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员定额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员定额标准:包括: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双重定额标准等。

二、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按产量定额计算

产量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合格产品产量/产量定额)×100%

2.按工时定额计算

工时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100%

员和劳动定额都是对人力消耗所规定的限额,只是计量单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可以认为,企业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重要发展形势。

实际上是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来计算。凡是有劳动定额的人员,特别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更适合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定员。机器制造、纺织企业应以效率和设备定员为主。

一、企业人力资源费用的构成(新)

(一)人工成本:1.工资项目。2.保险福利项目。3.其他项目。

(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1.招聘费用。2.培训费用。3.劳动争议处理费用。

三、实施内部招募与外部招募的原则(新)

1.高级管理人才选拔应遵循内部优先原则。

2.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组织必须采取内外结合的人才选拔方式。

3.处于成长期的组织,应当广开外部渠道。

应用心理测试法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对应聘者的隐私加以保护

2.要有严格的程序

3.心理测试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

【注意事项】:

在作出最终录用决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量使用全面衡量的方法。

2.减少作出录用决策的人员。

3.不能求全责备。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录用成本效用=正式录用的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当招聘完成比大于等于100%时,则说明在数量上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招聘任务;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则说明招募的效果,该比例越大,则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越好。

(二)工作地组织的要求

1.应有利于工人进行生产劳动,缩短辅助作业时间;

2.应有利于发挥工作地装备,以及辅助器具的效能;

3.要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防止职业病,避免各种设备或人身事故;

4.为企业的所有人员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

.5个“S”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前3个“S”直接针对现场,其要点分别是:整理(Seiri),将不用物品从现场清除;整顿(Seiton),将有用物品布置存放;清扫(Seiso)对现场清扫检查,保持清洁。后两个“S”则从规范化和人的素养高度巩固“5S”活动效果。

3.“5S”活动目标

(1)工作变换时,寻找工具、物品的时间为零。

(2)整顿现场时,不良品为零。

(3)努力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浪费为零。

(4)缩短生产时间,交货延期为零。

(5)五泄露危害,安全整齐,事故为零。

(6)各员工积极工作,彼此间团结友爱,不良行为为零。

三、薪酬管理(改)

(一)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

1.保证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2.对各类员工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使员工及时地得到相应的回报;

3.合理控制企业人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通过薪酬激励机制的确立,将企业与员工长期、中短期经济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司与员工结成利益关系的共同体,谋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五、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增)

(一)体现薪酬的基本职能

1.补偿职能。包括劳动过程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以及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行教育投资费用,都要得到补偿。

2.激励职能。典型的表现就是奖金的运用,是对工作表现好的员工的奖励,也是对有效超额劳动的报偿。

3.调节职能。主要表现在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以及引导劳动者努力学习和钻研企业等经济组织急需的业务(技术)知识。

4.效益职能。从雇主看,薪酬是投入的可变成本,从劳动者看就是收入,是生活资料的来源。正常情况下,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总是大于薪酬收入,剩余部分就是薪酬经济效益。

5.统计监督职能。薪酬可以把劳动量和消费量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对薪酬支付的统计与监督,实际上也是对活劳动消耗的统计与监督,进而也是对消费量的统计与监督。

(二)体现劳动的基本形态

1.潜在劳动——可能的贡献。蕴含在个体身上的劳动能力。是企业招聘与配置时对个体价值进行预测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分不同人力资源对企业未来贡献大小的指标。

2.流动劳动——现实的付出。指人力资源个体在工作岗位上的活动,是已经付出的劳动。

3.凝固劳动——实现的价值。劳动付出后的成果,如产量、销售额等。

一、薪酬体系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二)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三)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四)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五)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

(六)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

二、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11 步)

1.根据员工工资结构中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所占比例,根据工资总额,确定岗位工资总额或能力工资总额。

2.根据企业战略等确定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分配原则。

3.岗位分析与评价或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

4.根据岗位(能力)评价结果确定工资等级数量以及划分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