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补充
一、简述史料的类型和功能。
(一)类型:1、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
2、实物史料:包括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金属器和遗址等。
3、口述史料:传说、口述历史。
(二)功能:1、认识历史的需要。由于人们无法回到过去的时代,去体会古人经历的往事,人类要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历史,只能凭借史料。
2、研究历史的需要。只有详尽地占有史料,并对史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科书,采用了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你认为这样编写对学生学习历史有何好处?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
三、从课程的实施特点来看,《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如何理解《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这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课程性质和价值的把握。其主要特点: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
着眼于课堂实施的方式,本课程的特点是选用富有情节的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教条式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着眼于课堂实施的策略,主张用产生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如解决问题的学习、依托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以及研究性的学习。这就要求:“评价从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着眼于课程实施的环境,它努力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多种手段,并用以延伸学习时间和空间;它涉及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的空间,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探索;它不拘形式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现实世界的各类信息。这表明:“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
着眼于课程实施的资源,它不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而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
四、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基本特点?
1.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义务教育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规律,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显然是适当降低了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只是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明显缩减了过去那些对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等内容的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基本特征。
2.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3.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以及养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4.在情感目标要求方面,过去由于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在我们的历史课堂里,充斥的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枯燥灌输,而根本谈不上对蕴含于历史知识之中的丰富的历史情感的挖掘和提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陶治与培育,新的历史与社
会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港相比,所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它大大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
五、分析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三部分内容选择和组织上的主要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内容选择和组织有以下主要特点。1.基础性;选择一些基本(或核心)概念(设计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学科)。2.拓展性;从个人周边环境推及全球,从现实社会上溯到古代。3.探究性;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料,分析、解释、解决问题。
“我们传承的文明”内容选择和组织有以下主要特点。1.用历史观点统领内容目标,体现所选内容的教育价值。2.主题的选择注意体现综合性,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的内容交互出现。3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的内容选择和组织有以下主要特点。
1.依据现实性、开放性和综合性选择问题。现实性体现在所选问题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开放性体现在所选问题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综合性体现在所选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加以分析。
2.问题的排序与第一主题尽可能呼应。
六、简述构建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
构建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为:“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七、《历史与社会》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本课程教和学的材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编写《历史与社会》教材应遵循以下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表达应避免成人化,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合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教材中的图像和教学辅助资料应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课文内容的表述应增强探究性和趣味性,在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同时,语言尽可能通俗、生动;版式设计应新颖、美观,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
八、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从哪些方面检查自己的教学能力?
1. 是否理解、掌握本课程标准;
2.能否利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从多种角度综合认识、分析某些社会问题;
3.是否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4.是否细心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恰当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因人而异);
5.能否主动寻找各种社会资源,并与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合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