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七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二、实验器材

自制圆周轨道、自制平抛轨道、改装的光电门、数字计时器、金属小球、水平尺、刻度尺、细绳、钉子、轻杆、螺旋测微器、水平气泡仪。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1)模拟过山车实验分析单层轨道内侧(绳球模型)最高点速度的极值。通过自制的圆周轨道,用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进行定量计算,测定小球在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

(2)用平抛运动解释单层轨道内侧最高点速度最值问题,使知识融会贯通,对曲线运动达到更深刻的认识。

(3)绳球模型与杆球模型的对比实验,杆球模型在最高点速度可以为零。

实验有待改进之处:精确最高点速度以及圆周半径的测量,可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应用数显半径测试仪可以使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任意改变,获得多组数据,描绘v 2

-R 图像,使定量计算更加完善。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是:把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与实验探究相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定量分析,尽可能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

实验原理如下:

(1)单层轨道内侧最高点,对小球的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R mv F mg N 2=+,

当0=N F 时,gR v =min 。

(2)双层轨道最高点对小球受力分析,分类讨论 ①R mv F mg N 2=

+,如果材料允许,速度无上限。 ②R

m v m g 2=,gR v =,此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 ③R m v F m g N 2=-,当mg F N =时,0min =v 。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进一步加深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理解,能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竖直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速度最值问题。

(2)科学思维:通过科学的推理,经历对绳球模型和杆球模型的建构过程,能够选用恰当的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探究: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猜想,设计实验,获得数据,与已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实验。

(4)科学态度与责任:尊重实验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实验教学内容

(1)模拟过山车实验分析单层轨道内侧(绳球模型)最高点速度最值。

(2)用平抛运动分析绳球模型最高点速度最值。

(3)双层轨道(管球模型、杆球模型)与绳球模型对比实验。

七、实验教学过程

(1)模拟过山车实验分析单层轨道内侧(绳球模型)最高点速度最值。

①定性分析:从斜坡上不同高度释放小球,观察什么情况下,小球能够通过不同半径的圆周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②定量计算:用最高点光电门的记录的时间来计算小球的速度,通过数据分析小球速度的特点,找到最小速度,并记录对应的小球释放的位置,与理论推导相结合,探究小球最

小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关系。为后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做铺垫。

(2)利用半圆轨道和平抛轨道分析,首先从平抛轨道较低的位置释放小球,小球做平抛运动后,落入圆周轨道中,然后提高平抛运动的释放位置,小球打在圆周轨道的位置会升高。引导学生猜想:如果释放位置再提高,小球会压在圆周轨道上做完整的圆周运动。进而得出结论: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单层轨道侧最高点速度存在最小值。

(3)双层轨道(管球模型、杆球模型)与绳球模型对比实验。

从同一高度分别释放“纯绳”小球和“绳杆”小球,通过下方钉子处,杆球以几乎为零的很小的速度通过了最高点,而绳球模型没有通过。可以得出结论:杆球模型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是零。

八、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学生能够明确小球在竖直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最值问题。能够分清杆球模型和绳球模型的运动特点。用已经熟练掌握的平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相互结合,知识融会贯通,拓展学生思维。通过实验的设计,重点知识多角度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接受,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