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 一 )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
和江泽民“· ··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 二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三 )课程结构的重建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 四 )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程目标
( 五 )教学过程的改进P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
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六 )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
教科书建设“抓大放小”的原则,“一标多本” ,确保教科书的高质量和多样化( 七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P11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八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国家、地方、学校
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改变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通过实行有指导的、
逐步的放权,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 九 )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教师应该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
是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 十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先立后破” 、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一、新课程的目标P13
( 一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
调查研究
二、( 二 )
( 三 )
( 一 )
理论研究
比较研究
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幼儿园教育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义务教育P14
爱国,优秀传统;法制意识和公德;三观;责任感;创新实践能力;知识技能;
身心,四有
普通高中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行为,如“爱国主义,并自觉维护国家尊严”
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P15
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P16
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原则
均衡性:使所有科目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
综合性:综合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分科课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
选择性:地方和学校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P17
普通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定的课程
( 二 )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
新课程总体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 三 )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
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 1-2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3-12 年级)、品德与社会( 3-
6 年级)、科学( 3-9 年级)、艺术( 1-12 年级)、历史与社会( 7-9 年级)、体育与健
康( 7-12 年级)、通用技术( 10-12 年级)
( 四 )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课程的多样化是课程选择性的前提。
实现课程多样化的方式:增设大量新的科目;对原有科目进行结构性调整
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P18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P19
一、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及框架
( 一 )新课程标准的性质
1.对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2.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要求,不是最高要求
3.是进行各项评价的依据(课程质量、教育质量、教学质量、学习质量)
4.隐含着教师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5.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
( 二 )新课程标准的框架P20
1.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语言)
4.实施建议
5.附录
二、新课程标准的陈述
制约表述方式的两大因素P20
( 一 )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2.体验性目标的陈诉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明确安排学生各种表现机会
( 二 )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 )、行为动词( behavior )、行为条
件( condition )和表现程度( degree )
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P21
“课程标准”:最早 ------ 清朝末年使用;雏形 ----- 清政府举办新型学堂的文件《功
课教法》、《学科程度及编制》; 1921 年民国《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Vs. 教学大纲:
( 一 )学科 --- 课程
课程既包括学科类课程,也包括非学科类课程
课程标准需阐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教学大纲只需阐明:学科性质
( 二 )以教为本---以学为本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