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审美意义

合集下载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经》弃妇诗

《诗经》弃妇诗

《诗经》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的分析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弃妇诗是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为人们所关注。

诗中所描写的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子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弃妇女活更是非常悲惨。

我们可以从弃妇诗中了解弃妇的生活、感受,并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关键字:诗经、弃妇、男权、抛弃、一、弃妇形象的分析虽然这两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以自己自叙的口气叙说自己被丈夫抛弃的不幸生活,但在弃妇形象上依旧有差别。

(一)、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细细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

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

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是敢爱敢恨的,一旦发现丈夫无情无意,便不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希望。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淇水见证了她所有的爱与恨,悲与欢,憧憬与后悔。

当她再次经过淇水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飞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帷幔,她的忧伤与悲愤也就顷泻而下!女主人公对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所省悟,她对自己说,也对所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子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

《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

《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邶风·谷风》是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弃妇诗。

此诗描写弃妇斥责丈夫的无情并申诉自己的怨愤,反映了古代妇女的悲惨遭遇,表现的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凄楚哀婉之美,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性。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塑造了鲜明的文学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构思新颖独到,语言凄恻委婉,并善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凸现丈夫的无情和弃妇被弃的凄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对《诗经谷风》的鉴赏,进一步领悟《诗经谷风》的构思之美,文学形象之美。

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蕴含着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独特的构思、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比兴之美和形式之美,无不体现其巨大的审美价值,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

文学鉴赏就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本文通过对《诗经谷风》鉴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美探析。

一.构思之美《谷风》的主题属弃妇诗,从朱熹的《诗经集传》、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到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和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此说。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妻子,诗中通过弃妇的自述,叙述了由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本诗构思新颖、独到,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写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不能自保的悲痛,“毋逝我梁,毋发我笱”;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第五、六章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不我能,反以我为雠”。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

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 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 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第一章《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自尊自信决绝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劳矣 。夙 兴夜 寐 ,靡 有 朝矣 ”的描 写 ,都是对 弃 妇吃苦 耐 劳 、任劳任 怨形 象的刻 画 。 她们 温 顺 多 情 ,《 卫风 ・ 氓 》 就 刻 画 了一 位 温柔 善 良 的 多情少 女形 象 。在 面对 有情 郎 因无 良媒而 婚期 愆期情 绪 低落 的时 候 ,少 女安 慰情 郎 “ 将 子 无怒 ,秋 以为期 ” ,足
《 诗 经 》 中有 许 多女 性被 抛 弃 后抒 发 愤懑 的诗篇 , 也 约 成于 西周初 期 ,最 晚的作 品大 约成 于春 秋时 期 中叶 。在 就 是 所 谓 的 弃 妇诗 。 综合 诸 家 观 点 ,可 以被 确 证 为 弃 妇 这 个时 期 ,生产力 已经 有 一定程 度 的发展 ,铁 器在 农业和 诗的是 《 邶风 ・ 谷风》 、《 卫风 ・ 氓》 、《 王风 ・ 中谷 有 蓬 》 、 手 工业 等主 要领域 被采 用 或逐渐 被推 广 。这使 得男 性社 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约定。只是誓言还在 ,誓言中的男女双方却已分道扬 镳 ,昔 日的有情 郎早 已把 以前 的美好 抛之脑 后 ,独 留伊人 憔 悴 ,空守 誓言 ,不 能 自己 。不 能说 这些 男子无 情 ,只是 活条件 的改善 ,给 予男性 抛妻 另娶 的资 本 ,女性 却 只能作 他们 无法 像 他们 的结发 那样 将爱 情进 行到底 ,对 爱情 坚 贞 为他们 享乐 的牺牲 品,接受 现实 ,承受 痛苦 。 不移 。 以上两个 原 因,是 《 诗经 》时代 妇女遭 弃的基 本原 因, 她 们 软弱 ,认命 。《 王风 ・ 中谷 有 箍 》三 章 中 每一 章 也是最 主要的原 因, 囿于 能力有 限,未能加 以深入分析 。 除 首句 以外 ,剩 下的都 是弃 妇 的无力 泣诉 。女子 的哭 诉是 三 、结 语 让人 心痛 的 ,虽然 她知 道 自 己遇 人之 不淑 ,但是 她 并没有 《 诗 经 》 中的 弃妇 诗 ,为 我们 塑 造 了性 格 鲜 明、 形象 去 反 抗 ,只 是 无力 地 啜 泣 、慨 叹 。《 郑风 - 遵 大 路 》 中 的 生动 的 女性形 象 ,让我 们真切 感 受到 了这 些女性 悲惨 的生 女子 也 是如 此 ,苦 苦哀 求对 方不 要抛 弃 自己 ,不 要和 自己 活面 貌 。当时 女性 的这 种悲惨 生 活境遇 ,既是 时代造 就 的 分 离 。这 样 的女子 无疑 是软 弱 的,对 一心 想抛弃 自己的 负 悲剧 , 也是人 性弱 点 的展示 ,对整 个 中 国文学 史中 的女性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业 浅谈《诗经》中的思妇诗与弃妇诗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业  浅谈《诗经》中的思妇诗与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思妇诗与弃妇诗一、引言《诗经》是产生在2500余年以前,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0余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而这三种乐调下又有不同的题材和内容。

风又称国风,是不同地方的地方音乐,主要的内容有讽刺奴役,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反对社会不公平,描写人民生活困苦、颂赞劳动、对爱情的憧憬向往、描写妇女的悲惨遭遇等。

雅和颂则是贵族以上的人士才聆听的,内容大多与祭祀活动、宴会活动有关。

风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各方面,其中描写妇女悲惨遭遇的诗一般分为思妇诗和弃妇诗。

顾名思义,思妇诗是指描写思念长期外出的丈夫的妇女的诗歌,而弃妇诗是指妇女被其丈夫抛弃的诗,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氓》。

思妇诗和弃妇诗在《诗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思妇诗产生的原因(一)家庭夫妇关系是该时期的社会纽带的反映该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耕占生产力的绝对地位,而家庭是农耕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显得家庭的维持十分重要。

《大雅·思齐》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国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用自己的一片仁爱之心推行至别人身上罢了。

这里突出了齐王修身、齐家、治国的美好品德,此后儒家极力推崇这一美德。

这也符合该时期以家庭为重要关系,进而推广到全社会的生活图景。

因此不仅男子注重家庭关系,女子更注重家庭关系的维系。

妇女除了依靠家庭关系体现自身价值之外,别无他选,所以妇女对自己丈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十分上心。

当丈夫需要长期外出或有一段时间不在身旁时,妇女就会产生极度的不安感,愁绪油然心生,这就直接导致了思妇诗的产生。

(二)行役制度的盛行催化了思妇诗的产生周代拥有繁重的兵役、徭役,青壮年男子不得不远离家庭到达苦闷辛苦生活条件恶劣的地方服役,中断了家庭夫妻关系,其中对妇女的影响尤为巨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

其中,弃妇诗被广为传诵。

这些弃妇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一、弃妇的悲剧我们常常可以从《诗经》弃妇诗里看到弃妇们的悲惨命运。

她们被抛弃,流离失所,情感上遭受严重的伤害。

她们种种的遭遇,明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男女地位不平等。

例如,第一篇《陌上桑》中,女子从春天到秋天不断地跑去看守她的男人,却终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最后她被迫成为了孤独得不到爱的人,变成了弃妇,在孤寂中不断地思念与悲叹。

二、弃妇的反抗其实,弃妇们在受到抛弃之后,并不是一味地忍受。

她们有时候也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是寻求复仇。

例如《木瓜》一诗中的女子,被男人抛弃后,感到非常愤怒,竟然用木瓜枝来刺穿他的车轮,表示反抗。

《硕鼠》一诗中的女子,虽然被抛弃了,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反而采取探究真相的手段。

她利用老鼠趟田的机会,去了男人家里,发现男人有新的伴侣。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看清了男人的真面目。

三、缘何弃妇多为贵族值得一提的是,在《诗经》中,被抛弃的弃妇多为贵族。

这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差距极大,弱势阶层地位低下,更容易被利用和抛弃。

同时,也说明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以男子为尊的男女观念。

四、弃妇诗体现的道德观《诗经》弃妇诗反映出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强调了爱情和忠贞、宽容和包容等美德。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我们需要对这种道德进行更新和重新审视。

总之,《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而弃妇们的反抗和探究,更是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众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弃妇诗。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和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引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之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其中弃妇题材是其中一类广泛出现的主题之一。

弃妇诗
表现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异,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
风俗中的弊端。

本文将分析《诗经》中弃妇诗的悲剧性质以及其所反
映的古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

弃妇诗的悲剧性质
定义
弃妇诗是指描述一个女子被抛弃、不能得到男性宠爱的诗歌,这种
情况可能是男子变心导致的,也可能是男子去世或被贬谪后导致的。

弃妇诗中通常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哀、痛苦和无助。

悲剧性质
弃妇诗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悲剧性质,这种悲剧性质从多个角度体现:
•悲剧的结局:弃妇的境遇通常是悲惨的。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较低,被抛弃的女子往往失去了依靠,无
法在社会上谋求生计,因此面临困境。

•悲剧的主题:弃妇诗的主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女地位差异的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男性的地位通常高于女性,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也体现在弃妇诗中。

弃妇所经历的不幸与其性别地位密切相关。

《诗经》中的弃妇诗
弃妇诗例
以下为《诗经》中的弃妇诗例:
•竹竿。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洁而深具艺术感染力。

其中,弃妇诗篇作为一类特殊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在遭遇感情困境时的心境和遭遇。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弃妇诗篇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弃妇悲。

一、弃妇诗篇的背景《诗经》的弃妇诗篇源于古代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环境。

由于当时的父权制度和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很多妇女在被嫁于异地前,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配偶,而是被迫嫁到陌生的家庭中。

如果在婚姻中遭遇了困境,则一般只能无助地承受,因为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缺少法律保护。

二、弃妇诗篇的悲剧《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围绕着汉族古代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遭遇展开,情感极为真挚、深刻。

它们所表达的悲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自主权。

古代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小雅·小宛》中,女子被迫嫁到异地,她说道:“我被迫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被将就得不能再将就了。

”2. 面临无情的伤害。

古代妇女在遇到配偶背叛或者出轨时,往往面对着毫无怜悯之心的指责和对待。

在《南华》中,女子在守寡之后面对诸多指责,她说:“人说我出轨了,其实是我保持了清新的心态。

”3. 孤苦伶仃。

在遭遇婚姻危机之后,古代妇女往往需要单独面对众人指责和射击。

在《卫风·少麦》中,女子离开了家庭,孤身一人到了竹林,她说:“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没有爱情的房间,单独驻扎在竹林里,看到了美丽的自然。

”三、弃妇诗篇的悲痛表达在《诗经》的弃妇诗篇中,词藻感性而鲜活,表达出浓郁的悲痛情感。

其表达形式可以是哀叹、吟诵、抒发、流泪或者是低吟娇声。

下面是一些例子:1. 《小雅·小宛》:“我被迫嫁到陌生的地方,每天都要跟那个陌生人小心翼翼地相处。

而现在,我走得尽可能地悄哼,无声无息。

”2. 《东篱》:“我在婚姻中受尽苦难,但是我仍旧保持爱的心态。

研究《诗经》弃妇诗的意义

研究《诗经》弃妇诗的意义

研究《诗经》弃妇诗的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其中的“弃妇诗”
对中国古代女性权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弃妇诗”是《诗经》中具有民间风情的诗词,描写女人痛苦而隐忍的
心态。

它诉说了女性几个世纪以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她们被遗弃或被家庭
强迫抛弃,被强迫要么进入后宫、要么结束自己的爱情,甚至被迫给许多苦
楚的家庭妇女受压迫,最终不再被保护。

这些文字反映了古代女性生活的无
奈和苦难,突显出她们被焦虑、悲哀和挣扎的精神状态,展示了一种当时社
会既残酷又神圣的态度。

在古代女性被“弃妇诗”所描述的限制下,古代女性只有“卑微”和
“谦虚”来得到某种社会保护。

另一方面,“弃妇诗”也反映了古代女性坚
韧不拔的心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古代女性可以在古代暴政的社会当中求
得生存。

古代女性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用自己
的智慧和求助保护孩子,确保家庭的生计。

“弃妇诗”的艺术表现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所反映,也激发了后来对社
会状况的思考,对女性权利的重视,对家庭关系的认识等社会问题提出了新
理念。

“弃妇诗”不仅延伸了盛唐乐府诗的广泛文学形式,而且作为古代女
性权利的象征,也为今天的文学研究者和女性权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

总之,《诗经》中的“弃妇诗”,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在被压迫环境中
的精神特点,而且也使社会对女性权利的认识获得了重要突破。

它的价值越
来越高,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女性当时的处境及家庭关系,更好地努力
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理由。

无边的苦海——浅析《诗经》中弃妇之悲

无边的苦海——浅析《诗经》中弃妇之悲

无边的苦海——浅析《诗经》中弃妇之悲摘要:婚恋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歌反映了夫权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弃妇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无错被弃、无处伸冤、无路可走,让我们在对弃妇们表示深深同情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的罪恶。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情《诗经》的305篇作品中,婚恋诗约占了三分之一,可以说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妇女命运关注的弃妇诗最能体现其进步意义。

这类诗歌反映了妇女被薄情男子遗弃的哀伤和痛苦,以及夫权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焕发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被抛弃的女子不仅仅是被丈夫抛弃,还被当时的社会排斥,一个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女子只能在怨恨、泪水中度日,实在值得人同情。

总体来讲,她们的悲苦之情主要从三方面体现出来。

一、无错被弃这些女子往往是在为家庭付出无价的青春与血泪之后被薄情的丈夫无情地抛弃,《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典型。

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感情经历:少女时被热烈追求-定下婚期被迎娶-婚后劳作被驱使-被丈夫无情休弃。

每当读这首诗歌,都会对这个女子深表同情。

文中的主人公善良忠贞,对氓一心一意,文中男女主人公从小相识、后来相知、相恋,女子对氓更是痴心不已,处处为对方着想,为了不让心爱的人伤心,没有经过父母,与氓私定婚期,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嫁给了氓,婚后日子虽苦,可女子毫无怨言,希望能与自己的丈夫白头到老。

《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也是如此。

她们都希望能与丈夫共同经营自己的家庭,即使生活艰苦,也要与丈夫相伴终生。

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们一方面痛斥其言行不一,对丈夫的的行为表示怨恨,另一方面也还不忘他们的往日深情。

这些女子不但对感情专一,而且勤劳善良,婚后生活尽管贫穷,但是她们并没有抱怨,但是随着家庭情况的改善,她们的容颜也渐渐失去光彩,男子就开始朝三暮四了。

她们的身上有着美好的品德,但却没有逃脱被抛弃的命运,弃妇的被弃不是失德,而是丈夫的薄情。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意义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意义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意义《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意义《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之路上历经艰辛坎坷。

《诗经·氓》可算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迹可查的第一首弃妇诗。

诗中的“我”(即弃妇)自叙了从相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其情悲愤难平,态度哀怨决绝,“我”声泪俱下、后悔莫及的控诉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歧视和压迫,也异常生动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里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任人宰割的悲惨地位。

诗中的“我”从一开始表现出的是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和憧憬。

当“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氓”打着“抱布贸丝”的旗号来向“我”搭讪、套近乎时,“我”出于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期盼,在他花言巧语的攻势下,涉世未深的“我”很快被其捕获,心甘情愿的成为了他爱情罗网中的猎物。

“我”不但轻信了“氓”感情的真诚,而且大胆的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毅然决然地与其私定了终生的爱情契约。

在痴情的主导下,“我”不但体贴的“送子涉淇”,而且在“子无良媒”前提下,竟然还同意了仓促的“秋以为期”的婚期。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也许是出于对把握命运的自信,“我”抛开了女子应有的矜持和谨慎,也可能是出于对“氓”海誓山盟的偏听偏信,“我”忽略了传统媒妁制度对当事人品行道德考察的必要性,“我”抱着一颗至诚之心,迫不及待、义无反顾的飞向了一个自我营造的爱情小巢。

在最初的婚姻生活中,“我”也是能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幸福的。

因为基于单纯、炽热恋爱生活的惯性,“我”依然深信他还具有当初“抱布贸丝”时的虔诚,而此时的我,不但依然拥有当初能深深吸引“氓”的“其叶沃若”的娇美容颜,而且能做到在“三岁食贫”“夙兴夜寐”的艰苦生活中安之若素、无怨无悔。

但“我”并不知道这种一厢情愿所营造出来的痴心的幸福,基础并不牢固。

因为随着无情的岁月的洗礼,“我”再娇美动人的容颜也有枯竭的一刻,“我”再坚强的臂膀也有不堪重负的一天。

《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

《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

《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诗经》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弃妇自述深刻地反映了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被损害的社会现象。

对于诗中女性的婚姻悲剧,许多人把责任归咎于两性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等原因。

一、私定终身违背礼制导致婚礼缺失周代婚礼包含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其中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礼提亲)是婚礼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是婚姻合礼合法的前提。

《卫风氓》中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从诗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中男主人公并没有通过媒人而是自己前来向女方提亲,而且女主人公在纳采之前已经擅自与男子约定了婚期,这些都是不符合礼法的。

上古婚姻非媒不娶,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媒人的婚姻不被礼法所承认,也不具备法律效力,因而也就不受礼法、道德所保护。

而对于男女双方在纳采之前私自交往,人们也持反对意见,强调男女之别。

《礼记坊记》曰:“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

”《诗经》国风中的郑风诗歌是最具有浪漫气息的爱情诗歌代表,但即使在郑风中我们也能看到周礼对男女交往的限制。

如《将仲子》一诗中,女子便对男女的私下交往充满了担忧:“将仲子兮,无我里,无折我树杞……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因此男女私下违礼交往必定要受到礼法的谴责,《孟子滕文公下》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弃妇形象在《诗经》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包括描述她们的悲苦遭遇、表达她们的内心痛苦以及揭示她们的社会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分析她们的形象特点以及背后的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她们的悲苦遭遇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承受着无比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女主角被抛弃之后,表现出了极度的哀伤和深深的自责。

她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不被接纳,被贬为弃妇,这使她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她们在面对悲伤和绝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内心的痛苦弃妇形象在《诗经》中深刻展示了她们内心的痛苦。

她们被丈夫所抛弃,感受到了被遗弃的孤独和无助。

在《离骚》一诗中,女主角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她感到无法释怀,对幸福的渴望使她倍感痛苦。

她们对于丈夫的背叛感到心灵上的打击,不愿再去相信、去经历爱情。

社会地位的揭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弃妇的态度和待遇。

在古代社会,弃妇会失去家族和社会的认同,被贬为弃妇,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无所依靠。

她们在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歧视,这使她们的境遇更加艰难。

弃妇形象背后的意义对妇女地位的反思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局限和不公。

她们被丈夫抛弃后,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

这种描述呈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让人们反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展示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尽管她们受尽痛苦和压迫,但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被动和苦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结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以其悲苦遭遇、内心痛苦和对社会地位的揭示,展现了古代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对妇女的冷漠。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2013.01学教育19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马进宝(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甘肃兰州730101)[摘要]《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弃妇诗则是《诗经》内容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弃妇诗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权利和幸福得不到任何保障。

女子一生的幸福都掌握在男子手里,一旦遭到遗弃,她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

本文从内容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弃妇诗;产生原因;影响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千年前 的女性所处 的社会地位和苦 难经历。虽为悲剧 , 但作 品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审美体验。

子无 良媒 ” 说明礼教 的规范 已开始渗入 民间 , 父母之命 、 媒妁之
言的婚 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后婚姻走 向解体 时 , 我们看
到的已不是男女平等的家庭形 态 , 而是男人 的态度决定 了事态
果, 实际它反映的是更深层次 的社会矛盾。恩格斯说过 : “ 在历 史上 出现 的最初 的阶级对立 , 是 同个体婚制下 的夫妻 问的对抗

【 1 】 莫纯玉. 弃妇诗 怨情探 析U 1 . 广西师范 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2 0 0 4 , ( ( ) 1 ) .
[ 2 】 恩格斯. 马克 思哲 学著作选读【 MJ . 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 1 9 9 6 .
新 校 园
X i n X i a o Y u a n
文化教育
浅议《 诗经》 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 因及审美意义

( 贵 阳学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5 )

要: 本文揭示 了《 诗 经》 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 因。弃妇
的发展 同时发生 的, 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 同男性对女性 的奴役 同时发生的。” 《 诗经》 时代 , 以男性为 中心的社会早 已形成 , 女 性 因没 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婚后成 为男人 的附属 已是普遍 现
路》 、 《 / J 、 雅・ 我行其野》 《 / J 、 雅・ 小 弁》 《 小雅 ・ 谷风》 。弃妇诗 大多 采用第一人称 口吻叙述或直接抒情 的方式表达弃 妇们被弃 的 无助 和痛 苦之情 , 或哀诉 被遗弃 的不公 , 或幽怨男 子的喜新厌
旧, 或描述痴心女子负 l f , 汉, 或追悔 自己择偶的轻率 , 或埋怨父
1 2・
二、 《 诗经》 弃妇悲剧诗的审美体 验 《 诗经》 中的弃妇诗之所 以都能给读者很强 的审美体验 , 因 为他们遵循 了文学创作和悲剧艺术 的创作规律 。几千年来 , 中 国的婚恋风俗和婚姻制度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和人们观念 的转变 而不停地变化 。但是 , 女性对婚姻和家庭执着的态度却是不变
母兄弟的无情 。她们将 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示给读者 , 以 情动人 ,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 品都以女性成为失败
婚姻 的牺牲品为结 局。 一部全面反映西周初期到春秋 中叶社会
败, 喜新厌 旧、 忘恩负义是当时许多男性 的通病。许多男性跨越
道德的底线 , 无视舆论 的谴责也要行 “ 天下之大不韪 ” 之事 , 这成
写 的情 形来看 , 这种社会形态应该还 是一 种初级 阶段 。从《 卫
在浩瀚如海 的中国古典 文学作品 中 ,有 一类作 品值 得关 风・ 氓》 中我们了解到氓妻 与氓还是 自由恋爱 , 还能寻找到一点 男 女平等 的影子 。 但氓妻也曾经希望有媒人证婚 。“ 匪我愆期 ,
注 ,因为这类文学作 品中所描写和反映 的问题在今天仍 然存 在, 那就是有关弃妇 ( 包括怨妇和思妇 ) 的一系列文学作 品。这 类文学作 品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现象 ,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反 映的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社会 问题 , 可 以帮助我们 了解 中华 民族
为女性被弃的原 因。那样的时代 , 女性没有经济来源 , 更没有社
会地位 , 离开夫家之后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 甚至无法存 活 , 所 以,
各方面的《 诗经》 , 弃妇诗就有八 篇 , 所 占比例不 可谓不大 。 这足 以说 明当时弃妇现象的严重 , 她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存
在 的问题 , 这种社会现象 已经引起当时人们 的关注 。
的发展 , 形象反映 了男性对 女性 的奴役 , 也 反映 了夫 权制 的残 酷性。 男权 、 夫权的社会形态呈现在眼前 。 所谓的“ 礼教” 其 实是 为男人的特权服务 的, 也是用来压迫女性 的。这证 明人类 自从

《 诗经》 弃妇诗的界 定
在《 诗 经》 中, 被学者 判定为弃妇诗 的作 品有 八篇 : 《 卫风・ 氓》 《 召南 ・ 江有汜》 《 邶风・ 谷风 》 《 王风 ・ 中谷有推》 《 郑风 ・ 遵 大
的。 “ 执 子之手 , 与子偕 老” 是人们对完美爱情 的期望 , 但是现实 中总有 “ 执子之手 ” 不能“ 与子偕老” 的悲剧发生。
断进步 , 一切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必将 得到改变 , 女性 一定会拥
有 美好 的未来 。
参考文献:
从社会层面来看 , 表面上弃妇产生 的原 因是家庭矛盾 的结
在那个时代成为弃妇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而造成被弃 的原
因不外乎社会地位不平等 、 所谓的礼教制度以及无法生育等。 弃 妇诗 , 可 以说 就是弃妇 内心 的情感 独 自, 它强烈地 反映 了抒情 主人公 内心的情感世界 。 她们的悲剧人 生给我们带来强 大的震撼和审美 的体验 , 也让我们 意识到 : 随着人类社会 的不
进入父系社会之后 , 女性 的地位不断降低 , 男性地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提高 ,
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 反 映在婚姻制 度里 就是女性 不仅被奴役 , 更有被遗弃的危 险。 西周末年 , 政治黑 暗, 社会动荡不安 , 阶级矛盾急剧恶化 , 整 个社会呈现出现“ 礼崩乐坏” 的混乱局面 , 社会 道德风气 日渐衰
诗 的产生不仅是 家庭 矛盾的结果 ,更是深层 次社会 矛盾的结
果。弃妇 的遭遇发人深省 , 《 诗 经》 中弃妇诗更激起读者的审 美
感受。
象 。以男人为中 l f , 的社会确立 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 , 也确立
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权利 。然而 , 从《 诗经》 弃妇诗作品里所描
关键词 : 《 诗经》 ; 弃妇诗 ; 悲剧原 因; 审 美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