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 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WS270-2007) (51)风疹(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217-2008) (53)麻风病(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215-2008) (56)黑热病(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 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乙肝
3.2慢性乙肝
•3.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 断: •3.2.7.1 符合 3.2.1 和 3.2.3。 •3.2.7.2 符合 3.2.2 和 3.2.3。 •3.2.7.3 符合 3.2.2 和 3.2.4。 •3.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 断: •3.2.8.1 同时符合 3.2.1、3.2.4 和 3.2.6。 •3.2.8.2 同时符合 3.2.1、3.2.5 和 3.2.6。 •3.2.8.3 同时符合 3.2.2、3.2.4 和 3.2.6。 •3.2.8.4 同时符合 3.2.2、3.2.5 和 3.2.6。
诊断正确率为19.41%,误报率62.02%,错报率18.46%。
结论
临床大夫和传染病管理人员不太熟悉乙肝诊断标准 和报告要求。 漏诊严格管理,而误诊未进行有效管理。
由于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对传染病漏报采用的严厉处 罚措施,如经济处罚等措施的实施,使的医疗机构一味 杜绝漏报的同时忽视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致使将许多 将实验检测结果中仅HBsAg阳性,甚至将仅肝功能异常或 未进行相关检测患者直接作为乙肝患者上报等现象的发 生,致使误报、错报率增高,造成实际发病率虚高的假 象。
我省近几年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GAVI项目及常规免疫80万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 肝炎防治基金会项目50万名小学生。 肝炎防治基金会3.6万名大学生。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5岁以下人群共26万。 共计:近160万名儿童免费接种了乙肝疫苗,在全国 率先完成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对我省加 快预防控制乙肝高流行态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产生 了积极作用。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病 理及影像学结果等指标才能确诊为乙 肝病例。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
乙肝诊断标准(合集五篇)
乙肝诊断标准(合集五篇)第一篇:乙肝诊断标准二、乙肝的诊断标准WS299-2008 急性乙肝诊断标准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阳性。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8.1同时符合1和3。
8.2同时符合2和3。
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9.1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慢性乙肝诊断标准急性 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 HBsAg 阳性或发现 HBsAg 阳性超过 6 个月。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 HBc IgM 阴性。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 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 血清 HBeAg 阳性或可检出 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 ALT 升高的原因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 1 和3。
符合2 和 3。
符合 2 和 4。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 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 6。
同时符合 2、4 和 6。
同时符合2、5 和 6。
三、乙肝的报告规范和要求1、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医生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要求,认真、准确做好乙肝病例的诊断。
2、重视“门诊日志”的规范填写。
“门诊日志”是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报告、疾病谱排序、流感监测等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就诊的乙肝病例,无论是新发病例、慢性病例以及HBsAg携带者,在初诊和复诊时医生均需在“门诊日志”中进行登记,登记项目应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地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 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4. 诊断依据4。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4.2临床表现4.2。
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4.3。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4。
3。
3血清学检测抗—HA V IgM阳性或抗—HA 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 诊断6.1 临床诊断病例6.1.1 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①4。
1和4.2和4。
3.1;②4。
1和4.2和4.3。
1和4.3。
2;③4.2和4。
3。
1;④4.2和4.3。
1和4.3.2。
6.2 确诊病例6。
2.1 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病例和4。
3。
3.6。
2。
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
3。
6。
2。
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
3。
3.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5.诊断5。
1 急性乙肝5.1。
1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5.1。
3 HBsAg阳性。
5。
1。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5.1。
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5.1.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
7 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c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①同时符合5。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戊肝流行 区出差、 旅行史
WS
4
1.2 临 床 表 现
戊肝 WS 301-2008
1.2.1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 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1.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1.2.3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WS
3
1.2 临 床 表 现
丙肝 WS 213-2008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 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传染期:潜伏期后半段最高--黄疸后几天(不超过1W,无
黄疸病人转氨酶活性达高峰时)
多数病例为无症状或轻型病例,无慢性感染者。
HAV 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可诊断。
WS
1
1.1 流 行 病 学 史
甲肝 WS 298-2008
发病前2 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
戊肝 WS 301-2008
临床诊 断病例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1、鼠疫:【WS 279-2008】2、霍乱:【WS 289-2008】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S 286-2008】4、艾滋病:【WS 293-2008】5、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型肝炎:【WS298-2008】乙型病毒型肝炎【WS 299-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丁型病毒性肝炎【WS 300-2008】戊型病毒性肝炎【WS 301-2008】6、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 284-2008】8、麻疹【WS 296-2008】9、流行性出血热【WS 278-2008】10、狂犬病【WS 281-2008】11、流行性乙型脑炎【WS 214-2008】12、登革热【WS 216-2008】13、炭疽【WS 283-2008】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 287-2008】15、肺结核【WS 288-2008】16、伤寒和副伤寒【WS 280-2008】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 295-2008】18、百日咳【WS 274-2007】19、白喉【WS 275-2007】20、新生儿破伤风【WS 272-2007】21、猩红热【WS 282-2008】22、布鲁氏菌病【WS 269-2007】23、淋病【WS 268-2007】24、梅毒【WS 273-2007】25、钩端螺旋体病【WS 290-2008】26、血吸虫病【WS 261-2006】27、疟疾【WS 259-2006】28、甲型H1N1流感【卫发明电〔2009〕188号】29、流行性感冒【WS 285-2008】30、流行性腮腺炎【WS 270-2007】31、风疹【WS 297-2008】3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 217-2008】33、麻风病【WS 291-2008】3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 215-2008】35、黑热病【WS 258-2006】36、包虫病【WS 257-2006】37、丝虫病【WS 260-2006】38、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WS271-2007】39、手足口病【卫发明电〔2010〕38号】。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报告
乙肝诊断和报告规范
二、重视“门诊日志”的规范填写。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就诊的乙肝病例,无论是新发病例、慢性病
例以及HBsAg携带者,在初诊和复诊时医生均需在“门诊日志” 中进行登记。 ➢ 登记项目应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 住地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 ➢ 已启用“HIS”系统的医疗机构如对病例的信息中以上信息完整, 且公共卫生科能方便调取所需信息,可不再另填写“门诊日志”。
精品文档
乙肝诊断和报告规范
四、临床医生只报告首次诊断的乙肝病例。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就诊的乙肝病例,依据相关诊断 标准作出“急性”或“慢性”的确诊或疑似诊断后: 对“急性”(包括疑似病例)乙肝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实施 网络直报。 对“慢性”乙肝病例,接诊医生应认真询问病史、发病日期 (慢性肝炎病程应大于半年以上)、既往是否已诊断等,医 生只对首次诊断的乙肝(包括疑似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并实施网络直报。如果该病例在本院或其他医院已被诊断, 则只需登记被诊断的年份,不再进行网络报告。
AA LS TT
HBsA g
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
④
抗HBs
HBe Ag
抗抗-HBe HBc
IgM
HB VDN A
核实 诊断 分类
家 庭 住 址
是 否
网 络
报 告 ⑥
登 记 人
注:① 是否首次发病指历年来是否是第一次诊断为乙肝。
② 临床表现:1-发热,2-疲乏无力,3-食欲减退/恶心/厌油,4-黄疸,5-肝区疼痛
图图41 甘肃省1990-2011年乙肝发病趋势
精品文档
乙肝诊断和报告规范
一、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 省卫生厅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诊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和临床体征。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sAg是HBV的外壳蛋白,其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
当血液中HBsAg阳性时,通常表示存在HBV 感染。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阴性表示尚未产生免疫力或免疫力已消失。
3.乙肝e抗原(HBeAg)阴性:HBeAg是HBV核心抗原的可溶性成分,其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复制水平较低。
4.乙肝e抗体(HBeAb)阳性:HBeAb是HBeAg的抗体,其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针对HBV核心抗原的抗体,其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或正在感染中。
在诊断乙型肝炎时,医生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
如果满足上述标准中的至少一条,就可以诊断为乙型肝炎。
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 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自《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上报制度
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解读模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09-23 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作者: 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 )( 简称《乙肝诊断标准》) 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诊断标准的理解, 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 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中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 乙肝病毒(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经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中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HBV 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 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 根据工作需要, 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 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年12 月11 日, 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 并于年6 月15 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简称1995 年国家标准) 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 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 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 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 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 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 二) 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或) 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 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精选.]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乙肝诊断标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相关问题一.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肝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等规定进行报告,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对辖区内就诊的乙肝病例按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2008)进行诊断,并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工作流程见附件1-1),同时在法定传染病报告卡的“附卡”内填写相应的核心信息(表1)。
表1 乙肝病毒性肝炎网络直报“附卡”核心信息一览表“附卡”必须填写的相关信息1. HBsAg阳性时间:□>6个月/ □6个月内(包括6个月)由阴性转为阳性/ □既往未检测或结果不详2. 首次出现乙肝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年月/ □无症状3. 本次ALT:U/L4. 抗-HBcIgM 1:1000检测结果:□阳性/ □阴性/ □未测5. 肝穿检测结果:□急性病变/ □慢性病变/□未测6.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是/ □否/ □未测急性乙肝病例和慢性首次发作病例需要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如对该患者的报告情况不清楚,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性报告,再次就诊时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则不再进行报告;跨年度的既往病例,如诊断变更或因该病死亡时应再次报告。
不需要报告的情况:(1)以往曾在本院或其他医院诊断并明确报告过的乙肝病例,不需再次报告,应在门诊日志等登记册中记录为复诊病例;(2)乙肝病原携带者,包括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3)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健康体检、术前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及住院常规检查等时,筛查出的乙肝、丙肝、梅毒等实验室血清抗体阳性结果者,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诊断不符合乙肝诊断标准的病例。
2.病例订正报告。
各医疗机构在收到抗-HBcIgM 1:1000检测结果后,应在3天内完成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乙肝报告卡的订正工作,并将检测结果的相关数据补充至“附卡”栏内,并订正报告病例的急、慢性分类。
乙肝的诊断标准试卷WS299
乙肝的诊断标准WS299-2008测试题
姓名:单位:分数:
名词解释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抗原: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二、填空题
1、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等。
2、乙肝的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根据
、检查结果。
3、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是一种由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4、乙肝按病情轻重分类,可分为、、
、、,其中乙肝携带者分慢性HBV-DNA携带者(大三阳,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
5、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
、,等。
三、简答题
1、急性乙肝的诊断
2、慢性乙肝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范围1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HBV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抗原乙肝病毒e2.3
HBV DNA15kD,是HBV是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复制的标志之一。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gen(HbcAg),HBc
的现症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HBV是感染后核心抗原(染或既感染,其中
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诊断原则3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检测结果。
HBV DNA标志和HBV诊断分类4
慢包括急性乙肝、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诊断5
急性乙肝5.1
眼黄和可有尿黄、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
力和消化道症状,5.1.1
皮肤黄疸。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和AST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高。
阳性。
5.1.3 HBsAg阴性。
HbsAg5.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以上。
5.1.5 抗HBCIgM阳性
1:1000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6 阳转。
阴转,抗HBsHbsAg5.1.7 恢复期血清疑似急性乙肝病例5.1.8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1.3 和5.1.8.1 同时符合5.1.15.1.3 同时符合5.1.2和5.1.8.2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5.1.9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1.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9.1
5.1.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9.2
5.1.6 5.1.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7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9.4
慢性乙肝5.2
个月HbsAgHbsAg6HBV5.2.1 急性感染超过个月仍阳性或发现阳性超过6)A(参见附录阴性。
HbcIgM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5.2.2 HbsAg
5.2.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参见附录B)5.2.4 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参见附录B)B)5.2.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参见附录5.2.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见附录C)5.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2.7.1 符合5.2.1和5.2.3
5.2.7.2 符合5.2.2和5.2.3
5.2.7.3 符合5.2.2和5.2.4
5.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2.8.1 同时符合5.2.1、5.2.4和5.2.6
5.2.8.2 同时符合5.2.1、5.2.5和5.2.6
5.2.8.3 同时符合5.2.2、5.2.4和5.2.6
5.2.8.4 同时符合5.2.2、5.2.5和5.2.6
5.3 乙肝肝硬化5.3.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
确的慢性乙肝病史5.3.2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
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参见附录B)。
5.3.3 腹部B型超声、CT或MRT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参见附录B)。
5.3.4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5.3.5 符
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3.5.1 符合5.3.1和
5.3.2
5.3.5.2 符合5.3.1和5.3.3
5.3.5.3 符合5.3.1和5.3.4
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5.4
5.4.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见附录A)5.4.2 一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AFP≥400Ug/l,并能排除妊娠、生死系胚胎
源性肿瘤B)及转移性肝癌(见附录5.4.3 两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均发现>
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
5.4.4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5.4.5 符合
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4.5.1 符合5.4.1和5.4.2 5.4.5.2 符合5.4.1和5.4.3
5.4.5.3 符合5.4.1和5.4.4
6 鉴别诊断6.1 慢性HBV携带者6.1.1 血清HbsAg阳性史6个月以上。
6.1.2 1年内连续随访
3次或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且
无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6.1.3 HbeAg阳性,血清HBV DNA可检出。
6.1.4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6.1.5 疑似
病例:符合6.1.1、6.1.2和6.1.3
6.1.6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4
携带者HbsAg6.2 非活动性个月以上。
6HbsAg阳性血清6.2.1
均在正常范围。
和AST次以上,血清6.2.2 一年内连续随访3ALT检测不到。
HBV DNA阴性,抗HbeAg-Hbe阳性或阴性,血清6.2.3 血清肝脏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和炎症轻微。
6.2. 4
6.2.3 6.2.2和疑似病例:符合6.2.5 6.2.1、6.2.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2.6
6.3 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非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其他病因所致肝炎。
乙肝和上述其他肝炎也可合并发生。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