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使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荷塘月色的美,以及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朗读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的。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荷塘月色的美。

4. 分享成果: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荷塘月色》,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可以是描绘、议论或抒情。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荷塘月色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反思。

4.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寂”、“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打印稿。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词和短语,查字典理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作者为什么喜欢荷塘月色?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7. 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静寂、朦胧、美丽、和谐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对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课后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短文。

2.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课程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春》等,或者介绍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如《江南春》、《钱塘湖春行》等。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荷塘月色》,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和背诵作业,以及对短文的写作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邀请一位诗人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5.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生词短语测试:进行生词短语的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荷塘月色》的文本。

2. 图片资料:荷塘月色的图片。

3. 写作纸张:供学生写作使用的纸张。

4.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的课件。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文本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复杂情感。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2)简介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象征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分析文章艺术特色。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感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作者情感变化,强调美景背后的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可以是抒发情感,也可以是描绘景色。

3. 调查了解家乡的荷塘景色,拍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2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荷塘月色》全文,教师逐段解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景象、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2.2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2.3 关键词汇与句式分析教师指出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和要点。

3.4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学生回家后背诵《荷塘月色》全文,加强记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评价与反馈5.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等方面。

5.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5.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促进共同进步。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等,以辅助教学。

6.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6.3 课文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资源,对课文进行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6.4 课堂互动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加课堂互动性。

6.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点。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中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一节关于《荷塘月色》的文学阅读课,旨在通过对这篇古文课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古文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3)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素养。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味;(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主题归纳的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然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月光下的荷塘有什么不同的美感?二、文本阅读(1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荷塘月色》,并进行适当的语音语调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认识和思考。

三、文本剖析(1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的情节、语言风格、意境等要素,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借用月色与人生相比,传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荷塘月色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的想象。

2.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风格,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期待。

教学方法:1. 展示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的感官体验。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内容: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析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方法:1. 学生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师引导分析,提问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词语解析与运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表达。

教学内容:1. 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和示例。

2. 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示例说明。

2. 学生进行造句或写段的练习,巩固词语的运用。

第四章:课文拓展与思考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问题。

2. 学生能够进行相关的拓展思考和表达。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方法: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思路。

2. 学生能够明确作业的要求和完成的时间。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思路。

2. 教师布置作业,明确要求和完成时间。

教学方法:1. 教师总结,学生跟随。

2.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明确要求和时间。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教案(最新6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二《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二《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二《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叠词的精心选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不宁静"的原因,欣赏荷塘的美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主思考、师生合作欣赏散文中荷塘的幽静雅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梳理明暗两条线索,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适时点拨。

一、导入请同学们听一段旋律,脑海中想象画面。

师:随着优美婉转流淌而出的旋律,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作家朱自清用他那清丽淡雅,轻灵俊秀的文字展现了轻纱一样的月色,娉娉婷婷的荷花,荷塘有幸,曾抚慰过一颗不羁灵魂的躁动的心,明月有情,曾朗照过一段半喜半忧的朦胧意境。

今日就让我们来品一品那娴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吧。

二、诵读感知(一)配乐默读,感知文本之美。

学生活动:听音乐,默读全文,圈出读不准的字音。

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

1.学生齐读:字音识记:①煤屑( ) ②沾裳( ) ③蓊郁( )④踱着( ) ⑤弥望( ) ⑥袅娜( )⑦敛裾( ) ⑧颤动( ) ⑨脉脉( )⑩酣眠( ) 参差( ) 媛女( )2.学生思考文章写作思路并回答。

明确:按照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

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明线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二)快速阅读,感知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并感知其情感。

问题: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中心情有没有变化?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回答。

预设:不宁静——觉得自由问题:为什么不宁静?白天为什么不自由?明确:适时引入作者及背景知识。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2)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并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表达技巧和意境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3)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文中一段,进行仿写练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 总结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写一篇短文;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写作能力;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章描述的场景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描写荷塘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荷塘月色》的独特之处。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散文的美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写荷塘月夜景色的散文。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荷塘月色》原文。

5.2 图片荷塘月色的图片。

5.3 视频荷塘月色的视频资料。

5.4 网络资源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网络资源。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营造出一个宁静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6.2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如:“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荷塘月色的美?”6.3 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6.4 写作实践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或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案
编写:黄芳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二.感知文本
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自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时获得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中失落)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心中怅然)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不再宁静)
3、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4、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行踪与情感
第二课时
三、重点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
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

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
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又意境。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四)自主品读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排遣忧愁)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解脱,就想靠来解脱,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来反衬自己的忧愁。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

如果要究其深味,就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表现了作者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思想感情。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3、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采莲赋》?
明确:引用《采莲赋》,意在写出古时采莲的欢乐情景,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二.拓展延伸
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三、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和《高效作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