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轿车多连杆后悬架设计-王昱昕-2007030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级轿车多连杆后悬架设计
--------几何学定义( GEOMETRY)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日
序言
本文档主要从整车总布置角度出发,在总体概念设计阶段进行悬架的 选型、硬点、几何定义设计,从而确定悬架各相关部件的详细结构设计边 界和输入信息。
TWO-LINK: LOTUS CONCEPT ULSAS TWO-LINK: BMW MINI
Two-link
只有外倾角可以通过横向控制臂进行几何调节。 前束控制有时也可以通过前衬套的弹性实现,但 这使由于公差引起的悬架变形要比三连杆的大。
前衬套
TWO-LINKS VAUXALL OPEL VECTRA
Toe link
Main transverse link
Ford Focus and C Max
VW Golf V, Touran, Audi A3
200 m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We loose roughly 200mm because the movement of the upper & lower transversal link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ce of the spare wheel determine multiple curves in the exhaust line to go from the centre to the side
缺点:
•对横向和纵向的梁的拉焊工艺有比较严格的质量要求 •不利于进行驱动 •对车辆动态最小化比较敏感 –轴上的满载变化
Skoda Fabia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多连杆( MULTILINK)后悬架
多连杆悬架具有下列优点: 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这一良好的潜在性能是由下列主要的几何特性所决定: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几何学定义程序步骤
1 - 选择多连杆类型:两连杆、三连杆和梯形结构 2 - 选择哪些点固定在副车架上,哪些不是 3 - 定义纵向拖臂的长度和倾度 4 - 定义主销轴 5 - 定义下控制臂长度和方向 6 -定义上控制臂长度和方向 7 – 定义减震器和弹簧的布置型式 8 - 定义前束控制臂(Toe control arm)的长度和方向 9 – 定义衬套刚度( stiffness curves)
Camber link
Three-link
Trailing arm with knuckle
外倾角和前束控制可以单独进行,分别有一个控制臂 (连杆);因此,在这种基本的结构下,性能的实现要 更少依赖于衬套的调教。
前衬套仅仅起纵向弹性和震动过滤的作用。那么,实际 上,一些衬套刚度相互影响的设计是为了能达到一个更 高的性能。
Compatibility with traction
缺点:
•在沿着车身与拖曳臂的旋转轴,拖曳臂的长度和宽度有比较大的杠杆比,因此当存在侧向载荷时,有不利 的前束。 •在车身的横向翻转时有不利的车轮外倾角(如果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悬转轴,有可能纠正外倾角,但这样会影 响轮罩之间的宽度。) •不好的调整潜能: 所有的几何特征和相应变形参数都是相关联的。 •由于缺少衬套,不能进行有效的衰减震动。
THREE-LINK: AUDI A3 – NEW GOLF
Only one archetype is adopted by all makers: a longitudinal arm guided by transverse links.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常见后悬架类型
1) 拖曳臂 (TRAILING ARM) 2) 扭曲梁 (TWIST AXLE) 3) 多连杆 ( MULTILINK)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拖曳臂 (TRAILING ARM)后悬架
优点:
•沿Y和Z方向的尺寸较小,因此对于后部车厢布置非常有利,能有较好的空间利用率(尤其是轮罩之间的宽 度较大)和容易布置备胎和油箱。 •悬架和车身容易装配 •悬架结构简单: 零部件少、容易分装 •由于没有衬套,滞后性较小 •容易保护后驱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扭曲梁 (TWIST AXLE)后悬架
优点:
•悬架和车身容易装配 •悬架结构简单: 零部件少、容易分装 •垂直尺寸较小 •水平方向尺寸较小,有利于布置备胎和油箱 •在车轮上下跳动不同时,可以进行自动调整车轮外倾角 •当车身有横向倾斜时,可以进行前束自动调整 •有好的操纵性能,尤其是在光滑路面 •当存在障碍物时,有增大轮距的能力 •如果设计要求拉焊,有比较大的抗误操作强度
附:
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纵向载荷
Front ward
FX(+)
Toe in (+)
Front ward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外倾角自动纠正( Camber recovery )—车轮跳动/侧向力 Camber (+)
•当存在横向载荷时,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 •当存在纵向载荷时,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 •在车轮跳动行程中外倾角自动纠正( Camber recovery ) •当碰到障碍物时,轮距适当增大 •与后轮驱动有很好的兼容性 •当后轮驱动时,有很好的转向力矩控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
前束控制臂
下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制臂
如果改变平衡位置的设定,比如象上图所示,平衡位置时两条连杆的组合就不再是严格的平 行连杆了。从图中可见,车轮上跳时就会倾向于前展,向下跳则会倾向于前束。考虑转弯时的状 况,重心向外侧移动,车身出现侧倾,外侧后轮就相当于向上摆,内侧后轮则相当于下摆,于是 外侧前展,内侧前束,减弱了转向不足倾向。弯道越急,入弯速度越快,侧倾也就越大,后轮的 前束变化也会越明显,或者说后悬架对转向不足的自动补偿也越强,从而改善了弯道性能(其实, 两条连杆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如上图那样,倒也不非得是不等长的不可)。
二为一 ,很多日系车广泛使用)
注:**** 给定连杆数目,可以用衬套刚度来进一步控制悬架变形,但如果采用这一方式就有由于公差问题引起 的风险。
两连杆 Two-link
三连杆 Three-link
梯形结构 Trapezoidal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横向载荷
Toe in (+)
Front ward
转弯
Toe in (+)
FY (+)
Front ward
上跳
正横向力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
大多数多连杆独立后悬架都只是某种传统悬架的变体,最大的改进应该就在于toe control arm。不管具体形式再千奇百怪,用到的toe control原理大多都是图中所示的平行连杆原理(实 际的toe control arm不一定非要和某横摆臂平行,它也可能平行于某半拖曳臂,甚至悬架总成中 也可能根本没有标准的横摆臂,但是因为半拖曳臂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一条横摆臂和一条拖曳臂 的组合,这里面的控制原理都没有改变。有的实际甚至不一定出现单独的toe control arm,比如 Audi的梯形连杆后悬架,其梯形连杆实际上就相当于两条不等长半拖曳臂合二为一,原理还是 万变不离其宗)。
多连杆通常有下列缺点: •有较多的零部件,加工制造复杂 •调教实验比较复杂,而且与其他车型共用平台适应性研究比较复杂 •对悬架几何参数和弹性元件特性有较高的敏感性 •承载能力和悬架重量比值不合理(需要副车架) •误操纵容易损坏 •悬架整体尺寸较大,降低后部车厢的空间利用率,影响后底板布置 •在欧美市场工业制造有较高的成本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
前束控制臂
下控制臂
等长平行连杆(前束控制连杆和下控制臂) 上图所示的是前束控制臂和下控制臂等长的情况情况。当车轮上下跳动时,下控制臂和前束控 制臂末端的运动轨迹是半径相同的圆弧,所以车轮在正常的平衡位置下设定的前束不会改变。 过弯时也一样,尽管侧倾导致悬架动作,但两侧后轮的前束都能保持稳定
Golf V M 11
附:
后部车厢的空间利用率
W202
W202 后轮辋之间的最小距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后部车厢的空间利用率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Step 1 - 选择多连杆类型:两连杆、三连杆和梯形结构
A-具有两根横向臂叫 “两连杆”—— Two-link
B- 具有三根横向臂叫 “三连杆”—— Three-link
C-多连杆的变体就是 “ 梯形结构多连杆”——Trapezoidal (梯形连杆实际上就相当于两条不等长半拖曳臂合
dZ (+)
Camber (+) Fy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当碰到障碍物时,轮距适当增大
Front ward FX(+)
dX(+)
这一段位移能吸收来自碰到障碍物的 冲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目录
• 后悬架常见类型 • 多连杆优缺点详细分析 • 预备信息 • 多连杆后悬架几何详细定义步骤 • 悬架目标设定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预备信息
A –汽车轮廓图及相关尺寸信息 B –车轮上、下跳行程( compression & rebound) C –需要布置传动轴、或不需要传动轴、或需要传动轴保护定义 D –轮辋轮胎尺寸型号 E – Loading capability承载能力定义 F –基于整车布置的硬点 G –一些关于沿用件的约束 H –操稳、平顺性目标设定 I – Features of the front suspension前悬架的特征 L –连杆制造工艺的可行性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附:
前束将自动纠正( Toe-in recovery )
前束控制臂 下控制臂
如果平行连杆不等长,实际上就组成了所谓梯形连杆,如上图所示,如果正常的平衡位置是 图中画的那样,当车轮上下跳动,由于两条连杆末端运动轨迹是半径不同的圆弧,假设前束控制 连杆较短,则无论车轮如何跳动,前束都会比平衡位置时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