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
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
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
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
(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
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
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学重难点.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提问】1.根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2.阅读教材P18,回答什么是集聚效应?
【板书】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区?以那种功能区为主?
【板书】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住宅区为最广泛的功能区。
【提问】结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功能区之间有无明确的界线?如何分清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哪种功能区?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
利用学生居住的城市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P21【活动设计】结合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分析步骤:(1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第二课时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 构布局方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作业布置:5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 说板书设计五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
城市土地利用知识发生线索: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地域结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平原团块状概念山区或丘陵分散型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谷地条
带状
1.土地利用分类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2.功能分区
概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三形成因素3.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层面共同努力,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呢?怎样让我们的地球成为所有人和谐生活的美好家园。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城市与环境。
【活动】:展示河北省石家庄市城市图片。
石家庄市正在进行三年大变样工程,可以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共计有近一千万人口,是河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那么由此大家能否概括出城市的概念。
【教师总结】:城市首先聚落,是居民聚居地,人口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所以城市的定义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我们把与城市相对应的聚落形态称为农村,那么与城市相比,城市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那么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够成为城市,有些地方却相对形成农村呢?这就和区位有关
【讲述】:区位顾名思义,是一个空间范畴的词,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空间关系。
那么城市区位是指:某一城市与它所处位置上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空间关系。
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以我们石家庄市为例,位于冲积平原地区所以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因而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活和居住;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所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有多条铁路线在此交汇因而交通便利;周边县市有矿产资源因而利于发展工业,这些要素都是石家庄的城市区位因素。
当然不同的城市还会有其他不同的区位因素,如首都北京主要依靠政治因素,港口城市大连主要依托海上运输,在一个城市的众多区位中会有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这样的区位因素成为城市的主导因素,它的发展变化会突出影响该市的发展。
【活动】:分析过了城市的区位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大城市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
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会形成较大城市
④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承转】:在分析完城市的外部要素后,我们来看看城市的内部特征。
人们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那么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展示石家庄城市规划图)。
请大家看这幅我市的城市规划图,图中用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供居民消费购物的商业用地、居民居住的住宅用地以及市政用地和工业用地等。
【活动】:为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一城市里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展示石家庄市地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位于市中心的地区主要集中了东购,北国商城等大型购物中心,在一环附近是许多生活区,居民区,二环外是工业区。
那么城市土地的利用有哪些特点呢?翻开课本30页看图2-4说说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商业区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居住区比重最大;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两侧。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结束语】: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
下节课,
我们将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
二城市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地形, 气候, 水文
2 经济地理区位:政策, 交通, 历史文化, 矿产资源开发
三城市土地利用
:教案设计中的反思1 什么是”城市区位”与城市形成原因能否等同2怎样利用课本中的”活动”环节进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