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
跨行业和跨地区研究 扩大研究范围,涵盖不同行业和 地区,以检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管理层持股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公司的经营 绩效。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可能无法充分了解公 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和价值。当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时,他 们更有动力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有关公司的正面信息,从而 提高市场的信息披露水平,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有助 于提高公司的股价和经营绩效。
03
总结词
优化管理层持股比例应注重长期效应
0以平衡股东 和管理层的利益,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 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06
04
详细描述
管理层持股比例应综合考虑公司的规 模、业务特点、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 等因素,以实现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 。
详细描述
管理层持股比例的调整应着眼于公司的长期发 展,避免短视行为,以确保公司的稳定和持续 发展。
总结词
激励机制应注重公平性和透明度
详细描述
股权激励计划应公平对待所有管理层成员,并保持透明 度,以确保激励效果的公正和可持续性。
加强管理层持股的信息披露
总结词
加强信息披露可以提高公司 治理水平,提升投资者信心
详细描述
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管 理层持股信息,有助于投资 者了解公司治理结构,增强
对公司的信任和支持。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3
目录
• 引言 •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的
关系 • 管理层持股影响公司经营绩效
的机制
目录
•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的 实证研究
• 管理层持股政策的建议 • 研究不足与展望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文献综述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文献综述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问题结论基本分为两种,(3)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现区间效应,通过的数据实证分析研究也确实发现了,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0,5%)的区间的时候,公司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之间存在正向变动,而当持股比例处于(5%,25%)水平的时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变为负相关,当在(25%,100%)区间时,又恢复了正相关关系,即使在该区间,其关联程度有所减少【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与管理层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近年来委托人与利益不一致的矛盾使得委托代理问题愈加严重。

股权激励通过使管理层持有一定股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是目前主要的解决办法之一,近几年备受学者关注。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业绩管理层持股一、股权激励理论发展与研究股权激励理论的研究最先从国外发达国家开始,基础的理论假设基本由国外的学者提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问题结论基本分为两种:一是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二是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没有影响。

1、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的假说主要有以下几个:(1)利益趋同假说该假说由Jeson和Meckling在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管理层持股有利于管理层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当赋予高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后,一部分剩余索取权也随之转移到高管手中,于是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便在某种程度上和高管的利益绑在了一起,同时导致高管产生所有者意识,使得股东和高管两者的目标函数不再产生绝对的冲突,并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

(2)管理者防御假说管理者防御假说又称掘壕自守假说,该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该假说由Fama和Jensen(1983)提出,认为伴随着委托—代理问题,市场监管也许依然迫使经理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他们缺乏个人动机来做这些。

管理层持股与业绩关系的理论分析报告

管理层持股与业绩关系的理论分析报告

管理层持股与业绩关系的理论分析文章容:[容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外关于管理层持股与业绩关系的实证文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了管理层持股的作用机理。

文章指出了讨论二者关系时常见的三种假说——利益趋同假说、掘壕自守假说、风险回避假说,说明简单地认为管理层持股有助于改善企业业绩的观点失之偏颇。

而且管理层持股的有效性受企业外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应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管理层持股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Executive Option Plan)业绩(Performance)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激励(incentive)风险(Risk)近年来,股权激励已成为国经济学界和实务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管理层持股也由理论探讨变成了现实,相继有许多地方出台了经营者持股的法规。

一般认为管理层持股有助于拉近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有助于改善企业的业绩。

但对此看法尚有很多疑问,实际中也并非管理层持股就一定能改善企业绩效。

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些理论探讨,以期说明其中的问题,更深入地理解管理层持股的含义。

我们主要想回答这几个问题:(1)管理层持股会改善企业业绩吗?(2)什么因素影响着管理层持股的有效性?(3)如何看待管理层持股与业绩的关系?一、文献综述管理层持股与业绩的关系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二者有无相关性,是强还是弱;第二层是管理层持股与业绩何者为因,何者为果。

对此问题,实证研究的文献体有三种看法:(1)管理层持股决定业绩;(2)业绩决定管理层持股;(3)二者是相互决定的。

第三层是在肯定管理层持股是业绩决定因素的前提下,判断管理层持股究竟是如何影响业绩的,对此也有不同观点,有的认为是线性的正相关关系,业绩随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上升,有的则持否定意见,认为二者呈分段线性关系或曲线关系,在一定围,管理层持股的增加还可能导致业绩的下滑。

对管理层持股与业绩的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意见,如Jensen和Murphy (1990)指出,重要的不是报酬的多少,而是如何付酬,他们认为股权激励是最重要的。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管理层股权激励是指公司为了激励管理层员工,提高企业绩效,通过给予管理层股权的方式,让他们成为公司股东,从而与公司股东利益相关联。

股权激励可以帮助公司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管理人才,激发管理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综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让管理层员工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融为一体,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公司创新。

管理层股权激励也可以让管理层员工分享公司成长的成果,从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许多学者通过对不同企业案例的分析和对管理层股权激励政策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关系。

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增强管理层员工的责任感和自主性,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管理层员工通过股权激励可以分享到公司未来的成长和利润,从而更加注重公司长期的发展,更加积极地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增加企业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意识。

管理层员工获得股权激励后,会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通过共同协作创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业务模式创新。

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吸引和留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领导力和决策水平,推动企业的战略创新和组织变革。

管理层股权激励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管理层股权激励可能会导致管理层员工过于追求短期股价表现,而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

管理层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股权收益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利益,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层股权激励可能会导致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和组织动荡,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经过回顾和整理已有研究文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进行综述。

期望能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股权构成;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公司绩效1 问题的提出2005年4月29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多年来令证券投资者既恐惧又期待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5年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制度改革年;2006年是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告别旧制度、迎接新制度年;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入收尾阶段。

这场史无前例的制度性变革历时两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推动了中国股市从漫漫熊市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股市多年持续低迷的“最根本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则是我国建立证券市场以来“最重大的制度改革”,解决了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性缺陷,从根本上使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利益趋同,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为我国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股权分置这一特殊的制度设计即将成为历史,股票“全流通”也将随之成为现实。

然而,股权分置是过去若干年来支撑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平台,当这个制度平台被一个“全流通”的市场所取代时,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改造能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在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回顾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探讨的基础。

2 资料的整理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登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为主题词搜索,检索出1994年至2006年的论文共247篇。

说明十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研究和探讨一直都处于密切关注中。

见下图:从1999年开始探索国有股减持开始,到2007年即将结束的股权分置改革期间,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实证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实证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对于公司的绩效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常见的激励手段,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管理层持股的理论基础管理层持股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

管理层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价值,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

而管理层持股可以将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减少代理冲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激励理论则认为,管理层持股能够给予管理层一种长期的激励,使其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绩效表现。

通过持有公司股份,管理层能够分享公司的成长收益,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去努力工作,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

二、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在实证研究中,准确衡量公司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公司绩效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市场指标。

财务指标如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回报率(ROA)等,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

市场指标如股票价格、市值等,则体现了市场对公司的价值评估。

此外,还可以采用综合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如托宾 Q 值,它综合考虑了公司的资产重置成本和市场价值,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的绩效水平。

三、实证研究设计(一)样本选择为了进行实证研究,我们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样本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涵盖不同行业、规模和地区的上市公司。

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对样本进行筛选,剔除数据缺失或异常的公司。

(二)变量定义1、解释变量:管理层持股比例,通常以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的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来表示。

2、被解释变量:公司绩效指标,如前文所述的净利润、ROE、托宾 Q 值等。

3、控制变量: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需要选取一些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行业类别、宏观经济环境等。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实证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实证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备受关注。

其中,管理层持股这一现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概念与现状管理层持股,简单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有本公司的股份。

这使得管理层不仅作为公司的经营者,还成为了公司的股东。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管理层持股的模式。

其原因在于,这种模式被认为能够有效地将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绑定在一起。

一方面,管理层通过持股能够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也能激励管理层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提升公司的绩效。

然而,管理层持股的比例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的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对公司的决策和运营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而有的公司则相对较低,管理层的持股对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要研究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如何衡量公司的绩效。

常见的衡量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方面,如净利润、营业收入、净资产收益率(ROE)等。

净利润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盈利水平;营业收入展示了公司的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ROE 则综合考量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和财务杠杆等因素。

非财务指标则包括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创新能力等。

市场份额体现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客户满意度反映了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创新能力则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

三、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积极影响1、激励效应管理层持股能够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当管理层拥有公司的股份时,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更加一致。

为了实现自身股份的增值,管理层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致力于提高公司的绩效。

他们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优化经营策略、积极开拓市场,从而推动公司的盈利增长和资产增值。

2、长期视野管理层持股有助于促使管理层形成长期的发展视野。

相比于只关注短期业绩和薪酬的情况,持有股份的管理层更愿意进行长期的投资和战略规划。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程力来源:《财讯》2018年第15期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都热议不断,但结论却尚未统一。

本文通过大量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就二者关系衍生出的理论假说和相关实证研究,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之后提出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槐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前述问题展望了未来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魯今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股权结构公司绩效文献综述引言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提供了有利契机,但两权分离却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

尤其就我国而言,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独特的股权性质,往往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会加剧第二类代理问题。

而国有控股的情况往往集中存在于发展迅速的股份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的股权结构若安排不合理,会带来较大的代理成本,降低公司绩效。

因此,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十分必要,这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1)代理成本假说早在1932年,Berle和Means就发现了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现象,两权分离使得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之后便产生了由此导致的代理成本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Jensen和Meckling(1976)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某管理者同时又是该公司唯一的股东时,不会出现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者向外部投资者发行股票时,有了新股东的加入,此时,股权的相对分散就会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影响公司绩效。

因此,他们认为内部人持股会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趋同,有助于绩效的提升。

Grossman和Hart(1980)同样以代理问题为基础,指出小股东“搭便车”的行为。

在理性人的假设下,他们认为,小股东存在自私心理,认为即使不付出监督成本也能分享其他股东共同努力下的成果,因此不愿意监督,只等着坐享其成。

显然,这种行为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是否发挥了应有效用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关注和争论的热点。

为了检验股权激励机制的效用,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不同的学者在研究问题时的政策环境、选择的样本、指标及分析方法等存在差异,导致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2、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3、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区间效应,即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综述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PerformanceAbstract:Whether the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as a long term incentive, has played its due effect is concerned and debated long-term by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equity incentives,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d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But the conclusions are not uniform, because of different scholars research policy environment,samples and research methods.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the following three viewpoints, first of all, equity incentiv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rporate performance.Secondly,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re not related.Thirdly, equity incentive has interval effe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which as to say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Keywords:equity incentive;corporate performance;review一、引言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通过授予高级管理者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将高管的个人收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系,以激励高管努力工作,减少短视行为,从而改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公司绩效。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财务管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近几年来财务理论以至企业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运作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尽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结论也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对我们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仍有参考意义。

1 理论基础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

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

股权结构也即是股份制公司的产权结构。

Demsetz(1988)认为产权结构是一种外生变量,并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着力分析企业产权结构、交易费用、委托代理等问题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菲吕博腾、配杰威齐(1972)也指出股权结构反映了一种产权所有制结构,这种产权结构体现为一种行为权力,即表现为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使用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市场上表现为一种外部性,在企业内部由于委托代理的原因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从而都会影响企业的绩效。

而委托代理理论对于深入了解股权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2 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2.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公司治理正相关关系Grossman和Hart(1980)发现由于可能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因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并不有利于股东对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

他们研究表明在股权结构分散情况下,单个股东缺乏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驱动公司价值增长的激励条件。

Hlii和Shen(1988)以盈利能力度量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显示,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通过战略选择来实现的。

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有利于鼓励公司进行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是企业经营绩效最大化的相关战略。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4500字》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4500字》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1)1.2 股权激励的模式分析 (2)1.3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评价 (3)1.4 文献评述 (4)参考文献 (5)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股权激励实施动因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激励型动因和福利型动因两种,激励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解决经营者和股东因为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福利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作为一种对员工奖励机制的完善补充、激励和吸引员工的。

刘思芸(2020)认为人才密集型上市企业连续多期股权激励的动因包括人力资本升值、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需要、强化激励模式的需要、前期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经验以及福利型动因[1]。

罗杰明(2020)提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若想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视人才,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可以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2]。

彭茶芳(2019)研究提出,股权激励实施的动因之一是将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相结合,协调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3]。

陈艳艳(2017)通过试验研究激励员工、吸引员工和融资约束的三种假设动机,得出实施股权激励被广泛认可的动因是吸引员工和挽留员工,以激励员工和融资约束作为动机受到一定的质疑,此外提出以税收优惠为动因的研究较少[4]。

Zhang Q(2018)认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目标是引进新高管并和激励实施多元化战略,来降低核心员工流失率,改善公司治理[5]。

X.Chang、K.Fu和A.Low (2015)研究中指出,股权激励可以显著提升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激发他们对髙风险、高收益项目的投资,进而加大研发投入、延长投资期限、提髙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的目的[6]。

Morrell D L(2011)研究认为,股权激励实施具有留住人才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双重目的[7]。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
通过计算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初 步判断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向和强度。
稳健性检验
进行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例如更换绩效指标、考虑内生 性问题等,以验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5
管理层持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持股过度集中问题
问题描述
当管理层持股过度集中时,可能导致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增加 公司经营风险,甚至引发内部人控制问题。
分享目的
01
02
03
04
本次分享的目的在于
帮助大家深入理解管理层持股 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分析管理层持股的优势和潜在 风险;
提供实践建议,指导企业在实 施管理层持股策略时取得更好
的经营绩效。
今天的议程安排
1. 开场致辞与主题介绍(5分钟)
主持人简要介绍本次分享的主题、目的和流程。
2. 管理层持股的理论基础(15分钟)
影响分析
持股过度集中可能导致公司决策偏向管理层利益,损害其他股东权 益,同时降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融资能力。
案例说明
某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高达80%,导致公司决策严重受限,无法有 效应对市场变化,最终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短期行为主义倾向
1 2
问题描述
管理层持股可能导致短期行为主义倾向,即管理 层过于关注短期业绩和股价波动,而忽视公司长 期发展战略。
会责任,提升公司声誉和品牌价值。
03
影响因素
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企业规模
、行业特性、股权结构、市场环境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制定合适的管理层持股策略。
未来研究方向
跨行业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特定行业,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跨 行业的研究,以探讨内生性问题

《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的著作《私有产权与现代企业》中,他们探讨了股权分散以及公司产权分离所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

在此之后,学术界开始关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外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有不同的见解,主要分为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和U 型相关四类。

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关于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究Berle和Means(1932)[1]在《私有产权与现代企业》中认为,当公司股权集中度处在一个范围之内时,能够有效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并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Jensen和Meckling(1976)[2]认为公司股东分为内部、外部股东两类,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背离价值的最大化成本越低,公司价值就越高。

Yu Cui和Yin Zang(2019)[3]以中国IT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2)关于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研究Leech和Leahy(1991)[4]发现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对公司的交易利润率及净资产的增长越起到负面影响。

Fama和Jensen(1997)[5]认为股权集中度的增加会强化股东的控制权,其损害公司利益而为其谋取私人利益的可能增加。

Alexander Abramov和Alexander Radygin(2017)[6]采取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俄罗斯114家最大的公司进行研究,得出国家持股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

(3)关于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存在不显著相关关系的研究Demsetz和Lehn(1985)[7]以1980年美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会计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与股权集中度建立模型,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得出会计收益率和股权集中度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Cheung,Wei(2006)[8]通过从股东调整持股比例的成本角度对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关于股权激励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课题,现代管理科学也一直把企业管理激励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股权激励缘起的基本理论,即股权激励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公司高管和股东的利益、责任风险不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经典的委托代理问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提出的。

19犯年,他们认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1976年,迈克尔·詹森(MichaelC.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H.Meckling)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开拓了代理成本理论(实证代理理论)。

他们把这种代理成本概括为::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剩余损失。

因此,委托代理的成本是由决策权的委托导致的。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最早是在16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蒂将人类生命的损失与战争中武器和其它军械等物质的损失进行了比较,一般认为,这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

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全体国民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算作资本”,对人力资本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其主要观点: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交易成本理论。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最先从激励角度反对认为市场是唯一有效的经济组织的观点,除此之外,企业的任何制度安排都对低效率的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进行了挑战。

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评述

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评述

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评述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评述引言:在现代企业治理中,管理层持股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管理层持股是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购买公司股份,与公司股东利益实现共享。

管理层持股旨在提高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并激励管理层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努力提高公司绩效。

然而,关于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这一议题进行评述,并综合不同研究结果,探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实际影响。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涉及到多个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其中,代理理论认为管理层持股可以解决代理问题,提高公司的绩效;契约理论则认为管理层持股可能引发公司内部冲突,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公司数据和深入访谈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得出结论。

二、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管理层持股可以有效激励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利益。

同时,管理层持股还能增加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状况与股东财富的敏感度,促使他们更加谨慎地管理公司。

此外,管理层持股还能增加公司信号的可靠性,向外界传递一个积极的信息,增强公司声誉,进而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活动。

三、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负向关系然而,也有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可能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管理层持股可能加剧公司内部冲突,导致决策困难和矛盾加剧。

其次,管理层持股可能导致管理层过分关注短期股东利益,牺牲公司长期利益,从而降低公司的绩效。

此外,管理层持股还可能使公司面临流动性风险,一旦管理层大量抛售持股,将导致公司股价大幅下跌,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稳定性。

四、影响因素与个案分析除了探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影响这一关系的因素。

例如,公司规模、行业竞争程度、法律环境等都可能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与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与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现代社会管理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逐渐成为热点问题。

文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研1究成i果。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经营绩效;外生性;内生性关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Berle与Means 的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

这本书首次提出管理层持股比率愈低时,由于公司绩效与管理者自身财富的关系愈小,因而愈容易形成管理者特权消费行为,进而降低企业价值。

自此大量的文献开始关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研究得到的结果却很不相同。

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主耍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外生性视角的研究所谓外生性视角是指把管理层股权作为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研究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

代表人物主要有Stulz (1988) , Morck、Shleifer和Vishny (1988),McConnell 和Servaes (1990)等。

主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

最早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的是Stulz (1988)。

他建模发现,公司绩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

Chen、Hexter 和 Hu’s (1993)采用 1976、1980 和 1984 年《财富》500 家大公司作为样本,检验了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托宾Q值是管理层股权的函数:当股权在0%〜5%之间时,托宾Q值上升;当股权增加到12%时托宾Q值下降;当股权超过12%时,研究结果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Griffith (1999)检验了 CEO持股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这一假设,发现公司绩效是托宾Q值的非单调函数。

具体说来,当CEO持股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超过50%时Q值再上升。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作者:蒋桢桢来源:《商情》2013年第29期【摘要】目前,管理层股权激励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围绕该主题进行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股权绩效一、国外研究现状职业经理人制度起源于美国,最早关于股份支付的研究也是从美国开始。

目前,国外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研究理论基本上有以下三种结论:第一种,认为股份激励对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

Jensen和Murpy用回归方式估计了现金报酬、购股权、内部持股方案和解雇所产生的激励作用,认为大型公众持股公司的业绩和它们的经营者的报酬有微弱的相关性。

Rosen(1992)关于经营者报酬的实证分析也得出经营者的报酬对企业业绩没有表现出较强的激励作用的结论。

第二种,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也越好。

Jensen和Meckling在“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中提出了“利益汇聚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Mehran,Hamid(利用1979-1980年随机抽样的153家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对高管持股比例与绩效进行研究,得出两者呈正相关的结论。

Hall和Liebman在研究管理人员薪酬和股东财富的关系时,利用美国上百家公众持股的商业公司近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经营者报酬和企业业绩强相关,而这种强关联几乎完全由于所持股票和股票价值的变化引起的结论。

第三种,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Chen、Hexter和Hus以1976、1980和1984年《财富》500强公司作为样本,得出两者存在非线性的关系。

Akimova 和Sehwodiauer对1998至2000年乌克兰202家大中型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低水平的时候呈正相关的关系,而当比例升高到一定水平后,二者出现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4年15期总第754期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姻卿良秀杨洁(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股权结构是公司经营治理的核心,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最终会表现在公司的经营业绩上,因此如何通过优化股权结构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两个方面,对国内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关键词:股权结构;经营绩效;研究综述一、引言股权又称为股东权利,是指股份公司的股东因其对公司进行投资而取得的、与其持有的股票比例相对应的权益以及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权利。

按股东对公司影响的不同,可以将公司股东划分为控股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以及非重大影响性股东。

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常从两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

一是股权集中度,是指所有股东因为持有股份数量的不同所反映的股权结构集中或是分散的量化指标。

二是股权构成,是指股权由何种性质的股东组成,也就是所有者的性质。

二、股权集中度对绩效的影响国内学者许小年(1997)认为,所有权的分散会造成“搭便车问题”,股东不能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约束,这对企业经营业绩有很大的影响,而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适当集中股权。

因此,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对应着较好的企业绩效。

许小年,王燕(2000)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实证分析选取了1993-1995年间200多家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集合数据为样本。

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市净率(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之间表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陈小悦,徐晓东(2001)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以巨灵证券信息系统1996-1999年深交所除金融性公司的所有A 股股票共1467个样本。

通过对样本公司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与其他变量进行分析,得到的相关关系矩阵以及对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回归分析的结论都显示,相对高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能够对企业经营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现代社会管理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逐渐成为热点问题。

文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经营绩效;外生性;内生性
关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Berle 与Means的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

这本书首次提出管理层持股比率愈低时,由于公司绩效与管理者自身财富的关系愈小,因而愈容易形成管理者特权消费行为,进而降低企业价值。

自此大量的文献开始关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研究得到的结果却很不相同。

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外生性视角的研究
所谓外生性视角是指把管理层股权作为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研究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

代表人物主要有Stulz(1988),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McConnell和Servaes(1990)等。

主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

最早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的是Stulz (1988)。

他建模发现,公司绩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

Chen、Hexter和Hu's(1993)采用 1976、1980和1984年《财
富》500家大公司作为样本,检验了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托宾Q值是管理层股权的函数:当股权在0%~5%之间时,托宾Q值上升;当股权增加到 12%时托宾Q值下降;当股权超过12%时,研究结果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Griffith(1999)检验了CEO持股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这一假设,发现公司绩效是托宾 Q值的非单调函数。

具体说来,当CEO持股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超过50%时Q值再上升。

McConnell和Servaes(1995),Steiner、thomas 和Lorenz(1996),Myeong-Hyeon和Cho(1998),以及Holderness、Kroszner和Sheehan(1999)都发现,美国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内生性视角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忽略了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近期的研究文献试图克服早期的缺陷,开始从新的角度去分析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它们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层股权的内生性问题上。

内生性视角认为管理层股权水平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行业、规模、企业战略、治理结构乃至政治、文化、法律等诸多微观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

Demsetz(1985)和Cho(1998)认为,所有权结构是在均衡中被内生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如行业、投资机会、成长性、商业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所以公司的管理层股权和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

Kole(1994)提供了所有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证据,表明公司绩效决定所有权结构,而不是被所有权结构所决定。

Himmelberg 等(1999) 拓展了Demsetz 和Lehn (1985)的研究,加入了一些新变量解释管理层持股比例。

他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来控制各种可能无法观察的异质性,例如股东监督管理者的能力、无形资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二次方程、分阶段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来预测公司的绩效。

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资本/ 销售收入、研发费用/ 销售收入成反比,而与广告费用/ 销售收入、净利润/ 销售收入成正比。

当控制这些变量并消除固定公司效应后,管理层持股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的绩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是否相关,但是也没有形成权威和一致的意见。

由于采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论出现很大的差异
(一)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袁国良等(1999)以1996年和1997年年报为依据,随机抽取了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高层经理)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也非常低。

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独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