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任常胜Ξ 程振芳Ξ

关键词:引经药;方剂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2)06—0033—01

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俗称“药引子”,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协同发挥最佳疗效。

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通过配伍引经药,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

《医学读书记》云:“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引经药在方剂中起向导作用,可引导整个方剂的药力到达某一病变部位或某脏腑、经络。正如古人所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在方剂中加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已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方剂中的应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引药物归经

指一些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痛泻要方为补脾泻肝之剂,方中防风既可引药入脾,又能疏肝扶脾、胜湿止痛;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方中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泻实火,又可疏畅肝胆;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胃,吴茱萸为肝经引经药,其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气分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清胃散为清胃凉血之剂,方中升麻能引诸药入胃清泻胃火;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中用桔梗是借桔梗升浮之性载诸药上行,引归于肺以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若把桔梗当作化痰平喘药去除,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其疗效难著;又如头痛部位不同涉经各异,前人在治疗时注重了引经药的运用,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

2 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它药直达病所。

Ξ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

2002年10月11日收稿

如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活血祛瘀药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的三物白散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胸中寒实,若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本草逢原》云:“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三妙丸中用牛膝引黄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其它又如桂枝为上肢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直达肩、臂、手指;羌活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半身(及头项);独活、牛膝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桑枝为四肢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走四肢;狗脊为腰背部的引经药,可引诸药治腰背强痛,俯仰不利等;川芎为头面部的引经药,可引诸药直达头面等等,不胜枚举。

3 引正气归宅

如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升麻引清阳之气上升,从而使该方具明显的益气升提之功以治中气下陷之证,若去掉柴胡、升麻则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升提,且药力不持久〔1〕;金匮肾气丸中用肉桂以引火归原,可使上浮之虚阳(火)下归于肾,以治虚阳上越的戴阳证及虚火上浮的格拒证;镇肝息风汤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大厥”,该方若去掉牛膝则对眩晕一症的改善大为逊色;此外,焦树德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2〕,对一些慢性肺心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素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有显著效果。

4 引病邪外达

借助药物的作用趋向引邪外达。如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清热利湿,方中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之功;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此外,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早已被临床所习用,等等。

引经药在方剂中的运用历来就被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应用中,若引经药使用得当,便能起到引导方剂中诸药直达病所的向导作用,

使众药能有目的地发挥最快、最佳的治疗效

果。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

际上,引经理论已蕴含了现代医学的载体学说,只是这一学

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仍处于经验用药阶

段,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贲长恩,郭顺根.中药归经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1999,22(2):2.

〔2〕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7,137.

33 2002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