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特殊用药

合集下载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其中记载了大量中药。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
1. 解表药:麻黄、桂枝、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

2. 清热药: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连翘等。

3. 泻下药:大黄、芒硝、芫花等。

4.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5. 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等。

6.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7.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等。

8. 理气药:陈皮、木香、厚朴等。

9. 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等。

10. 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等。

11. 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红花等。

12. 安神药:酸枣仁、龙骨等。

13. 补益药:人参、黄芪、白术等。

14. 收涩药:五味子、乌梅等。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实际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还包含有很多其他种类的中药,如驱虫药、祛痰止咳药等。

同时,由于中医注重配伍,所以同一味中药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因此,如果要使用中药治疗疾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伤寒论》六病理法方药和代表方】

【《伤寒论》六病理法方药和代表方】

【《伤寒论》六病理法方药和代表方】《伤寒论》全方,不过113方,全部用药,不过九十余味,确实“经方难得”。

因其用药精当,配伍谨严,功效卓著,堪称典范,因之被誉为“方书之祖”。

而伤寒方所体现在传统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早已超出了原有方剂的本身。

正如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

序》中所言:“伊尹以元(亚)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

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杂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

”尤其难得的是,仲景将《内经》倡导的辩证逻辑的哲学理念,与复方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理辨阴阳,方从法立,药显方义,创立了理法方药圆融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传统医学发展中上的里程碑。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就要以理法方药的钥匙,开启伤寒六经辨证的门户,由博返约,领会其代表方剂所表现的理法,并以此为基础,扩大范围,才有可能将六经、三焦和脏腑的辨证融会贯通。

1 理法方药中医的理法方药,概括起来说,就是理辨阴阳,法应症候,方从法立,药显方义,是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全过程的反映。

分之为四,合之为一。

(1)理。

理是真理,是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律,是指符合客观条件、符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所谓理辨阴阳,是判明病性。

阳症因此而用阴药,阴症因此而用阳药;里症多用补泻药,外症多用发散药。

使辨证施治的理,与患者的病性、病情与病位相符。

(2)法。

法是选择方法。

所谓法应症候。

张仲景的伤寒方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后来有张景岳补充而至完善的“攻和补散,寒热固因”八法。

两个八法,互为补充,相互完善。

(3)方。

所谓方从法立,这里指药方。

如治表寒,选择汗法,是用止汗的桂枝汤还是发汗的麻黄汤;选择下法,是用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等。

(4)药。

所谓药显方义,要求选配符合方义与理法的药。

所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

如小青龙汤(特别是其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可与异功散合,可与补中益气汤合。

与地黄汤合,则治肾气;与真武汤合,则调胃阳等。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是中医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伤寒论》中一些经典方剂的整理,这些方剂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及相关疾病。

1.桂枝汤:
•组成:桂枝、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外感太阳病初起,表证未解,恶风寒,无汗。

2.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太阳病,解表药不解,脉浮缓者。

3.麻黄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

•适应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4.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赤小豆、人参、甘草、大青龙。

•适应症:太阳病,发汗恶寒汤出。

5.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寒、胸胁满,口苦。

6.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小青龙。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汗而不解,身体热痛,汤出而不解。

7.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夏、生姜、大枣、黄芩、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风,胸胁满,口苦。

这些方剂都是根据《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制定的,其配伍、药物的运用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方剂。

同时,这些方剂也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和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而成。

它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重要的内科专著,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药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核心,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药方剂进行归纳总结。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发的热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药方剂分为表里两类,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症状进行治疗。

表证是指外邪未入里,病位仍在表面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不恶寒等症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表证。

其中,桂枝汤是最常用的方剂之一。

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寒邪,恢复正常体温。

另外,麻黄汤也是治疗表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麻黄、桂枝、甘草、生姜等组成,可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等症状。

里证是指外邪入里,病位深入体内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汗出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里证。

其中,白虎汤是治疗里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它由知母、生石膏、甘草、芒硝等组成,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黄连汤也是治疗里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黄连、黄芩、黄柏、生姜等组成,能够清热燥湿,适用于高热、口渴、尿黄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在伤寒论中,还有一些针对病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

例如,初病发汗涌吐法,适用于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阳明病法,适用于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患者;营卫病法,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这些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伤寒论中的药方剂是根据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考虑而设计的,能够有效地治疗伤寒病。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伤寒论中的药方剂包括了表证和里证的治疗方剂,以及针对不同病情阶段的特定方剂。

这些方剂在治疗伤寒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用药总结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学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分类伤寒论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木药:包括麻、桂、辛夷、防风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甘甜、温和平和的作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

2.虫类药:包括蜂蜡、寸啄石、鬼箭羽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粘滞、清热的性质,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阴病证。

3.介类药:包括介壳、猪肤、犬骨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辛涩、温厚的特点,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4.鱼类药:包括鲈子、鲤鱼子、狗宝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咸寒的性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证。

5.矿物药:包括礞石、皂矾、禹余粮等。

这些药物具有咸寒、苦燥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6.皮类药:包括蝉蜕、胡麻、蛇蜕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辛平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

二、药物性能特点伤寒论对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以下是一些药物性能特点:1.辛夷:辛夷苦温,具有发散风寒、祛除外感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关节痛、供血不足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悸失眠、虚寒痢疾等病症。

6.生姜: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

7.附子:附子辛热,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止痛的功效。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论各味中药的功能主治

伤寒论各味中药的功能主治

伤寒论各味中药的功能主治1. 苦寒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伤寒发热、烦渴口渴、黄疸等症状。

•黄芩:清热泻火,燥湿止泻,用于伤寒高热、口渴烦躁、湿疹等症状。

•半夏: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用于伤寒呕吐、呃逆、胸闷等症状。

•黄连泡: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伤寒咽痛、口腔溃疡、痢疾等症状。

2. 辛凉药•葱姜蒜:解表发汗,散寒止痛,用于伤寒表里互结、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荆芥:发散风寒,活血止痛,用于伤寒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防风:祛风散寒,宣肺解表,用于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状。

3. 苦温药•桂枝:发表和阳,解肌散寒,用于伤寒身寒无汗、手足逆冷等症状。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化瘀,用于伤寒阳气不足、四肢冷等症状。

•干姜: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用于伤寒寒热夹杂、腹痛呃逆等症状。

4. 辛温药•荆芥煅:破散风寒,活血通络,用于伤寒寒热夹杂、头痛恶寒等症状。

•辣椒:祛寒热,理气消痛,用于伤寒中寒中满、久痛等症状。

•肉桂:温经散寒,散寒止痛,用于伤寒寒热夹杂、腹痛呃逆等症状。

5. 苦寒心药•连翘: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用于伤寒高热、黄疸病、疮痈等症状。

6. 辛平心药•柴胡:疏肝解郁,宣肺退热,用于伤寒心腹痛、烦躁口苦等症状。

7. 辛温心药•新加黄芩:清热泻火,退烧滑利,用于伤寒高热、烦躁口渴等症状。

8. 苦寒肺药•桑白皮:清肺泻热,解毒退烧,用于伤寒咳嗽、痰多、便秘等症状。

9. 辛温肺药•杏仁:润肺止咳,化痰降气,用于伤寒寒热夹杂、咳嗽痰多等症状。

10. 苦凉肝药•栀子:清肝泻火,消肿去热,用于伤寒黄疸病、目赤肿痛等症状。

以上是伤寒论中各味中药的功能主治。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请在使用中药前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正确的用药和安全性。

《伤寒论》中的八十一味药

《伤寒论》中的八十一味药

《伤寒论》中的八十一味药《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用药不过近百味。

通过加减、合方,却能包治百病。

选出其中的八十一味药,依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性味,按照酸、苦、甘、辛、咸的排序进行分类,从每一类的性味中推导出共同的功效。

酸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酸枣仁:敛汗安神,养肝宁心山茱萸:收敛止汗,涩精止遗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白芍:敛阴和营,养血止汗苦泄热柴胡:退热解郁,和解表里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栀子:清热利湿,泻火除烦茵陈蒿:清热除湿,利胆退黄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淡竹叶:清心除烦,生津止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破结除满大黄:泄下通便,活血化瘀枳实:破气散痞,泄痰消积厚朴:行气除满,降逆平喘杏仁:降逆平喘,润肠通便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射干:降火解毒,散血消痰葶苈子:清热泄肺,祛除肺痈皂荚:祛痰止咳,杀虫散结芫花: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大戟:泄水逐饮,消肿散结甘遂:泄水逐饮,破积通便燥湿白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排脓赤豆芽:清热解毒,破血化脓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甘补虚人参:复脉固脱,生津止渴甘草:生津补虚,缓急止痛饴糖:补中缓急,润肺止咳黄芪:固表止汗,补气行气大枣:益气生津,补血滋阴小麦:养心安神,除热止渴地黄:清热凉血,补血生津麦冬:清热润肺,清心除烦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活络麻子仁: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瓜蒌根: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升麻:清热解毒,升阳举陷利湿泽泻:清热利水,化浊降脂茯苓:渗湿利水,宁心安神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滑石:利水通淋,清热敛疮猪苓:利水渗湿,增强免疫薏苡仁:利水渗湿,清热排脓涩固赤石脂:固涩小肠,止血生肌禹余粮:固涩大肠,祛除疤痕灶中土:温中散寒,收涩止血, 重镇代赭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龙骨:镇惊安神,敛汗固精辛散邪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桂枝: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艾叶:行气散寒,镇静安神防己:祛风除湿,清热散痰乌头:驱寒除湿,温经止痛蜀椒:温中止痛,燥湿杀虫行气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豆豉:除烦解表,宣郁解毒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姜:解表发汗,温中止呕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瓜蒌实:清热涤痰,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葛根:解肌清热,升阳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软坚行水温阳附子: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细辛:散寒祛痰,通窍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咸软坚芒硝:软坚通便,清火消肿牡蛎:软坚消痞,止汗涩精鳖甲:软坚散结,退热除蒸走血水蛭:破血逐瘀,活血通经虻虫:破血逐瘀,散积消癥蛰虫:破血逐瘀,散积消癥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伤寒论方剂整理

伤寒论方剂整理

伤寒论方剂整理《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著作,其中记载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对《伤寒论》中的部分方剂进行整理。

首先是麻黄汤,它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

麻黄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等症状。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

桂枝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君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生姜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桂枝汤的精妙之处在于调和营卫,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

用于外寒里饮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等。

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组成。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

此方剂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石膏,以清里热,麻黄用量较大,意在发汗解表,散郁热。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

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等。

石膏清热泻火,知母滋阴润燥,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

承气汤类方剂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症见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不通等。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伤寒论96味常用中药药性详解

伤寒论96味常用中药药性详解

伤寒论96味常⽤中药药性详解1、桂枝——⾟、⽢,温。

《神农本草》:治上⽓咳逆、结⽓,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

功能轻宣,⼊表⽽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2、芍药——苦酸⽽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腹痛,除⾎痹,破坚积寒热疝瘕,⽌痛,利⼩便,益⽓。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黄,去阳明⾥实不重的,还利尿,去⽔饮3、⽣姜——⾟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温中、⽌⾎,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者尤良。

久服去臭⽓,通神明。

去内外⽔饮,⽌咳逆呕逆,⽌下利。

⽣姜⽌呕与解表,⼲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枣——⽢咸⽽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腹邪⽓,安中养脾,助⼗⼆经,平胃⽓,通九窍,补少⽓少津液,⾝中不⾜,⼤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胃⽓不和,都可以⽤。

5、炙⽢草——⽢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坚筋⾻,长肌⾁,倍⼒,⾦创尰解毒,久服轻⾝延年。

在⼗⼆剂中,属于滋剂类药物。

针对太阴、阳明两纲的,其实也可以针对六纲疾病的,滋养胃⽓。

6、⿇黄——苦涩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欬逆上⽓,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功⽤轻宣。

轻可祛实。

上⾏⼊头部通头部的⾎瘀,降⾎压,治疗脑中风病。

针对太阳、少阴、太阴、厥阴。

7、葱⽩——⾟热。

《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肿。

表,温表阳,化在表的⽔饮,沟通表⾥的真阳。

8、桃仁——⾟苦温。

《神农本草经》:主治瘀⾎,⾎闭,瘕,邪⽓,杀⼩⾍。

⼊的阳明、厥阴两纲。

有通闭的作⽤,不过是⼒量⼩些。

9、杏仁——苦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欬逆上⽓,雷鸣,喉痹,下⽓,产乳,⾦创,寒⼼,贲豚。

可⼊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病位。

它属于温收的功⽤范畴。

主要是散寒降逆作⽤,理⽓、养⾎、下⾎、润肠。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

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

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

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

原因何在?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1、桂枝汤(调和营卫)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二两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2、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在中医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关于止泻的方剂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几种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第一段: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伤寒论中亦有名的治疗泻痢方剂。

该汤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同时含有芍药、生姜、大枣等多种草药。

该方剂具有温阳宣通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使得肠胃着凉引起的腹泻得到有效地治疗。

第二段:阿胶泥苦参汤阿胶泥苦参汤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泻痢的方剂。

该汤主要由阿胶、苦参、黄连、黄芩、半夏等药品构成。

其中阿胶具有止血、润肠的作用,苦参、黄连、黄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半夏则可以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使其恢复正常。

第三段: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特殊的方剂,它主要由炙甘草、生姜、大枣、泻痢止痛散等草药配制而成。

感冒引起的腹泻、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等情况下,建议可以采用炙甘草汤进行治疗。

第四段:柿蒂散柿蒂散是伤寒论中另一种常用的止泻方剂。

该方剂主要由柿蒂、木香、白术、茯苓等草药构成。

它对治疗慢性腹泻、对于虚弱的体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第五段:茯苓泻心汤茯苓泻心汤是建立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方剂。

该汤以茯苓为主要草药,同时含有人参、白术、泽泻等多种配药。

它具有很好的调畅水道、治疗消化系统失调的功效。

总结:以上介绍的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多次验证、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的。

然而,这些方剂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泻痢都需要进行个体化调节,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采用这些方剂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伤寒论 113 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的113 方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桂枝汤。

桂枝汤所针对的病证,多是外感风寒表虚证。

其病机在于卫强营弱,即卫气浮盛而营阴不足。

患者往往表现出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症状。

治法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

其方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炙甘草。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助卫阳;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生姜助桂枝解表,大枣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汤则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

治法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麻黄开腠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炙甘草调和诸药。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

病机为邪在少阳,经气不利,胆胃不和。

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

治法为和解少阳。

方中柴胡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御邪内传。

白虎汤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

病机为阳明热盛,充斥内外。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等。

治法为清热生津。

其药有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滋阴;粳米、甘草益胃护津。

承气汤类方剂,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病机为燥热内结,腑气不通。

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俱备,治法峻下热结;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而燥不明显,治法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证燥热内盛,而无痞、满,治法缓下热结。

五苓散所针对的是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病机为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

症状为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等。

伤寒杂病论用药方法

伤寒杂病论用药方法

伤寒杂病论用药方法伤寒是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是伤寒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症状,严重还可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

传统中医对于伤寒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的方法为主。

首先,根据伤寒的病情严重程度,应用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初起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桂枝汤或者小柴胡汤。

桂枝汤中的桂枝、黄芩、生姜等药物具有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调节病人的体温,减轻发热的症状。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人参等药物具有益气固表、清热祛湿的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食欲,增强体力。

对于病情较重、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的伤寒患者,应用黄连阿胶汤或者白虎汤等药物。

黄连阿胶汤中的黄连、黄芩、阿胶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固表的作用,可以缓解肠出血和肠穿孔的症状,保护消化系统。

白虎汤中的石膏、知母、生石膏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水肿、胸闷等症状。

此外,针对不同的伤寒症状,还可以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应对。

比如,如果患者有咳嗽、咽痛等症状,可以用麦冬、枇杷叶、薄荷等具有润喉止咳、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

如果患者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以用荷叶、生地黄、茯苓等具有止泻涩肠的药物来治疗。

另外,伤寒病人在病程中容易出现中医所称的伤寒杂病,如湿疹、痿证、水肿等症状。

针对这些伤寒杂病,可以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比如,对于湿疹病人,可以用疏风清热的药物如金银花、炒薏苡仁等来治疗。

对于痿证患者,可以用补益气血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来治疗。

对于水肿患者,可以用利水消肿的药物如薏苡仁、泽泻等来治疗。

在应用中药治疗伤寒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休息,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此外,伤寒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药物过敏、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总之,中医治疗伤寒主要以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的方法为主,可应用桂枝汤、小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等药物治疗。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

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一些重点方剂的解读与应用:
1.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重要的方剂之一,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

它主要用于治疗表寒里热的发热、头痛、恶寒、身体酸疼等症状。

该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太阳中风、阳明病等。

2. 甘露饮:甘露饮由甘草、葛根、芍药、桔梗、鱼腥草、板蓝根等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病的表虚热症状,如高热、口渴、汗多等。

它通常用于治疗太阳病、少阳病等。

3. 五苓散:五苓散由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橘红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后的湿阻症状,如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

它适用于伤寒后的湿热证、温病等。

4.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由黄精、茯苓、白术、猪苓、炒白术、泽泻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后的气阴两虚症状,如神疲乏力、气短、口干等。

它适用于伤寒后的虚热证、温病等。

5. 茵陈蒿饮:茵陈蒿饮由茵陈、蒿草、泽泻、车前子、车前叶、木通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湿热证状,如脾胃不和、便秘、小便浑浊等。

它适用于湿热内蕴的伤寒病、温病等。

以上是《伤寒论》中的一些重点方剂的解读与应用。

在临床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并结合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处理。

《伤寒论》重点方剂

《伤寒论》重点方剂

《伤寒论》重点方剂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晦气,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纲:XXX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纲: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缺乏,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纲: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病症:恶寒,发烧,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病症。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中所载的处方,是中医治疗伤寒病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伤寒论中,包含了大量的处方,涉及到了不同的病情和症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之一——桂枝汤。

桂枝汤是治疗伤寒
病的常用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和解表里、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桂枝汤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配伍,以增强疗效。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伤寒论中的另一经典处方——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
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附子、干姜和大枣等药物,其作用是更加温阳解表,适用于寒邪入侵,引起阳气不足,出现手脚冷、恶寒、肢体疼痛等症状的患者。

桂枝加附子汤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温暖身体,驱散寒邪,恢复阳气,对于寒邪侵袭所致的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除了桂枝汤和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中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经典处方,如桂枝二
越婢汤、桂枝二越婢加半夏汤、桂枝二越婢加大黄汤等。

这些处方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治疗选择。

总的来说,伤寒论处方大全中所包含的处方,都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选用伤寒论中的处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医生们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伤寒论处方的优势,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临床讲《伤寒论》药物功效与主治(六)

临床讲《伤寒论》药物功效与主治(六)

临床讲《伤寒论》药物功效与主治(六)(1963 年 12 月整理)作者:陈雁黎当归当归,味甘,性温。

为温补性的补血活血药,对贫血所治的血行不畅有效。

主治虚寒性的胃痛腹痛、月经失调、崩漏、产后气血不足。

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温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为临床常用方剂,很有效。

不过当归有润燥滑肠作用,虚寒便溏者不用。

生地黄生地黄,味甘,性寒。

有养血活血、清热止血之功效。

清阳明里热治消渴作用强。

仲景用地黄有生用和干用两种,不用熟地黄。

仲景所用干地黄即今日之生地黄,所用生地黄即今日之鲜地黄。

仲景用地黄量很大,如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二斤绞汁后加入药汁,分两次服,可治阳明里热炽盛的“狂状妄行,独语不休”之精神不安证。

炙甘草汤用生地黄一斤有养血行瘀作用,配用人参可复脉。

干地黄多用于做丸药,如薯蓣丸、肾气丸、大黄蛰虫丸。

表邪未解者忌用,胃肠虚寒泄泻者不用。

阿胶阿胶,味甘,性平。

有养血止血、活血润燥的功效,主要用于血虚有热之血证。

主治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

如黄连阿胶汤治鼻衄出血量多,堵不住,服 1 ~ 2 剂,效果立显。

鸡子黄二枚必用,一定要遵仲景方后之用法:“去滓,纳胶烊尽,小冷,搅令相得,日三服。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红白痢疾。

猪苓汤治发热,渴欲饮水之尿疼尿血,疗效肯定。

温经汤治月经失调,时多时少,全在阿胶养血祛瘀,瘀去方可生新。

若有恶心呕吐,胃肠消化不良者,不用。

若贫血又有消化不良者,药房备有阿胶珠。

加工炮制阿胶珠,又可辨其真与假。

先把蛤粉或蒲黄小火炒热,加入切成小方块的阿胶,文火炒,使其鼓起成圆球形,内无糖心,筛去蛤粉或蒲黄,即为真品。

若炒时阿胶粘锅,不成球形,即为假药。

吴茱萸吴茱萸,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本药果实有大小两种,小者色黑,粒小,饱满坚实,苦辛味浓为上品。

本药温中散寒,祛饮降逆,止呕止痛作用很好。

单用吴茱萸汤治干呕,吐涎沫,舌质淡苔白之神经性头痛;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治来月经前的头痛,恶心,或干呕,还治眩晕及晕车(梅尼埃综合征);吴茱萸汤合半夏泻心汤治习惯性腹泻,水样便,或完谷不化之慢性结肠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

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

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

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

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溶出。

笔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汤治疗数十例老年心动悸、脉结代、少气少苔患者,收效惘然,遂在活血化瘀、通阳益气等治法及方剂中变来变去,在越变越乱自己更加纳闷之余,又回过头来翻阅《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发现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令自已遗憾不已!从此以后,再遇心动悸、脉结代患者,或被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处以炙甘草汤时,据脉症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数量不等的黄酒同煎,始从仲师方中体会到了炙甘草汤在临床实例应用中的“鼓桴之效”。

2.加蜜同煎法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

仲师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

《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

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的发挥,甚为遗憾。

3.米熟则汤成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

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稼穑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补养脾胃、顾护脾肺之阴的同时,缓其方中其它药物之寒降性能,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

由于粳米是一味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品种,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它药中一起煎煮,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
4.麻沸汤渍服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软属气痞的有效方剂,仲师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

因何要用麻沸汤渍之?就是因为大黄、黄连气厚味重,长时间煎煮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这种特殊煎法所得汤剂就能达到取其气、薄其味而除上部无形邪热之目的。

同样,仲景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时,将“三黄”用麻沸汤二升渍之,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而达到结散痞消;再将附子“别煮取汁”而发挥温经固表之功。

5.去滓重煎法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属和解剂,分别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浓缩法减少药物的体积,让患者服药量不致过多,其目的在于使“三泻心汤”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卓著。

药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适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证。

6.先煎去上沬仲景在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方剂中,对麻黄、葛根的使用均注云:“……先煮麻黄、葛根,去上沫,内诸药……”其用意不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烦”与“缓其性”,还在于增加药物溶出度,增强方剂的临床疗效。

上述方剂的特殊煎法,从医师处方到药房调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忽略现象。

近三四年来,笔者利用下乡支农、外地出差或本地药房抓药、查看中医处方及询问病家等诸多方法就“先煎去沫”常用方葛根汤、“去滓重煎”的三个泻心汤方、“麻沸汤渍服”
的大黄黄连泻心汤、“米熟汤成”的竹叶石膏汤、“酒药同煎”的炙甘草汤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特殊煎法的摒弃现象十分严重,药房、药店有80%的调剂人员对“麻沸汤渍服”不知所云;90%以上的中医师在处方葛根汤、小青龙汤等含麻黄、葛根的处方时,对方中的麻黄、葛根没有“脚注”、“先煎去上沫”;超过大半的中医师对去滓重煎、酒药同煎、米熟汤成等这些特殊煎煮法在处方时不告知、不“脚注”。

在基层就连那些中医“经方派”们也摒弃了这些特殊煎煮法,的确令人不可思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