17检查..................................1-61.17.1抽样................................1-6 1.17.1.1光照度..............................1-6 1.17.1.2放大装置............................1-6 1.18静电释放(ESD)保护..................1-6 1.19污染..................................1-7 1.20返⼯/返修.............................1-7 1.20.1返工................................1-7 1.20.2返修................................1-7 1.21统计过程控制..........................1-7 2适⽤⽂件.................................2-12.1IPC....................................2-1 2.2联合⼯业标准...........................2-1 2.3国际汽车⼯程师学会(SAE).............2-1 2.4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 SI)..............2-2 2.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2 2.6ESD协会(ESDA)......................2-2 2.7美国国防部(DoD).....................2-22.8美国材料与实验学会-国际性组织(ASTM).............................2-2 3备线.....................................3-1 3.1剥外⽪.................................3-2 3.2股线损伤和切线.........................3-2 3.3导体变形/呈鸟笼........................3-5 3.4绞线...................................3-7 3.5绝缘⽪损伤.............................3-8 4焊接端⼦.................................4-1 4.1材料、元器件及设备.....................4-2 4.1.1材料................................4-2 4.1.1.1焊料................................4-2 4.1.1.2助焊剂..............................4-2 4.1.1.3粘合剂..............................4-3 4.1.1.4可焊性..............................4-3 4.1.1.5工具和设备..........................4-3 4.1.2除金................................4-3viiIPC/WHMA-A-620B C 2012年10月4.2清洁度.................................4-4 4.2.1焊接前..............................4-4 4.2.2焊接后..............................4-4 4.2.2.1颗粒物..............................4-4 4.2.2.2助焊剂残留物........................4-5 4.2.2.2.1清洗型助焊剂........................4-5 4.2.2.2.2免清洗助焊剂........................4-54.3焊接...................................4-6 4.3.1总则................................4-8 4.3.2焊接异常............................4-9 4.3.2.1暴露的金属基材......................4-9 4.3.2.2部分可见或隐藏的焊接连接............4-94.4导线/引线准备,上锡...................4-104.5导线绝缘⽪............................4-12 4.5.1间隙...............................4-12 4.5.2焊后的损伤.........................4-144.6绝缘导管..............................4-15 4.7呈鸟笼状的导线(焊后)................4-174.8接线端⼦..............................4-18 4.8.1塔型和直针型.......................4-21 4.8.1.1引线/导线的放置....................4-21 4.8.1.2焊接...............................4-23 4.8.2双叉型.............................4-24 4.8.2.1引线/导线的放置-侧面进线...........4-24 4.8.2.2引线/导线的放置-底部和顶部进线.....4-26 4.8.2.3引线/导线的放置-导线加固/夹持......4-28 4.8.2.4焊接...............................4-29 4.8.3槽型...............................4-31 4.8.3.1引线/导线的放置....................4-31 4.8.3.2焊接...............................4-32 4.8.4穿孔/冲孔型........................4-33 4.8.4.1引线/导线的放置....................4-33 4.8.4.2焊接...............................4-35 4.8.5钩型...............................4-36 4.8.5.1引线/导线的放置....................4-36 4.8.5.2焊接...............................4-37 4.8.6焊锡杯.............................4-39 4.8.6.1引线/导线的放置....................4-39 4.8.6.2焊接...............................4-40 4.8.7串联连接...........................4-43 4.8.8引线/导线的放置-AWG30和更细的导线...........................4-445压接端⼦(接头和压接⽿).................5-15.1冲压成形-开环型........................5-35.1.1绝缘皮支撑..........................5-4 5.1.1.1检查窗..............................5-4 5.1.1.2压接................................5-6 5.1.2没有绝缘皮压接的绝缘间隙............5-8 5.1.3导体压接............................5-9 5.1.4钟形压口...........................5-11 5.1.5导体刷.............................5-13 5.1.6料带残耳...........................5-155.2冲压成形-闭环型.......................5-165.2.1绝缘间隙...........................5-17 5.2.2绝缘皮支撑压接.....................5-17 5.2.3导体压接和钟形压口.................5-195.3机制接头..............................5-215.3.1绝缘间隙...........................5-21 5.3.2绝缘皮支撑.........................5-24 5.3.3导体...............................5-25 5.3.4压接...............................5-27 5.3.5圆密尔填塞.........................5-29 5.4端接环压接............................5-316绝缘⽪穿刺连接(IDC)...................6-16.1多端扁平线缆...........................6-2 6.1.1末端切割............................6-2 6.1.2切边................................6-3 6.1.3移除接地层..........................6-4 6.1.4连接器对位..........................6-5 6.1.5连接器歪斜和横向对位................6-8 6.1.6紧固................................6-96.2分⽴导线端⼦..........................6-10 6.2.1总则...............................6-10 6.2.2导线对位...........................6-11 6.2.3悬空(伸出).......................6-12 6.2.4绝缘压接...........................6-13 6.2.5连接区域内的损伤...................6-15 6.2.6末端连接器.........................6-16 6.2.7贯穿型连接器.......................6-17 6.2.8接线盒连接器.......................6-18 6.2.9高密D型连接器(串联总线连接器)....6-19 6.2.10模块化连接器(RJ型)...............6-21viii IPC/WHMA-A-620B C2012年10月7超声熔接.................................7-1 7.1绝缘间隙...............................7-2 7.2熔接块.................................7-3 8衔接.....................................8-1 8.1焊接衔接...............................8-2 8.1.1散接................................8-3 8.1.2绕接................................8-5 8.1.3钩接................................8-7 8.1.4搭接................................8-8 8.1.4.1两根或两根以上导线..................8-9 8.1.4.2绝缘皮环切(窗口).................8-12 8.1.5热缩焊接装置.......................8-13 8.2压接衔接..............................8-15 8.2.1筒接头.............................8-15 8.2.2双边接头...........................8-18 8.2.3终端接头...........................8-21 8.2.4导线直插连接装置(快速链接).........8-24 8.3超声熔接衔接..........................8-25 9连接器连接...............................9-1 9.1紧固件安装.............................9-2 9.1.1螺栓-高度...........................9-2 9.1.2螺钉-伸出...........................9-3 9.1.3固定夹..............................9-4 9.1.4连接器对准..........................9-5 9.2释⼒装置...............................9-6 9.2.1线夹安装............................9-6 9.2.2导线整理............................9-7 9.2.2.1直向走线............................9-8 9.2.2.2侧向走线............................9-9 9.3套管和防护套..........................9-10 9.3.1定位...............................9-10 9.3.2粘接...............................9-11 9.4连接器损伤............................9-15 9.4.1标准...............................9-15 9.4.2限定-硬表面-配接面.................9-16 9.4.3限定-软表面-配接面或背部密封区.....9-17 9.4.4管脚...............................9-18 9.5管脚和密封塞在连接器内的安装..........9-19 9.5.1管脚的安装.........................9-19 9.5.2密封塞的安装.......................9-2110⼆次成型/灌塑成型......................10-1 10.1⼆次成型.............................10-4 10.1.1填充.............................10-4 10.1.1.1内模.............................10-4 10.1.1.2外模.............................10-7 10.1.1.2.1错位............................10-10 10.1.1.2.2装配............................10-11 10.1.1.2.3裂纹、流痕、表面皱纹(流纹)或熔接线........................10-14 10.1.1.2.4颜色............................10-16 10.1.2冲胶............................10-17 10.1.3对位............................10-18 10.1.4毛边............................10-21 10.1.5导线绝缘皮、外被或套管损坏......10-23 10.1.6固化............................10-2410.2灌塑成型(热固性成型)..............10-25 10.2.1填充............................10-25 10.2.2与导线或线缆的装配..............10-29 10.2.3固化............................10-3111线缆组件与导体的测量...................11-1 11.1测量-线缆与导线的长度公差.............11-2 11.2测量-线缆.............................11-2 11.2.1基准面-直式/轴向连接器...........11-2 11.2.2基准面-直角连接器................11-3 11.2.3长度.............................11-3 11.2.4分叉.............................11-4 11.2.4.1分叉测量基准点...................11-4 11.2.4.2分叉.............................11-5 11.3测量-导线.............................11-6 11.3.1电气端子基准点...................11-6 11.3.2长度.............................11-7 12标记/标签..............................12-1 12.1内容.................................12-2 12.2易读性...............................12-2 12.3永久性...............................12-4 12.4定位及⽅向...........................12-4 12.5功能性...............................12-6 12.6标记套...............................12-7 12.6.1缠绕.............................12-7 12.6.2管型.............................12-9ixIPC/WHMA-A-620B C 2012年10月12.7旗形标记............................12-10 12.7.1粘贴............................12-10 12.8缠绕标记............................12-10 13同轴及双轴线缆组件.....................13-1 13.1剥外被...............................13-2 13.2中⼼导体收尾.........................13-4 13.2.1压接.............................13-4 13.2.2焊接.............................13-6 13.3焊箍针...............................13-8 13.3.1总则.............................13-8 13.3.2绝缘............................13-10 13.4同轴连接器-印制线路板⽤连接器.......13-11 13.5同轴连接器-中⼼导体长度-直⾓连接器...13-12 13.6同轴连接器-中⼼导体焊接.............13-14 13.7同轴连接器-端⼦盖...................13-16 13.7.1焊接............................13-16 13.7.2压合............................13-17 13.8屏蔽层收尾..........................13-18 13.8.1压紧式接地环....................13-18 13.8.2压接环..........................13-18 13.9中⼼针..............................13-21 13.9.1定位............................13-21 13.9.2损伤............................13-22 13.10半钢性同轴线.......................13-23 13.10.1弯曲和变形......................13-24 13.10.2表面状况........................13-27 13.10.2.1硬质表面........................13-27 13.10.2.2软质表面........................13-29 13.10.3介质的切割......................13-30 13.10.4介质清洁度......................13-32 13.10.5中心导体插针....................13-33 13.10.5.1尖端............................13-33 13.10.5.2损伤............................13-35 13.10.6焊接............................13-36 13.11铆压式连接器.......................13-38 13.12双轴/多轴屏蔽线的焊接和剥外被......13-39 13.12.1外被和芯线的安装................13-39 13.12.2环安装..........................13-4114紧固...................................14-114.1扎线带缠绕/连轧应⽤..................14-2 14.1.1松紧度...........................14-6 14.1.2损伤.............................14-7 14.1.3间隔.............................14-8 14.2分叉.................................14-9 14.2.1单根导线.........................14-9 14.2.2间隔............................14-10 14.3布线................................14-13 14.3.1导线交叉........................14-13 14.3.2弯曲半径........................14-14 14.3.3同轴线缆........................14-15 14.3.4空置导线收尾....................14-16 14.3.4.1收缩套管........................14-16 14.3.4.2挠性套管........................14-17 14.3.5衔接处和焊环上的扎线带..........14-17 14.4扫把式捆扎..........................14-1815线束/线缆的电⽓屏蔽....................15-115.1编织.................................15-2 15.1.1直接编织.........................15-3 15.1.2预先编织.........................15-515.2屏蔽层收尾...........................15-6 15.2.1屏蔽层跳线.......................15-6 15.2.1.1附连导线.........................15-6 15.2.1.1.1焊接.............................15-7 15.2.1.1.2压接............................15-11 15.2.1.2屏蔽层编织......................15-12 15.2.1.2.1织物............................15-12 15.2.1.2.2梳理与绞合......................15-12 15.2.1.3菊花链..........................15-13 15.2.1.4公共接地点......................15-13 15.2.2无用的屏蔽层跳线................15-14 15.2.2.1屏蔽层不向后折回................15-14 15.2.2.2屏蔽层向后折回..................15-15 15.3屏蔽层收尾-连接器...................15-1615.3.1缩紧............................15-16 15.3.2压接............................15-18 15.3.3屏蔽层跳线连接..................15-20 15.3.4焊接............................15-21 15.4屏蔽层收尾-预先编织的衔接...........15-21 15.4.1焊接............................15-21 15.4.2扎线带/胶带.....................15-23x IPC/WHMA-A-620B C2012年10月15.5捆带-绝缘的和导电的、有粘性和⽆粘性的..........................15-24 15.6套管(屏蔽)........................15-25 15.7收缩管-导电衬.......................15-26 16线缆/线束保护层........................16-1 16.1编织.................................16-2 16.1.1直接编织...........................16-2 16.1.2预先编织...........................16-3 16.2套管/热缩套管........................16-6 16.2.1密封...............................16-7 16.3塑料缠绕带(螺旋形套管).............16-7 16.4波纹管-可拆分型和不可拆分型..........16-8 16.5捆带,有粘性的和⽆粘性的.............16-8 17成品组件安装...........................17-1 17.1总则.................................17-2 17.2机械零部件的安装.....................17-3 17.2.1螺纹紧固件.........................17-3 17.2.2最小扭矩...........................17-6 17.2.3导线...............................17-8 17.2.4高电压应用........................17-11 17.3导线/线束安装.......................17-12 17.3.1应力释放..........................17-12 17.3.2理线..............................17-13 17.3.3维修环............................17-14 17.3.4线夹..............................17-15 17.3.5交叉..............................17-15 18⽆焊绕接...............................18-1 18.1匝数.................................18-2 18.2匝间间隙.............................18-3 18.3导线末端,绝缘绕接...................18-4 18.4绕匝的凸起与重叠.....................18-6 18.5绕接位置.............................18-7 18.6理线.................................18-918.7导线松弛............................18-10 18.8镀层................................18-11 18.9⽆焊绕接-损伤.......................18-12 18.9.1绝缘皮............................18-12 18.9.2导线和接线柱......................18-13 19测试...................................19-1 19.1⾮破环性测试.........................19-2 19.2返⼯或维修后的测试...................19-2 19.3意向表的使⽤.........................19-2 19.4电⽓测试.............................19-3 19.4.1测试项目的选择.....................19-3 19.5电⽓测试⽅法.........................19-4 19.5.1连通性.............................19-4 19.5.2短路...............................19-5 19.5.3介质耐压(DWV)..................19-6 19.5.4绝缘电阻(IR).....................19-7 19.5.5电压驻波比(VSWR)...............19-8 19.5.6插入损耗...........................19-8 19.5.7反射系数...........................19-9 19.5.8用户要求的.........................19-9 19.6机械测试............................19-10 19.6.1测试项目的选择....................19-10 19.7机械测试⽅法........................19-11 19.7.1压接高度(尺寸分析)..............19-11 19.7.1.1端子放置..........................19-12 19.7.2拉力(拉伸)......................19-13 19.7.2.1未文档化的过程控制................19-14 19.7.3压接力监测........................19-17 19.7.4压接工具鉴定......................19-17 19.7.5连接保持力验证....................19-17 19.7.6RF(射频)连接器屏蔽层拉力(拉伸)..........................19-18 19.7.7RF(射频)连接器屏蔽环扭转测试.....19-19 19.7.8用户要求的........................19-19附录A术语和定义.........................A-1附录B可复制的测试表.....................B-1xiIPC/WHMA-A-620B C 2012年10月表1-1电⽓间隙.............................1-6表1-2放⼤装置.............................1-6表3-1股线允许的损伤范围...................3-4表4-1接线端⼦与引线/导线的放置...........4-18表4-2塔型和直针型端⼦上引线/导线的放置...4-21表4-3双叉型接线端⼦上引线/导线的放置-侧⾯进线............................4-24表4-4双叉型接线端⼦上引线/导线的放置-底部进线............................4-26表4-5穿孔型接线端⼦上引线/导线的放置.....4-33表4-6钩型接线端⼦上引线/导线的放置.......4-36表10-1⼆次成型/灌塑成型的外观异常定义....10-2表11-1线缆/导线长度测量公差..............11-2表13-1同轴、双轴线屏蔽层和中⼼导体损伤的允许值........................13-2表13-2半刚性线缆的变形.................13-25表13-3介质的切割.......................13-30表14-1最⼩弯曲半径要求.................14-14表18-1裸线最低匝数......................18-2表19-1电⽓测试要求......................19-3表19-2连通性测试最低要求................19-4表19-3短路测试(低压绝缘)最低要求......19-5表19-4介质耐压测试(DWV)最低要求......19-6表19-5绝缘电阻(IR)测试最低要求........19-7表19-6电压驻波⽐(VSWR)测试参数......19-8表19-7插⼊损耗测试参数..................19-8表19-8反射系数测试参数..................19-9表19-9机械测试要求.....................19-10表19-10压接⾼度测试.....................19-11表19-11拉⼒测试最⼩要求.................19-14表19-12拉⼒测试值的拉⼒值..............19-15表19-13UL,Mil,SAE,IEC,GM和Volvo拉⼒测试值(1和2级)...............19-16表19-14射频连接器拉⼒测试..............19-18xii IPC/WHMA-A-620B C2012年10月本章节包含以下主题:1.1范围1.2⽬的1.3阅读本⽂件的⽅法1.4测量单位及应⽤1.4.1尺寸的鉴定1.5要求1.6⾮常规或特殊设计1.7术语和定义1.7.1检查1.7.2制造商(装配者)1.7.3客观凭证1.7.4过程控制1.7.5供应商1.7.6用户1.7.7导线直径(D)1.8产品的分级1.9⽂件的优先顺序1.10要求下传1.11员⼯熟练程度1.12设施1.12.1现场装配操作1.13⼯具和设备1.13.1管控1.13.2校准1.13.3材料和工艺1.14图例和插图1.15检验条件1.15.1目标1.15.2可接受1.15.3制程警示1.15.4缺陷1.15.5处置1.15.6各级产品验收的逻辑关系1.15.7未涉及的条件1.16电⽓间隙1.17检查1.17.1抽样1.17.1.1光照度1.17.1.2放大装置1.18静电释放(ESD)防护1.19污染1.20返⼯/返修1.20.1返工1.20.2返修1.21统计制程控制1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1-1IPC/WHMA-A-620B C 2012年10月1.1范围本标准是关于线缆、导线及线束组件的装配制造的要求与规定。
线缆和线束组件的通用要求
惠州奥华电子有限公司HuiZhou aowa electronics Co.,Ltd.文档信息文档名称: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负责部门:质量部 文档编号:AW-WI-001 机密等级:公开 文档版次:第C版 制 订: 制订日期 审 核: 审核日批 准: 批准日文件更改履历表版次 生效日期 修订者 说明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3 /771.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要求和验收1.1 范围 本标准收集了关于线缆、导线及线束组件的电气和机械质量可接受性通用要求。
该标准参考了IPC/WHMA-A-620和实际制造经验制定,没有规定在制产品或成品的检查频率。
本标准对于制程警示的数量或允许维修、返工的缺陷数量没有限制,这类数据在其他标准文件中制定。
1.2 目的本标准描述了用于压接、机械紧固或焊接互连的测试和可接受标准以及线缆线束组件的束紧、束缚相关标准。
任何符合本标准的生产方法都可以被采用。
1.3 阅读本文件的方法文件中的插图描绘了每一章节标题所指的要求。
插图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线缆”和“线束”可以互换使用。
1.4应当或应该 “应当”用在本文件的任可地方都表示强制性的要求。
1.5文件的优先顺序如果出现冲突,按以下优先顺序:1,客户与本公司达成的采购文件2,反映客户详细要求的图纸3,客户引用或合同协议引用的其他标准规范,如QC/T29106-2004(汽车低压线束技术条件)4,客户指定的其他文件5,详细的作业指导书6,本文件1.6工具和设备控制 在制造过程中应当:1,选择合适的工具用于压接、捆绑、装配、测量、检查和准备工作2,所有工具和设备妥善维护和保持清洁3,随时检查工具的零件是否损坏4,在制造过程禁止使用未经许可的,有缺陷或未经校准的工具5,制订设备的详细操作规程和维护时间表6,保留工具和设备的校准记录7,维护好测试夹具、测试适配器,测试设备,保证测试的完整性根据ANSI/NCSL Z540-1或其他国家或国际标准,厂内应当有一个文件化的校准体系,最低标准应当达到: 1,用于校准所依据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4 /77周期。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线缆及线束组件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质量和符合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要求与验收。
一、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1. 材料要求: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材料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例如,导体应采用优质的铜材料,绝缘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外护套材料应具有耐磨损和耐腐蚀性能等。
2. 结构要求:线缆及线束组件的结构应合理,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能力和机械强度。
例如,线束的布线应合理,导线应有足够的绝缘间距,接头应牢固可靠,外护套应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等。
3. 电气性能要求:线缆及线束组件的电气性能应符合设备的工作要求。
例如,导线的电阻应符合要求,绝缘电阻应达到标准要求,屏蔽效果应满足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等。
4. 环境适应性要求:线缆及线束组件应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例如,应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湿度、耐腐蚀等特性,以保证设备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
二、线缆及线束组件的验收1. 外观检查:对线缆及线束组件进行外观检查,包括外护套表面是否有划痕、变形、氧化等问题,接头是否完好等。
2. 连接可靠性检查:对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连接进行检查,确保连接牢固可靠,没有松动或接触不良等问题。
3. 电气性能检测:使用专业的测试仪器对线缆及线束组件的电阻、绝缘电阻、屏蔽效果等进行测量,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4. 功能性测试:将线缆及线束组件连接到设备中,进行功能性测试,验证其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5. 环境适应性测试:将线缆及线束组件暴露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高温、低温、湿度等,观察其是否能正常工作,并测量相关参数,以确认其环境适应性能。
6. 认证和标识:对通过验收的线缆及线束组件进行认证并标识,以便后续的使用和管理。
通过对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可以确保其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从而保证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IPCA620B中文线缆线束组件要求与验收IPCWHMA
IPCA620B中文线缆线束组件要求与验收IPCWHMA介绍IPCA620B是IPC(Association Connecting Electronics Industries)制定的针对线缆线束组件的标准,其中包括了中文版的要求与验收标准。
本文档将介绍IPCA620B中文线缆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1. 标准概述IPCA620B中文标准是IPC标准的一个分支,专门适用于线缆线束组件。
该标准包含了线缆线束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与验收标准。
2. 要求概述IPCA620B中文标准中,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设计要求•线缆线束组件的设计应符合电子产品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并满足设计规范和标准。
•设计应充分考虑线缆线束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安全性。
2.2 制造要求•制造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制造人员应经过培训,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2.3 安装要求•安装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线缆线束正确安装到设备中。
•安装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保证安装质量。
2.4 维护要求•线缆线束组件的维护应按照制造商的说明和建议进行,包括定期检查、清洁和保养等。
•维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确保线缆线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验收标准概述IPCA620B中文标准中,验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外观要求•线缆线束组件应具有良好的外观,无破损、划痕等缺陷。
•线缆线束的标识应清晰可见,包括型号、规格等信息。
3.2 尺寸要求•线缆线束组件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长度、宽度、高度等。
•尺寸测量应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3.3 电性能要求•线缆线束组件应满足设计规范和标准中的电性能要求,如电阻、电容、电感等。
•电性能测试应使用合适的测试设备和方法,并记录测试结果。
3.4 功能要求•线缆线束组件应满足设计规范和标准中的功能要求,如传输速率、信号完整性等。
线缆及线束组件检验标准
线缆及线束组件检验标准一、引言本检验标准旨在规定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检验方法、检验流程、检验项目和检验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检验工作。
二、检验目的通过对线缆及线束组件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检验范围本检验标准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线缆及线束组件的检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产品:1.线缆:包括电力线缆、信号线缆等;2.线束组件:包括汽车线束、工业设备线束等。
四、检验标准1.外观质量:线缆及线束组件应无破损、无毛刺、无虚焊等现象;2.尺寸符合性:线缆及线束组件的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3.性能测试:根据产品标准进行性能测试,如耐压、耐流、信号稳定性等;4.环境适应性:根据预定条件进行老化试验、低温试验、高温试验等;5.安全性:线缆及线束组件应符合安全标准,如防火、防电击等。
五、检验方法1.外观质量检查:采用目视或手感等方法对产品进行外观检查;2.尺寸测量:采用卡尺、千分尺等工具进行尺寸测量;3.性能测试:根据产品标准进行测试,可使用专用测试设备或仪器;4.环境适应性测试:根据预定条件进行测试,如在老化试验机上进行老化试验;5.安全性测试: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测试,如防火性能测试。
六、检验流程1.生产厂家自检: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应进行自检,确保产品质量;2.质检员抽检:质检员应对每个批次的产品进行抽检,确保产品质量;3.发货前检验:在产品发货前,应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产品质量;4.客户验收:客户收到产品后,应进行验收,如有质量问题应及时反馈。
七、检验报告质检部门应定期出具检验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批次等信息;2.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信息;3.质检结论及改进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奥华电子有限公司HuiZhou aowa electronics Co.,Ltd.文档信息文档名称: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负责部门:质量部 文档编号:AW-WI-001 机密等级:公开 文档版次:第C版 制 订: 制订日期 审 核: 审核日批 准: 批准日文件更改履历表版次 生效日期 修订者 说明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3 /771.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要求和验收1.1 范围 本标准收集了关于线缆、导线及线束组件的电气和机械质量可接受性通用要求。
该标准参考了IPC/WHMA-A-620和实际制造经验制定,没有规定在制产品或成品的检查频率。
本标准对于制程警示的数量或允许维修、返工的缺陷数量没有限制,这类数据在其他标准文件中制定。
1.2 目的本标准描述了用于压接、机械紧固或焊接互连的测试和可接受标准以及线缆线束组件的束紧、束缚相关标准。
任何符合本标准的生产方法都可以被采用。
1.3 阅读本文件的方法文件中的插图描绘了每一章节标题所指的要求。
插图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线缆”和“线束”可以互换使用。
1.4应当或应该 “应当”用在本文件的任可地方都表示强制性的要求。
1.5文件的优先顺序如果出现冲突,按以下优先顺序:1,客户与本公司达成的采购文件2,反映客户详细要求的图纸3,客户引用或合同协议引用的其他标准规范,如QC/T29106-2004(汽车低压线束技术条件)4,客户指定的其他文件5,详细的作业指导书6,本文件1.6工具和设备控制 在制造过程中应当:1,选择合适的工具用于压接、捆绑、装配、测量、检查和准备工作2,所有工具和设备妥善维护和保持清洁3,随时检查工具的零件是否损坏4,在制造过程禁止使用未经许可的,有缺陷或未经校准的工具5,制订设备的详细操作规程和维护时间表6,保留工具和设备的校准记录7,维护好测试夹具、测试适配器,测试设备,保证测试的完整性根据ANSI/NCSL Z540-1或其他国家或国际标准,厂内应当有一个文件化的校准体系,最低标准应当达到: 1,用于校准所依据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4 /77周期。
3,要制定加工工具的校准程序,校准程序至少包括使用的标准、要求测量的参数、精度、误差、环境因素以及校准步骤。
如果经过适当的评审,校准程序可以引用厂内的技术规范,而不需要重新编写,但要形成文件。
4,维护好校准文件的记录5,工具加贴标签,至少要注明(1)校准日期(2)校准的有效日期(3)如不方便在工具上直接标贴签,将标签贴到工具盒上或是文件中规定的其他位置。
(4)工具的识别代码1.7 目视标准 本文件的验收标准是基于组件的外观检查。
对装配产品的相关特征进行的实测(如通过、不通过的量规,拉拔力测量)可作为外观检查的补充。
在文字与图片有出入的情况下,以文字描述或文字标准为优先。
1.8 缺陷与制程警示 通过检查或分析与本标准要求不符的特征或条件被定义为缺陷或制程警示。
不是所有制程警示都在本标准中作了规定,制程警示应该受到监控和改善,已完成品不需要作任何处置。
1.9 检查条件 本文件各个章节列出了产品的目标,可接受和缺陷条件。
在适当的场合,也列出了制程警示条件。
1.9.1 目标 一种近乎完美的情况,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非总能达到,用于保证组件在其运行环境下的可靠性用并非必要的要点。
1.9.2 可接受 组件不必完美,但要在其使用环境下保持完整性可靠性的条件。
1.9.3制程警示 制程警示(非缺陷)是指没有影响产品的外形、装配、性能的或可靠性的情况(1)这种情况是由于材料、设计或机器设备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既不能完全满足验收标准又不是缺陷。
(2)应该将制程警示纳入过程控制体系,对其实施监控。
当制程警示的数量表明制程发生异常波动或预示制程向着不理想趋势变化时,或者显示制程(或接近)失控的其他状部时,应当对制程进行分析。
并因此而可能需要采取描施以减少波动、提高产能。
(3)制程警示的产品非特殊情况应可正常放行。
1.9.4 缺陷 缺陷是指不能满足本标准,并且组件在最终使用情况下不足以确保外形,装配或功能。
厂内应当对每个缺陷记录和处置。
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5 /77度样品使用可能需要客户认可,维修应当以文件化的程序为依据。
1.10 电气间隙 只要可能,导体之间的电气间隔距离应该最大化。
导体与导体之间。
导体与导电材料之间(如金属安装件)的最小间隙,应该在所适用的图纸或文件中标注出来。
当同一个组件上出现不同的工作电压时,应该在图纸中划分出具体的区域标注适当的间隔。
不遵守这一规范,可能会引起设备运行问题,在高压或高功率的情况下,会引起严重的损伤甚至火灾。
虽然最小电气间隙通常是由设计或图纸确定的(如两个端子的最小距离),但可能受到后续安装方法的干扰而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例如,飞铜丝、锡尖、锡渣等多余导体存在,使得连接点过于接近非电气公共导体,就会违反最小间隙。
电气间隙距离定义为未绝缘的通电部件之间或通电部件与地线之间点到点的最短距离。
最小电气间隙取决于电路电压的额定值和额定伏安值,在没有确定最小电气间隙值的情况下,可将表1-1的的规范作为指南。
表1-1 电气间隙电压 功耗(*) 间隙≤64 ABC1.6mm3.2mm3.2mm*A, 伏安额定值0—50 *B,伏安额定值50-2000 *C,伏安额定值2000以上1.11 单位及应用 本标准中所有尺寸及公差以及其它测量(温度、重量、力等)均以公制(国际单位)表示,长度的尺寸和公差用毫米作为主单位,温度用摄氏度,重量用克,力用牛顿。
1.12目视1.12.1 光照度 工作台面的光照度最小应该达到1000lm/m2. 1000lm/m2大约相当于使用光度计测量出的100英尺烛光。
1.12.2 放大装置和照明 当有要求时,检查组件用的放大倍数至少应法采用表1-2所列的最低倍数。
也可以使用这个检查范围内的其他倍数。
放大倍数要与被检查的线规相适应。
对于有多种线规混用的组件,可使用较大的放大倍数检查整个组件。
在检查放大倍数下无法判定为缺陷的产品,是可以接受的。
仲裁放大倍数用于验证在检查放大倍数下判定为缺陷但又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
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6 /77表1-2 放大装置AWG线规 直径(mm)放大倍数检查放大范围 最大仲裁放大倍数大于14AWG大于2.0mm无 1.75倍14—22AWG1.6-0.63mm1.5倍—3倍 4倍小于22AWG小于0.63mm3倍—7.5倍 10倍1.13 静电释放防护 根据ANSI/ESD-S20.20-1999或其他等同规定,应当保护装有ESD敏感元件或部件的组件。
如:IC、MIC(麦克风)等。
此要求包括选择和使用如连接器盖等装置。
1.14 污染 按照本标准生产的组件应没没有异物(包括但不仅限于:导线头、绝缘皮碎屑、屏蔽线碎屑或任何其他要求不能出现的物品)。
1.15 材料的方法 用于装配、制造线缆和线束组件的材料的方法应当是经过确认的,以使它们的组合可生产出符合本标准的产品。
当工艺要素(例如助焊剂、清洗工具和方法、焊接方法、工具、标记等)有变化时,应对变化进行确认并文件化。
2.参考标准IPC/WHMA-A-620 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要求和验收QC/T29106-2004 汽车低压线束技术条件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7 /77 3.备线本章规定了制造线缆、线束所用导线的备线要求及验收标准。
包括以下内容:3.1单芯线(包含非屏蔽和屏蔽线中的单芯线)3.1.1剥外皮3.1.2铜丝损伤和切线3.1.3导线变形、呈鸟笼状3.1.4 绞线3.1.5 绝缘皮损伤3.2屏蔽线3.2.1屏蔽线-剥外被3.2.2屏蔽线-预留,梳理及绞合(本页以下留作空白)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8 /773.1单芯线(包含非屏蔽和屏蔽线中的单芯线) 3.1.1剥外皮—非屏蔽层线缆 剥除导线绝缘皮可采用机械方法。
3.1.2 铜丝损伤和切线 铜丝损伤会导致性能降低,一根导线内被损伤(刮伤、刻痕或断开)的铜丝不应当超出表3-1规定的范围。
表3-1允许的受损铜丝数目标: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垂直于导线纵轴线;所有铜丝长度一致;导线没有刮伤、刻痕、断开、压扁或其他损伤 图3.1.2.1图3.1.2.1 图3.1.2.2可接受:(1) 导体的导体切断面大致垂直于导线纵轴线 (2) 所有铜丝长度大约一致(3) 存在的毛刺不会在后继加工和装配期间胶脱落。
制程警示:铜丝有刮伤、刻痕或已切断,但单根导线损伤或断开的铜丝未超出表3-1规定的范围。
图3.1.2.2 缺陷:铜丝数 允许的最多可刮伤、割伤或切断的铜丝数(上锡)允许的最多可刮伤、割伤或切断的铜丝数(不上锡)2-6 0 0 7-15 1 0 16-25 2 0 26-40 3 3 41-60 4 4 61-1205%5%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9 /77(2)作为表3-1的例外,铜丝的不完全切口(图3.1.2.3)(有切口)处于压接区域和焊接区域图3.1.2.3(3)损伤的铜丝(图3.1.2.2)数超出了表3-1规定的范围。
3.1.3导体变形、呈鸟笼状目标:(1)铜丝没有压扁、散开、弯折、打结或其它形变(2)铜丝的原来状态没有受到干扰可接受:(1)铜丝发散(鸟笼形)但没有:(A)超出1倍铜丝直径;(B)导线的绝缘皮外径;(C)铜丝发散超过1倍铜丝直径,但没有超过导线绝缘皮外径。
图3.1.3.1图3.1.3.1 图3.1.3.2(2)剥绝缘皮时被拉直的铜丝被大致恢复到原来状态。
图3.1.3.2(3)铜丝没有打结缺陷:(1)铜丝发散超过绝缘皮外径; 图3.1.3.3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10 /77(2)铜丝打结3.1.4绞线此标准作为需要绞线的所有线缆,包括同规格型号的对绞和不同规格型号的缠绕。
绞距(图3.1.4.1)是指规则地从一个导线交叉的中点到下一个交叉中点的距离,是一个完整的螺旋形,导线绞距应当是绞线线缆外径的8到16倍。
图3.1.4.2图3.1.4.1 图3.1.4.2可接受:绞距是绞线线缆外径的8到16倍缺陷:绞距小于绞线线束外径的8倍或大于16倍3.1.5绝缘皮损伤此标准也适应于已装配产品的情况。
由于焊接操作造成的绝缘皮损伤的要求见4.5节目标:绝缘皮切口整洁,无任何收缩、拉伸、磨损、变色、烧焦的痕迹,图3.1.5.1图3.1.5.1 图3.1.5.2可接受:(1)机械剥线在绝缘皮上留下轻微而规则的压痕,图3.1.5.2(2)加热处理引起的绝缘皮轻微变色是允许的,只要没有烧焦、破裂或开裂缺陷(1)绝缘皮上切口、破裂、裂口 图3.1.5.3 3.1.5.4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 次: 11 /77图3.1.5.3 图3.1.5.4(2)绝缘皮厚度减少超过20%,图3.1.5.5 3.1.5.6图3.1.5.5 图3.1.5.6(3)绝缘皮烧焦,图3.1.5.7图3.1.5.7 图3.1.5.8(4)绝缘皮参差不整齐或粗糙(磨损、拖尾、凸出)的部分大于线径的50%或1.0mm( 取较大者) 图3.1.5.8 3.2屏蔽线3.2.1屏蔽线—剥外被屏蔽线缆有各种不同的屏蔽结构,具有不同的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