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涵盖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初中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讲述、讨论、考察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
初中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关于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背景、推理历史发展脉络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历史价值观的塑造历史价值观的塑造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认识到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例如,在教授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战争中英勇抗敌的烈士和民族英雄,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价值观。
四、历史行为规范的养成历史行为规范的养成分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环节。
初中生需要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历史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历史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历史行为规范。
总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者对于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学科学习的重要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们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历史学科的理论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内容,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理解并掌握历史理论知识。
老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历史文献鉴赏、历史论文写作等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历史学科理论,培养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不能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应该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学校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举办历史展览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历史实践的理解和积累。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实践能力。
二、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历史研究课题、文献阅读等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并能够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历史信息,例如互联网、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帮助学生培养信息获取能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历史实例分析、历史文献解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本文将对这五大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这些素养。
一、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的结合历史知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它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历史思维则是指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的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献分析、历史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历史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但如何准确地获取并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
历史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历史档案分析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对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历史思维方式的培养历史思维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包括历史的逻辑推理、历史的归纳总结、历史的比较思考等。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对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至关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课题,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研究历史事实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历史价值观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的模拟体验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历史的悲剧和教训,培养他们对人权、民主、和平等价值观的认同和珍视。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五个核心领域。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是历史学科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基础的素养,也是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枢纽。
历史学科所教授的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代、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与结果,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历史数据和事实等方面的知识。
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它涉及到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方式。
历史学科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包括集中注意、分析和综合等方面。
学生应该能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运用归纳、演绎和推理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方法素养方法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具有特色的素养。
历史学科中涉及到许多历史观察、研究和分析方法。
学生应该熟悉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历史考古和现代技术应用等方法。
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便更好地解释他们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和现实案例。
四、价值观素养价值观素养是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素养,它涵盖了学生的道德观、人类观、社会观和文化观等方面。
历史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获得深远的启示和教益。
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和反思等方面。
五、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素养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素养。
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要求。
作为学习者,学生应该具有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正确评价和理解,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认真学习历史,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推进社会进步,表现出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心。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探究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过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储备、分析能力、批判思维、历史沟通以及历史意识。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首先,知识储备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料、历史案例、历史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历史竞赛、阅读历史著作等方式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
其次,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历史资料和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到客观准确的历史认知。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研讨会、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多视角思考问题,理解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批判思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
历史学科并不是用来记载史实的,而是借助史实来反思与批判。
学生应该学会质疑历史事件和观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具备辨析能力,不被文字和说辞所蒙蔽,客观评判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历史中的偏见、误导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各种可能性,从而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
历史沟通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
历史是一门需要交流和沟通的学科,学生需要能够以简明和准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沟通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论文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章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供充足的辅助材料和范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沟通。
最后,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本素质。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和研究历史学科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历史研究者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 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要求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历史研究者应具备广泛的历史知识,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
他们应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且能够就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2. 批判思维与分析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们应该具备辨别历史文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能力,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3. 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
他们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观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写作出来。
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历史研究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和理解。
4. 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他们应能够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政治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多个维度。
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5. 信息素养与独立研究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
他们应能够有效地搜索、筛选和评估历史文献和资料,以支持自己的历史研究和研究。
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并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持续研究热情。
结论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历史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历史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并能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同时,他们也能够在批判思维、沟通表达、跨学科思维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关注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一定的历史常识,增加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注重对历史的总结和归纳,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包括时间思维、因果思维、变异思维、对比思维等。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历史事件和历史材料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历史思维方式,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历史研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整理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事件和材料,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历史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在学习某个历史时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展品,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文化、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途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途径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及解读通过借鉴国际上可供参考的经验,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
“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情感的涵养、历史方法的应用以及历史意识的塑造。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培养方法。
一、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在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人物和时代,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应该熟悉历史的时间框架,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整合。
为了掌握历史知识,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进行系统学习。
此外,老师也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时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
为了培养历史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进行历史案例分析、讨论历史问题、撰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进行训练。
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不同维度。
三、历史情感的涵养历史学科不仅关注客观事实的掌握,也强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
学生应该培养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为了涵养历史情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欣赏历史艺术品、观看历史电影等方式进行体验。
老师也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组织参观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四、历史方法的应用历史方法是指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历史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史料的分析和史料的解释等。
学生需要学会查阅各种史料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为了应用历史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历史研究项目、进行历史文献阅读等方式进行实践。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意识,引导他们主动运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解)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要培养一系列核心素养,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本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认识、分析、综合、评价和沟通。
认识首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认识。
认识是指对历史事实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辨认能力。
通过认识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特定时期的背景和环境,并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系统性的了解。
在培养认识素养时,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教科书和其他相关资料,积累历史知识。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时间线、地图和图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
分析第二个核心素养是分析。
分析能力是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解析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挖掘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推断其影响,并对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在培养分析素养时,我们应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并分析证据,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法,以便准确地分析历史事件。
综合第三个核心素养是综合。
综合是指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通过综合,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培养综合素养时,我们需要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的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将历史事件和现象放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如国际、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分析。
评价第四个核心素养是评价。
评价是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判断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评价,我们可以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培养评价素养时,我们需要学会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利弊得失,并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我们应该避免主观偏见和价值判断,而要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进行评价。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历史评价的相对性,即不同的历史学家和文化背景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评价。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和传承,更是对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积累与弘扬。
在当今社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养方法,以期为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历史思维、历史语言、历史研究、历史意识等方面。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的视角看待问题,并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
历史语言是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表述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运用准确、严谨的历史语言阐述历史事实和观点。
历史研究是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看法和态度,表现为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保护和传承。
要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历史课程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注重历史文献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原始史料、史书等一手文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水平,加深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
开展历史社会实践。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历史遗址参观、博物馆参观、文化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实现方式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实现方式历史这门学科,一开始可能给人一种特别严肃、枯燥的印象。
你要是上学时见过那些教科书,看到那些一串串让人看了就头疼的年份、人物和事件,估计心里会有不少“啊,这不就是背书吗”的想法。
可是,等到你稍微捋清楚了这些东西背后的脉络,突然发现历史其实是活生生的,它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一个接一个精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惊心动魄的战争,也有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起伏,它们串联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极为丰富的画面。
而这种看似死板的学科,反倒能让我们对过去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能学到不少人生的智慧。
说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上,而是要学会从过去的故事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
你看,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件事发生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
比如说,当你看待历史事件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原因,得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去看待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细节。
有时候一件事的发生,背后有无数的因素在推波助澜,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那背后可不是光靠武力这么简单,战略、政治智慧、甚至是个人性格的差异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再说了,历史教给我们的不止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它还让我们学会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
很多人喜欢拿现代的标准来评判过去的事,觉得古代的君主昏庸、制度落后,但你想想,那时候的社会环境跟现在完全不是一码事。
你以为今天是“全球化”了,实际上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圈子小得很,很多历史事件根本不是我们今天的眼光能看透的。
所以,真正的历史素养,不是照搬现有的价值观来给过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打分,而是能够理解并尊重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处境和选择。
除了这个,历史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历史是一面镜子”。
它能让我们反思当下。
你看,无论是大国的兴衰,还是小人物的命运,其实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比如古代的许多朝代,由于统治者的贪婪和无能,导致国家的崩溃。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五大核心素养,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核心素养。
第一核心素养:历史知识与信息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历史知识,学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具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此外,历史学科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培养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和解读的能力,包括运用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等信息来源,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的历史信息,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认知。
第二核心素养: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即通过历史事实和事件的研究,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推理的能力。
历史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规则,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同时,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观念。
第三核心素养:历史方法与表达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包括文献研究、资料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研究。
此外,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即通过历史写作、演讲和展示等形式,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核心素养:历史情感与价值观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与历史价值观。
历史情感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共鸣与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即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解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道德观。
第五核心素养:历史文化与国际视野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使其具备国际视野。
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应具备的一系列核心能力和素养。
这些能力和素养分为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三个方面,涵盖了历史学科的学科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历史课堂教学,作为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能力之一,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学科的认知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历史学习和研究,让学生自主拓展历史知识的广度,增强他们的认知深度。
二、情感态度的培养情感态度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历史学科的情感态度包括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和历史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历史的严谨态度,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历史情感和积极的历史态度。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历史情感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理性看待历史,避免产生盲目的历史偏见和历史歧视,提高他们的历史情感素养。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策略和方法论,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巧,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目标及相互关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目标及相互关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素养1:唯物史观: 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素养2: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历史课程对“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历史课程对“史料实证”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完整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陈超(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2 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
国际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领域相继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教育部于2014 年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历经十多年,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前,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使素质教育的期望与实际目标相互背离与矛盾。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中学教学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离,有能无德,心理异化的残缺人,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问。
教育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1997 年12 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
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许多国家与地区纷纷开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
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这些素养和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下面将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情感四个方面。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和意识。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历史方法的培养。
历史方法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文献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分析。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历史研究活动和历史文献的鉴赏和利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技巧。
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方法技巧和历史情感情绪。
只有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之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精髓,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成为具有历史素养和历史修养的公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言: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它包括了历史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及历史思维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怎样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和理解能力。
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历史资料,理解文献中的繁琐信息,并将其融会贯通。
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历史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阅读课、开展专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取和理解历史知识。
二、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思考、分析、判断以及问题解决等能力。
它包括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阅读多种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历史思维的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对历史思维的运用能力。
这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历史观点的阐述和论证,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将历史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与意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学校和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兴趣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它是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教师可以引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案例,开展历史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爱上历史学科。
而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学生对自身发展和未来的规划有所指导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陈超(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2 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
国际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领域相继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教育部于2014 年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历经十多年,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前,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使素质教育的期望与实际目标相互背离与矛盾。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中学教学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离,有能无德,心理异化的残缺人,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问。
教育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1997 年12 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
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许多国家与地区纷纷开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
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也为了突破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借鉴国际上可资参考的经验,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
2. 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2014 年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由于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可启发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7 年开始就进行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专题研究。
2005年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
该《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2002 年3 月,欧盟在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进展报告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集合体,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素养。
”2006 年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
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OECD 核心素养的框架。
尽管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OECD 用胜任力,美国用21 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参照国际组织与其他各国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而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
如果说,一般素养是为公民的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公民优质生活之所需,因为它是一般素养的高度凝练和核心内核(精髓和灵魂)。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因此,它是可学习、可培养、可塑造、可测评的。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
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
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心素养,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