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与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的经典事迹
西南联大的经典事迹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段经典话题,许多历史事件中都与之相关。
其中最为著名的几个事件如下:一、西南联大的创办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教育机构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一群爱国教育家们在四川省山区成立了一所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其理念是“学术自由、民主自治、服务人民”。
二、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西南联大校园特别注重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不同寻常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实践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同时,这所学校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建立了那个时代极为先进的“学生自治制度”,让学生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参与度。
三、西南联大的教育实践西南联大不仅仅是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更是一座思想交融和实践探索的基地。
学校的创始人和教师团队都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精英,他们秉承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倡导科学探索和实践创新。
西南联大以其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培养了一批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给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思考。
四、西南联大的命运转折由于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西南联大的教育工作最终在1946年宣告结束,学校被迫关闭。
虽然西南联大只存在了短短9年,但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存在时间。
西南联大的毕业生涵盖了当时中国各个领域的人才精英,他们都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它在教育、科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近代史埋下了宝贵的种子。
西南联大的校训
西南联大的校训他们曾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一代英杰;他们也是有志于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的一代精英。
如今,他们离我们而去,西南联大却在艰苦的环境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
读史可以明智,鉴古方能知今。
今天我想谈谈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正如联大先生们一样,联大人将一种理想信念、坚定意志和拼搏精神传承给了每一位联大人。
先生们曾说:“求学时期就要做中国人的文章,毕业后就做世界人的文章。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联大先生们教导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持到底,直至成功。
在学习上更应该刻苦努力、精益求精,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失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联大先生的品格、学问、才能和贡献,高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奉献精神、执着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当今许多大学生所缺乏的。
正如有人所言,联大先生对我们大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身教胜过言教,从先生身上看到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约束自己、磨砺自己,成为有德、有才、有责任感的“三有”青年,我们的祖国何愁不兴旺发达呢?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联大先生们点亮了我们的心灯。
他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崇高品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告诉我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磨练,该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相比联大先生们的经历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联大先生们说得好:“惟有以国家之前途为己任,为国家而牺牲者,中国之少年,乃可以兴!”联大先生们就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勇敢面对挑战,超越自我。
也许我们会失败,但我们必须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人类将是可以无限进步的。
”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我们必须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们会失去很多东西,但我们必须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西南联大精神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口费用 ; 汤用彤等教授家只能靠食粥为生。 八年里, ” 战 争、 饥饿 磨难几乎 日日与联大人相随, 但是, 就是在这
样艰苦 的环境 下 , 全体 师生 一切 以国家 和 民族 的教 育
事业 和解 放事业 为 出发 点 , 带着 明 知其 不 可为 而为 之
爱国主义精神, 才使得西南联大在战火硝烟 中尽显中 华民族的珍贵品质和伟大力量。
西南联大 的校歌 中 :千秋耻 。 当雪 , “ 终 中兴业 , 须人杰 ”
到学生排着长队在门口等候。学生的伙食极差 , 饭里 便是当时联大师生同仇敌忾、 不忘救国的爱 国主义精 常掺有砂 子 泥 巴 菜里 也少有 油水. 静曩 , g . 0、 篙 , . 峨 . 。教授 的《; 也极 ≈ # 日 子 神的真实体现。也正是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民 为艰苦 ,为了节省开支, “ 他们租借乡问民房, 早上步行
族感情, 一个个思想迥异、 个性突出的文人学者尽管来
自 三个不 同的学校 , 团结成 一个 坚强 的整体 , 却 形成 了 巨大的凝聚力 就是这种 “ 为中华 民族崛起 而读 书” 的
十数里或数十里进城上课, 夜间在 昏暗的油灯下工作
… …
。
闻一多只得为人刻图章 , 以换取一家八 口的糊
般生活之准备, 专识 , 特种事业之准备” “ ,社会生活
大 于社 会事业 , 事业只不过人生 之一部 分 ” 。在 通才教
育思想的指导下, 联大实行了十分灵活的选科制和学 分制 , 规定大学一年级 只学基础课程, 鼓励学生跨系、
跨学 院 、 文 、 、 类选 课 , 跨 理 工 以通融 文 理 界 限 , 丰富 知
苦忧患的环境中创造了令世人瞩 目的佳绩。在当前高
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
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篇一」熔西南联大之精神,铸当代大学之脊梁我想大家对于西南联大也许并不陌生,在略读了《联大八年》、《西南联大行思录》、《未央歌》等书籍之后,对于联大精神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
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会集西南重镇——昆明。
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层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学生的穿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褪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棉大衣,遮住了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破褂子。
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
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约8000人。
七十年弹指而过,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精魂永存。
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寄予了更高期望之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该继民族发展为己任吗?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发展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机遇时期。
所以,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便是一种责任。
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方能成就小我,成就大家,成就一个国。
我们所就读的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淮北市。
这里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浓厚。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类院校,远比不上清华、北大那样的一流大学。
可是我想说,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看到了;思源广场早晨朗朗的读书声,我听到了;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才,我领略到了。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
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
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1.2 选题缘由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
论“西南联大精神”
论“西南联大精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即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北平、天津失陷后,为躲避战争的迫害,,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搬迁至湖南长沙,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底,民国首都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遭遇空袭。
师生们于1938年搬迁入滇,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
在这8年的风霜雪月里,西南联大凭借刚毅坚卓的精神品质生存了下来,并创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
纵然历史已故,而联大的精神永存。
重读西南联大垂世之精神,审视现代大学之关楔,杨西南联大之风骨,挺现代大学之脊梁,于当世之学人。
西南联大这一笔伟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弘扬和发展。
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沧桑中也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劫难的年代终究不能动摇科学教育救国的至奉,艰难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与追求。
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
他们不惜摒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苦,不畏牺牲,跋山涉水来到云南,致力于学校人才的培养。
当时的中国,生活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但他们毅然坚持了下来,用智慧和顽强引领联大学子探寻救国救民之道路,将毕生的心血挥洒在了这充满传奇的黄土高原。
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时间里,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生活环境异常艰辛,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照明也只有煤油灯。
而且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来自战区,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做兼职,以此来弥补生活来源的不足。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杨菁菁)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电三班 201300121195 杨菁菁摘要:成立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八年时间,却以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治学精神、教授治校正文: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
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合大学。
她在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回顾历史,当年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是如何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在异常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的呢?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正是由于有不朽精神的存在。
这些治学精神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至今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吾从众”: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精神校长梅贻琦这样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梅贻琦“大师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大学是不是一个好大学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
至于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凳子的罢了。
在他的领导下,联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决策的制度。
凡是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举措,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广大教师意见;并设立“教授会”作为治校机构,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实施,学生学习都有相当的影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治学方针。
在今天,加强科学民主管理,依然是学校政令“言必信,行必果”的有力保证.有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正确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保证。
西南联大经典语录摘抄
西南联大经典语录摘抄西南联大经典语录摘抄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战大学,以其积极的抗战精神和顽强的学术探索精神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西南联大的经典语录摘抄,展示了该学校师生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1. '团结协作,共克时艰。
' 这句话体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困难的时刻互相支持和合作的精神。
在抗战期间,学校师生共同面对着战争的考验,困境中展现出了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精神。
2. '学术创新,不断超越。
' 西南联大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这句话强调了学校师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学术进步的不断追求。
他们始终保持着探索精神,不断创新,力求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
3. '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 这句话体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困难面前勇敢面对的精神。
在战争年代,他们积极投身抗战,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责任与担当。
4. '热爱祖国,献身社会。
' 西南联大的师生热爱祖国,他们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他们毕业后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 '崇尚真理,追求卓越。
' 西南联大强调对真理的崇尚,追求卓越的学术品质。
学校的师生秉持着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不断追求学术的高峰,对于知识的追求始终不懈。
这些经典语录摘抄体现了西南联大师生的抗战精神和学术探索精神,也代表了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时评
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时评
西南联大精神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采用了协作办学的模式,集合了众多学者和知识精英,成为了当时中国抗战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西南联大的创办者们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责任感。
他们放弃了个人的成就和荣誉,选择了抗战的战场,为团结和壮大国家力量而努力奋斗。
这种精神就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坚守信念,勇于担当,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目标。
西南联大精神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团结和协作。
在那个时期,各专业的学者们互相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抗战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合作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体现。
在困难的岁月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形成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勇于负责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
这种精神也注重社会责任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而且要为国家和人民的进步而努力。
然而,时至今日,西南联大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园。
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今天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西南联大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鼓励着人们勇于担当,坚守正义,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总之,西南联大精神是一种强调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它不仅是西南联大的传统,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价值在于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理、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这种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
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
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
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
【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
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
】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
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
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
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之中,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成的联合大学。
虽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然其皆倡导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足以反映学校继承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统,并倡导科学和民主的精神。
虽在滇只有短短8年但留下了无穷的财富。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虽然西南联大已经过去许多年,成为历史但其留下了来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而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在西南联大的旧址上建立的大学,对此我们更应该铭记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虽然现在已经是和平时代但我们更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正己身。
社会的发展是在曲折中的前进,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在曲折中发展,我们要时刻铭记西南联大的精神,在各自专业中走出一条独立思考的路来。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
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铭日:痛南渡,辞宫阙。
驻衡湘,又离别。
更长征,经峣嵲。
望中原,遍洒血。
抵绝徼,继讲说。
诗书器,犹有舌。
尽笳吹,情弥切。
千秋耻,终已雪。
见倭寇,如烟灭。
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
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
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
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每当自己拿着书走在这个充满朝气而又沧桑,被历史洗尽铅华的校园时,耳边不时会响起当时联大的校歌,不免会被她的那种坚强不屈,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不怕辛苦为追求知识的真谛为奋斗,为追求民主真理,有个共同的信念仍在狂炸中仍然弦歌不绝。
西南联大的校训
西南联大的校训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成立于20XX年,是一所以文理科学为主,以研究为基础,以创新驱动,实施多元化教育,培养具有高度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精英人才的国家重点大学。
西南联大吸收着国内外优秀人才,是一个优秀文化和科技完美结合的学术殿堂。
西南联大拥有一个传统的校训“勤奋创新,弘扬优秀”,反映了西南联大的特色、使命和宗旨,也激励着在校师生一直以来追求超越自我的良好崇高精神不懈努力。
“勤奋”是西南联大的基本理念。
西南联大希望学生在他们的学习、研究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都能够积极努力,精益求精,勤奋求实,为学校争光。
无论是在学习中实现进步,还是在研究中取得突破,西南联大都强烈地提倡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淬炼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以“勤奋”的精神实现自己的价值。
“创新”是西南联大学习的基础和重点。
西南联大努力培养学生追求突破、积极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在学习、研究、职业生涯中发挥最大的潜能。
学校设立了诸多创新实践中心,设立了针对各类学生的创新学院,组织专业导师开展创意学习,鼓励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中充分表现自我价值,以期取得革新突破。
“弘扬优秀”是西南联大奋斗的追求。
西南联大认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必须有优秀的先行者。
因此,西南联大鼓励学生接受优秀的精神熏陶,探索优秀的发展路径,弘扬优秀的理念,传播优秀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勤奋创新,弘扬优秀”的校训,不仅表达了学校的理念,更激励着在校师生以过硬的学习成绩、拼搏的精神、勤奋的态度、创新的思维,追求超越自我的良好崇高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拥有传统的校训,源自西南联大对学校的使命、宗旨以及学生的责任的坚定承诺。
西南联大将继续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拥抱“勤奋创新,弘扬优秀”的优良传统,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世界传播中国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最终实现西南联大的目标:建设一流的西南联大,打造亚太一流的大学。
西南联大的名人故事简介
西南联大的名人故事简介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西南联大成立的历史背景2.文章目的:介绍西南联大著名人物及其故事,彰显办学精神二、西南联大著名人物及其故事1.茅以升:桥梁工程专家,主持设计钱塘江大桥2.邓稼先: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3.陈省身:数学家,拓扑学奠基人之一4.冯友兰:哲学家,著作《中国哲学史》5.王力:语言学家,主编《辞海》三、西南联大办学精神1.严谨治学:教授们的学术追求与教学态度2.艰苦奋斗:在战争环境下坚持办学的不屈精神3.爱国情怀:为国家培养人才,助力民族复兴四、结语1.西南联大人物故事的价值启示2.对当代教育的反思与借鉴意义正文:西南联大,全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
在短短八年的办学史上,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西南联大的著名人物及其故事,以彰显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
一、茅以升:桥梁工程专家,主持设计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他在抗战时期主持设计了钱塘江大桥,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座大跨度钢梁桥。
茅以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形、水文等条件,创新性地采用了空腹式双主塔结构,使得大桥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兼具美观与坚固。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交通与发展。
二、邓稼先: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归国后,邓稼先领导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工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邓稼先的带领下,我国原子弹于1964年成功试爆,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三、陈省身:数学家,拓扑学奠基人之一陈省身,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他在拓扑学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被誉为“拓扑学奠基人之一”。
传承西南联大精神作文
传承西南联大精神作文英文回答: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lso known as Lianda, was a renowned university in China during the 1930s. It was a place where many outstanding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gathered to pursue knowledge and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The spirit of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which emphasizes freedom, democracy, and independence,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I remember when I was a student at Lianda, I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The emphasis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thought has shaped my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amaraderie among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lso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中文回答:西南联大,又称为“六大”,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著名的大学。
在那里,许多杰出的学者和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追求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西南联大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独立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及启示
社 会 主 义 、 新 文 学 与 1日文 学 、 唯 物 论 与 唯 详 细规 定 。西 南联 大 教务 会议 为 此 专 门给
心 论 、亡 国 论 与 抗 争 必 胜 论 以及 中 西 文 化 学 校 常 务 委 员 会 写 了 一 个 呈 文 .措 辞 甚 为
之 争 都 能 登 上 学 校 的 讲 坛 。 学 生 们 耳 濡 目 尖 锐 ,坚 决 反 对 大 学 行 直 接 为 所 处 社 会 、所 属 会 风 气 所 做 的 不 懈 努 力 。 由 此 可 知 ,西 南
时代 的需要 服务 。大学作 为社会 组织 之一 , 联 大 成 为 中 国 教 育 史 上 的 一 大 奇 迹 并 不 是
既 对 社 会 有 着 独 特 的 贡 献 ,引 领 社 会 的 精 偶 然 。
◎ 河南教育l高教
西 南联 大 的大 学精 神 及 启 示
◆ 李 秀 勤 (商丘 师 范学 院 教 师教 育 学院 ,河 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 :社会服 务是 大学的三 大基 本职能之一 ,西 南联 大在其 简短 的历 史 时期 中,内树学术 自 由 ,外 塑 民 主堡 垒 ,转 移 社 会 风 气 ,服 务社 会 发 展 。今 日高 等 教 育 面 临 诸 多 困 境 ,官 商之 道 与 师 道 有 所 纠缠 .同 质 化 发 展 严 重 ,难 以 有 力 影 响 社 会 的政 治 、 经 济 和 文 化 。 今 日大 学 应 恪 守 大 学 精 神 , 坚 持 理 性 分 析 和 价 值 判 断 .理 性 服 务社 会 需 要 。
或 能 力 影 响 当 地 社 会 的 政 治 、 经 济 和 文 化 囊括 大 典 、网 罗众 家 之学 ,并 用 “万 物并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孙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
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
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潘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
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
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
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谢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
谢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
联大的合作与宽容张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
”蒋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
”梅贻琦曾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一、概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
它成立于1937年,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文化选择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和融合。
文化精神则是指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文化选择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介绍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办学历程,分析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西南联大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文化的接纳以及对中西文化的融合。
阐述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如师生的学术追求、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1. 西南联大的背景介绍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临时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这所大学成立于1937年,结束于1946年,存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深远而独特的。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存国家文化教育血脉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平津地区(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师生安全,继续教育事业,三所名校决定南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
这一迁移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迁徙,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坚守与传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重新组建,并迅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热情。
他们坚持教学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大学精神的探论提上议 事日 程, 然而对什 么是 大学精神 , 很 少有 明确 的界
定 。有 的学 者从 关注 大学 教育前 途命 运 的角度认 为 它是 “ 在某种 大 学理念 的支配下 , 经过 所在 大学 人 的
努力 , 长期积淀而成 的稳定的 、 共同的追求 、 理想和 信念 , 这是大学生命力 的源泉 , 是大学的灵魂 , 是大 学文化 的精髓 和核心之所 在, 是对大学 的生存起决 定性作用的思想导 向, 是大学抵御诱惑和腐蚀 的盾
追求 综 合化 、 盲 目扩大 办 学 规 模 、 追 求研 究 型 大 学 。 “ 所 有 学校都 在争 一 流 , 有 的争 国 内一 流 , 有 的争 国 际一 流 ; 每 所 大 学 都 要 成 为一 流 大 学 , 这 是 不 现 实 的。大 家都争 一 流 , 最 后 都 是 不人 流 。 ” n ] 西 南 联 大
此 。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2 0 0 7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 ,
谈起 眼 下 的教 育 状 况 , 充 满 忧 虑 。他 认 为 现在 的教 育 是不 全 面的 , 概括起 来 主要存 在三个 方 面 的问题 :
一
教育从精英教育 向大众教育转化 的关键时期 , 期间 不乏有识之士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担忧 , 从而使“ 大学
很多大学认为 , 只要 自己与众不同, 就是一种创
新, 也就 因此 形 成 了 自己 的大 学精 神 。事 实并 非 如
9 O年代初期 , 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从公费时代 向 自
费时代 过渡 , 而 以上 的“ 四个 不愁 ” 也逐 渐蜕 变为 “ 四 个 担 心” , 中 国的大学 教 育环境 发生 了几近 天 翻地覆 的变 化 。从那 时起 至 2 0 0 2年 1 0年 间 , 是 我 国大 学
西南联大 与大学精神
赵 亚 东
( 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 队学院, 河北 廊坊 0 6 5 0 0 0 )
摘
要: 爱 国、 民主 、 科学 和刚毅坚卓 的西南联大精 神成就 了西南 联大 的辉 煌 。西南 联大办学 成功表 明 , 大 学精神
之于大学至关重要。大学精神应是在不断提炼 、 否定创新 和在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 的基础上褒 扬 自我 的前 提下产生
精神” 逐渐 在学 术界 的学术 话语 中凸现 出来 , 并 引起 了众 多不 同学科 的学 者对 “ 大学 精神 ” 讨 论 的热 潮 。
是缺乏做人 的教育 , 二是缺乏传统历史的爱 国教
育, 三 是缺乏 创造 力 的教育 。无独 有偶 , 中国科 学 院
院士潘际銮先生在谈及 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时候也 说, 目 前我国高校普遍 出现 了四种倾 向: 追求一流 、
第2 6 卷第 5 期 2 0 1 6年 l 0月
北华航 天工业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Ae r o s p a c eEn
— —
Vo 1 . 2 6 NO。 5 0 c t . 2 0 1 6
牌。 ” 上述这 些定 义都 在一 定程 度上反 映 了大学 精
成功办学经验表明, 大学精神之于大学至关重要 , 真 正办好当前的大学教育, 深入探讨特色独具 的西南 联大精神以及大学精神实质是必要的。
1 大 学精神 的 回归
关于一个大学的大学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的问
题, 在2 0世纪 9 0年代 以前没 有真 正提 上议 事 日程 。
不足 , 在 招生 的 时候学校 不愁 自己没有 生源 , 在毕 业 的时 候学 校不 愁 自己 的学 生 找 不 到工 作 , 在 社 会 调 查 的时候 学校 不 愁 没有 人 赞 扬 自己。直 到 2 O世 纪
收 稿 日期 : 2 0 1 6—0 4—2 3
值体系的精华 、 理想信念 和外在 的符号象 征系统。
大学精神的内在价值体系和理想信念 , 是大学价值
观 的集 中凝 练 的反 映 , 体现 出大 学在一 切行 为 、 观念 中的 主导意识 和 价值取 向。如 : “ 正义 ” 、 “ 民主 ” 、 “ 公
平” 、 “ 自治权” 、 “ 学术 自由” 等大学的基本价值观系
统, 外在 符号 系统 指 校 歌 、 校训、 Ⅵ识 别 系统 等 象 征
2 大 学精神 的本 质属 性 是批 判基 础上 的创 新性
4 大 学精神 是在 不 断提炼 、 否定 、 创新、 在 适应社 会 发展 需 要的基 础 上褒扬 自我的前 提 下产 生 的
的, 必 须反映时代的要求 , 随时代 的发展 进 步而 “ 与时 俱进 ” 其 精髓 是独 立 与 自由, 本 质属 性是批 判 基 础上 的创
新性 。
关键词 : 西南联大 , 大学精神 , 办学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7 9 3 8 ( 2 0 1 6 ) 0 5—0 0 6 0—0 3
神 的不 同侧 面 , 而 且基 本 上 都 是 描述 性 的。封 海 清
把大学精神视为文化选择 的结果 , 他认为可以把大
学精 神 界定 为 : 大 学 在 办 学 过程 中长 期 积 淀而 形 成 的、 稳定的、 为 大学 主体 所认 同和共 同坚持 的内在价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导下 , 大学教育按 部就班地进 行着——在 日 常生活与工作 中学校不愁 自己的经费
作者简介 :赵亚 东( 1 9 7 5一) , 男, 硕士 , 副教授 , 河北 保定人 , 从 事教精神特征的符号系统。从机制上看, 大
6 0 —
第 5期
赵亚东 : 西南联大 与大学精 神
2 0 1 6年 1 0月
学精神对于大学主体与社会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 而 不是 刚性的约束作用b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