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大都市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理论— C.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 理论 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
1967年,地理学家石水照雄和木内信藏首先翻译介绍了 Gottmann的著作。 在日本,大都市带的研究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曾主持1960年东京规划的日本学者丹下健三在1965年出版了《日 本群岛的未来》一书总结了战后日本城市发展的过程,对日本全国 特别是东京湾的城市发展前景作了预测。认为大都市带化 (Megalopolitanization)正成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世界大都 市带则是人类社会未来的蓝图。山鹿诚次《东京大城市圈之研究》、 服部圭二郎《大城市地域论》也涉及到对东海道大都市带的研究。 70年代以后日本城市发展逐渐进入郊区化阶段,以筑波科学城建 设为代表的分散化倾向日渐明显,东海道大都市带的发展进入了成 熟阶段。 90年代后,日本学者对大都市带的研究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改变了以往日本都市圈连绵地域之间没有联系 指标的状况,利用地平线公路车流量普查资料,结合人口迁移指标 对全国的大都市圈作了新的划分,提出地域轴的概念,并对各种等 级、类型的大都市圈的空间特征作了分析。为大都市带的研究引入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3. 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 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 ) 中心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 顶点。由于汽车和石油业的大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职能 联系更为密切,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区域城市 的枢纽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2、 概念之争 、 ):大都市带并非仅仅是 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 ): 一个都市区过度膨胀形态,除了大规模突变外,同都市 区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地域空间组织形态。大都市带 概念的建立不仅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科莫斯: 科莫斯:更倾向于不把它理解为一个具有内部整合性的 系统,而只是看作是由多个大城市地区聚集成的一个联 合体(Agglomeration),甚至其中的每一个部分也可以 称为大都市带。 布鲁门菲尔德(H.Blumenfeld)和耶茨 和耶茨(M.Yeates):大都 布鲁门菲尔德 和耶茨 市带与都市区的概念除了量的区别外,并无本质差别。 建议用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Region)来取代大都 市带概念。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大都市带的形成机制及其阶段性 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化进程在工业社会和后工 业社会的必然表现形式。发生在区域内的人口、财富、 智力及各种交易活动的高度聚集引起了各种要素的相互 交织。由此进一步引发的孵化器功能反过来又对区域的 人口分布、居住区模式、土地利用、劳动形式及城市生 活方式等重要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成为除了区位和历史条件以外,影响大都市带形成 的重要基础条件。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日 益显著,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上则体现为不直接从事物质 产品生产的技术人员对社会财富的贡献超过体力劳动阶 层。戈特曼称之为“白领革命”。白领革命的出现将是 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影响大都市带发展和形成的关 键因素之一。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 都市连绵区)研究
3、其他的有关研究 、 1.许学强从劳动分工和工业生产组织的角度分析了珠江三 角洲大都会区(大都市带的形成原理)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 都市连绵区)研究
2.薛凤旋等从城市化角度的研究表明,以往十五年来珠江 三角洲的城市化过程形成的地域空间格局既不同于出现 在发达国家的大多调整,这也有别于Mcgee的Desakota 模式,他称之为“外向型城市化”。 3.吴良镛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从建筑环境的角度 对大都市带的合理性提出了异议。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 都市连绵区)研究
2、关于都市连绵区的研究 、 ①周一星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五个必要条件: 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有对外口岸; 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 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②孙一飞对城镇密集区作出了界定方法的探讨 ③北大研究群体研究了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指标和方法, 并就其形成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大都市带的功能 1.枢纽功能。 枢纽功能。 枢纽功能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大都市带主宰着国家经济、文化、 金融、通讯、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订, 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同时成为区域内各 种发展轴线的枢纽,整个国家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网络 相互联系的枢纽。正是这种枢纽功能的存在决定了大都 市带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它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 位。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集聚是大城市带形成的前提, 也是产生具有导向意义的革新和发展的根源。而技术 的发展则为大都市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可能。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理论—B.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 理论
1、关于大都带现象的价值判断 、 ①希腊学者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帕佩约阿鲁(J. G.Papaioannou)、加拿大地理学家纳什(P.H.Nash)以及 美国学者墨菲(E.F.Murphy)、海切尔等认为:大都市带 以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 地集约利用,代表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②Lewis Mumford(芒福德)认为:大都市带并非一种 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是一种“类城市混杂体”(Urb anoid Mishmash),从而对其合理性程度提出怀疑。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关于大都市带现象的认识 1957年戈特曼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 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他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从新 罕布什尔州到弗吉尼亚州之间的这一城市密集区的研究, 认为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这一地区对美国的发展起到 了中枢性的关键作用,其腹地范围不仅包括美国,甚至 到了欧洲。这一地区发展的长期繁荣景象反映了作为美 国与欧洲的连接枢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直到当代这 一中枢功能仍在向这一地区集中。因此,他认为这一地 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发生在这里的种 种城市问题,对世界上其他的城市密集地区都是具有示 范性意义的“实验室”。他认为这一巨大的城市化地区 内,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 区,而是集聚了若干都市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方面 密切联系形成的一个巨大整体。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大都市规划理论
第一组
组长: 组长:张雪 组员: 组员:包婷婷 曹垒 曹鑫 张奔 张益民 赵鹤龄 邹晓榕
理论方面
A.Gottmann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B.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 C.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 . D.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 E. 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
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 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
理论—D.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 理论
1、关于城市群与大都市带的研究 、 ① 1983年,于洪俊、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论》中首次 介绍Gottmann的思想。此后崔功豪对此作了全面系统阐 述,并对我国长江下游城市带的形成作了比较深入的研 究。 ② 1992年姚士谋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对大都市带 作出广义的理解,提出了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群的地 域结构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并对五个 “超大型城市群”和八个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作了 研究。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大都市带的特征
1.从空间形态上看是核心地区构成要素的高度密集性和整个地 从空间形态上看是核心地区构成要素的高度密集性和整个地 区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 区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 高度密集性是大都市带的本质特征,也是其他特征的形成基 础。他认为大都市带内应集中全国15-20%的人口。除了高度 集中的人口外,还表现为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要素及其相互交 织的网络的高度密集性,特别是在大都市带的核心轴线上。 2.从空间组织上看是其基本单元内部组成的多样性与宏观上的 从空间组织上看是其基本单元内部组成的多样性与宏观上的 马赛克”结构。 “马赛克”结构。 大都市带的基本组成单元是都市区,每一个都市区内都是由 自然、人文、经济特征完全不同的多种成分构成,从城市的用 地类型到人口的种族、职业构成都是如此。而且都市区的规模 越大,其内部成分的多样性就越显著。而从宏观上来说,大都 市带则是由多个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形成的自然、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组合体,并且这种镶嵌绝非简答的 拼接,而是存在着一定有机联系和一定程度的分工。
wenku.baidu.com
4. 大都市带的城市阶段(1950年以后) 大都市带的城市阶段( 年以后) 年以后 郊区化的出现导致城市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展,沿着发展 轴紧密相连。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交通通讯条件 的革命及劳动力结构的“白领革命”使城市的产业升级 换代成为可能。枢纽功能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由第 二产业发展起来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为主的第四产 业逐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都市带自身 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
实践方面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
理论— A.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理论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大都市带的概念 大都市带是具备特定条件地区的沿着特定轴线发展的 巨大多核心城市系统。它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密切交互 作用、空间形态相连的多个异质子系统(都市区)构成。 各个子系统之间以人口、交通、信息、资金、物质和文 化活动等方面的“流”形式具体体现出来的高强度的交 互作用,使得这一巨大系统在自然景观和社会活动功能 的许多方面与周围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戈特曼定义的指标: 戈特曼定义的指标 以2500万,250人⁄km²分别为其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的下限。
理论—E.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 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 理论
1、空间拓展广域化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时距不断缩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时距不断缩小,经济 联系逐渐加强,大都市圈率先进行空间拓展广域化, 联系逐渐加强,大都市圈率先进行空间拓展广域化,最 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吸引范围和经济辐射空间。 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吸引范围和经济辐射空间。例如大巴 大伦敦、大纽约、大东京都市圈都是在原来小巴黎、 黎、大伦敦、大纽约、大东京都市圈都是在原来小巴黎、 小伦敦、小纽约、小东京地域范围逐渐拓展广域化的。 小伦敦、小纽约、小东京地域范围逐渐拓展广域化的。 同时, 同时,也反映了从宏观大区域角度解决大城市问题的必 然性。 然性。
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3、 指标之争 、 Gottmann:坚持2500万人口为其规模下限 帕佩约阿鲁(J.G.Papaioannou):3500万人至2.5亿人 之间,建议用准大都市带(Premegalopolis)来表示人 口规模在1000万到3500万人之间的城市密集地区。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大都市带的功能 2. “孵化器”功能。 孵化器”功能。 由于多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密集,必然产生高强度 的相互作用。在对物质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必然 导致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其他 地区具有试验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这种功能是枢 纽功能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大都市带的生命力所在。因 此尽管大都市带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 题,但仍在不断发展并在许多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以美国东海岸为例, 戈特曼以美国东海岸为例,将大都市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 段:
1. 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之前) 孤立分散阶段( 年之前) 年之前 以贸易、行政职能为主的各个城市独立发展,整个地 区的地域空间结构十分松散。但港口城市的迅速发展 逐渐显示出对外交流功能及相应的外向型经济职能的 重要性。 2. 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1870-1920) 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 ) 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的发展使城市规模迅速扩 大,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铁路交通网络的形成 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