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最新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最新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第10课过秦论1.归纳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4.鉴赏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的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者作品贾谊,世称贾生、贾长沙。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他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贾谊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写法借鉴1.《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提供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力透纸背的说理,援引史实的分析,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铺张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

3.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相关知识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①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分析《过秦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篇的气势和论证方法。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过秦论》开头部分,体会文章气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文章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部分的五个自然段,了解其论证思路。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篇章结构。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部分的论证思路。

第三章:论证方法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实例和数据,体会其论证效果。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典型的对比论证和归纳论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主题思想,如批评秦朝暴政、强调仁义道德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观点和主张,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5.2 教学内容推荐与《过秦论》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第六章:文学技巧与语言特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过秦论》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色。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二、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1、字音: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ãng)隶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ï)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朝(cháo)同列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î)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âng)之势一夫作难(nàn)【整体研学】——————————————————————————————————————————————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 1-3段):写兴起的过程。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探究案】探究一: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窥周室()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过秦论》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教学参考1206 0907《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关于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二.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教师版《过秦论》学案

教师版《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1、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重点)3.学习渲染、铺陈手法的作用。

(难点)【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背景学生自读《优化设计》52页,资源助读。

学生简介作者。

二、解题“过秦”指指出秦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史论,政论等文字。

三、分段朗读全文。

完成《优化设计》52页,读准字音。

四、整体感知文章速度全文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研读第1自然段。

(一)学生齐读后,完成检测。

1.解释字词:固:席、包、囊:是:务:内: 斗:2.翻译重点句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作者运用渲染、铺陈手法的作用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过秦论 导学案

过秦论  导学案
整体感知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贾谊思想
【精读•思考】深入文本,讨论: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2.在互助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归纳。
课标及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发现有创新;
3.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孟子,倾听哲人伟大心灵的回声。
2.品悟国学经典,增强个性阅读体验。
时间
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
问题引领(教师活动)
自主建构(学生活动)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比读•发现】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课题:《过秦论》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上课时间
2015年3月第2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过秦论》教学案主备课人:边洁审核人:景亚琴授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第一课时一、方向探究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 年——前221 年,近140 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 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自主探究1.【解题】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 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 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

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

语文必修Ⅳ粤教版第16课《过秦论》导学稿2

语文必修Ⅳ粤教版第16课《过秦论》导学稿2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主备人:何延滨校对人:于忠滨审核人:王雪茜时间:2014年3月一、巧设迁移:二、目标解读: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习文段一,理解“固”、“修”、“务”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研讨——汇报展示——总结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固”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练习翻译文段。

三、自主探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2、了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3、学生课前自主准确认读(1)腴()轸()镞()笞()蒙恬()(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3)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4)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5)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6)鉏耰棘矜()度()长絜大崤函()黔首()(7)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二)师生研读课文第一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席卷天下(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在内部”)外连横(“在外面” )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2.重点词语解释务(从事、致力于)耕织君臣固(牢固)守修(修造)守战之具3、学生练习翻译第一段,理解内容(秦的崛起——孝公)(三)、知识延伸(一词多义现象)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四、内化提升崤函之固()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外连横()斗诸侯()务耕织()君臣固守()修守战之具()五、总结质疑六、布置作业: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预习第二、三段《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主备人:何延滨校对人:于忠滨审核人:王雪茜时间:2014年3月一、巧设迁移二、解读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的历史,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难点(1)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体会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时以文才显名,二十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但随后秦始皇实行暴政,繁重的劳役、严苛的刑法等,激起了民怨。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公元前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秦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写作了《过秦论》,借古讽今,劝汉文帝施行仁政,以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

四、课文研读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缔交逡(qūn)巡陈轸(zhěn)遗镞(zú)鞭笞(chī)蒙恬(tián)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瓮(wèng)牖(yǒu)绳枢氓(méng)隶蹑足行(háng)伍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xié)大一夫作难(nàn)2、疏通文意(1)第一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学案 教师版

过秦论  学案 教师版

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辨析下列特殊句式。

(1)以为桂林、象郡(2)聚之咸阳(3)铸以为今人十二(4)陈利兵而谁何。

(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6)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8)为天下笑者探究案——合作探究·智慧分享本文作为政治论文,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观点的?根本原因:不施仁政;主要观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通过摆事实、作比较来证明其观点。

(可以参考PPT的板书结构第66张)训练案——巩固知识·提升能力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膏腴.yú窥.视kuī墨翟.dí矜.持jīnB、朝.拜cháo 系.谱jì劲.头 jìng度长絜.大xiãC、藩.篱fān缔.交 tì铦.利tián瓮.中捉鳖wângD、缄.默xián 攻讦.gàn 歼.灭jiān千乘.之国shâng答案:选A B、系.谱 xì劲.头jìnC、缔.交 dì銛.利 xiān D 、缄.默 jiān 攻讦. jiã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C、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D、百有余年矣有通“又”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形象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却.匈奴七百余里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答案:A、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B、却:使……退却C、斗:使……争斗;D、弱:使……削弱,都是使动用法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C、以.致天下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D、而.天下之困矣/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答案:A、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凭借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前者是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凭借D、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修饰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内力法度,务耕织..明确:A、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B、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A、余威震于殊俗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C、若属皆且为所虏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明确:A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请将语序还原)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陈利兵而谁何
(2)按作者的观点,秦朝不施行仁义而亡国,实施仁义就不会灭亡,但施行仁义的六国却灭亡了,而且历史上施行暴政而没有亡国的暴君数不胜数。可见,不施仁义并非秦灭亡的唯一原因。那还有什么重要原因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把这个疑问作为一个研究小课题,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到周记本上。
【史实补充】①“废向往之道”指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奸,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
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课文已有的观点,大胆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课后练习案
【它山之石】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废先王之道”指秦废除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
三、查找工具书和资料,独立完成,交流为辅,完成预习练习,落实文言现象,疏通大意。
(一)通假字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研究。

而《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一系列与《过秦论》有关的教学活动,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1.研读《过秦论》文本首先,学生应该先阅读《过秦论》的原著,摸清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论述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中的引用和比喻。

2.辩论角色扮演在完成研读后,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方阐述论点,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点,并在辩论中提升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3.阅读配套材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配套材料,如历史资料、辩论材料、专题研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著中不同的论点,培养阅读和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课堂初始化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过秦论》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情境模拟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和配套材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梳理出庄子和韩非子的不同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不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3.个人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这需要进行个人思考。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围绕全文主旨,提出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4.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总之,《过秦论》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法: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教时:2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第一课时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生字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ò)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wèng)(yǒu)度长絜.大(duó)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制其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赢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余年(通“又”)(二)探究解疑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崛起:秦孝公政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11、过秦论【学习⽬标】⼀、知识⽬标掌握、积累课⽂中常⽤的实词,巩固词类活⽤中的使动⽤法、名词作状语的⽤法。

⼆、能⼒⽬标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明⽩“以史为鉴”“古为今⽤”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

【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法。

2、掌握⽂章重要字词句。

【使⽤说明及学法指导】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习课,以导学案为抓⼿,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书,通过⽹络等⼿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两次批阅的⽅式进⾏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中将正确的答案⽤其它颜⾊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

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主学习(A)题解:本⽂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

“论”是⼀种史论(议论)⽂体,重在阐明⾃⼰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主要指责秦⼦婴的过失。

⼆、⾃读课⽂,完成下⾯内容(B)。

1、找出课⽂中容易读错的字(⼤约20字左右)2、找出课⽂中的通假字:(⼤约六个)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景从()百有余年()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4、词类活⽤(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动词的使动⽤法(4)形容词的使动⽤法5、名句名篇默写(并翻译整个四句,包括给出的句⼦)三、合作探究(D)1、读全⽂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2、从全⽂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把陈涉和九国之师从各⽅⾯进⾏了对⽐四、总结:《过秦论》是史论,⽂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的中⼼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受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属于西汉所谓的“太平盛世”时期,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

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

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生字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约从离衡(2)合从缔交(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5)倔起阡陌之中(6)赢粮而景从(7)百有余年(8)外连衡而斗诸侯(9)始皇既没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3)流血漂橹(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5)以为桂林、象郡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流血漂橹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4)序八州而朝同列(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6)追亡逐北
(7)却匈奴七百余里(8)约从离衡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外连横而斗诸侯(11)会盟而谋弱秦(12)以弱天下之民
(13)以愚黔首(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5)天下云集响应(16)赢粮而景从
5、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
(1)聚之咸阳 (2)铸以为金人十二
(3)为天下笑 (4)以为桂林、象郡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6)陈利兵而谁何
(7)谪庶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8)然陈涉之子,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
6、划分文章结构,了解作者论证
第一段:
兴第二段:
(一)兴亡过程:第三段:
亡第四段:
(二)灭亡原因:第五段:
探究案
二、重点、难点探究
1、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些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3、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延伸迁移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思考: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