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⑴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
⑵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 过程与方法:
⑴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以及阅读地图的方法。

⑵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⑶活动探究:讨论、列举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⑵通过分析课本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历史的发展,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教学难点对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分析。

一、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并用课件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 蒋介石1946年6月发动内战,第一年,双方攻守情况为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2.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攻守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板书课题)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首先让学生归纳战略大决战的背景(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队二百多万,国民党军队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二)情境创设:播放《三大战役》视频
(三)自主探究:
1、出示幻灯片《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统计表》(布置学生阅读92——95页全课内容,列举出三大战役的简要情况,同桌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一排自学辽沈战役,第二排自学淮海战役,第三、四排自学平津战役)
2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根据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学生一起归纳三大战役经过,填全表格,自学相关战役的小组与教师共同填表,另外两组补充完整,教师板书提纲。

3、处理平津战役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情感1渗透)(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4 、通过对三次战役意义的整合,引导学生归纳出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四)互动探究
阅读94页“动脑筋”相关材料和问题,以及92页小字材料,让学生讨论回答: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2、国民党官兵士气低落。

)(渗透情感教育2)
三、巩固小结
1. 根据板书与[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

四、课上习题
当堂练习
一、单选
1.人民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是()
A.大别山等根据地的开辟
B.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防守重要地区
C.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D.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2.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首攻地点是()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黑山
3.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人民战争路线是正确的
B.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
D.人民群众是淮海战役的主力军
4.1949年初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天津 B张家口 C北平 D长春
5.三大战役中,参加两大战役作战的人民解放军是()
A.华北人民解放军 B华东人民解放军
C 东北人民解放军 D中原人民解放军
6.下列对三大战役历史作用的评介,不正确的是()
A.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使东北、华北、华东人民解放区连成一片
C.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D.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材料分析
材料:解放军攻入沈阳后,一群国民党官兵在街上找到解放军,连忙说:“我们投降,蒋介石再也管不着我们了。

” 国民党重炮团军官,将18门重炮交给解放军,并说:“美国送给蒋介石的36门最大的炮,那18门让你们在辽西给缴了,这18门也请你们验收。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得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五、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
《志鸿优化设计》第72——73页[同步测控]以“一、单项选择”1、3、5、7、题(必答题);“二、综合发展” 12、13(必答题);
2、4、6、“二、综合发展”11(选答题)。

《战略大决战》效果分析
这节课,我感觉整体效果不错。

教学中,教师努力贯彻新课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经过的学习与训练,师生密切配合,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演历史小品、办历史小报、充当小老师等教学活动都能很好地完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互相协作解决问题。

但是,随着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减少。

如何留住学习的热情,成了教师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如果历史课堂既能让学生
觉得生动有趣,学得轻松,又能让他们学到知识,学到智慧,受到历史的启迪,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效果,也正是教师在每节课的设计中应努力达到的。

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课文由两个子目构成:一是“三大战役”,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战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第二子目重点介绍1 “百万雄师过大江”及南京国民政权的覆灭和南京的解放。

本课涉及的战役较多,如何结合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是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本课涉及四场战役,内容多,素材多,如何对大量资料进行整合是备课时首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处理这四场战役,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第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关注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历史知识学习的结果,也是教学设计应注意的。

导入部分,视频引入,,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对“三大战役”的部分教学,教师作出如下设计:课前先分工,教师负责解决的知识点是“辽沈战役”,女生组负责“淮海战役”,男生组负责“平津战役”。

学生在经过初步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后,提出方案,女生决定做小报,男生决定表演小品。

女生的小报办得比较顺利,三四人一个小组,两三天就完成任务,后来学生又通过讨论评出很多奖项,作为对自己成果的鼓励。

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在整个分组办报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的意识加强,体现了新课标师“关注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的精神。

男生组的小品表演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先观看电影《大决战》,熟悉平津战役的过程,然后编写剧本,但剧本的第一稿语言不简练,情节拖沓,主题也不集中。

后来教师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注意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平津战役的战术特点,二是北平的和平解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让人很满意,而且通过小品排练、表演,创设了情境,内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百万雄师过大江”部分,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感受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场面;读1949年4月30号《新华日报》在南京的创刊号,既让学生有走进历史的感觉,也让学生从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中获得了信息,解决了问题。

设计的活动比较多,利用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精心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开发,如由、,观看渡江战役资料片,展示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办的《新华日报》等,既有效利用了地方史资源,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觉得历史可亲、可近。

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应取决于学生是否处于积极有效的学习状态,而这又有赖于学生对教学积极有效的参与。

我们看到本节课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对教材作了灵活而大胆的处理,有放有收,有取有舍,教师只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则分别由女生组和男生组以办历史小报和小品表演方式展现,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是多重的体验、感悟、锻炼、提升,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

新课改强调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但同时也不应放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

《战略大决战》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战略大决战》一课主要介绍了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战略大决战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于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战略大决战》评测练习
1.人民解放战争前两年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A.70多万
B.100多万
C.200多万
D.150多万
2.战略大决战时机成熟的主要表现是
A.国民党丧师、失地,主力被迫收缩到战略要地周围
B.国民党政治上陷于孤立,美援断绝
C.国统区反内战民主运动高涨
D.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3.战略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不包括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4.辽沈战役中首先攻克敌军进出东北的南大门是
A.山海关
B.锦州
C.沈阳
D.天津
5.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要是
①东北解放军②华北解放军③中原解放军④华东解放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大城市是
A.天津
B.沈阳
C.北平
D.徐州
7.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8.参加指挥辽沈和平津战役的解放军指挥员是
A.林彪、罗荣桓
B.刘伯承、邓小平
C.陈毅、粟裕
D.聂荣臻、谭震林
9.按歼敌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应是
①辽沈战役②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10.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11.比较分析: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在战役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
12.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简要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13.识读下图,请回答:
(1)此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要准确到年、月、日)(2)这一事件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

提示:参考本课的训练试题,可以用各类素材创设试题;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出创设的空间。

例如:根据三大战役示意图可制作三大战役简图,并注上参战部队和指挥员。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C
6.C
7.D
8.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再忆再现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大战役是由四支解放军部队参加的,其中东北解放军既参加了辽沈战役,又参加了平津战役,以此开动思维,不难作出判断。

答案:A
9.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以图证史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三大战役歼敌的具体数字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上,学生读书必须认真分析比较,强化记忆形成系统知识才能完整掌握。

答案:D
10.D
11.挺进大别山: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

作用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渡江战役:目标是歼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作用:是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

12.提示:①人民群众的支持;②人民解放军的顽强作战;③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④国民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等方面归纳。

13.(1)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

(2)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战略大决战》教学反思
1、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引入小组间的竞争,加以分数的奖励,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符合新课程的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要求。

本课的内容都是和战争有关,比较乏味,特别是对于女同学来说,可能对本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的学习中,本人引入了小组竞争学习的方法,利用加分的方法,从中学生的好斗好胜心理出发,让学生在相互的竞争中主动地学习,通过解答必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