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国语·楚语》翻译:教导《春秋》,是为了扬善抑恶,用来劝诫教导人的本心;教导《世》是为了彰显德行而摒弃昏昧。

用来约束人的行为;教导《诗》是为了提升道德修养,来使人确定志向;教导人的原则,是使人知道上下的分别和责任;教导的好处,是令人虚心不轻浮;叫导人《令》,使人知道百官的事业;教导人《语》,使人知道仁德的作用,从而知道上古圣王是如何用仁德治理民众的;教导人《故志》,使人知道兴废之事而能够警惕自己的行为;教导人《训典》,使人知道该依靠和信任的人,行事能够符合仁义。

2.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货殖列传》翻译: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

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

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3.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

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

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

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

《隋书·经籍志》翻译:史官这样的人,必须求得博学记忆力强,懂变通才能深远的士人,让他坐上这个位子,百官和众人的职则,都会有所不同。

所以前人的一些掌故,史官都要能够分辨;各种学问,都要清楚;人事的任免规范,都要通达。

在内辅佐君王施行驭下的八种手段来使君王的行事得以彰显。

在外执行六方面的治国之法,配合政府的施政。

4.然则刍荛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

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且夫子有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

”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

《史通》翻译:就像刍荛说的话,英明的君主的选择。

葑菲的修身养性,诗人的锲而不舍。

一般的学者都博闻孔孟之书,都能倒背如流。

但是如果不看其他的书。

专门看圣人的书,读死书。

直守迁、固之纪传(两个优秀的文人)他们两就没有什么用,你认为对吗?而且孔圣人也说过,“多看,选择有益的看而后实践,”“实践比知识更重要”。

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有学问不仅仅是圣人的,说话不仅仅是经典里的,做学问的人有广博的知识,都是善于吸取的结果。

5.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

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

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官建制》翻译:假使史官不断绝,竹帛长期存在,就算这些历史的人已经死去,无影无声归于尘土,但那些事如实存在,如同天上的星河般。

用来让后世的学者,坐着打开(引申为阅读)书箱(引申为书籍),能够遥感当时人事,不出家门,就观完千年历史。

见到好的行为就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行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是否有此行为)。

就像春秋写成了,使得不孝子(引申为奸臣贼子)感到畏惧,南史完成了就让奸臣贼子书写(史书)。

记录事情记载语言是如事实一样,劝人行善惩戒罪恶也是这样。

由这可以说,那史书的用处,它的好处十分广博。

是当世人的紧急的要事,是国家的重要的事。

有国有家的人,难道可以缺少它吗?
6.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

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

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

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

苟三者并阙,复何为者哉?
《史通·辨职》翻译:把写史作为职务的,大概有三种。

是什么呢?表彰善行惩罚恶行,不避开强势的阻扰,就像晋国的董狐,齐国的南史,这是最好的。

编排次序,用绳子把竹帛捆牢(引申为书成),可以称作不朽,就像鲁国的左丘明,汉朝的司马迁,这是次等的。

有很高的才识,广博的学识,,就像周朝的史佚,楚国的倚相,这是下等的。

如果这三个合在一起,又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7. 刘知几: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

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

自夐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

《旧唐书》
翻译:写史的人才必须有三个特长,世上没有这种人,所以写史的人才很少。

三个特长:说的是才智,学识,识别力。

若有学识而没有才智,还有百顷良田,满籝的黄金,而让愚笨的人营生,终究不能做一个赚取利润的商人。

若是有才智没有学识,也和木匠石一样思维敏捷,心灵手巧可以和公输班(鲁班)相比,可是家里却没有木材和斧子(暗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终究最后不能做成宫殿。

还须有爱好正直的德行,善行恶行都一定书写下来,让骄纵的君主有贼心的臣子,因此知道畏惧,这就是让为虎作伥的人帮助侧翼,没有善行(人人)可以知道,那么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

倘若如果不是这种人才,不可以叫他担任写史的责任。

自远古以来,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很有见到这种人。

8. 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

设职官在乎审官才。

审官才在乎精选举。

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

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

《通典》翻译:要施行教化(关键)在于设置职官。

设置职官(关键)在于审查官员的才能,
审查官员的才能(关键)在于精心的选拔。

编撰礼仪来端正人们的民俗教化,制定乐曲来使人们相安和谐,这些就是上古圣王施行教化的大略方针。

所以设立了职官然后编撰礼仪制定乐曲,礼乐教化崩坏之后再实行刑罚,分置州郡使官员区分职责,治理管辖,设置军队在边防抵制外敌侵略。

因此农耕贸易是首要的,选拔人才在之后,设置职官又在之后,编撰礼仪又在之后,制定乐曲又在之后,刑法又在之后,分置州郡又在之后,设置边防军队在最末。

9.夫《孝经》、《尚书》、《毛诗》、《周易》、《三传》,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伦五教之宏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

然多记言,罕存法制;愚管窥测,莫达高深,辄肆荒虚,诚为亿度。

每念懵学,莫探政经,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

《献《通典》表》翻译:
10.天生烝人,树君司牧。

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

庶则安所致,寡则危所由。

汉、隋、大唐,海内统一,人户滋殖,三代莫俦。

唐虞之前,记录简略,人户损益,不可复知。

夏氏以来,载籍渐备。

西汉有千二百余万户,东汉有千余万户,隋及大唐皆有九百余万户。

虽三代致理,亦莫比焉。

魏晋之后,凋耗则甚。

若以为人而置君,欲求既庶,诚宜政在列郡,然则主祀或促矣。

若以为君而生人,不病既寡,诚宜政在列国,然则主祀可永矣。

主祀虽永乃人鲜,主祀虽促则人繁。

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

《职官典·王侯总叙》翻译:上天生就了百姓后,树立了一个司牧他们的君主。

在这的人变得众多了,是州官管理得当,人变得少了,是州官管理不当。

(人口)众多是安逸导致的结果,(人口)变少是危险的缘故。

汉、隋、大唐,四海之内统一,人口滋生繁殖,三个朝代没有不是这样的。

唐尧与虞舜之前,记录简略,,人口的增长减少,不可以知道。

夏朝以来,记载的典籍渐渐完备。

西汉有一千二百多万户人,东汉有一千多万户人,隋朝和唐朝都有九百多万户。

即使三个朝代精致的管理,也不能和之相比。

魏晋之后,迁徙消耗就十分严重。

假设由于百姓设立了君主,想要使人变得众多,实在应该治理好各个郡县大事,然后主持好祭祀或者施以推动措施。

假设由于君主而使人减少,没有疾病就减少,实在应该处理好国家之间的事情,然后住持好祭祀就可长久了。

住持祭祀即使长久仍然人变少了,住持祭祀即使急促却人口众多。

建设国家只是一个宗族有利,设立郡县有利万家百姓,不好的好的理由,比较后就可以知道了。

《新五代史志》:
综合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章制度.与五代纪传相配合.也称《隋志》
是自《史记》八书, 《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
特点:
A)综合前史内容,是正史志书的一次总结性成果.
B)反映撰述者对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
前五志:讲天道.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
后五志:计人事.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
C)其《经籍志》是目录学专著,是一次大规模的
历史文献整理的总结. 四部分类法形成.史部
列举十部以上的有关少数民族史的史著:
常璩《华阳国志》崔鸿《十六国春秋》魏收的《魏书》
挚虞《畿服志》顾野王《舆地志》周处《风土记》.
盛弘之《荆州记》谯周《三巴记》常宽《蜀记》
裴矩《西域图志》李德裕《异域归忠传》,高少逸《四夷朝贡录》
韦齐休《云南行记》李德裕《西南备边录》窦滂《云南别录》《云南行记》
徐云虔《南诏录》卢携《云南事状》达奚洪《云南风俗录》樊绰《蛮书》
2. 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史记的编纂思想:
1) 通古今之变的体现:
A) 实行详今略古的原则.
B) 提出承敝通变观点.重视历史的发展变革.
C) 提出见盛观衰观点.强调要善于总结经验.
2) 究天人之际的体现:
A.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观点有自己的看法.
认为: “天人感应”确实存在. 但强调人事起根本作用.
B. 批判封建迷信思想.揭历来鬼神之事诬妄.
C. 特别重视人心向背在历史上的作用.
D. 强调人谋和时势,际遇的重要作用.
对天人关系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
怀疑天意灾祥之说, 强调人事根本作用,认识人心向背,个人努力的作用.
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可贵的.从而实现了成一家之言.
3)主张兼容百家学术的态度.
A.反对暴虐统治,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揭恶果.深刻揭露法令苛刻,枉定人罪的奸险行为.
《酷吏列传》
B.关注平民阶层,歌颂舍己为人扶危济困品质.
《游侠列传》
A. 重视生产活动, 重视经济.《货殖列传》
B. 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让人们获得财富.
编撰学贡献:
1. 创造了五体配合的恰当编撰形式. 即: 纪,世家,传,表,书.
纪: 用编年体形式世家: 兼用编年和传记的形式.
传: 用编年体形式. 表: 用谱谍的形式. 书: 用综合论述的形式.
2. 首开通史体例之先, 又重视记载当代史.体现详今略古的原则.
3. 在史料的整理和选择上方法优良.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历史文学成就
1. 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天地.
2. 善于运用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
3.擅长写人物对话, 并注重刻画人物说话的口吻,表现其神情风貌,善写场面.
一.班固汉书史学思想:
1. 典型的儒家正统思想.用正统思想来衡量批评司马迁:
2. 敢于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3. 对历史问题提出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
A).对西汉藩国问题的分析总结.
B)对汉武帝时人材之盛局面作正确评价
4.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思想.
A.)表彰文帝的敦朴为天下先.认为文帝的不事征伐由利民思想而定.
B.)推崇武帝雄才大略,奖拔人才,又批评武帝好大喜功,连年用兵耗钱粮,人民不堪.
C.)表扬宣帝时吏治的循良.亲身力为,考察政绩,选拔人才.
5. 班固史学思想的局限性
A.奉行皇权神授观念.神化皇权西汉,达神化东汉皇权的目的.
B.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强调等级制度不过逾越. 《游侠传》, 《货殖传》
二.《汉书》的博洽
1 《汉书十志》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的学问.包含了理论,技术,自古典章.为后来的法律史,经济史,水利
工程史,历史地理学,学术史等分支学科提供了开创性的著作.
2.对于国内外少数民族的记载是其渊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扼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思想特点与史学发展的成就。

答:
史学思想特点:
政治上,政权变动频繁,门阀地主取代世家地主,成为政治上占统地位的阶层.
①.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 ②.推动姓氏之学发展,谱学撰述活跃
民族间长期斗争,发生民族大规模流动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局面.导致北部少数民族皇朝林立,民族融合加深. “天下大同,天下一家”观念形成,国史修撰掀高潮,扩大了民族史撰述的内容.
史学发展的成就:
1.通史的撰述:
梁武帝时吴均编《通史》. 北魏时,崔鸿等人撰《科录》.以上两书都是通史,但失传. 2.历代笔记的撰述
张族《朝野佥载》,封演《封氏见闻录》
3.皇朝史撰述的兴盛:
A 东汉史:
东汉数代史家努力而成的《东观汉记》
范晔著《后汉书》司马彪著《续汉书》
袁宏著《后汉纪》汪文台《七家后汉书》
B.三国史的撰述: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
C.晋史的撰述:当时有撰述者晋史23家,藏荣绪所撰《晋史》较为完整.
D.十六国史的撰述:最著名的当推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后有清人汤求的《十六国春秋辑补》.
E. 南朝史的撰述:当时史家修史之风盛行,共有史书22种.
今存者有:沈约《宋书》,肖子显《齐书》,即《南齐书》.
F. 北朝史的撰述: 有魏收著《魏书》.
G 民族史著作:
常璩的《华阳国志》挚虞的《畿服志》.顾野王的《舆地志》周处的《风土记》.
盛弘之的《荆州记》谯周的《三巴记》.常宽的《蜀记》
H 谱学状况:有两大支脉:
东晋贾弼之始创《姓系谱状》.后有《百家姓》, 《氏族要状》, 《姓氏英贤》.
兴于南朝梁武帝时的王氏谱学,由王僧孺改定《百家谱》30 卷,撰《百家谱集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