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河北
简称冀,源于禹贡之冀州。别称燕赵(大地)。
河北北部为燕山山地,西部为太行山山地,其余基本都属于华北平 原。太行山东麓从北到南,在河流出山处形成北易水、唐河等洪积扇 及滹沱河、漳河等洪积—冲积扇,这里地势比较平缓,土层深厚,有 常年流水的河流,适于发展灌溉农业,因此河北省境内大多数早期人 类文化遗址和历史较长的城市都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众多冲积扇上。 海拔50m是冲积扇和洪积-冲积平原的结合部,是潜水溢出带,再向 下的平原中部是历史上黄河和各条出山河流经多次迁徙泛滥形成的冲 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间洼地或湖泊沼泽,在人类早期不适于生存、 开辟道路或建造城池,所以华北平原地区最早形成的南北交通大道基 本沿着太行山东麓50m等高线排列,重要的城市也建址在这条道路沿 线。
由关中去山西腹地的古代交通线主要有三条: 1.沿渭河南岸东行,穿潼关、函谷关至陕州,渡茅津,至山西平陆县,越中条山进入山
西。 2.禹门渡——汾水道:渭河北岸东行,经高陵、大荔、韩城由龙门口禹门渡过黄河,至
山西河津,再沿汾水谷地北上晋中。(泛舟之役,渭河—黄河—汾水—浍水,水路联 运,秦晋之好) 3.蒲州津——涑水道:魏都安邑(夏县)后,由蒲坂经蒲州津渡黄河,沿涑水流域北至 安邑。翻峨眉岭至汾水流域与前一条道路相接。(秦灭赵,始皇第三次出巡) 凡汉唐元明,秦晋之间兵事,往往济自蒲津。《唐六典》记“天下河桥有三”,即陕 州茅津、孟州孟津和蒲州(永济)蒲津(过了河的没过河,没过河的过了河)。
2.胶东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是山东半岛的地形主体,海岸线多优良港湾, 胶东沿海是古代通往辽东、朝鲜和日本的跳板。
3.胶莱平原区(莱州湾和胶州湾之间):位于鲁中山地和胶东丘陵之间, 海拔在50m以下,宽度仅100㎞,忽必烈时曾开凿胶莱运河,因功费难成而罢, 明嘉靖、万历年间多次复议重开,终因沙随潮涨淤填河道,未果。
三、河南
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得名。简称豫,来自《尚书·禹贡》中天下九州 之豫州。别称中州、中原。豫北是明朝初年划分到河南的,为的是控制从黄 河南部向北渡河的几个重要渡口。
黄河以南的主体部分分为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两大地理单元。
1.豫西山地区:主要山脉有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均属秦岭余 脉。属于中国地理大势的第二阶梯,伏牛山以北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特征。 伊洛盆地和南阳盆地是豫西最宽阔的两个河谷盆地,开发早,建过都,多皇 亲权贵之家,历史上分别被称作“帝都”和“帝乡”。
五、山东 简称鲁,别称齐鲁或山左。古代山东并不专指山东半岛地区,周秦时代,
因秦的势力在华山以西的关中,故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汉晋以后山东 的指代才逐渐确定在太行山以东。
山东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全省一般划分为:
1.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分布有很多“崮子”(平缓的石灰岩盖层组成的方 形山),是山东特有的地貌。号称72崮(孟良崮)。
2.豫东(黄淮)平原区:是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形成的大冲积扇。豫 东平原河流众多,如汝河、沙河、颍河、涡河等,基本都是近乎等距离排列 的西北—东南流向,属于淮河水系。
除以上两大块外,河南的北部(豫北地区)是属于从太行山地向平原过 渡的山前下伏地带,古代称之“河内”;最南部是豫南山地区,主要是桐柏 山和大别山,两者以武胜关为界。大别山西段有一些断陷,成为古代南北交 通选择的孔道。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
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侵蚀与堆积
面积: 51.7万平 方公里, 相当于中 国国土面 积的5.3 %、日本 国土面积 的1.4倍
二、山西
简称晋,又称三晋,古人常用山右或河东指代山西。
地形突出特点是“表里山河”。山地丘陵占总面积80%,地势高, 固有山西高原之称。从地形地貌来看,全省可由东向西分为三大区域: 1.东部山地区 2.中部盆地区 3.西部山地高原区。
4.鲁西北平原区:主要是历代黄河冲积而成。与鲁中南低山丘陵交接地带 断裂凹陷,地势低洼,东西两侧的水流汇成了一条狭长的带状湖群,以济宁 为中心,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四湖、北五湖)
第三节. 中原地区的古代交通
一、从长安向东与洛阳、开封间的横向联系
这一交通孔道称为陕洛道、崤函道或潼关道,函谷关、潼关、陕州、崤山、洛阳及虎 牢关是关中东出的几个主要关节点。 二、秦晋交通与太行八径(陉)
山西的政治和军事地理地位特殊。这里的大部分地区既能发展耕 作农业,也适合于游猎、放牧,与北方草原没有大的山川阻隔,草原 民族可以长驱直入插向长安、洛阳,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乱华的主要 跳板。对中原王朝而言,山西就像人体的软肋,所以明朝才会在这里 增筑内长城。易守难攻,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原造成威胁和 冲击,比如中国北方五代的历史,实际可以当作建都于开封(或洛阳) 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 。正如顾祖 禹所说,山西“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 背而扼其吭也” ,“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3.白陉:又名“孟门”,在辉县西。
4.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长治东出安 阳、邯郸的要道,今邯长铁路、公路大致依此道而筑。
5.井陉:又名土门关,在河北井陉县井陉山,今有石太铁路、公路通 过。
6.飞狐陉:又名飞狐口、望都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北和蔚县南,历代 都曾设重兵防守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偷袭。
太行八径(陉):
“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延袤千里、百岭互连的太行山相互 往来的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千峰耸立、交错山岭之间的重要军事关隘所 在之地。
1.轵关陉:轵关陉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通垣曲、曲沃。
2.太行陉:沁阳与泽州之间,其北又有天井关(太行关),是晋东南 上党盆地南下直抵怀、孟,取洛阳,逐鹿中原的要径。汉唐五代一直是兵 家必争之地。(北上太行山……)
7.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 来称紫荆关,是达山西大北京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关。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 外的咽喉之路,连接北京与蒙古草原最近捷的通道,明代曾在这里修筑三 道长城。(八陉与城市:怀庆府、邺城、邯郸、真定府、定州、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