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第八讲 从众行为

第八讲   从众行为

社会规范( ):一个团体关于可接受的行为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一个团体关于可接受的行为、价值观 ):一个团体关于可接受的行为、 和信念的规则
从众的原因之二:规范性社会影响 群体压力下从众现象的经典实验( 三垂线”实验) 群体压力下从众现象的经典实验(“三垂线”实验) 阿希S. ,1951,1956) (阿希S. E. Asch ,1951,1956)
从众的原因之一: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 从而顺应其行为时, 从而顺应其行为时,这种影响就称为信息性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从众的原因之一:信息性社会影响 谢里夫( 谢里夫(Muzafer Sherif,1936)的从众实验 Sherif,1936)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一个静止的光点在一个处于黑暗房间里的观察 者看来,似乎是在运动, 者看来,似乎是在运动,让实验者说出光点的移动距离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谢里夫把几个人一起放在同一个黑房间里 再观 察,并说出移动的距离 结果: 结果:越来越相似 结论: 游动错觉”实验说明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结论:“游动错觉”实验说明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这种从 众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
从众行为
主要内容
一 、从众 二、 众从 三、 服从 四、 从众行为有关理论
从众
什么是从众
定义:从众(com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 从众(comformity)
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 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 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从众的表现方式 (1)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 (2)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 (3)现场的对多数人意见的赞同 )
从众的动机之一:行为参照 从众的动机之一:

关于从众现象的认识和分析

关于从众现象的认识和分析

关于从众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摘要:2003年11月5号,四川都江堰中兴镇老桥桥头发生了一起令人心寒的事件:一名弱女子深夜遭遇歹徒追杀。

发出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了呼救声却无人开门制止,唯一还开着门的店主居然马上拉下了卷帘门!这名女子最后在绝望中被暴徒殴打致死,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也没有人喊一声。

这则新闻与许多年前纽约发生的一桩悲剧极为类似。

凯蒂在清晨三点钟时遭遇歹徒袭击。

她拼命地呼喊求助.然而她的38个邻居(或者更多些).在听到她可怕的喊叫声后,走到自家的窗前站在那里呆呆地看了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凶手完成了他那可怕的暴行。

先后攻击了三次,竟没有一个人来帮助她,几乎到最后才有人打电话叫警察。

同样的案例。

同样的冷漠.在控诉良心被冻死的同时,我们更应深深地反省。

“明哲保身”、“别人都没动静.我逞什么能”,这两个案例都反映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从众。

社会心理学把从众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大流”就是从众的最好例证。

以衣服为例,每年都有一种流行颜色、流行款式。

今天某人穿了还是“独树一帜”,第二天一看:已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可见从众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个体发生从众行为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作为迫使个体发生从众的社会群体压力,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个体主观想象的。

它使人们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性,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

“心服口服”是从众的典型写照。

关键词:从众群体因素适应影响正文:一、从众的概念从众效应(conformity),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从众教案说课

从众教案说课

从众教案说课标题:从众教案说课一、教学背景分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从众的情况,尤其是在学校中,学生们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追随主流。

因此,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从众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从众行为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从众行为的利与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个人意见。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感受从众行为的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从众行为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定义:向学生介绍从众行为的概念,并解释其含义。

b. 原因:讲解从众行为的原因,如群体压力、寻求认同等。

c. 影响:讲解从众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3. 情景模拟(1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情景,如选课、穿着等,模拟从众行为的情景。

b. 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扮演从众者,其他同学扮演观察者,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从众行为的影响。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回到座位,小组内讨论从众行为的利与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b.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概括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辩论,辩论从众行为的利与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从众行为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学生完成一份书面作业,写出对从众行为的思考和个人观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从众行为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并通过情景模拟、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知道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从众心理的警惕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做到不盲目从众。

二、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影响下,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2. 从众心理的特点:无意识性、非强迫性、普遍性。

3. 从众心理的原因:寻求认同、避免冲突、提高自身价值。

4. 从众心理的危害: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降低自我价值。

5. 克服从众心理的方法:提高自我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从众心理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从众心理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认识和应对从众心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是否能自觉抵制盲目从众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等内容。

2. 案例素材:一些典型的从众心理案例。

3. 讨论工具:分组讨论所需的白板、笔等。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从众心理在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表现,以及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网络从众心理所影响。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从众心理情境,通过表演来加深对从众心理的理解。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角色扮演经验,全班共同讨论。

七、教学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众心理的短文,内容包括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等。

大学从众现象教案说课

大学从众现象教案说课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从众现象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对从众心理的技巧。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教学重点:1. 从众现象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从众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从众现象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从众的经历?请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从众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从众现象的定义: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而放弃自己的观点,盲目跟随多数人的行为。

2. 从众现象的表现形式:a. 学习从众:如跟风选修热门课程,盲目追求高分;b. 生活方式从众:如盲目跟风时尚,追求名牌;c. 情感从众:如盲目跟风,轻易对他人产生好感或反感。

3. 从众现象的影响:a. 对个体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主见;b. 对社会的影响:可能导致社会风气不正,不利于社会进步。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几个大学生从众现象的案例,如跟风考研、盲目追求高薪工作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从众现象的原因和危害。

3.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互动环节1. 提问:如何克服从众心理?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从众现象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影响。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从众的经历,以及如何克服从众心理。

3. 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从众现象的理解程度。

3. 能力提升: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

感谢观看
从众现象
心理学术语
01 现象探析
03 恋爱从众 05 从众效应
目录
02 校园从众 04 作弊从众 06 现象分析
从众现象原指相符行为的一种。群体成员受群体心理气氛的影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在态度和行为上相一 致的现象。从众现象大都是在群体压力作用下产生的。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与其他成员一致时,就有一种安全感, 否则,个体就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是大多数人的意向使个体在心 理上往往难以违抗。在社会舆论活动中,从众现象是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意见 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心理习惯。从众包括思想上从众和行为上从众两种情况。从众对规范的服从 是盲目的,是为了避免感到压力和孤独,因此,从众行为常有明显的非个性化特点。最早发现从众现象的是M·谢 利夫。产生从众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集团的吸引力、号召力在其成员中造成的心理压力,是使从众现象的心 理机制,其社会原因存在于集团活动与成员之间的利害关系中。(二)个体对社会事件的经验程度和了解程度、对 自己判断的自信程度、对自己成败的估计和确信程度,都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与从众相似的是顺从,两者区别 在于,前者受外力压力后自愿放弃原来的意见,后者在内心里仍然坚持个人意见,仅作表面的依从。
恋爱从众
从众现象。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现在 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一男生幽默地对说。校园恋 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 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论流行书风传播中的“从众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论流行书风传播中的“从众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论流行书风传播中的“从众现象”作者:徐学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对这一从众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书法爱好者的功利性目的和情感的需求,外在原因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参与。

关键词:流行书风;从众现象;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55-01一、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从众”。

其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①从众行为可以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在流行歌曲领域中的从众现象。

随着书法热潮的出现,从众现象在书法领域也日渐突出。

“流行书风”便是这种从众行为的极端表现形式。

社会心理学家C.A基斯勒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有四种需求和愿望:(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

②关注当下流行书风中的从众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当某一类书风正在流行时,特别是该书风被大众传媒不断传播时,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喜欢该书风,并且自觉地模仿、学习。

对正式群体和展览中的从众现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对个体来说,书写能力较差的书法爱好者的从众心理往往比书写能力好的强。

由于书写能力较差,对书法各要素的把握不是很到位,要创造一种与别人不同,又能被群体认同的风格是一时难以实现的一种个人主观愿望。

因此,书写一种大家比较认同的即在流行书风,既是一种时尚又省去创新的苦恼,同时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得不甚明显。

这样既可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又使自己的心理获得一种安全感、平衡感,自尊心得到满足。

二、功利目的、情感需求与从众行为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中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

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

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一、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1.从生活中的“随大流”现象看从众心理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

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

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

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

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

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即个人对某事件或行为做出的判断。

个人由于知识或其他原因的缺乏,因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信息获得往往来源于他人。

当个人获得了他人的信息,自己便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而这个判断和行动是常跟随集体大众的意见之下的。

一般来说,个人对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个人看法和集体意见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条件下通常人们认定自己的意见同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有好处的,因而会与集体保持一致。

如果个人看法同集体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人或集体的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迫于集体的压力,个人会保持和集体的一致性,以避免大家的非议。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产生的又一原因,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众压力所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

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

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第五讲 从众

第五讲 从众

第五讲从众心理•在进行活动时,你会安排托儿吗?•一场辩论赛货音乐会结束时,前排的赞赏者起立鼓励。

紧跟其后具有同样感受的人也起立鼓掌。

紧接着……一、从众的概念与特点•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或改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即所谓“随大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

•其特点是:•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3.从众行为是个体自愿而非强制性的。

•顺从——服从——接纳二、从众的经典研究•(一)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黑屋里的光点到底移动了多长距离。

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

就这样形成了“正确”答案的规范,并且该规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一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

这个实验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暗示。

•集体妄想•(二)阿希的群体压力研究阶段1先呈现一张有线段的图片,然后陆续呈现三张,找出线段与前相同的一张实验结果:有76%的人出现从众行为当着别人的面大声说出你的答案第三套卡片时,答案很明显,但前6人都错误回答。

阶段3阶段2•(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研究阶段1将被试分为教师、学生角色,进行词语配对学习实验结果:62%的人一直增加点击到450v 。

配对错误,教师给予点击惩罚电压从15V 到450V 逐渐增加阶段3阶段2•鼓励1:请继续下去•鼓励2:该实验要求你继续进行下去•鼓励3:你继续进行下去是绝对必须的•鼓励4:你没有其他选择,必须进行下去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全体影响的释放效应三、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前者的示范四、个体与从众• 1.原因•规范性影响•信息影响•个性•文化•2.抵制•逆反•坚持独特性我是个性化的动物,我追求个人自由、思想独立、个性张扬、自我价值实现;我也是社会化的动物,我必须遵循社会规范,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去为人做事。

传播中的从众心理效应

传播中的从众心理效应
传播中的从众心理效应
1 2
从众心理的定义
案例分析
一、定义
•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 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 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 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 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如何在传播活动中体现?
案例分析
• 你就得承认,不了解它是一种 落伍。于是,你也带着疑惑, 开始了学习或了解“骑马舞” 的历程
• 在这一首歌传播过程中,最关 键的便是人们的“认同型从众” 心理,出于对意见领袖的认同, 个体希望与其保持一致,因此 被施加的影响便改变自身行为, 从而成为流行事件的推手。从Βιβλιοθήκη 曲《江南style》走红看从众心理
• 走红原因之一:从众的社会心理 • 明星都爱,你不爱你就out了
• 微博的成千上万的转发量、点击数
• 众多大牌明星名人(张东健、李东赫等 韩国巨星,欧美天后“小甜甜”布兰妮, 麦当娜、奥巴马等等)都成为“骑马舞” 的忠实粉丝 • 比如微博女王姚晨,谢娜,李开复等各 界名人都进行转发,而且各国艺人,网球 名将等甚至学跳“骑马舞”
• 当网民看到自己的偶像和自己关注的人 得转发后,进而引发心理的“认同型从 众”,这一首歌在这一环节便赢得了巨 大的支持者和志愿宣传者。
• 全民竞相模仿“骑马舞” 当《江南style》的世界各地、各种风 格的网友自拍MV版本在网络流传时 如《航母style》《华农style》
这种情况下…………

从众效应教案

从众效应教案

从众效应教案教案标题:从众效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2. 分析从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2. 从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的题目和材料;3. 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从众效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例如:“你是否曾经在购物时受到他人的影响?”或者“你是否曾经因为他人的行为而改变了自己的决策?”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解释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

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证研究,说明从众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影响。

Step 3: 小组讨论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从众效应相关的话题,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文化、时尚潮流的影响、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等。

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该话题下的从众效应现象,并让他们思考从众效应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Step 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结论。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提供不同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Step 5: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总结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并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研究的资源,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从众效应的更多方面。

Step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从众效应的个人观点和经历的短文,并鼓励他们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什么是从众现象

什么是从众现象

什么是从众现象什么是从众现象?从不同于群体,独立思考就意味着和大家相似。

因此,即使再小心谨慎,独立思考还是会让人对他人行为产生认可、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小心地保护自己。

所以,首先要说清楚,并非只有现实世界才存在从众现象。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定义“从众”,在某些时候,它确实很常见。

但当涉及理性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时候,从众其实算得上一件比较严重的事了:因为无论怎样掩饰,都不能否认有时它真正代表了集体的意志。

举例来说,一个电影院里挤满了看片子的观众,如果不能按照票面指示座位坐好,而是随便找了个“安全区域”,那么放映员在放电影前不久一定会提醒观众要遵守秩序。

然而如果谁都不去管秩序,那么最终会出现两种结果——看的太晚的观众必须忍受剧场黑暗环境带来的不适感;早到的观众也可能被挡住视线、听觉,甚至因缺少合适的声音效果难以欣赏高质量的电影作品……从众显然具备“良性动机”,因此成为有利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明朝历经两千多年没有文字狱,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民族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道德和法律充满敬畏。

相反,欧洲从中世纪开始,特别是进入启蒙运动后,普遍认为宗教信仰凌驾于一切道德规范之上,因此造成社会混乱,甚至给整个欧洲带来灭顶之灾。

其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做过著名的“从众实验”,通过让助手观察、记录群体中个体的言行,得出“多数人的暴政不可避免”的结论。

换句话说,人们往往容易屈服于他人压力,甚至忘却了自身价值,变得盲目从众。

但另一方面,与这种盲目从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深谙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既有注重内省的传统美德,又有积极入世的处世智慧,追求公平公正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从众”倾向虽然不容忽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占据主流。

最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下,绝大部分劳动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人人拥有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社会需要尊重和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06第五讲从众行为

06第五讲从众行为

其余的被试有的说“开始我坚持,后来 看看大家都讲得与我不一样,我就怀疑 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是自己看 错了,所以就跟着随大家了。”有的说 “开始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发现就 我一人与别人不同,觉得奇怪,于是以 后就随从大家了。”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4、对从众实验的评价 对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前苏联心理学界持不 同观点。他们认为,从众行为实验中的群体,是由 互不相识的个体临时组成的,并不是自然条件下形 成的群体,是“冒充群体”;实验材料是线段的长 短或图形的面积,这对于个人并无重要意义,与现 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情境相距甚远。故认为这些实 验结果根本不能用于研究现实情境。可以说,上述 评价具有合理的一面,因为阿希的实验典型地反映 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不足,它脱离了实际 的现实生活,缺乏真实性。
(3)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人们的从众行为为周围人们的 行为所影响,其中地位高的人,即权威人士的行为有 很大的影响力。人们往往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 一般成员的观点。 高地位者之所以能影响低地位者,使之屈服于群 体规范,乃是因为他被认为有权力和能力酬赏从众者 而惩罚歧异者。此外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显得较自信 能干,经验丰富,能得到较多的信息,这样就赢得了 低地位者的信赖。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高地位者 成为权威人物,而低地位者相对受人轻视,不得不表 现出从众行为。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正说 明了男女两性在不同内容中的从众率 内 男性熟悉的 男 女 34.15 42.74 女性熟悉的 43.05 34.55 容 中性的 39.65 39.10 平 均 38.95 38.80
男女被试对自己所不熟悉的项目都表现出较高的从 众率,而在自己所熟悉的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 而对于中性项目,男女两性的从众率几乎完全相同。所 以性别差异对从众行为量几乎没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高凝聚力的群体使个体感受到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增加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对从众现象的影响
领导者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使其观点和行为 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从众行为 的影响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接受其观 点或行为,从而增接受信息、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 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面对从众现象时,批判性 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辨别是非、判断真伪,不轻易被群体 意见所左右。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 力,学会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不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02 从众现象的理论解释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以符合群体规范。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种从众行为通 常是为了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挤。
THANKS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群体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过度追求共识和排斥异议时,会导致群体决 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群体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影响群
体的决策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理论强调了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
04 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
总结词
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详细描述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通过观察个体在群 体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发现个体在面 对群体意见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符合群体标准。

第八章新闻传播受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教学课件

第八章新闻传播受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教学课件
第八章 新闻传播受众
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 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 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介 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新闻传 播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 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 的反馈信源。
1
第一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
一、受众及其角色定位
10
二、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
(一)了解受众研究受众 (二)运用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调谐
11
第四节 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一、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
(一)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 (二)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 (三)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 (四)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12
二、新闻传播受众的责任
(一)传播领域的公民责任 (二)付酬阅听的消费者责任 (三)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责任 (四)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责任
8
五、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 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 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 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或按流行做法行事 的现象。
9
第三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心理机制
一、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
(一)求知心理 (二)求新心理 (三)求同心理 (四)求异心理 (五)求趣心理 (六众的角色特征。 2.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3.析“魔弹论”和“固定成见论”。 4.现实受众、潜在受众和隐在受众。 5.受众的认知能力、新闻文本分析和新闻根据 分析。
14
6.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和影响选择性接触的因素。 7.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和受众的“加入行为”。 8.受众的选择性记忆和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9.影响受众从众接受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0.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一般心理机制。 11.新闻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的意义和方法。 12.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播学中的从众现

论传播过程中从众现象的原因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

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

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传播学认为,人们越是认识模糊,越是容易对能够提供解决办法的群体产生依赖和从众,越需要权威性的信息和观点。

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从众行为就是个体迫于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

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

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

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

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

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就拿当今的大学生为例,大多数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

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1.学习从众班级、宿舍等群体内,很多人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多数得奖学金、通过四六级考试、考研成功
的学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而逃课、旷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沉溺网络聊天、打游戏的学生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

2.消费从众集体生活的大学生,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一致性或相似性。

有些大学生为了面子上不落伍,不但抛弃自己原有的审美观念,还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过分地讲究高档消费。

这不仅会造成学生自身生活的压力,也给其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3.恋爱从众大学生寝室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个学生要么都没谈恋爱,要么几乎都在谈恋爱。

有些学生一直坚持“上学期间不谈恋爱”的态度,但不知不觉看到身边的好朋友谈恋爱了,慢慢地自己也想谈恋爱,最后也成了大学生中的恋爱一族。

可以说,从众是大学生普遍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4.就业从众有的学生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出发,而只简单考虑哪一行挣钱多,或是看别人找什么工作,便随波逐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

很多抱着考研想法的学生,当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学生纷纷签了约,原本考研的坚定决心动摇了,要么放弃了考研,要么边找工作边考研。

可见,从众心理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即个人对某事件或行为做出的判断。

个人由于知识或其他原因的缺乏,因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信息获得往往来源于他人。

当个人获得了他人的信息,自己便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而这个判断和行动是常跟随集体大众的意见之下的。

一般来说,个人对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个人看法和集体意见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条件下通常人们认定自己的意见同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有好处的,因而会与集体保持一致。

如果个人看法同集体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人或集体的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迫于集体的压力,个人会保持和集体的一致性,以避免大家的非议。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产生的又一原因,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众压力所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