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何为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所熟悉的政治教材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了把它运用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中,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即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包括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它还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领导统治阶层的国家方针战略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但对于中国普通阶层的老百姓来说,马克思主义真的渗透并被运用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中吗?它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的信仰并指导我们的三观呢?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2012年1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大学生杜克海的一封名为《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的信,我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已经在老师的介绍下读了那两封信。文章里的两封信在我看来,其实是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两种片面的思考下的共同结果。在我们学过的政治教课书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包括两方面的:一是社会价值,二是自我价值。潘晓曾经一度追逐社会价值,膜拜共产主义,相信组织,忽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到最后成为特

定年代的一个悲剧。于是,在80年代初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特殊时期,他就站出来宣扬自我价值的重要,抛弃不现实的共产主义,而且这种思想倾向给下一代的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杜克海认为的人生价值才会从自我价值出发,没想过如何努力实现社会价值,一心想着如何“为自己”做点什么。然而欲壑难填,一个人拥有了自己想要的,肯定还想要其他的东西。杜克海在纠结要不要跟风考各种证还是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他的大学越上越迷茫。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却是殊途同归。

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再到“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这些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所制造出来的,这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国民的思想早已滑坡?如果说大学生只是在学习层面接受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那么在党的直接指导下的政府官员呢?中国近十年落马的高官大部分是染指受贿,例如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陈希同、陈良宇;国家部委正部级干部的有朱刚志、田凤山等人;省、市、自治区正省级干部的有张国光、陈绍基、孙淑义等人;国家部委、央企副部级干部的有邱晓华、郑筱萸、张恩照等人。此前落马的大法官有广东高院原院长麦崇楷、辽宁高院原院长田凤歧、湖南高院原院长吴振汉、黑龙江高院原院长徐衍东等,最近的则有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大法官黄松有。除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首席大法官,大法官也就是中国审判机关的最高权威了。大法官也因腐败落马,确实令人触目惊心。然而,中国被揭露出来的官员腐败却远远只是冰山一角。

为什么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社会主义社会其背面会出现这些现象?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大致原因能粗略地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

上世纪80-90年代,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剩下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欠发达,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仍在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仍在自我完善。这就让“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甚嚣尘上,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随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意识形态扩张。据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人权理论、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先后对我国产生过影响。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日益多样化,从而也引起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的变化,一时之间出现了意识形态多元化。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受到消极颓废思想的冲击。例如,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使得几千年积淀而成的封建落后思想仍残留在社会的各阶层中。这些封建主义意识包括官本位意识、官僚主义、宗法等级观念及一些迷信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度的利益追求也容易导致人们见利忘义、拜金、不择手段等等。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来自内外等方面的困境,都让人们对这个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越来越模糊。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失问题在年青一代,例如当代大学生是比较突出的。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有同感。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与思考中,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出几点。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脱离实际。首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合多学科的成分,通过借鉴吸收综合而成。对于这门新兴的综合应用学科,应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但是,对于施教者而言,由于理论内容较深奥,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便止足不前,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被抱有忽视心态的现象严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填鸭式强行灌输法,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与学习。把课本内容强行灌输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加重我们学生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忽视。其次,学生面对就业高压,“实用主义”占主流。在校期间,学生渴望通过知识塑造自我,迎合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创造新的物质价值。学生作为求职者,本身抱有物质需求欲望。在以物质为生存条件的当今社会,丰厚的薪金待遇对于毕业生而言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学生认为只有自身拥有充足的生活条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才能运用原有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价值,进一步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就业高压使得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技术等“实用主义”的内容学习,忽视精神丰富的作用。过于物化的生活理念使一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对于理论的学习相当于“无用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信仰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匮乏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

第二是信仰教育引导不足。在当今社会,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已是个普遍现象。多元化信仰难求“和谐”,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不足的潜在影响因素。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思想学派在不断地壮大过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气候群。而对于某种思想的信仰者本身而言,信仰寄托之处即为心灵所需,因个人需求不同而选择各异。而且,调查研究表明,青年大学生对信仰问题主体意识的增强,表现为自我意识逐渐强烈,“是否信仰”、“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价值选择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出发,关注世界、关心国事的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开始让位于切实的个人生活和对前途的权衡。所以,当代的大学生也就变得越来越“务实”了。

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困境如此大的话题,我们能想出来的应对方法会显得比较简单而肤浅吧。第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以确保其指导地位。第二,对人民进行正面教育和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相结合。掌握宣传舆论阵地,尤其是网络,防止资本主义思想的占领。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不但理论上要创新,在宣传上也应摒弃以往的“灌输”方式,多关注受众的心理变化,增强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在教育方面,第一,以学生为本,采取多样信仰教育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