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在地理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地理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要通过讲述地理多样性,让学生感到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自豪和骄傲,让他们更好的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在地理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地理学科优美的地图,图片,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和实验,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例如克隆技术的讲述.让他们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我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组织等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
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在课堂教学中从乡土材料导入,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编写的,这种方法将地理课的综合分析和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到,有的甚至闻也未闻,对教材内容、知识点十分的陌生。
地理知识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形成难点。
而有些问题虽然就知识本身并不难,但教师感到难教,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费尽心机,学生还是一片茫然。
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恰当地选择家乡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启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比如在学习世界语言时,课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有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和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首先请同学们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说出一句话,并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这样就有好多的同学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能写大多是用汉语来写的。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可从五个方面实行德育渗透: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二、增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三、适当使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四、适时使用地理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五、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层次性和连贯性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准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
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不但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摇篮,也是德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
所以,做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因为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
具体内容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体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
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相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篇一:地理德育渗透计划地理德育渗透计划“成才先成人,树人要树魂”。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认为,首先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地理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实施德育计划:⑴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指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初步树立物质运动、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实事求是等科学观点,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教育学生同社会上存在的封建、迷信、僵化、唯心的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
⑵通过我国和世界资源、能源、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概况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理解世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⑶按系统地理的形式,从环境结构机制等方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和用水,人口发展要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污染,保持和改善环境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使学生懂得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懂得共同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观念和全球观念。
⑷结合我国当前当地的实际,采用地理考查、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了解我国在森林、土地、矿产、水资源和控制人口、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宣传、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的自觉性。
七年级下册地理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七年级下册地理渗透德育工作计划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
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本学期在教学方面应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地理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二、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愉悦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每个班都有电子白板,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大大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等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它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
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逻辑思维。
一般而论,地理观念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
如在讲解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最后使学生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四、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一、引言近年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倡导“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润育学生的灵魂、传递道德的温度、提升人格的高度”的理念。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深知地理知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格。
因此,制定本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
二、德育渗透的基础和意义1. 德育渗透的基础德育渗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自然地蕴含着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地图阅读和地形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通过自然灾害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然资源。
2. 德育渗透的意义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的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具责任感和爱心。
其次,通过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众多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自然灾害等,都是涉及伦理和道德的难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道德心理。
最后,通过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科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承担能力。
三、渗透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1. 内容(1)环保意识培养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和保护。
(2)资源利用意识培养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宝贵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促进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完整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完整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概述
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途径。
德育渗透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
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以下重要性: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着现实社会,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责任感和积极行动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地理教学中往往包含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活动,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 借助案例分析:通过引入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伦理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社区环境整治、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融入价值观教育:将地理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等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国家观念。
4. 组织团队合作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协作技巧。
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中学生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在向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插)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中学生地理教材编排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彩图、插图、示意图、给人以直观,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陶冶,思想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思想教育效果。
学生通过《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彩图,了解祖国疆域广阔,神州处处生机无限。
如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宝岛台湾还未收复,祖国统一大业要靠我们去完成。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可爱的祖国。
二、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中举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比较幼稚、单纯、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许多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缺乏全面性。
因而,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可塑性,举例尽量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地理知识浩瀚无边,包罗万象;对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点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
因为在实践中,不仅能检验和补充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地理观点。
在学习《水资源》时,要求学生到附近自来水公司,调查目前城乡居民用水情况,观察身边水资源浪费现象。
在社会实践,通过调查中,学生耳闻目睹,深深感受到如果不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的危机就会殃及我们每个人。
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我将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我将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德育工作计划:
1.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关爱他人。
2. 在地理课堂上,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我会利用地理知识教育学生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4. 我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工作计划,我期待能够在学生身上见到正能量的释放,见到他们的品德得到提升,成为优秀的人才。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外,更着重于德育的渗透。
地理学科不仅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更蕴含了丰富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等德育元素。
因此,教学任务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现代公民。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德育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能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表达地理信息,具备一定的地理数据解读能力。
(4)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关注可持续发展,提高环保意识。
(3)通过地理学习,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化视野。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文档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行德育渗透一、挖掘教学素材1.实行国情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学地理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不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实施途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中。
(1)从国家自然方面来说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2)从社会方面来说八年级地理比较详实地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状况及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总体特征,指导我国工业、农业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协助学生理解祖国辽阔的领土、多娇的江山、优越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还存有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使学生通过度析判断树立准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建设好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人地观,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准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很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世界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人地观,理解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任何一种制度,不管制定的假如完善,假如完美,但是假如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说只有一小局部人知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纸空文。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相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
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个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案例名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表现: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 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
3. 环境保护的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 讲解:讲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情况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能力提升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环保意识是否得到提高。
地理实践德育教学方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关心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特点: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
2. 资源分布: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等。
3. 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等。
4. 地理实践活动:野外考察、问卷调查、社会实践等。
三、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1)教师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
(2)学生分组,明确分工,了解活动流程。
(3)准备活动所需工具、资料等。
2. 实施阶段(1)野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理环境特点,了解资源分布。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环境保护意识等。
(3)社会实践:参与社区、企业等单位的实践活动,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总结阶段(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活动收获。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反思。
(3)撰写活动报告,展示活动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1)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出勤、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活动成果:评价学生活动报告、实践活动成果等。
(3)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4)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社会责任感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活动方案。
2.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地理实践活动更具综合性。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4)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良好的品德。
本文将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提出具体的有效策略,并给出相应的案例。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思路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地球和人类等许多方面,其实践性强,在中学教育中备受重视。
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优秀品德素养的公民,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用地理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地理学科涉及到许多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人口增长等等,这些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在讲授这些问题时,将道德教育因素注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道德思想。
2、用地理教学为平台,传递健康向上的文化信息地理学科也是一个关注世界文化的学科,它可以通过课程传递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教师在讲授中通过讲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等,使学生受益匪浅,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1、启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于一些竞争激烈的商业开发项目,应该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相关知识,启发学生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同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如组织无车日、植树活动、进行海岸清洁等等,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行动的力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2、带领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心态地理学科的考察范围广阔,可以深入探究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参观博物馆等等,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加强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初中地理有关德育教案
初中地理有关德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观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2. 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3. 人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的地球,导入新课。
2. 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哪些自然环境和资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二、人与自然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的环境破坏等。
3. 教师总结: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2. 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
3.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人与自己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价值的人。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8.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探究寓德育于地理教育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地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
《地理教育指导纲要》和新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出台后,地理教育已经走出了单纯作为一种实用科学学习的传统,成为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为目标的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因此,探索符合地理学科新特点的德育方式与模式,将德育贯串于地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它提供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授古今中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容,使其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
因此,要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将地理教材中可以挖掘出来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必须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精神。
要把德育寓于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把握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实事求是。
即要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将德育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教学。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地理学科的德育任务主要体现在学习系统的课本地理知识中。
根据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观点和材料统一的原则,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密切联系国内、国际现实状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感诸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系统而又明晰的概念,我们探索出如下的地理学科德育的任务:1.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科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地理环境既向人类生存与活动提供所必要的场所和物质来源,又对人类的生存与活动起制约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此,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如我们在讲“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单元中“人类与环境”内容时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
(2)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和人文环境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等方面的分布、发展变化,都有它的客观规律,从而初步树立尊重客观规律的环境观和按照客观规律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布局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的思想观念。
如我们在讲“农业的区位因素”时重点突出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同人类活动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
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认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可更新资源由于利用不合理会退化,非可更新资源由于开发利用会日渐减少。
在上课的时候我联系中国自然资源的国情,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从而初步树立自觉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资源观。
2.通过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习和中外国情的对比。
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办事情、想问题尊重国情、国策的观念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意志和信心,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具有疆域广阔,位置重要,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资源种类齐全,绝对数量大等方面的优越性,而且是粮、棉、煤、钢、石油等多种产业的生产大国,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青云中学地理组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渗透德育计划如下: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
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
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
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特点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一、挖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二、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三、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四、在地理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五、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层次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一、挖掘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
因此挖掘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
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
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课德育工作的重点。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像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
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探究寓德育于地理教育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地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
《地理教育指导纲要》和新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出台后,地理教育已经走出了单纯作为一种实用科学学习的传统,成为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为目标的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因此,探索符合地理学科新特点的德育方式与模式,将德育贯串于地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它提供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授古今中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容,使其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
因此,要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将地理教材中可以挖掘出来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必须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精神。
要把德育寓于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把握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实事求是。
即要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将德育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教学。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外,还要注意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努力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过程中,在以自我为主体的活动中自然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二、把德育寓于地理教育活动之中
德育的实施应当按计划,按一定的程序,但更应认识到它无时无处不在,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德育的实施应当有说理、有引导,在明理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性教育的成效。
因此,我们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注意寓德育于各种地理教育活动之中。
既把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渗透到活动过程中,又强化活动过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德育工作的载体。
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都能受到心灵的感动、震撼和启迪,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体验,促使其内在的道德认识外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
学校中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专题活动是其有效的活动形式。
例如,结合课本中《人口与人种》、《世界语言和宗教》、《合作与发展》等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组织自然地理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和旅游知识的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自然地理知识或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录像;布置学生从动物、植物、水、空气或垃圾中选一个专题,设计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和制作环境教育的投影片。
这些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促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又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念,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幼教专业等的思想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德育的实施还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
生带进“社会”,把“社会”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经受锻炼。
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身边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例如,确立带有针对性的课题。
如铁西商业网点分布的调查、影响铁西农业发展的因素的调查等,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工厂、商店或农村进行参观和社会活动,使他们加深对铁西经济发展成就的了解,在丰富有关地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这类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实实在在而又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学习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坚持与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相适应的德育工作原则
为了提高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效性,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
专家认为,德育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相适应,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与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不能强加于人,必须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必须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新变化,不断改革德育的方式方法,克服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弊端。
要坚持上述原则,就必须在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把握好四个方面。
其一要强调了解。
进行德育渗透,首先须深化对学生的了解。
当前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是他们的主体形象。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等问题的出现和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
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变化的这些状况,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调查、准确地了解,从分析现象到把握本质,才能使德育工作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其二要强调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收到成效。
我们要把学生道德观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有机地结合到学科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进行深入剖析、正确回答。
从学生最关心
的、与他们学习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而不是从已经总结出来的教条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德育渗透。
其三要强调养成教育,把“重人格”和“立规矩”有机结合起来。
在摸清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和德育的总体目标,既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更重视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四要强调诱导和体验,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
在德育渗透工作中要注意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寻找教育的最佳点,既结合教学内容循循说理,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身边一个个日常的道德问题,把说教变成学生自主进行的道德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不断进行道德参与、道德选择的同时,增强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步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之,把德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实施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德育的实施途径和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关注。
我们地理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以培养新时期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认真地探究这一课题。
把德育贯串于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强调道德选择的过程中,经过判断、选择,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的观念和道德准则,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