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文化
【精品】湛江饮食文化概述

【精品】湛江饮食文化概述湛江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是广东省地理中心。
因地处潮汕、港澳、粤西交汇处,使得湛江拥有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融合了海派、潮汕等多种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湛江饮食文化。
海鲜是湛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湛江市地处南海之滨,所以这里的海鲜非常有名,其中的龙虾、扇贝、海蛎子、河瑶柱等都是深受游客欢迎的。
苏垌鱼、罗非鱼等淡水鱼也是湛江的特色美食,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此外,湛江的海蟹、大闸蟹等更是一绝,世界各地的游客都需要品尝这些美味食品。
湛江的潮汕文化也在食物方面有所体现,其中包括那鸭粥、潮州汤和潮汕糕点等等。
潮州汤是潮汕人喜欢的一种汤品,具有增强身体的功能;潮汕糕点则有着精良的工艺,糯香的口感和丰富的口味,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喜欢。
湛江的特色美食之一——那鸭粥,汤汁浓郁,鸭肉鲜嫩,制作非常工细。
湛江特色美食之一还有赤砂糖窝糖,是用北江的优质大米制作的,加上优质白砂糖,制成窝糖;赤砂糖则是南粤特产,食用后留香切牙,深得游客喜欢。
此外,湛江的福建、台湾菜等也在湛江发扬光大,成为湛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湛江还有豆腐乳、豆浆、牛皮汤等小吃,干菜、酱制品等传统的家乡味。
当然,从小吃到正餐,湛江饮食文化的不同种类和精简口味都有井喷式的发展,其影响力辐射到珠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成为了广东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总之,湛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融合了海派、潮汕等多种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无论是各种海鲜,还是糕点、鸭粥、小吃等各种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此地不仅是世界各地游客的美食愿望之地,也是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领略之地。
湛江的饮食文化范文精选9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湛江的饮食文化范文精选9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湛江是广东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地方。
湛江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丰富多样的海鲜。
由于湛江位于南海边缘,加之气候宜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海产品资源。
湛江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如虾、蟹、贝、鱼等。
当然,最有名的要数海鲜了,湛江的海产品种繁多,有:蛤蜊、鲎鱼、後鱼、干贝、鲢鱼、龙抬头鱼、文昌鱼、拼盘砂锅等等,口味丰富。
第二,鲜美的猪肉制品。
湛江的猪肉制品有两大类,一类是肉松、肉干、腊肠等,这些都是要经过特殊工序制作而成的食品;还有一类是老麻肠、金华火腿等,这类食品一般需要长时间腌制,让肉制品变得味道更加浓郁,口感更嫩滑,很容易被越南等国家所喜欢。
第三,独具特色的面食。
湛江的面食有很多种,如牛杂面、鸡丝粉、拌面等,还有湛江特有的“马蹄糕”。
“马蹄糕”是湛江独特的传统小吃,是由江米粉、绿豆粉等制成,以土豆、油炸花生和芝麻、调料等为配料辅助食用而成的,口感鲜香,口感软爽,滋味独特。
总的来说,湛江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令人感到十分惊叹!。
描写湛江文化遗产的作文

描写湛江文化遗产的作文
《湛江的文化遗产,那独特的魅力》
嘿呀,要说咱们湛江啊,那可是有着超级多的文化遗产呢!就说说那神奇的“人龙舞”吧,哇塞,可太有意思了。
有一次我专门跑去看了一场人龙舞表演,那个人山人海呀,我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
音乐一起,那些表演者们就精神抖擞地登场啦。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排好,组成了一条长长的“龙”,那身体扭动的动作,简直太像真的龙在舞动啦!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就怕错过什么精彩的瞬间。
有的人脸上还画着特别的图案,可搞笑啦,就像一个个小龙人儿,看着特别带劲!看着看着,我都感觉自己仿佛也变成了这条“龙”的一部分,在那欢快地跳跃着。
看完这场表演后,我对咱湛江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
这些文化遗产啊,真的是湛江的宝贝呀,它们承载着咱们湛江的历史和记忆呢。
咱可得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能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湛江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呀!哎呀呀,湛江的文化遗产可真赞!
这就是咱湛江的文化遗产,它们就在那儿,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更多人去欣赏和珍惜。
湛江传统文化介绍作文

湛江传统文化介绍作文哎呀呀,湛江可是一个好地方呀!那里有好多有趣的传统文化呢!
嘿呀,我最喜欢的就是湛江的民间艺术啦!比如说舞龙舞狮,那可真是太热闹啦!每次看到那些大哥哥们把龙和狮舞得活灵活现的,我都忍不住鼓掌叫好呢!还有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等,每一个节目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湛江的美食文化也很有特色哦!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木叶挞”啦!嘿嘿,它是用糯米粉做的,里面包着花生、芝麻和椰丝,甜甜的,可好吃啦!还有粽子、年糕、煎堆等等,每一种都让我垂涎欲滴呢!
对啦,湛江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过年的时候要蒸年糕、制作“木叶挞”和包粽子。
我觉得这可有趣啦!我还试过自己动手做“木叶挞”呢,虽然做得不是很好看,但是味道还不错哦!
哎呀,湛江的传统文化真是太丰富啦!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们!嘿呀,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湛江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呢!。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
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
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
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去年,该县先后3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的歌舞醒狮表演活动,并多次组织醒狮团参加市、省以至国际性的民间醒狮表演赛。
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先后两次到该县拍摄民间醒狮活动并作专题播出。
东海岛人龙舞:据地方志记载,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
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
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演员经过化妆打扮,穿上黄色或青色服装,龙就变成黄龙或青龙。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湛江传统文化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
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
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和“东海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遂溪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和廉江舞鹰雄等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雷州半岛历来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跃的地方,中原文化与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荡交融,丰厚了雷州半岛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雷州的陈瑸、陈昌齐,吴川的林召棠(清代状元)、陈兰彬(中国首任驻美公使)等。
本地媒体开辟了《红土文化名人》专栏,推出孔雀屏、李莲珠、陈湘、林奋等当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应。
几年来,湛江市经过挖掘和保护,抢救了一批文物古迹,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
雷州被命名为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川吴阳镇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雷州的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评为“中国最古老村庄”。
湛江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湛江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首先,湛江的文化传统深厚,古代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在这里仍然保留着。
在我参与的社会实践中,我有机会拜访了一些传统手工艺作坊和古村落,深刻感受了湛江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我去了一个传统手工艺品作坊,那里的手工艺人们正在制作传统的竹编艺术品,他们手工巧妙,技艺精湛,让人感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守护。
我还去了一个古村落,那里有着古老的建筑、古朴的街道和悠久的历史,仿佛让我置身于古时代的湛江。
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手工艺作品,反映了湛江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湛江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湛江人民勤劳朴实,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努力令我深受感动。
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湛江的一些农耕活动和渔民的捕捞工作,亲身感受了湛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对自然的敬畏。
比如,我和一群农民一起去田间劳作,他们在烈日下汗流浃背,但他们并没有抱怨,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情。
我还和一群渔民一起出海捕捞,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劳作,为了渔获一顿饭而努力奋斗。
这些勤劳朴实的湛江人民,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也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再者,湛江的社会风貌和民俗传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当地的民俗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深刻感受了湛江人民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比如,我参与了一个古镇的传统节日活动,那里的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庆祝着传统节日,让我感受到了湛江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我还参与了一个社会公益活动,那里的志愿者们在为贫困儿童送去爱心和关怀,让我感受到了湛江人民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这些社会风貌和民俗传统,反映了湛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也让我对湛江的社会风貌和民俗传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湛江的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我的心灵,让我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对湛江的文化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湛江文化旅游现状分析报告

湛江文化旅游现状分析报告湛江市概况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广东省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湛江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湛江市的文化旅游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资源湛江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风光:湛江市位于海洋和山区之间,拥有壮丽的海岸线和美丽的山水景观。
其中,田螺山、金坑田园风光等自然景点备受游客喜爱。
2. 文物古迹:湛江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如:雷鸣古钟、雷州古城等。
这些古迹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湛江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3. 民俗文化:湛江市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木偶戏、帆船竞渡等传统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4. 美食文化:湛江市是一个以海鲜为特色的美食城市。
著名的湛江海鲜包括红石头大闸蟹、海南扇贝、雷州葱油饼等,吸引了众多的美食爱好者。
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湛江市的文化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湛江市文化旅游业的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定增长。
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然而,湛江市的文化旅游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旅游宣传不足:湛江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
缺乏全面、系统的宣传,使得湛江市的文化旅游魅力未能充分展示给外界。
2. 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湛江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交通、住宿等方面的不便。
3. 旅游产品单一:湛江市的旅游产品以海洋旅游为主,相对缺乏多样性。
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湛江市的部分景区在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为了推动湛江市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策略:1.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湛江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湛江,广东省地级市,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9°31′~110°55′,北纬20°12′~21°35′之间,总面积13225.44平方公里。
湛江属于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亚热带作物及海产资源丰富。
截至2019年,湛江市下辖4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赤坎区,湛江常住人口736万人。
湛江红土文化:湛江红土文化既是雷州文化,雷州文化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自西汉以来,位于半岛腹部的“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
前言:湛江,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有人在描述地方风俗时曾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达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事实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毕竟不多,象二人转,走遍东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农村,都在扭。
但是在湛江却不同。
这里是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真真正正是“十里不同风”。
湛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民间艺术“金矿”,不仅艺术形式举世罕见,而且艺术水平之高也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民间艺术都是湛江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复摸索、不断完善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正是这些无价之宝,奠定了今日湛江和湛江人的气质、风度和底蕴。
有学者将湛江民间艺术按表演内容分为龙舞、狮舞等类型,但根据笔者观察,湛江市的民间艺术可以分为舞蹈、音乐和造型三大艺术门类。
舞蹈类按表演时的空间维度的差异,可以分为二大类,一是平面演出。
这类民间艺术的特点是以平面舞台演出为主。
代表艺术是东海岛的人龙舞。
二是高空演出。
这类民间艺术突破了平面舞台的局限,在纵的方向上拓展演出空间。
代表艺术是较为普及的高桩舞狮和没有普及的廉江的舞鹰雄等。
音乐类也可以分为二个大类。
一是演唱,如雷歌;二是演奏,如廉江安铺八音和吴川陶鼓。
补充一下,这里没有提到粤剧或雷剧,因为粤剧不独湛江有,而雷剧又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创作与演出,相对来说,算是“修成了正果”,升堂入室,已经不是“民间艺术”了。
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基本上是以静止的造型为主,表现的是一个场面、一个瞬间。
也可以分为纯静态和动中有静二种形式,纯静态的艺术形式主要有吴川泥塑、雷州石狗,动中有静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吴川飘色。
湛江民间艺术特点除了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和水平之高、形式为世所罕见之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值得一记:一是历史悠久,在起源地有着深厚的群众的基础。
如舞鹰雄、陶鼓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在当地(主要指本村),很受群众的欢迎。
每次演出,四乡八邻的群众都涌来观看。
二是动物舞蹈居多。
湛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但其中占多数的还是动物舞蹈。
如龙舞、醒狮舞、貔貅舞、鹰雄舞、蜈蚣舞等。
在舞蹈中,这些动物的造型夸张,头威、眼大,气势凶猛。
这些舞蹈除了做了娱乐之外,更多的是镇妖避邪,祈福求祥。
三是多数艺术形式表现的都是一个情节化的内容,或这种艺术形式有一个情节化的故事传说。
如舞鹰雄表现的是鹰雄相斗;人龙舞传说起源于反清复明。
四是许多动物舞蹈的最高潮都在“采青”上。
“青”即指青草,所谓“采青”,就是把一棵象征着青草的物品采下。
采下“青”之后才能够得到被祝贺的人封的“利是”。
这个“利是”是舞者的辛苦费。
五是个性鲜明,独立性强。
这些民间艺术个性鲜明,特点突出。
既或象同在吴川市境内的飘色、陶鼓、泥塑、舞貔貅等艺术,基本上没有太多艺术形式上的重复或相近,而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来。
现择艺术形式独特、影响大、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简略介绍如次:传统艺术:人龙舞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
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大型广场舞蹈。
该舞盛行于东海岛的东山镇。
东山镇位于该岛的中部,历来是军事要地。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全镇东、西两街的“人龙舞”就会倾情连续演出三个晚上,吸引着岛内、岛外的群众前来观赏。
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
当时,福王朱由嵩带领他的余部南撤,准备到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
相传八月十五走到该地。
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能够过好中秋,就把流传于孩子中间的一种杂耍组织起来进行表演。
从这个时候开始,人龙舞开始逐步定型,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人龙舞盛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备师移驻东山圩,改名为东山水师营,有官兵253人,并在东山圩设有武秀才考场。
自此,东山圩得以迅速发展。
当时,东山圩东、西街各有一支人龙舞队伍。
武秀才的考试一般设在八月十五。
于是,人们白天看武试,晚上看“人龙舞”,两支人龙舞的队伍相互也展开了技艺的比赛。
一时间,东山圩热闹非凡。
就这样,年复一年,约定俗成,人龙舞一直舞到当代,历久不衰。
它传统的演出场地是海边、圩镇小街,传统的演出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
只是近年来,才走出海岛,逐渐走进“广场”和舞台,演出时间也不再限定于八月十五,只要有节日或重大庆典,它都会舞动起来。
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
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
“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龙头”包括龙舌、龙眼、龙角三部分内容。
这三部分是由三个小孩子分别扮演的。
扮演龙头的人要同时身负这三个小孩子,双手还要同时握两个盾牌。
因此,要求扮演者必须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演技巧熟练。
“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每个大人的肩上支撑着相继做俯仰动作的小孩。
小孩身穿龙服,头戴龙缨、龙冠,分节架接而成。
“龙尾”的大人也肩负一小孩。
“人龙”起舞时,由锣、鼓等敲击乐器有节奏地配合,扮演龙头的小孩子高举灯笼或手电筒,以示龙眼闪光。
而龙身左盘右旋,上下起伏,随着龙头缓缓前进,龙尾亦随队形左摆右摇。
整条人龙表演起来威武雄壮,气势宏大,场面热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本地的一些曲艺家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致完善,被誉为“东海一绝”。
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
在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这两日在圩街上狂欢,,忘情时把友人抬置于自已肩上,平卧肩部者手抱后者双脚,脚夹前者颈部,挨次递抬。
“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
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
几百年来,沿袭至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湛江、雷州极为重视民间文化建设。
而沈塘为挖掘这近五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旧形式,从服装到动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人龙舞”进行了全新排练指导,使其融力量、艺术、动感于一体!现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舞鹰雄舞鹰雄是湛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以武术和舞蹈为基础,模仿鹰、雄相斗相处的动作神态而创编的一套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廉江市的新华、河堤、安铺等地。
《舞鹰雄》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情节性。
大意是:大肚佛从天上来到雷州半岛北部丛林之中。
林中小猴带领他在林中观光。
当他们走到某处,看到鹰和雄正在酣睡。
这时,小猴玩心大起,他示意大肚佛隐于树后,自己则在鹰和雄的头上分别敲击一下,鹰、雄醒来之后,误以为是对方在戏弄自己。
于是,发生了争斗。
争头中,双方各不相让,分别用自己的绝招向对方进击。
后来,群鹰参战。
眼见战火越烧越旺,大肚佛急忙出来实情相告,小猴向双方道歉,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交战双方握手言和,森林里出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
这个故事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良好祝愿。
鹰的造型特征是:尖嘴、宽翅、利爪,形象机灵而勇猛。
雄做成龙头凤尾,金钱豹身,麒麟角,显得强悍威武。
表演套路为:醒鹰雄、格斗四门(春、夏、秋、冬或东、南、西、北)、洗脸漱口、过桥、采地青、采天青等。
其中,采天青动作惊险,扮演鹰的演员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伏在一根高杆上,然后,众人推起竖直,表现“鹰击长空”的壮观场面。
难度最大,是整个舞蹈的高潮。
据村民陈兆明说,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两家滩圩一带就有舞鹰雄活动了。
但一直只是在地面上舞蹈。
传至20世纪四十年代,梁荣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用一支4米高的木杆,把鹰的表演者顶上空中,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运用腹力,肚顶木杆,做高空平衡旋转和采青的高难度技巧,大大提高了舞鹰雄的表演水平。
竹园村现在的鹰雄队班主是梁荣章的儿子梁宝琛,现年63岁。
1988年,他率队首创双鹰上杆采青,并且把杆的高度从父辈的4米增加到6米,使舞鹰雄更惊险、刺激,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他带领的这个支队伍曾参加首届和第二届广东省民间艺术欢乐节,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广东省文化厅[1997]52号《关于命名第一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决定》,湛江市、廉江市先后命名新华镇为舞鹰雄之乡,该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节目中播出过。
(资料参考2002年2月10日《湛江晚报》)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人称吴川三绝。
如果从表演空间看,这三绝恰好占齐水(花桥)、陆(泥塑)、空(飘色)。
“三绝”表演是在每年的元宵佳节。
那时吴川的大街小巷,到处人头涌涌,堪称“吴川狂欢节”。
正是由于拥有这综合立体的“三绝”,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据考证,飘色相传起源于番禺,清末民初传入吴川市。
由于该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是梅菉,所以,飘色实际上是在梅菉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