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

合集下载

贾平凹小说中民俗元素解析

贾平凹小说中民俗元素解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民俗文化专题》课程考核贾平凹小说中民俗元素解析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王宇班级B中文133学号1311101309得分贾平凹小说中民俗元素解析摘要:今世文坛的小说创造随之显示出一类浓烈的民间情怀,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家将专心的视界投入到对一般群众的民间日子的描摹、表现他们的生计窘境以及对美好日子的向往上。

扎根于宽广的农村地域进行创造的小说,使得作家与民俗文化这两者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

本文试图通过把握贾平凹的一些作品,以其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切入视点、联系其本身的一些阅历和探究,对其作品表现出的民俗文化进行浅析。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民俗元素一、贾平凹小说的民俗特色1、浓郁的巫鬼文化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有趣的是,“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这段话将中国神秘文化的源与流、将中国小说与神秘文化的血肉联系作了精炼的概括。

对于商州地区浓郁的巫鬼文化特色的描写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同样熠熠生辉。

贾平凹通过巫鬼文化的描写,既揭示了境遇维艰的乡民生存状况,又全方位揭示了人的精神愚昧。

在《西北口》里,贾平凹看到求生存发展的乡民们对那个冥冥世界的惊惧和惶恐,那场声势浩大的祭神活动把人们在旱魁淫威面前无出路的情感渲泄得淋漓尽致;在《商州初录》里,贾平凹看到了人们崇尚黑白二色的缘由,这是江边人对小白蛇信奉的象征。

而江边人在船上供养小白蛇,进平浪宫虔诚地供香火,三磕六拜,乞求保护,缘于水上讨生活的艰辛和命运未卜的无奈。

在描写与揭示巫鬼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的束缚上,贾平凹不只是描写那些巫鬼文化的依附者阴阳师们宣传巫鬼文化,不只是描写思想上保守的农民如麦绒,毛老海、韩文举等信守它,那些社会进步力量,他也同样让他们的心理上不同程度地缠绕着没有化解的巫鬼文化的烟云,从而全面刻画出一个普遍性低文化层次的文化心态。

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民间文化与礼俗互动

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民间文化与礼俗互动

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民间文化与礼俗互动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民间文化与礼俗互动民间文化和礼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民间文化与礼俗之间的紧密互动。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探讨小说中这种互动关系的表现和意义。

首先,小说的主题正是源于民间文化与礼俗。

《秦腔》是贾平凹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展现秦腔的魅力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深入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面貌与人情百态。

秦腔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曲艺形式,它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诠释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贾平凹通过塑造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氏家族,以及他们与秦腔的关系,揭示了农村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尊重和传承。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体现了民间文化与礼俗的互动关系。

王氏家族是小说的核心人物群体,他们都是平凡的陕北农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王一生和王老七两个人物都是在秦腔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王一生是一个承载着陕北人民集体记忆的艺术家,他从小受到父辈的熏陶,酷爱秦腔,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艺术。

王老七则是王一生的侄子,他热爱秦腔并且自己也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塑造,贾平凹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农村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和深入程度。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也突显了民间文化与礼俗的互动性。

小说以王一生回到家乡参加父亲的骨灰安葬仪式为起点,蕴含了丰富的民间仪式和习俗。

从整个安葬仪式的细致描绘中,可以看出陕北农民的生死观念、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特点。

另外,小说还以王一生和王老七两人在秦腔界的努力和奋斗为主线,展示了秦腔艺术在陕北地区的繁荣和影响力。

通过这一系列情节,贾平凹表达了他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以民间文化与礼俗为基础,通过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展示,呈现了一幅陕北农村社会的文化图景。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
这种情结表现在小说中的多个层面,如地域性特征、家庭生活、社会风俗等。

首先,地域性特征是贾平凹小说的明显特征,他的作品基本都以四川民间社会为背景,探讨着这个土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如《废都》、《猪猪侠》等作品,都表现出丰
富的地域特色。

其次,贾平凹小说中对家庭生活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例如《废都》中,虽然家里已经
十分贫困,但是父母依然在孩子们心中是最亲近、最可靠的。

贾平凹在小说中,也经常通
过家庭的亲情、爱情来反映乡土生活的变化和传统的破裂。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还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与风俗,一些小说中,如《牛》就详细
描述了四川民间祭祀的特点和意义;《黄金时代》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
人们的思想状态。

总之,贾平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其对乡土生活的关怀和反思,
对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表现都极具深度和广度,这也为贾平凹小说中的世界观和文
化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推荐阅读)

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推荐阅读)

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推荐阅读)第一篇: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2010-07-08 11:30:24)摘要:对秦地民俗的深入展示和关注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他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因此他对这块黄土地有着一种深沉的爱,并致力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地方民俗,而且力争表露的淋漓尽致。

他挥舞自己的笔,耕耘在这块古老的沃土之上,任劳任怨而不辍地对秦地的风情民俗进行深入的描绘和展示,所以他是秦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崇拜者和宣扬者。

关键词:贾平凹文学创作秦地民俗民俗,也称风俗,常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具有时代相传的流传性。

中国民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我们三秦大地(陕西),是最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地区之一,恰恰贾平凹就是成长于这片土地上,因而他的身上洋溢着浓浓的三秦之风。

贾平凹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家乡的特色民情作为主题,深入地刻画着时代巨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形态、个人命运的变迁。

贾平凹把民情风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关怀对象,通过民俗去构建自己的文学殿堂,去表现自己艺术追求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贾平凹以文学去描绘“黄土地”的风土人情,开掘“民俗”这座文化的宝库。

正是由于这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民俗的关怀。

(一)贾平凹的著作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反映现实底层人民的生活,更是举不胜举。

我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发现,民俗民情的描写在他的各类作品中比比皆是。

在这里,我就着重于从口头语言民俗、节日及民间信仰等民俗和物质民俗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这也是我最熟悉的,因为这也是我的生活习惯。

一、口头语言民俗(1)叙事民俗在《月迹》和《对月》中,叙述了月亮的神话故事,分别是嫦娥、玉兔的故事和吴刚砍伐桂树的故事,这是汉民族流传极为广泛的神话故事。

奈何桥的传说:“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阴间了么,奈何桥足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出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

论贾平凹《秦腔》中的民间情怀

论贾平凹《秦腔》中的民间情怀

论贾平凹《秦腔》中的民间情怀雷挥摘要:《秦腔》以绵密而真实的艺术手法叙写了当代民间实态。

以秦腔和土地为中心,“清风街”世界在一步步地建构完成的同时也唱响了挽歌,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民间世界深切的关怀与忧思。

关键词:民间;秦腔;土地一、民间世界的真实描摹《秦腔》堪称文化浸染下的当代民间实录,清风街便是普通百姓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的日常缩影。

“琐碎的生活细节描写背后是贾平凹对于生活细致的观察,贾平凹开始重拾新写实主义的余薪,甚至变成类似自然主义的实录。

其中,《秦腔》表现得最为明显。

”[1]对此,作者在《秦腔·后记》中或许已经给出了直接的解释:“只因我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破烦日子,它只能是这样种写法。

”[2]所以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表现了极大的敬畏和耐心,依据的是民间生活的本相和逻辑。

小说以白、夏两大家族的联姻开端,在琐屑平淡的小事之中对清风街的风俗人情管窥蠡测:为爭份子钱的妯娌长短、夫家过夜的规矩、新生儿出生门悬红布的礼节……《秦腔》将民间世界转化为一种生活经验、文化体验,通过清风街诸人事的发展、变迁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

为了实现对真实民间世界的深刻描摹,作者还别具匠心地运用了疯子“引生”这样一个非常态的叙事角度。

引生是一名孤儿,无家无业,成为清风街底层人群中的一员。

“清风街有我张引生不显得多,但一旦离了我,清风街一下子空荡了,像是吃了一碗饭,少盐没调和。

”[3]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流浪汉般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写作智慧,可以从欧洲中世纪盛行一时的流浪汉小说中得到启发和认证。

引生接触到的人既有与他同病相怜的结巴武林、穷苦人狗剩等人,也有夏天义、君亭这样的民间“权力”代表,可谓三教九流,尽有交集。

引生喜欢秦腔,又跟随着夏天义,所以始终与清风街的两大中心元素——土地和秦腔保持着紧密联系。

他也时常疯疯癫癫,也没接受过正经教育,所以他对事物的判断天然地去除了许多社会伦理的约束和遮蔽,在看待问题时也缺少一些心理层面的预设和干扰。

[浮躁 贾平凹 小说]贾平凹浮躁

[浮躁 贾平凹 小说]贾平凹浮躁

[浮躁贾平凹小说]贾平凹浮躁贾平凹浮躁一:贾平凹《浮躁》的神秘之美贾平凹在浮躁这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建构神秘意象,把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完美地融合。

《浮躁》是贾平凹先生1986年完成、1987年发表的一部继《商州》之后又一部以商州为大背景的长篇小说。

笔者认为《浮躁》是一部颇具神秘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它显示了贾平凹先生自身创作风格的某种转变,是其小说创作由自然主义向神秘主义转变的重要作品,在其创作历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对《浮躁》的神秘之美做一简单分析。

一、神秘主义的涵义“神秘主义起源于先民的巫术和神话,是人类原始的宗教哲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因子。

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宗教,巫术和各种超验现象,有着不可验证、荒诞、非现实的特征,呈现出较强的非理性色彩。

就其思想本质而言,它是关于宇宙本质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坚信世界的本质和意义超乎人的思考和言说的能力之外,惟能通过直觉和启示彻悟自然与生命的奥秘。

同时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和文学上均有其独立的存在形式,往往是直觉主义哲学、秘教、精神分析学和浪漫主义的重要源泉。

”[1] (P33-34)神秘主义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既普遍又模糊的概念,因为神秘是广义和不可言说的,它既可指称某种现象,也可以指称一种感觉和体验;既可以是一种文化、思想或精神,也可以是某种能力,所以,相应的“神秘主义”一词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含义。

从文化角度上讲,目前学术界认为神秘主义一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宇宙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在,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是精神的。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与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在运动的。

第二,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神秘的,理智无法认识的超自然力量,并对这种超自然力量产生信仰和崇拜。

第三,相信人本身也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人通过某种特殊的身心状态(心醉神迷、精神恍惚状态)可以掌握某种支配魔力的秘密,因而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够同自然力量打交道。

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

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

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贾平凹,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熠熠生辉的作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乡土画卷。

在他的乡土小说中,民间文化与生存哲学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且引人深思的文学世界。

一、民间文化在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呈现民间文化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它涵盖了民俗、宗教、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里,这些元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民俗风情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的习俗。

比如《秦腔》中,对于夏家娶亲的描写,热闹的场面、繁琐的仪式,都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婚俗文化。

而在过年时的祭祀活动,更是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民间艺术在贾平凹的小说中也大放异彩。

秦腔作为陕西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在《秦腔》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书中对秦腔表演的描写,演员们的唱腔、身段,以及观众们的沉醉与痴迷,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此外,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也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了展现乡土生活的重要符号。

宗教信仰在贾平凹的乡土世界中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道教等宗教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给予了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和支撑。

民间语言是民间文化的鲜活载体。

贾平凹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土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那些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语句,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独特的乡土环境之中。

二、生存哲学在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体现生存哲学是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时所形成的关于生存的思考和态度。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中,这种生存哲学体现在多个方面。

对土地的依赖与坚守是乡土人民生存哲学的重要基石。

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根本,是他们获取食物和财富的源泉。

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第一篇: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文学专业创作。

出版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民俗文化是社会群体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某种媒介作用,既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沟通着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它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山地之子贾平凹深深地浸润其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资源,并将文学与民俗“联姻”,呈现出风俗民情地域化,生命活动立体化,话语运作神秘化的特质,从而扩大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建构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一、风俗民情地域化商州是贾平凹开垦的一片生土,他在这里开始了“田野作业”,着重考察商州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风俗民情,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把艺术光圈对准西部这块黄土地,摄下了一幅幅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民俗万象图。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普遍存在,而又比较潜隐不露的一种文化规范。

”①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

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经俗成,对民众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文化不断地被过滤,筛选和沉淀,凝聚在民众心理结构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较强的生命力。

民俗文化融于历史长河之中,它的荷载是多层次的,倾注着民族精神,折射着价值取向,摧生着艺术情趣,孕育着审美风尚。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民俗是任何民族所不能缺少的文化事象,大都有地方色彩,并打上自己的烙印。

如鲁迅小说的绍兴味,老舍小说的北京味,沈从文小说的湘西味。

贾平凹也以自己的小说楔入地域文化之中,具有独特的“商州味”。

对贾平凹来说,商州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是精神家园,他对这块土地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又有所超越。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贾平凹商州小说富含民俗文化因子,商州民俗的独特风情。

一、刚柔相济的和谐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商州小说“刚柔相济”的民俗特色。

商州所在的山岭拔地而起,湾湾有奇崖,崖崖有清流,春夏秋冬分明,朝夕阴晴变化。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长大的贾平凹,其民俗世界里出现的最多的意象是苍莽厚峻的山,不规不则的石,凄清幽静的月,神秘轻柔的水。

18世纪以后,以孟德斯鸠、拉采尔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其学说虽有些偏颇,但对民俗学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如:“希腊盛产岩石,天朗气清,适合从事户外雕刻,所以希腊雕刻艺术优于绘画艺术。

”拜占庭式的教堂传入俄罗斯后,“稍微弯曲的拱顶,改为陡坡”,目的是“为了避免积雪”。

诸如此类的情形。

都在启迪着我们以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民俗等文化现象。

据此可见贾平凹笔下的山、石,常象征着大器,象征朴拙的力,透露出古朴粗犷的阳刚美:而月和水,常象征着女人、爱情,象征神秘幽静,显示柔媚清丽的阴柔美。

而以这些典型意象为背景的商州民俗世界,则呈现刚柔相济的和谐美。

苍莽厚峻的山铸就了商州人粗犷古朴的民风和刚强坚韧的个性。

由于山路的狭窄、陡峭,商州人即使身背重物,再苦再累,也要到固定的歇息地点停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但忍耐性罕见。

”《商州》中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他们身上既有想带头致富的锐气,但都有守旧的一面:张老大信奉驱赶阴鬼晦气的迷信活动,用“红场子”的习俗进洞驱晦;小水支持改革但常到山洞里请阴阳师占卜吉凶,还为结婚当天就死去的“丈夫”穿白守孝,并倒骑毛驴转村:王才同韩玄子妥协没有勇气冲破旧有秩序等。

在贾平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有新思想也固守旧风习的真实生命力的跃动,感受到商州乡民那种进步与守旧同在,进取与保守并存的和谐美感,正是他们身上有了这矛盾的统一,也才真正成了真真切切的商州儿女。

二、虚实相生的圆融美民俗文化中神秘性的一面决定了贾平凹民俗小说的虚实相生、亦真亦幻。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曾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深入探讨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的作品多以家乡陕北为背景,他的小说语言中充满了陕北方言的独特韵味,用词简练、质朴,充满了朴实的土地气息。

读贾平凹的小说,脑海中往往能够浮现出陕北的广袤山川、独特风土人情,这与其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民俗特色。

贾平凹深入挖掘了陕北的民俗文化,他的小说语言中融入了大量民歌、童谣和民间故事,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废都》中描述了陕北农民生活的丰富细节,贾平凹通过小说语言的独特表现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到了陕北人的生活百态。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叙述风格。

贾平凹的小说多以散文体式进行叙述,其语言流畅、凝练,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观察,将平凡的人、事、物变得鲜活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小说语言常常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读者在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时,常常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沉郁的文学气息。

贾平凹对文学有着独特的感悟和领悟,他的小说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学气息,其用字精准、语言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沉郁、深邃的感受。

贾平凹的作品不仅是故事的叙述,更是对人生、社会、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这种深邃的文学气息贯穿于贾平凹的小说语言中,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体现了其对陕北地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展现了其丰富的民俗情怀和独特的叙述风格,同时也展示了其深沉的文学修养和内在的文学追求。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在其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其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

希望贾平凹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继续展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精彩作品。

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

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5.1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董小玉教授研究方向:小说与散文研究生:伍梅(99121)内容摘要本文以民俗视角观照贾平凹1983—1987年问的商州小说文本,重点论析贾’f二凹商州民俗世界的独特之美,探究贾平口J,j、说文本中的民俗发展走向,比较1舆平凹与同时代民俗作家的民俗特色。

全文除引沦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民俗的界定和我的民俗观。

f通过对民俗定义历史的回顾和比较,确定r我的民俗观: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土。

,,一、贾平凹商卅f小说的民俗特色.纵我的民俗观和贾平凹的思想根源、创傅追求出发,梳理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三犬民俗特色:(一)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秦雄楚秀”型民俗;(二)深受商州地域文化影响的“巫鬼化”民ff_}。

(三)深受商州历史文化濡染的“保守一一进取”型民俗。

^夕7三、贾平凹商州小说中的民俗发展走向.(以商州民俗世界中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裂变、新生这一民俗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结合作家矛盾的创mC、态,通过具体文本分阶段地加以分析,加深对贾平凹民俗世界特色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同时,也进一步勾勒出贾氏民俗世界复杂的“动态”之美。

I//。

四、贾平凹、汪曾祺、李杭育小说中民俗特色的比较。

(通过对贾平凹、汪曾祺、李杭育三位在中国八十年代有一定代表性的民俗作家的民俗特色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贾平凹民俗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i,,,,一关键词:传统民俗i现代意识;民俗特色;廷垂董受。

一ModernConsciousnessCollisionBetweenTraditionalFolkloreandAStudyofFolklore’S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TrendsOfJiaPingwa’SShangZhouSeriesofNovelsField:Chinesemodem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Major:FictionandProseSupervisor:ProfessorDongXiaoyuAuthor:WuMeiAbstractThisdissertation.fromafolklorepointofview,approachesJiaPingwa’SShangZhoufictionaltextsfroml983tO1987.1ayingitsemphasisonuniquenessofJiaPingwa’SShangZhoufolkloreworld,makingacomprehensivestudyoffolklore’SdevelopmenttrendsofJiaPingwa’Sfictionaltexts,presentingacomparativestudybetweenJiaPingwaandhiscontemporarycounterpartsintermsoffolklorecharacteristics.Alongwitht11e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thisdissertationconsistsoffourchapters.Chapter0ne.“TheDefinitionofFolklol‘candMyViewonIt”.throughalfistoricalStudyofthedefinitionoffolklore.pointsOUtmyviewonfolklore:folkloreiSavitalculturalphenomenonwithvividregionalcuturecharacteristicswhichintegratesmatedalandspiritual1iresofCommonpeople.andlinksIraditionandreality.ChapterTwo.“FolkloreCharacteristicsof.1iaPingwa’SShangZhouNovels”,frommyviewonfolkloreandJiaPingwa。

贾平凹与民间文化

贾平凹与民间文化

贾平凹与民间文化宋洁摘要:当代作家中,贾平凹的民间情怀表现得格外突出。

他的作品持之以恒地关注着民间世界,探索着民间文化。

考察贾平凹的创作轨迹,会发现在九十年代前后,他的艺术风格经历了一次转型,表现出由雅入俗、俗中求雅的新追求。

这一追求使得贾平凹的乡土写作与沈从文的乡土写作有了明显的差异:沈从文作品中精英意识的凸显,使他表现为/审视民间0的姿态;贾平凹作品中精英意识的缺失,使他表现为/融入民间0的姿态。

关键词:贾平凹;民间文化;艺术追求20世纪末以来,当代文坛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民间情怀。

作家纷纷放弃启蒙立场、拒绝崇高,将专注的目光投射到对百姓世俗化的民间生存本相的描摹与刻画、展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及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上。

总体而言,其创作体现出一种平民化特色。

作家们力图从民间文化中吸取养料,以丰富、充实我们的高雅文学。

在这方面,陕西籍作家贾平凹已做出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研究他在借鉴民间文化时的得与失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一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广泛吸纳民间文化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极大的。

早在80年代初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个地区的文学,山水的作用是很大的。

我曾经体味过陕北民歌与黄土高原的和谐统一,也曾经体味过陕南民歌与秦巴山峰的和谐统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各自的风情民俗,风情民俗的不同则保持了各地文学的差异。

0¹/我是山地人,大多写的是商州山地里的人事,因为我太熟悉那块地方,作品里自然就有了民俗的成份吧。

0º他的小说中拥有大量有关风俗民情、巫鬼文化的描写,具有浓艳的民间文化色彩。

检索其创作,会发现他在早期还缺乏真正的民间眼光、民间视角。

在政治意识牵引下,对丰富的民间资源生硬地做出强化处理,习惯于在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中负载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时代主题,导致民间文化的原始意味与泼辣的生命力遭到大面积流失。

可以说,80年代初期他对民间文化的关注与思考,尚未上升为理性的自觉。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饮食文化习1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饮食文化习1

从贾平凹的作品看陕西乡村饮食文化习俗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地域的人文社会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饮食习俗,进而发展为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

贾平凹在许多作品中写到了陕西的饮食习惯,他给我们展示了具有北方特征的饮食习俗,生动地描绘了陕西乡村人尚俭的民俗传统,体现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淳厚民风、民情,也挖掘出这种理性消费的原因,即是和乡村人一贯朴实、勤俭、节约的作风有很大关系,也和陕西乡村人们所处的闭塞地理环境有关。

关键词:贾平凹饮食习俗简朴多样化自给自足贾平凹的作品大多数是以乡村平民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大多是广大农村并不富裕的农民朋友,关注的更多的是乡村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贾平凹部分作品的集合,也是陕西饮食、美食的集合。

乡村人的日常饮食可以代表乡村平民的饮食水平,因此本文根据贾平凹的部分作品对民俗中陕西乡村的饮食习俗这一部分内容作一些浅层次的述论,主要从食物品种、做法、饮食方式、食制、口味等方面给予探讨,分析。

一、主食的品种、做法和食法陕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高粱。

因此贾平凹作品里所反映的乡村人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有面、杂粮和用面做成的各种美食等。

仅在面条这一类,贾平凹就展示的淋漓尽致,《秦腔》中的捞面、浆水面、酸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过会》中的拉面、炉齿面、丢面、杂酱面、涎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走三边》中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 án)面、兴平涎水面、岐山吊面、武功扯面、大荔拉面、三原削面、花样出新,名目繁多,贾平凹恨不能将所有面条种类的写尽。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三千万人民吼秦腔/捞一碗粘(rán)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最传统的民俗,也是陕西最典型的民俗风情。

在陕西众多的面条种类中,比较出名的有扯面、浆水面、蒜蘸面、棍棍面、岐山臊子面等。

贾平凹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贾平凹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贾平凹小说中的文化意识(★)第一篇:贾平凹小说中的文化意识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文化意识摘要: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不断追求创新多变、艺术上日臻完善的作家。

他的文学创作以小说起家,同时旁及散文与诗歌,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可以说他的散文已成定论,大都认为是上品。

但对于其小说历来争议较大。

有鉴于此,本文只从“文化意识”转型的角度,对贾平凹的小说作品进行了一番盘点和检视,发现他在文化追寻上由和谐到错位到崩塌再到建构的螺旋轨迹,而这又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一种文化思考和追寻。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文化追寻贾平凹是当代文坛上少有的持续高产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不断追求创新、艺术上日臻完善的作家,更是一位在理论界备受批评家关注的作家,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一直争议很大。

有鉴于此,我们只从文化的角度对贾平凹的小说作一个宏观的梳理和窥探。

从“文化意识”转型的角度,我们首先把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1983年):即《满月儿》时期的创作。

这一时期我们认为是作家自我文化意识的萌醒阶段。

其创作大都合乎规范,合乎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和社会价值尺度,具体表现为笔调清新而浪漫,自然而流动,情调趋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与恬淡。

第二阶段(1983年——1993年):即“商州系列”小说创作阶段。

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也逐渐走出了农耕文明的那种水月山色的和谐,并且伴随着这种和谐与圆满的破裂,从而逐渐进入到了一种动态的文化追寻当中,风格上也趋向了沉稳朴实、厚重深沉。

第三阶段(1993年——1995年):即从《废都》到《白夜》的创作阶段。

此时的作者开始都市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尤其《废都》的发表,那种与时代相契合的文化的崩塌和精神的颓丧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这也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1996年——1998年):即从《土门》到《高老庄》的创作阶段。

这一阶段的作者进一步自觉地从深层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试论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代 的烙 印 , 了 新 时 代 的 特 征 。如 “ 路 ” 贾 平 凹 的 笔下 也 不 有 送 在 仅 仅 是 送 女 出嫁 的 一 种 手 段 , 同时 它 也 潜 移 默 化 地 成 了人 们 处 理 人 与 人 的社 会 交 际 关 系 的 一 种 体 现 。 当然 , 平 凹 除 了再 现 贾 民 间 的 婚 俗 现 象 外 ,对 民 间 婚 俗 的 描 写 也 带 有 一 定 的 批 判 意 味 。《 堡 》 是 一 个 例 子 。其 中 的 云 云 被 父 亲 用 作 为 光 大 的换 古 便 亲 牺 牲 品 。 以看 到 , 这 一 换 亲 的婚 俗 现 象 里 , 可 在 女性 的地 位 是 如 此 的低 下 。 刘 家 三 兄 弟 本 事 》 的刘 氏兄 弟更 是 共 同享 有 一 《 里 个 妻 子 , 平 凹在 此 断 然 批 判 了如 此 愚 昧 的伦 理 道 德 观 念 。再 贾 有 《 氏》 的 童 养 媳 、 美 穴 地》 《 魁 》 对 女 性 被 抢 夺 的现 黑 里 《 与 五 里 象 , 恰 如 其 分 地 道 出 了 旧 社 会 商 州 的 童 养 媳 婚 姻 习俗 与 抢 婚 都 习 俗 的愚 昧 与 无 知 。 由 此 可 见 , 平 凹 在 其 小 说 中不 仅 仅 完 整 贾 地 再 现 了地 方 婚 俗 尤 其 是 商 州 的 婚 俗 , 过 这 些 婚 俗 的描 述 向 通 世 人 展 示 故 土 商 州 的社 会 风 尚以 及 村 民的 质 朴 。 同 时 , 也 正 他 在 以 这 些 粗 俗 且 落 后 的 婚 俗 揭 露 和 批 判 了 旧 社 会 传 统 文 化 下
家 , 是 一 位 富有 叛 逆 精 神 与创 造精 神 的 奇 才 。 时 , 平 凹 又 他 同 贾 因 其庞 杂 的作 品 而被 誉 为 “ 才 ” 真 可 谓 是 作 品如 其 名 。 贾平 鬼 , 凹 的 作 品想 象 丰 富 、 俗 而 又 深 刻 , 意 深 远 , 以其 独 特 的视 通 蕴 并 角 栩 栩 如 生 而 又 深 刻 地 表 现 了 二 十 世 纪 末 至 二 十 一 世 纪 初 的 中 国社 会 状 态 。贾 平 凹 以传 统 的 方 式 来 描 写 一 个 新 的 时 代 , 真 切而深刻 , 因而 深 入 人 心 , 读 者 产 生 了至 深 的共 鸣 。 当代 文 令 在 学批 评 中 , 学批 评 者 往 往 多 从 人 性 意 识 、 史 的 、 会 的 角度 文 历 社 进 行 分析 。然 而 , 有 不 少 文 学 批 评 家 也 看 到 了 民俗 在 文 学 中 也 的运 用 所 得 到 的独 特 的 艺 术 效 果 。 然 , 诚 自古 以 来 , 家 文 学 与 作 民 间文 学 有 着 割不 断 的 联 系 , 们 总 是 相 互 影 响 、 互 联 系 的 。 它 相 钟 敬 文 在 《 间文 学概 论 文》中 指 出 , 文 学 史 上 看 , 国 的 民 民 从 我 间文 学与 作 家 文学 一直 存 在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 种 联 系 是 非 常鲜 这 明而 突 出 的 。 体 表 现 为 作 家 文 学 常 在 民间 文 学 中吸 取 相 应 的 具 题 材 内容 与创 作 方 法 与 艺 术 形 式 等 。在 此 , 者 将 从 民俗 的角 笔 度 审 视 贾 平 凹 小说 创 作 的独 特 视 角 , 图从 贾 平 凹 小 说 中寻 找 试 相 应 的 民俗 文 化 , 以此 探 讨 作 家 文 学 与 民 俗 的 联 系 。 并

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

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

东方论坛一九九八年第三期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雨 箫 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们融和了地域性的世俗风情与平民化生活的原生态韵致,但其中却深蕴着浓重的儒雅情趣。

它们不以概括时代人生的重大主题见长,而是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向人们展示自己从生命体验中获得的情致,表现出从容洒脱、淡泊旷达的优雅神韵,展现出俗中透雅,雅中含俗的美学风貌。

它们不属于“下里巴人”但与“阳春白雪”又有许多区别。

它们是介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的一种文品。

这种雅俗杂糅的审美特性使其充满了艺术魅力。

在这里,我试图阐释其艺术魅力生成的原因及作家主体的心理机制,分析它与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复杂联系,进而说明它对中国当代散文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1 翻开这类小品,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民俗风习,一阵阵地域风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流露着一种朴拙纯正、率真融通的特色。

内容上取材于原生态的平凡生活,市俗味挺足,如他的《十字街菜市》写了西安十字街菜市的热闹与嘈杂:有五花八门的吃、喝、穿戴之物,有卖主买主的磕磕碰碰,买主的各种凡心俗态,卖主之间的逗趣解闷儿。

……还有的抒写乡风民俗:如他的《秦腔》,其中有农村的唱大戏、娶亲、纳凉,甚至吃羊肉泡漠,喝刀削面等等。

这些题材内容都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一部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皆入文章。

但这入文章的“俗”绝不是“庸俗”的“俗”,而是它的地域特色,乡土气息,它的朴讷与率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将心灵化的审美生活物化的媒介。

当作家要着力表现大众世俗化的生活、展现乡土风味、地域特色时,那种植根于大众生活土壤之中,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大众口语,无疑是最好的材料。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多采用大众的日常口语,但又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动,富有民间气息。

他在《夜籁》中,与陕北农民“闲聊”,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

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土语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那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

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

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乡土文化的深刻关注和表达。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乡土文化意识扮演着重要角色,贯穿着整个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

首先,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体现在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揭示。

他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乡村的风土人情、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农田、村庄、农具等乡土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写,他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揭示了乡村生活中的苦难和困境,如农民的辛勤劳作、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等。

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揭示,贾平凹传递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关怀。

其次,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还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探讨了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他关注了乡村人物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观念的揭示和分析,他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思考和反思。

贾平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思想的乡村人物,他们对传统价值观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这种对立和冲突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也引发了读者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此外,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还体现在对乡村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呈现。

他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的描写,展现了乡村人物的独特精神风貌。

他关注了乡村人物的梦想、追求和内心挣扎等方面,通过对这些精神世界的描绘,他传递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赞美。

贾平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坚毅、乐观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乡村人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这种精神力量给予了读者积极的启示和鼓舞。

最后,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意识还体现在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他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呈现和弘扬,传递了对乡土文化的珍视和呵护。

他关注了乡村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和习俗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描绘和表达,他保护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贾平凹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蕴含

贾平凹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蕴含
品,深深地烙上了乡土情结。他总是迷 恋着故乡,他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深深蕴含着以陕南山 地 为特征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他从商洲汲取了丰富的艺术 养料,自然人文景观和社会风尚也给了他商州文化的基因。 在他的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发展变化的,是由单纯走向成 熟,经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 过程。
又比如 在《秦腔》(小说)中,引生谈自己 的理想时说:“等咱有了钱,想蘸白糖蘸白糖,想 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么,买两碗,喝一碗,倒一 碗。”这可是陕西人通用的表达理想的语句。 再看《晚雨》中的“笑声嘘了,男人和女人的头都 瓷仔残缺口”这一句(“瓷”在商州方言中式发呆、痴痴 的样子,用在这里更形象生动增添了西北文化乡土 气息)。不仅这些,在贾平凹的小说中还会常出现 “长胳膊长腿”、“稀泥抹光墙”、“眉不是眉眼 不是眼”等方言。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贾平凹小说的地 域文化特征。
在《浮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民俗 风情,“成人节”是洲河岸上唯一的庙会,是仅
次于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的,比清明节、中秋节
还看得要紧,人们到静岗寺烧香磕头,这蕴含着
深厚的民间习俗的风情。再如小说中,“看山狗”
是一种鸟,别的地方没有,单这儿有,便被视若 熊狗一样珍贵又比熊狗神圣,作各种图案画在门 脑上,屋脊上,“天地神君亲”牌位的左右,保 佑平安等等。贾小说蕴含的西北民俗处处可见。
三、民俗风情大展身手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社会区
域的风情民俗。小说中的西北民俗意识、民俗风情成为贾平凹
小说的地域特色之一。商州的民俗风情深深打动着他,他用笔 记录下质朴人民的影子,叙述这里发生的一切感人的故事,刚 柔并济是西北民俗最大的亮点。 四面环山、远离都城、闭塞难走,使曾经一座繁华的商州日 益趋于寂寞,因此“保守”成了商州民俗的典型特点。在贾平 凹小说中表现了这一特点。商周人纯朴落后,正是其民俗中对 静的守候,他们甚至守着“要富都富,要穷都穷”的迂腐观念 过日子,但商州民俗文化中也不乏进取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
(2010-07-08 11:30:24)
摘要:对秦地民俗的深入展示和关注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他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因此他对这块黄土地有着一种深沉的爱,并致力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地方民俗,而且力争表露的淋漓尽致。

他挥舞自己的笔,耕耘在这块古老的沃土之上,任劳任怨而不辍地对秦地的风情民俗进行深入的描绘和展示,所以他是秦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崇拜者和宣扬者。

关键词:贾平凹文学创作秦地民俗
民俗,也称风俗,常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具有时代相传的流传性。

中国民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我们三秦大地(陕西),是最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地区之一,恰恰贾平凹就是成长于这片土地上,因而他的身上洋溢着浓浓的三秦之风。

贾平凹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家乡的特色民情作为主题,深入地刻画着时代巨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形态、个人命运的变迁。

贾平凹把民情风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关怀对象,通过民俗去构建自己的文学殿堂,去表现自己艺术追求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贾平凹以文学去描绘“黄土地”的风土人情,开掘“民俗”这座文化的宝库。

正是由于这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民俗的关怀。

(一)
贾平凹的著作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反映现实底层人民的生活,更是举不胜举。

我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发现,民俗民情的描写在他的各类作品中比比皆是。

在这里,我就着重于从口头语言民俗、节日及民间信仰等民俗和物质民俗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这也是我最熟悉的,因为这也是我的生活习惯。

一、口头语言民俗
(1)叙事民俗
在《月迹》和《对月》中,叙述了月亮的神话故事,分别是嫦娥、玉兔的故事和吴刚砍伐桂树的故事,这是汉民族流传极为广泛的神话故事。

奈何桥的传说:“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阴间了么,奈何桥足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出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

”(《秦腔》)这是二婶对夏风说的关于奈何桥的传说,虽然迷信味浓,却广为流传。

(2)俗语民俗
“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秦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浮躁》)等等。

在《秦腔》中,引生谈自己的理想:“等咱有了钱,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么,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这可是我们过去陕西人常用的表达理想的语句。

还有就是陕西人打招呼常用“你吃了么”(现在社会发展,有所改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节日及民间等民俗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神上的需求,像社火、耍狮子、划酒令、“老虎杠子鸡”、麻将这些是各地农村中常见的,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游戏,如河滩上的“狗撵兔”(《废都》),用纸牌玩的“飘三张”等。

丧葬礼仪是一个人所能享受的最后的礼仪了。

人死后,首先对死者进行清洗装扮,更衣讲究穿七件,传说阴间“行单不行双”(《秦腔》)),然后就要设灵床、灵堂了,并派人报丧给亲属朋友,知会日期。

一般就要请龟兹班来唱秦腔,接受亲属的致哀、上香奠酒等,入殓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入棺时,要放柏朵和草木灰包,起灵至坟头时棺材不能着土(一般用凳子支在下面),然后下葬,埋土,孝子烧纸插孝棍。

最后就是“过七”了,共七“七”,过完“七”就是守孝了,三年结束。

丧葬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大量出现。

在陕西,流传的戏曲种类并不多,贾平凹重点提到了两种:一种是秦腔,一种是目连戏。

秦腔在多部作品中出现,《秦腔》、《关中论》是集合最多的,作为民众口头传承的戏曲种类,这是全陕西人的最爱。

三、物质民俗
陕西各地的建筑样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关中“黄土版筑,墙高沿宽”的房子(《关中论》);陕北要么窑洞(《陈炉》、《黄土高原》),要么就一个“放大的火柴匣子”(《走三边》);陕南典型的是厦房,这都是人们居住的建筑。

这些就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建筑物了。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贾平凹描写的广大农村不富裕的农民朋友,贾平凹作品的集合,也是陕西饮食、美食的集合。

陕西的第一美食—羊肉泡馍,这是陕西一路畅通的美食。

陕北人爱吃(《走三边》),关中人爱吃(《关中论》),陕南人也爱吃(《秦腔》),陕西人吃饭不能没有辣子油,吃啥饭都要辣子汪,吃完饭之后都是满嘴的红油(《秦腔》小说)。

当然还有一个馍、两根葱或辣子填饱肚子的饮食习惯(《秦腔》、《白夜》)。


在面条一类,贾平凹就展示的淋漓尽致,《秦腔》(小说)中的捞面、酸汤面、浆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走三边》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án)面、岐山吊面、兴平涎水面、武功扯面、三原
……
(二)
通过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我们看到贾平凹大多关注的是农村的民俗。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虽然现在许多民俗消失了、变化了,但贾平凹依然能够耐心的描摹出来,展示给我们读者一幅庞大的民俗画卷。

这也就是他的成就之处。

西北,特别是陕西一带有着浓郁的民俗民情民风,这一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在这里有很深的积淀。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是中国传统文化“遗留”外化为民俗习惯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有着我们古老民族生活习性的最集中展露。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三千万人民吼秦腔/捞一碗粘(rán)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最传统的民俗,这也是陕西最典型的民俗风情。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人的命运、性格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而对民俗的关注;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社会风俗,所以描写人们的生活就必须对民俗进行描摹和展示,一篇篇描绘历史上散落的渗透着民间民情民俗的鲜活作品,才能给我们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一部作品能够使读者有深刻的体验感和高度的接受感,必须要是我们身边的点滴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情感,与作品更能近距离的接触与融合。

而且读者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了解一个地区、民族传统的文化内容,并了解这些地区人们的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情境。

贾平凹探寻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与民间艺术相互渗透的现象,感悟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中蕴涵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意识。

他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民间民俗的表现来实践自己的文学理论,对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秦地(陕西)民俗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陕西人淳朴、善良、忠厚、直爽的性格,同时也蕴涵着保守、固执的性格。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却无不充满着对秦地及其人民的深厚的热爱。

这也正是他创作的内因和动力,作为陕籍作家,他肯定希望把自己热爱的这块土地展示给读者和更多的人,使人们认识这个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的地区。

文学要写人情、人性,探索个性的实质和人物性格的命运,就不可能离开风土人情去写。

要面对生活就离不开民俗,所以民俗与文学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通过民俗来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心理,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某地的民俗,两者互相补充,相互融合。

而贾平凹及其作品正是这种观点的深刻体现。

贾平凹对民俗的浓涂重彩,是率真的,是直奔主旨的。

我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丰富的民俗内容,正如前面所写到的,各类民俗事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而这些正是秦地民俗的真实反映,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创作。

在中国,文学作品对民俗的关注源远流长,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

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的民俗,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民族风俗积淀折射着一个民族久远的
历史与文化心态。

(三)
贾平凹擅长于通过关中方言的运用再现陕西的民风民俗,作为一个平民作家,其民俗作品的创作,弥补了许多城市作家的遗憾,贾平凹的民俗文学创作,对文化的关怀,是如此的深切。

贾平凹的创作中,几乎把陕西的民俗文化一网打尽。

他挥起自己的笔,在陕西广阔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从圪圪梁梁到沟沟坎坎;从小小镇街,到深山平原,各种民风民俗他全不放过。

贾平凹对陕西风情民俗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其奔向田野、借鉴和创化民俗事料的态度是务实的和积极的。

其不遗余力地宣传陕西,展现陕西多色民俗文化的辉煌创作实绩,如同一座大山,一座经历历史沉潜而积淀凸现的丰碑,带给陕西人和当代文学无限的惊喜。

每次我读完贾平凹的作品,总感觉好像是我写的呢?为什么有这一种感觉呢?这是因为他写出了我生活地的真实民俗民情民风,正是有了他对陕西“黄土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我们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作为一个陕西人,更能够体会到其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更能体会到他创造艺术的生活性。

他是文坛中民俗家的代表,是我们陕西人心目中的艺术家,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民间文学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2]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贾平凹.关中论[M].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5]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二部)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6]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一部)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