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是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与前面学习的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为以后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奠定了基础;同时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熟练的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能力目标: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以及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

五、教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首先讲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的传说(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

共有100层(见下图),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也就是计算1+2+3+…+100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

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50+51)=101×50=5050

【设计说明】 了解历史,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紧扣核心。

(二)层层铺垫——发现方法

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

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问题。

探究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求奇数项和的问题,学生们会提出以下方法

方法1:原式=(1+2+…+10+12…+21)+11

方法2:原式=0+1+2+……+20+21

方法3:原式=(1+2+3+……+20)+21

以上方法实际上是用了“化归思想”,将奇数项问题转化为偶数项求解,老师对学生的解法给予肯定表扬,并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

探究2:是不是求前若干个自然数之和需要看其项数的奇偶呢?即求1+2+3+…+n 需讨论n 的奇偶呢?学生们很自然就想到要用分类讨论来解决此类问题,老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指出此方法的缺点是繁琐,进而促使学生探索更简捷的做法。

【设计说明】借此渗透分类讨论意识以及化归思想,并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用多媒体做一个实验: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效果很容易获得结果:2

)211(2121+=

S ,并尝试将直观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设计说明】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但是如何将直观问题抽象化,此处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老师启发学生一起去发现两个三角形体现的求和思想,板书给出 2120112121++++++= S

1211202121+++++= S ⇒ )211(21221+=S ⇒ 2

)211(2121+=S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倒置”与“倒序”,“补”与“相加”的对应关系。

和学生一起完成 :求1到n 的正整数之和,并板书

1)2()1(321++-+-+=++++= n n n S n

S n n

个n n n n n S )1()1()1(2++++++= ⇒2

)1(+=n n S n 然后让学生反思求和过程,体会其中的数列具有怎样的关键特点?并指出这种方法就是“倒序相加法” 有些学生会发现特点一:在于前n 个自然数具有一种“对称性”。即: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数之和都等于首末两数之和。即“首尾配对”。这个性质在等差数列中具有普遍性吗?带着学生去验证等差数列具有:1121a a a a a a n n n +==+=+-

特点二:即“从前往后看,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多d ”“从后往前看,每一前项比后一项少d ”。即“递进递减”

【设计说明】从求确定的前n 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 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序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从反思中进一步体会等差数列具有“首尾配对”“递进递减”的两个特点,为后面顺利完成等差求和的推导奠定基础。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

(三)归纳整理——思想升华

完成上述推导以后,我再顺势引导学生能否将问题一般化?分别叫学生到黑板上推导,老师个别指导

方法一:121321a a a a S a a a a S n n n n n

n ++++=++++=--

)(21n n a a n S += 2)(1n n a a n S += ⇒公式2 d n n na S n 2

)1(1-+= 方法二:[]

[]

d n a d a a S d n a d a a S n n n n n )1()()1()(111--++-+=-+++++= )(21n n a a n S += 1公式⇒ 2)(1n n a a n S += ⇒公式2 d n n na S n 2

)1(1-+=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体会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对等差数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全面认识

例1、 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629,37,20===n S n d ,求1a 和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