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学案
主备课人:边洁审核人:景亚琴授课人:
教学目标:
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
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
教学难点:
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
第一课时
一、方向探究
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
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
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
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自主探究
1.【解题】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然而
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英年早
逝,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的天空,贾谊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浸润着中华民族
的子孙后代,他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引起后世文人的扼腕叹息。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汉文帝在宣室(注:汉代未央宫里的一著名宫殿名,汉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诸臣商议军国大事)里召见贾
谊,贾谊的政治才华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夜半虚席以待贾谊,不是向他去请教治国的策略,反而询问鬼神之事。
其实,贾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的重用。
王勃的“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
乏明时!”《腾王阁序》说的也是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毛泽东:《咏贾谊》
所以,在封建专制时代,有抱负、有才华、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而郁郁不得志者,
岂止贾谊一人呢!
三、合作探究
※下面是需要重点认识的字词:
崤函(xiáo)、囊括(náng)、连衡(h?ng)、合从(z?ng)、陈轸(zhěn)、召滑(shào)、翟景(zhái)、逡巡(qūnxún)、镞(zú)、流血漂橹(lú)、鞭笞(chī)、藩篱(fānlí)、隳(huī)、镝(dí)、践华为城(huà)、瓮牖绳枢(yǒu)、氓隶(m?ng)、倔起(ju?)、阡陌(qiānm?)、赢粮景从(yíng yǐng)、锄耰棘矜(yōuqín)、銛(xiān)、长铩(shā)、谪戍(zh?)、度长絜大(du?xi?)、万乘(shang)
※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5.威振四海(“振”通“震”)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席:像卷席子那样)
(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
(3)囊括四海(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
(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
(5)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那样)
(6)南取汉中(南:向南)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
(3)亡诸侯(亡:使,,亡)(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5.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7.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
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
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
4.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ai,送给)
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
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3.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4.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省略句:
(1)(孝公)内立法度(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4)以(之)愚黔首
3.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
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
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概括段落大意
【析】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
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翻译课文
1、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