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解读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兴亡 蜀
汉
次
主
魏
兴衰
晋
(合 )
(分 )
wenku.baidu.com
次
吴
“分合论”
开篇
揭示了中国封建王朝分合 交替、朝代循环历史规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 篇末 必合,合久必分:周末 自此三国归于晋 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 帝司马炎,为一 统之基矣。此所 又并入于汉;汉朝之高 谓“天下大势, 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 合久必分,分久 天下,后光武中兴,传 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必合”者也。
《三国演义》
意蕴解读
历史演义
演义,本是推演、详述道理的意 思,李渔说:“依史以演义”,即 对史实进行选择加工,根据作者的 主观审美评价去褒贬人物,重塑历 史。换言之,是用通俗语言,将前 代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主干的 历史题材,进行组织、敷衍成完整 故事,借以表明政治理想、道德观 念和审美理想的长篇小说。
人才学视角
三国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国之兴
刘备以“三顾”之诚得
诸葛亮出山辅佐,便拜 三国之兴的一个 诸葛亮为军师,以师礼 重要经验,就是 相待,“食则同桌,寝 政权的领导者举 则同榻”,言听计从。 贤任能,重用人 不计旧嫌,用人之长。 把魏延从牙门将军提拔 才。 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 汉中太守,以致“一军 尽惊”。
关羽降不忘义
“真义士也!”
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
关公为报操之厚
待,杀颜良,诛 文丑,得知兄长 下落后,乃挂印 封金,千里走单 骑,过五关斩六 将,寻兄而去。
诗曰:“忠义慨
然冲宇宙,英雄 从此震江山。独 行斩将应无敌, 今古留题翰墨间。
刘备之义
兴兵伐吴
兴兵伐吴
刘备刚即帝位,关羽被东吴所害,便决意亲征。 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汉贼之 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备 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诸葛亮苦谏,不从。 秦宓谏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 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备曰:“云长与朕,犹一 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耶?”宓伏地不起,“陛 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备大怒叱斩秦宓。
◆孙权得将士之心
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肉”,“祸
福共之”。如赤壁打败曹操,鲁肃从前线回, 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吕蒙病重, 孙权迎置内殿,出千金募医治蒙病,并亲自 监护;朱然“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 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相望 于道。”由于孙权与部属休戚与共,甚得人 心,终其在位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刘备以人文为本、宽厚爱民。 ◇曹操 “奉天子以从众望”,扯起 “尊汉”的旗帜,乃是考虑人心向背 的决策,因而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孙权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 肉”,“祸福共之”。
袁术不懂争取民心
袁术既无刘备宽厚爱民的仁德,也无曹操“奉天子 以从众望”的策略,更无孙权与部属“祸福共之” 的真诚。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 苦之。”他从孙坚手中得到玉玺,便急于做皇帝, 以为自家“四世三公”,当皇帝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当皇帝后,“荒侈滋甚”,以致人 心离散,雷薄、陈兰等部将离他而去。后在徐州被 刘备打败,狼狈逃到江亭,只剩老弱残兵一千多人, 最后因粮食尽绝,病重“吐血斗余而死” ——(第二十一回)。
后有荀彧、荀攸、程昱、 郭嘉、等谋士来投。曹 操敬重这些人才,予以 充分的信任。 荀彧原是袁绍的谋士, 因看出袁绍难成大事, 就转投曹操。荀彧为曹 操献了七次大计策,为 操灭袁绍扫除北方群雄 立下汗马功劳。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个
官渡之前,郭嘉的
重要经验,就是 政权的领导者举 贤任能,重用人 才。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个
曹操举事之初领兖州
重要经验,就是 政权的领导者举 贤任能,重用人 才。
牧,则下了三次“求 贤令”,甚至对那些 “负污辱之名,见笑 之行,或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者, 则要求各州郡长官 “各举所知,勿有所 遗。”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个
曹操求贤不拘一格,先
重要经验,就是 政权的领导者举 贤任能,重用人 才。
◇孙吴决策
鲁肃的“榻上策”,即“汉 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 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 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 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 业也。”(第29回)
◆重视人心向背,争取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备宽厚爱民得人心
“临难仁心存百姓”——
返许昌途中,操欲乱 到许昌,操待之甚
其君臣之礼,于驿馆 使关公与二夫人共处 一室,关公则秉烛立 于户外,自夜达旦, 毫无倦色。操见之, “愈加敬服”。
厚:小宴三日,大 宴五日;又送美女 十人,使侍关公。 关公尽送入内门, 令服侍二嫂……操 闻之,又叹服关公 不已。
操送赤兔马,关公受之, 操送战袍一领,关公 再拜称谢。操:“吾累送 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 受之却穿于衣底,外 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 用旧袍罩之。操笑问 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 “云长何如此之俭 “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 乎?”“某非俭也。 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 旧袍乃皇叔所赐,某 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 穿之如见兄面,不敢 然而悔。乃叹曰:“事主 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 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 长之旧赐。”操叹曰: 也!”
◆举贤任能,重用人才
伦理学视角
桃园三结义
◇关羽之义 ◇刘备之义
“桃园三结义”
“念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异姓,既结为兄 没有血缘关系的 弟,则同心协力,救 人为一定目的而 困扶危;上报国家, 缔约结成的小团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 体,彼此以兄弟 同月同日生,只愿同 相称称 “结义”。 年同月同日死。皇天 后土,实鉴此心。背 义忘恩,天人共戮!”
堪称一部形象生 《三国演义》 动的人才学著作
人才学思想
一是作为政权的领导者,应如何 对待人才、选用人才,如何发挥人 才的作用; 一是作为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 素质,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中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国演义》
毛宗岗评:《三国》有三奇,可称“三
绝”:“义绝”关羽,“智绝”孔明, “奸绝”曹操。 刘备的仁厚,张飞的勇猛,赵云的稳健, 董卓的粗蠢,鲁肃的忠厚,周瑜的智勇 狭隘,吕布的见利忘义,陆逊的沉着冷 静、司马懿的狡性雄才,等等。
关羽之义
千里走单骑 护嫂寻兄
故事背景
曹操征徐州,刘备兵败投袁绍,张
飞逃往芒砀山,关羽被围于下邳。
张辽说降
“三罪”——
“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 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 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 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托付于兄,兄今战 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 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 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 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三罪,弟不 得不告。”
《三国演义》
多维文化视角观照
◇历史、政治学视角:作品在对封建王朝分合 循环更替规律的形象描述中,总结揭示了三 国兴亡的经验教训; ◇军事学视角:三国纷争相互攻伐、用兵设谋 取胜的战例,可说是古代兵书计策、战法等 具体形象的演绎。 ◇人才学视角 :蕴含有丰富的人才学思想。 ◇伦理学视角:在艺术再现各色历史人物形象 时,歌颂了作者心目中的“忠义”英雄,表 现了对理想道德的推崇;也揭示了理想道德 的内在局限性。
张辽说降
“告以三便”:
关羽回以“三约”:
降操,一可以 保二夫人,二 可不背桃园之 约,三可留有 用之身。
“吾与皇叔设誓,共扶 汉室,吾今只降汉帝, 不降曹操;二嫂处请给 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 下人等,皆不许到门; 但知刘皇叔取向,不管 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关羽降不忘义
◇“奉天子以从众望” (十四回) ◇“坚守官渡以待变” (三十回) ——荀彧之谏
◆曹魏决策
曹操听取荀彧建议,制定“深根固本以制天
下”从吕布手中夺回兖州巩固为根据地(12 回);“奉天子以从众望”,控制汉献帝, 迁都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奉命讨贼”的政治主动权(14回);“坚 守官渡以待变”(30回)三大战略,在官渡 与袁绍的对峙中,抓住袁绍内部分裂、许攸 来投的战机,夜袭乌巢烧粮,用“十里埋伏” 之计,诱敌深入,背水而战,一举灭掉袁绍, 平定统一了北方。
兴兵伐吴
刘备决意东征,即使东吴派诸葛
瑾前来说东吴愿送归夫人,缚还 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 盟好,备也不听。最后被陆逊火 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 自己则病死白帝城。
小结
关羽为兄弟之义,摒弃了曹操的金钱、美
女、高的诱惑,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刘 备为践诺言,置初创的帝业不顾,执意伐 吴,为结拜兄弟报仇,其感情之真挚,信 念之坚定,确感人至深。这相比于吕布的 见利忘义,朝秦暮楚,而被人骂为“三姓 家奴”,以及曹操为一己之私而杀吕伯奢 全家,刘、关、张生死与共之义的确值得 称颂。
曹操破吕布时,张辽曾 骂其“国贼”,但曹操 却赏其忠义,“亲释其 缚,解衣衣之,延之上 座”。赤壁之战后,曹 操委以张辽重任,派他 守重镇合肥。后孙权率 军攻合肥,张辽威震逍 遥津,为曹操立下了赫 赫战功。
三国之兴的历史经验
◆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决 策
◆“隆中决策”
◇联吴抗曹 ◇占据荆、益为根
据地 ◇待天下有变,北 定中原。
——第38回
治蜀的文治武功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 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 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楹联
◆曹操决策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十二回)
《三国演义》
即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和道德观念 对汉末动乱分裂到晋统一这近百年 历史进行选择加工或重塑,形象表 现作者对这一特定时期历史的理解 或诠释,有着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
《三国演义》
解读的多维文化视角
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观照
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我们可以更好 地反思社会、历史和人生;在文学 与文化之间,古代文学的潜在内涵 和现代意义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掘; 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我们容易变得 深刻、深邃和深沉;在文学与文化 之间,我们可以找到古典文学与当 代生活的很多话题。
“十胜十败”之论使 曹操坚定了信心;其 所献“先取吕布,扫 除东南,然后图绍” 之策,使曹操既避免 两面作战,又迷惑了 袁绍,孤立吕布。官 渡之战灭袁绍后,郭 嘉又建议乘胜远征乌 桓,使曹操顺利平了 辽东。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
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当
个重要经验, 就是政权的领 导者举贤任能, 重用人才。
小结
但刘、关、张的兄弟之“义”,却有着强烈
帮派意识,这局限了他们的政治眼光,使他 们在考虑一切利害得失时都服从于兄弟之义。 因此,刘备为践结义诺言,就置蜀汉政权大 局而不顾,不听诸葛等人之谏而决意伐吴, 结果大败而归,身死白帝城。应该说,刘、 关、张的兄弟之义,是导致蜀汉早亡的一个 原因。
人才学视角
从多种文化视角去观照,可有不同
的阐释和新的“发现”, 并将有助 于还原出这部小说独特的历史文化 维度和文化品格,从而推进这部小 说的传播。
◇历史、政治学视角
《三国演义》以史诗般的笔墨,真实而典 型地描摹了不仅是三国时代的特殊历史, 而且是封建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普遍真 实,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多方位认识封建 社会、封建政治、封建文化的万花筒镜, 其认识价值丰富而深刻。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个
重要经验,就是 政权的领导者举 贤任能,重用人 才。
刘备领益州牧后,对荆州 和益州,东州人士,都不 分彼此,即使与已为敌的, 或有宿怨的,也量才录用。 如对曾衔衣谏阻刘璋请刘 备入蜀的黄权,刘备不忌 恨,反而嘉其忠,任为右 将军;对在荆州时不愿为 己所用而北投曹操后又归 刘璋的刘巴,也不咎既往, 任为左将军;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 何弃之?”(第四十一回) 夺人地盘时先考虑如何得人心—— 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三辞; 入川时不采纳庞统“杀其主而夺其国” 建议,而是乘驻守葭萌关之机,广施 恩惠,收拾民心。
◆曹操争取人心
“奉天子以从众望” 不纳荀彧杀刘备之议
“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 ; “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 天下之心。” 烧信宽恕暗通袁绍的将士 “当绍之强,孤也不能自保,况他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