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

吴新宇

**吴新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王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第1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27页。

【内容提要】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必然环节,而唯物 史观赋予了宗教批判新的内涵。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形成与发展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马克思宗教批判旨在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肯定宗教批判是对现实批判的胚芽,批判基督教国家和市民社会犹太精 神的宗教异化;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得宗教批判深化为意识形态批 判,宗教作为意识形态是生产的特殊方式,具有非独立性和虚假性;第 三,对资本主义“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拜物教展开批判,表现为 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 宗教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 拜物教批判

宗教批判是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创立唯物史观的一 个必然环节,是其他批判的前提,正如美国学者罗兰•斯特龙伯格所评论 的,“马克思激进事业的起点是无神论,而不是社会主义”①。在19世纪三 四十年代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宗教和政治,“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 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②。宗教批判是一切

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

批判的前提,是世界的总理论,反宗教斗争也就间接地反对现实世界的斗争。宗教批判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热衷的,鲍威尔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异化的结果,自我意识把自身分裂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并对之顶礼膜拜,费尔巴哈则认为不是自我意识而是感性的人创造上帝,宗教是人类本质异化的产物。宗教批判也是马克思思想的起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高扬人的自我意识,彻底地抛弃神的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

但是,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区别于青年黑格尔派而展现为独特的思想路径,这也是促使其走向历史唯物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可以说宗教批判是副本批判,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为起点,通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双重批判,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创立了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唯物史观赋予了宗教批判新的内涵,宗教批判的思想仅仅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马克思深入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逐渐嵌入历史深处。传统的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研究局限于早期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而忽视了唯物史观与宗教批判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纲,把宗教批判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拓展对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理解。首先,唯物史观逐渐形成时,宗教批判表现为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第一个阶段;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宗教批判推进到宗教的意识形态批判第二阶段;《资本论》是唯物史观的发展完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中揭示了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是商品社会中的宗教,称之为“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宗教”,使宗教批判推进到第三个阶段。

一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上展开对宗教的批判,如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对《圣经》开展批判,不是像鲍威尔把宗教看作自我意识的异化,也不是把宗教看成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是把宗教批判看成对现实批判的胚芽,以宗教异化来批判政治异化和市民社会的异化,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旨在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早期的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紧密结合,在1842年致卢格的信中强调《莱茵报》应该“更多地在批判政治状况当中来批判宗教,而不是在宗教当中来批判政治状况”。他批判自由人俱乐部不着边际的空论,“多注

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O^Az-u-------------------------------------------------------------------

2019年第2轉总第31辑

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①。柏林“自由人”脱离现实生活,满足于表面的抽象的思辨,在宗教上不加区别地完全否定,把一切社会问题归结为宗教问题,而把斗争的领域局限在宗教上。马克思评价他们的文章是“思想贫乏却自命能扭转乾坤的拙劣作品”,马克思建议他们少炫耀“无神论”的招牌,少发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高调,而多向人民宣传哲学的内容。马克思认识到“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失,宗教也将自行消亡”②。这里的现实主要是德国封建政治统治,马克思在《莱茵报》的一系列政论文章中批判普鲁士专制政府。马克思在1842年2月针对新颁布的书报检查令写成《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用启蒙主义的国家理性观批判书报检查令,认为宗教与专制主义统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基督教国家把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建立在基督教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政治原则和基督教宗教原则的混淆已成了官方的信条”③,让宗教在一切问题上拥有决定权,目的是对自己权力和专制统治的崇拜。首先针对《科隆日报》的编辑海尔梅斯反对攻击基督教,马克思发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海尔梅斯举出拜物教作为证据,认为拜物教把人降低到动物水平的欲望,使人无法实现较高的目的,因此宗教是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比拜物教更高宗教形式的动物宗教把人置于动物之下,把动物变成人的上帝。马克思认为拜物教本身是“感性欲望的宗教”,由欲望引起的幻想诱惑人们崇拜可以改变自己自然特性的偶像,并指出偶像是人创造的,所以当偶像不能满足人的欲望时,“偶像崇拜者的粗野欲望就会砸碎偶像”。其次,马克思批判海尔梅斯颠倒历史,国家引起宗教的毁灭而不是相反。海尔梅斯认为民族的发展与宗教意识的发展同时发生,由于各民族在科学上取得进步而导致古代世界的瓦解,欧洲国家的基础是基督教,科学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证实基督教的真理。马克思指出古代人的宗教就是他们的国家,宗教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是由国家决定的,相比费尔巴哈把宗教作为人类各时期的标准,无疑向科学的宗教观迈出了一步,但是由于马克思还没有建立唯物史观,没有科学地揭示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因此还不具备科学性。最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