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安话

永安话

发布时间:2007-8-19 15:55:39 作者:游生忠游览人次:4522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民族众多,除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还有不少的民族语言,语言体系庞大而丰富,永安方言(简称永安话)便是祖国语言学林中方言之一。

永安位于福建的中西部,虽然建县于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但是永安话的形成、发展、成熟以及她至今仍保留着中原古音的特色。现行的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在“现代汉语方言概述”中明确地指出:“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中部的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由此可见永安方言在祖国语言体系占有一席之位。

下面,本人就自己对永安话(以永安市的为主)的粗浅探索做一些介绍:

一、永安话的成因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有几种的可能系性:一是“先入为主”,即一种先到某地并且占

主要地位的人群,他们所形成的语言成了当地的代表语言;二是“后来居上”,由于后迁入者人群更大,或者先入的姓氏、人群他们语言未形成绝对优势被后来者所取代,或者原先的人群被迫外迁;三是“城区中心”的观点,就全国大多方言地区来看,大多方言产生于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的城区。

永安,位于闽中部,有人认为“据可考的历史资料大约开发于唐代”(?)我以为它的开发可能比沙县晚,但是具体开发哪个朝代目前下结论尚早。其理由是:“早在三国时代,闽中地区就有汉人活动,其中少不了南楚和东吴入闽的汉人,这从今天闽中方言还保留着一些楚语和吴语词汇的遗迹可以得到印证。”(《永安方言》)另外,从上世纪末三明市郊万寿岩的考古发现,也可以推测永安的开发完全可能早于唐朝。而永安自古以来又有:“先有贡川,后有永安”的传说。据史料记载,唐朝时现在的永安城区内当时已有“浮流村”,从2004年编的《永安姓氏志》提供的资料看,最早迁入贡川的张氏,是唐朝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据此,我推想永安话的形

成应当是城区所在地人群的语言成为了永安话的代表。当然,从现在永安话中以大量的中原古音为主体来看,永安话是以外来的中原入迁人群语言为母体,糅合了古代时闽中人的闽语所形成的。因为历史上到宋代,大量的南迁相继涌入福建,省内外各地人陆续迁到永安,永安一时人口骤增。永安话大致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到了明朝,又不断有客家人移居永安,这样永安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永安话系统

永安话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三明话、沙县话在内。这三个地方的语言基本相同,可是又有一些差别。永安话与三明话较相近,两地人可以进行对话交流;沙县话的语音则有较大出入,除了高砂人的话可以听辨、交流,大多沙县话永安人还是无法听辨和交流的。沙县和三明的话语调都比永安话轻软些,音强也偏弱。而永安话的语调较高,也更硬。笔者少年时,曾经听邻居一位老人与路经我家乡的串联红卫兵(江西上饶人)用永安话对话。事后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当国民党兵去上饶住过,那里的人都讲永安话。

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得,只是没有去江西上饶考察。

从永安区域内部来看,厦门大学教授认为,永安话可以划分为四大片区:市区片、安沙片、罗坊片、槐南片。市区片主要包括北起贡川南至小陶,还有茅坪、曹远,以及大湖、青水的大部分。这一部分地方人讲的永安话基本相同,除了小陶的湖口、大陶洋洋头话语音有个别的出入,完全可以自由地交谈。大陶洋洋头靠近旧时的宁洋双洋(今为漳平县境内),受“宁洋话”的影响,夹带有宁洋话的语音,大多人会讲永安、宁洋两地的话;而湖口人与连城县的菇田相邻,受菇田话的影响,语音和词汇也多少有一些差别,但可以相通。罗坊、安沙与清流交界,历史上与清流关系密切(曾经属清流管辖过),受清流话的影响,除了安沙一部分人,他们的语音以清流话为主。西洋人,有讲永安话的,也有讲闽南话,因为闽南人越来越多,讲闽南话的近几十年逐渐占了优势。槐南乡因为与大田县相连,基本讲大田话;青水乡真正讲永安话的不多,大多讲的是青水话。还有,洪田镇的大窠村半岭是一个

畲族自然村,这个自然村人有自己的语言,当地汉人称他们的话叫“半岭话”。但是,半岭人在村里讲自己的话,出外与永安人打交道讲永安话,存在着多语的现象。这些便是讲永安话地区的基本情况。当然,永安城区内,自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省会内迁永安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纯粹讲永安话的人比例在逐渐减少,福州话、闽南话、汀州话等地语言在逐渐增加。

三、永安话的特点

永安话作为一种方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些特点。下面,从语音、词汇、句式几方面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语音方面。永安话以面舌音为主,元音占多数,有辅音、檫音、塞音,送气多,声调高,声音洪亮,鼻音较重,没有翘舌音。如:“去哪里?”永安话为“去哈地?”其中的“去”和“地”读音很重;轻声少,儿化几乎没有,因此,永安话的音变现象很少,缺乏弹性。永安话的声调可以分为六类:阴平、阳平、阴上、

阳上、入声、去声。

(二)词汇方面。永安话中的词汇很丰富,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单音词占比例较大,很多的词汇构成方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普通话中双音节的筷子、斗笠,永安话却说成单音节的词“箸”“箬”等。下面着重谈谈其他的几个明显特点:

1、古老性。永安话带有明显的古中原语音,留下了大量的古中原的词汇。如:今天普通话中的我、你、我们,这些人称代词,永安话分别讲为“俺”、“汝”、“俺侪”;再如今天、眼睛、脑袋,永安话依次讲做“今朝”、“目珠”、“头壳”;还有,像锅“鼎”(锅)、“箸”(筷子)、“踣”(摔倒)、“瓯”(杯或碗)、“厝”(房屋)、“旺相”(人长得强壮、精神旺盛)“书斋”(学校)等等普通话已不用的古词汇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着。

2、简约性。如讲人的心情高兴,生活得快乐、幸福,永安话习惯地只用一个“乐”来讲;例如,普通话中的“不知羞耻”,永安话常

常用“没皮”就可以表达意思。

3、地方性。如普通话的“美丽”、“漂亮”意思,永安话讲“爽丽”,“这个姑娘真漂亮”,拿永安话就讲成“这个姑娘真爽丽”;再如,“扁担”、“走廊”,永安话讲成“板担”、“弄头”;动词“做”,永安话一般都用“弄”字,如:弄(种)田,弄(锄)草;还有,永安话中词缀现象也颇多,在人们日常的称呼时,人称前面往往加一个“阿”字,如:阿公(爷爷)、阿嬷(奶奶)、阿爸、阿妈,在人称中对小辈进行亲昵的称呼,常常用“崽”或“仔”代表,如儿子叫“阿崽”,对别人的儿子叫“阿弟”,女儿有叫“阿妹”的,也有人叫“娘”的;对人和动物的雄雌性别,永安话常用公、嬷、牯等,而且构词的顺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公牛、母牛、中猪、中牛这些词,永安话习惯地讲做牛公、牛嬷,猪牯、牛牯。

4、外来词。永安话受外来词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国进口货物的旧词,如:火柴、缝纫机、小刀、煤油,这些物品虽然我国早已自己能够生产了,但是永安人还是习惯地讲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