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鲁科版《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典型解析

鲁科版《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典型解析

有较大程度的水解,产生Fe(OH)3胶体,胶体一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答案:(1)加热一段时间,比较加热前后溶液的酸性强弱(2)利用丁达尔效应来检验有无胶体的生成(3)Fe3+同样有较大程度的水解,产生Fe(OH)3胶体,胶体一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例4】有甲、乙、丙、丁四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As2S3胶体、NaOH溶液。

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电泳:甲液体的阳极周围颜色变浅,阴极周围颜色变深;(2)将一束光通过乙,无丁达尔效应;(3)将乙慢慢加入到丙液体中,先出现聚沉后液体变清,则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解析:本题涉及了胶体和溶液的区别、胶体的电泳和聚沉现象,常见胶体胶粒所带电的电性、酸碱中和等知识,根据电泳现象可确定甲为Fe(OH)3胶体,乙为NaOH溶液。

在其余的三种物质中,只有NaOH除作为电解质作用外还可与H2SiO3胶体进一步反应,生成Na2SiO3溶液,故丙为H2SiO3胶体,丁则为As2S3胶体。

答案:Fe(OH)3胶体NaOH溶液H2SiO3胶体As2S3胶体【例5】在含有(OH)2的石灰水中通入的CO2气体,生成的沉淀物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解析:Ca(OH)2+CO2CaCO3↓+H2O过量CO2继续与CaCO3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由于这个反应中CO2量不足,所以只有一部分碳酸钙转化为碳酸氢钙。

因此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氢钙和水。

应用直接配平法解。

3Ca(OH)2+4CO22CaCO3↓+Ca(HCO3)2+2H2O3 4 2 1所以n(CaCO3)=答案:反应后生成CaCO3沉淀。

高一化学第1章 第3节化学中的常用量——物质的量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第1章 第3节化学中的常用量——物质的量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第1章第3节化学中的常用量——物质的量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1章第3节化学中的常用量——物质的量二. 教学目的1、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意义。

2、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量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换算。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探究。

4、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量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换算。

四. 知识分析(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它是一个口头上或书面表达都不可分割的专用名词,不可任意添减字,既是物质的质量,也是物质的数量。

它是描述的物理量。

它的单位是,符号为,在希腊语中它是“堆量”的意思。

(2)物质的量只能用来描述、、、、、等微观粒子或微粒的特定组合,不能指宏观物质。

(3)物质的量的计量标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单位。

当某物质中指定的粒子集体所含的指定粒子数与相同时,则该粒子物质的量为1mol。

如:1 mol H2O中含有H2O 数是个,含氢原子个答案:(1)七;物质所含微粒多少;摩尔;n;(2)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3)0.012kg12C含的碳原子数;N A ;摩尔;N A;6.02×1023;1.204×10242. 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正如长度与米,质量与克一样。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种类,而不能用名称。

否则,概念模糊,意义不清。

例:1 mol H 表示1mol氢原子,而不能说1 mol 氢。

1摩尔氢离子应如何表示? 1molH+。

练习:(1)判断下列表示方法是否正确?① 1 mol 氧② 1 mol 钠③ 1 mol H2SO4 ④ 1 mol Na2CO3⑤ 1 mol 苹果⑥ 1 mol NO3-(2)1mol硫酸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精品篇)2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精品篇)2

课题鲁科版必修1 第一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3)滕州一中东校张刚果【教材分析】本节课题目为“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因此,考虑到从“应用”的角度切入,所以从生活实际引入,引起学生的注意。

作为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三部分,是在已经学习过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和关系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已知数据的单位,归纳出关系式,最终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物质的量浓度是一种使用更方便、更广泛的浓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扩大对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目标分析】《课程标准》1.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2.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模块学习要求》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2. 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3.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 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学会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符号和单位,以及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三者的关系;3.能够熟练应用物质的量浓度处理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方法,并且可以初步进行实验误差分析;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方案和实验仪器的能力;3.培养学生化学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理解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意义,体会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体会实验中的相互合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2、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领会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

(2)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

(3)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4)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上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应用。

2.方法上重点、难点:如何寻找、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探讨,完成下列表格: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研讨]在开始今天的化学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回答我们布置的课前智力游戏: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媒体显示)建立模型]我把上述方法总结为两种方法模型:直接计量和换算。

前者直接获得硬币个数,后者通过引入中间物理量搭桥,换算出硬币个数。

[讲述、媒体显示]模型一:直接计量 (方法一)模型二: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 (方法二~方法八)[引言] 下面我们运用中间物理量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化学上经常遇到的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构成它的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高中化学教材全解鲁科必修1第01章第3节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教材全解鲁科必修1第01章第3节物质的量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都非常小,仅一滴水,就含有大约1.67×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的粒子,我们无法用肉眼计数,这样惊人的数字,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

但在科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又经常需要知道一定量的物质究竟含有多少微观粒子,我们怎样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的数目呢?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注意:(1)这里的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等微观粒子,不能指宏观颗粒。

(2)“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拆开。

例如,不能说“氢气的量、硫酸的量”,而应说“氢气的物质的量、硫酸的物质的量”。

【知识·链接】基本物理量是由人们根据需要选定的,在不同学科中和不同时期,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有所不同。

例如,在力学中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是:长度、质量、时间;在热学领域中则采用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基本物理量。

1971年前国际制中采用的基本物理量是六个,即: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

1971年起又增加了物质的量为基本物理量,使基本物理量增加到七个。

2.阿伏加德罗常数:我们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mol-1,符号为N A。

(1)阿伏加德罗常数带有单位,其单位是mol-1。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准确值是0.012 kg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近似值是6.02×1023 mol-1。

(3)N A数值巨大,作用于宏观物质没有实际意义。

【交流·研讨】为什么选用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对原子质量的确定是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定义解析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定义解析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定义解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定义解析》在化学的世界里,物质的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微观粒子的世界和宏观可测量的世界。

要真正理解化学这门学科,搞清楚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关键的一步。

那到底什么是物质的量呢?简单来说,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来把它拆解一下。

想象一下,我们面前有一堆沙子。

如果我们一粒一粒地去数沙子,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把一定数量的沙子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千粒沙子算作一堆,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堆”的数量,来更方便地描述沙子的多少。

在化学中,物质的量就起到了类似“堆”的作用。

我们用“摩尔”这个单位来衡量物质的量。

一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约等于 602×10²³个,这个数值被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特定的数值呢?这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和研究得出的结论。

比如说,我们拿氧气分子(O₂)来说。

如果我们说有 1 摩尔的氧气分子,那就意味着我们拥有约 602×10²³个氧气分子。

同样,如果是2 摩尔的氧气分子,那就是约2×602×10²³个氧气分子。

通过物质的量,我们可以在宏观可测量的质量、体积等与微观的粒子数目之间建立起联系。

再举个例子,水(H₂O)。

我们知道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当我们说有 05 摩尔的水时,就知道其中含有的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1 摩尔,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05 摩尔。

这样,通过物质的量,我们就能很清晰地了解不同原子在一定量的物质中所占的比例和数量。

物质的量的定义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反应中,各种粒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作用。

通过物质的量,我们可以准确地表示出反应中各物质的比例关系,从而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分析。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详解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详解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学习过程】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其符号为_______,单位,单位的表示符号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物质的量”是专用名词,在表达中四个字不可增减、拆分,不能理解成物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计量的对象不是宏观物体,它只适于表示如:等微粒及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是用来衡量微粒集体所含的物理量,1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4)使用摩尔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微粒的种类,严禁指代不明。

例如:1mol H2 表示的意义是1mol H 表示的意义是1mol H+ 表示的意义是 _【课堂练习】1、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B. 1 molCO2()C. 1 mol小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质量B.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C.物质的量是度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一个物理量D.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分子原子和离子2、阿伏加德罗常数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数值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练习】① 1mol O 含有个O;② 1mol H2O含有个H2O;③ 1mol H+含有个H+;④ 1mole-含有个e-;⑤ 6.02×1023个12C的物质的量为 mol;⑥ 6.02×1023个CO的物质的量为 mol;⑦ 2mol H2含有个H2;⑧在0.5mol O2中含有的O2的分子数目3、物质的量、阿佛伽德罗常数、微粒数间的关系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变式:N==_______________________N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练习】① 5 mol Cl 含有个Cl;② 1.5 mol H2SO4含有个H2SO4;③ 0.3 mol Na+含有个Na+;④ 3.01×1023个Fe的物质的量为 mol;⑤ 2.408×1024个HClO的物质的量为 mol;⑥ 3.612×1023个Cl-的物质的量为 mol。

高中化学_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能力已经很强,大多学生对这部分概念的理解比较深入,少数学生理解不深,但是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已经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物质的量”学习难点及其发展在“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概念的相对集中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科学概念是从科学探究结果中形成的形而上的抽象认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相对地呈现在开始系统学习化学的学生面前,其学习难度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性工具,学习成效表现在各种量的相互转换上。

学习困难的表现之一就是这种转换不熟练,容易混淆。

比如,阿氏常数与6.02×1023的关系,气体摩尔体积与22.4的关系,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第三,微粒中的层次意识不强,各种微粒数间的相互转换困难。

由于综合性知识增多导致学生复习时感觉刚刚明白的物质的量又有了难度。

第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仍待提高,知识网络没有建立,对高考新题型不适应。

试卷讲评效果一、课前准备与要求试卷讲评课要避免两种做法:一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没有重点;二是对、抄答案,就题论题,浅尝辄止。

要做到有的放矢,把试卷讲深讲透,首先必须广泛收集试卷信息,仔细分析答题情况。

因此,讲评课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1.数据统计。

为了做到对成绩、对学生、对试卷心中有数,每次月考、模考后都要做好烦琐而准确的统计工作。

除了要统计整套试卷的平均分,班级的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

2、分析比较根据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归纳造成学生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审题意识,或知识积累,或语言表达,等等)以明确学生在各个板块复习中的总体优势和劣势。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 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思考、讨论、回答][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 g 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板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讲述]可称量物质与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离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是肯定的。

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讲解]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投影]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强调:1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它将一定数目的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为化学计算和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提供了便利。

在教材的编排上,物质的量的概念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之后引入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学习物质的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后续的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重要概念,为学习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能进行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简单换算。

(2)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其数值和单位。

(3)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能进行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之间的换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计量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之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

(2)对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和应用。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将贯穿今后学习的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而且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摩尔2.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并能运用N A进行计算。

3.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桥梁。

(n N A N 之间的关系)四、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重要工具,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建立阿伏伽德罗常数题目解答的模型。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2.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目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及换算六、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以讲述教学法为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思考去认知新知识,“发现”得出结论和规律性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

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

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__物质的量》的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__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__摩尔,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定为教学的重点。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__“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教法分析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材分析石嘴山市隆湖中学李国瑞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 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熟悉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其运算关系(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置方法。

(4)了解溶液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班的总体学生的基础不好,特别是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时分配:三课时六、教学建议第一课时:1、对于物质的量的引入非常重要,我采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教材中的“联想与质疑”,使学生通过计算得到1滴水所含分子数17万亿亿这个数值的大小,建立微观粒子的概念。

为了表示微观粒子的多少,用这样大的数值表示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为了更简单的表示微观粒子的多少,引进一个物理量——物质的量。

2、物质的量作为一个物理量,与其他的物理量有什么相同之处,如何理解。

我们可以采用与其他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量来解释和说明。

特别说明,他也是认为规定的一个物理量,只不过是国际统一规定而已。

3、作为物理量,必须要有单位。

很顺利的引出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那么1摩尔的物质到底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呢?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与其它物理量的单位一样,国际上也给出标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相关的知识得到结论,教师并加以解释。

4、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上,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列举军队的编制,导出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9N A)、微粒个数(N)之间的关系。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建立从宏观质量,微观粒子,物质的量三各层面入手,让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量的运用及与宏观质量的联系。

第二课时:1、对于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此形成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交流研讨”表格提供的数据进行交流研讨。

通过讨论和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理解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并建立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关系式。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分析数据能力和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对气体摩尔体积应用,要强调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建立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 m)、物质的量(n)关系。

[拓展延伸]3、对阿伏伽德罗定律应用可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重点掌握两个结论;(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也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4、建立形成概念间的关系:本课时小节练习巩固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纠正。

第三课时:1、可以通过学生对溶液溶质的质量百分浓度所表示的意义,提出能不能用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提出质疑,分组讨论。

2、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方法导引”中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实施小组讨论,并开展小组实验<以简单的氯化钠溶液配制为例>,组代表教授实验方案及出现的问题,各小组评议。

教师归纳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再次安排实验<以有点难度的氢氧化钠为例>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操作,并告知学生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注意实验安全。

最后针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误差分析。

通过定量实验的正确操作和误差分析的初步认识,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使学生建立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建立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1、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建立下列关系)从质量角度: 4g 32g 36g从分子数角度: 2分子 1分子 2分子从物质的量角度: 2mol 1mol 2mol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 44.8L 22.4L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 2体积 1体积2、[迁移应用]▼分别从质量角度、微观粒子数角度、物质的量角度、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分析化学反应2NO+O2===2NO2中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

▼P24交流研讨▼在标准状况下。

CH4气体0.224升,充分燃烧时消耗O2多少摩尔?生成水多少克?如果将生成的CO2气体用2mol/L的NaOH溶液吸收,需要多少毫升的NaOH溶液?3、[拓展延伸]▼如何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配制250ml 2mol/L的稀硫酸?▼试探讨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关系针对本节概念性知识比较多,学生学完后或许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我的补救措施是采取随堂跟踪训练不断巩固。

“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由自己去探究发现。

因此,在课堂内增打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

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收集处理数据等能力,是学生能做到四学学会会学乐学学乐。

【结束语】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

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补充练习】第一课时1.在0.5molAl2(SO4)3中,所含离子总个数约为()A.3.01x1023 个 B.0.5molC.1.505x1024个D.2.5mol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molO的质量是16g/molB.Na+的摩尔质量是23g/molC.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D.氢的摩尔质量是2g/mol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7.1g氯气和7.1g液态氯所含分子数都是0.1 N AB.36.5g氯化氢和36.5g盐酸所含分子数都是N AC.1molMg转化为MgCl2必定有N A个Cl2分子参加了反应D.1molFe转化为Fe3+失去的最子数为3N A4.能电离出的Cl-数目与2molNaCl电离出的Cl-相同的是()A.1molMgCl2B.2molKClO3C.1molAlCl3D.1.5molCaCl25.有98g纯硫酸和纯磷酸的混酸,其中含氧64g,则混酸中硫酸和磷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B.2:3C.3 :2D.任意比6.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还原mg氧化铁得ng铁,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2(m-n)/3nB.24n/(m-n)C.(8-n)/8nD.n/24(m-n)7.1g氮气含a个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A.a/28B.aC.28aD.a/148.某固体仅由一种元素组成,其密度为5g/cm3,用X射线研究该固体的结果表明:在棱长1x10-7cm的立方体中含有20个原子,则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接近()A.32B.65C.120D.1509.在反应X + 2Y = R + 2M 中,已知R和M的摩尔质量之比是22 :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A.16:9B.23:9C.32:9D.46:910.某混合物是由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物质组成,已知钠、镁、铝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3:16:9,则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当氯离子为1摩尔时,混合物的质量是g11.下列一定量的物质的组成中,含氢原子数的大小关系是①18g水②3g氢气和3g氮气组成的混合气体③34g氨气④15g氯气和36.5gHCl组成的混合气体第二课时1.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5mol氙气(Xe)和7.5mol氟气(F2),于400℃2633kPa 压强下加热数小时,然后迅速冷却至25℃,容器内除得到一种无色晶体外,还余下4.5mol氟气(F2),则所得的无色晶体产物中,氙和氟的原子个数比为()A.1:2B.1:3C.1:4D.1:6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该气体所处的状态不一定是标准状况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不是22.4LC.某气体含有N A个原子,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一定是22.4LD.任何状况下,1mol氨气和34gH2O2所含的分子和原子数都相等3.对相同质量的N2与NO作比较,正确的是()A.所含的分子数相等B.在同温同压下,V(N2)==V(NO)C.所含的原子数不相等D.在同温同体积下,p(N2)< p(NO)4.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B.质量相同、密度不等的N2和COC.体积相等、密度相等的CO和CO2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5.如果ag某气体中含b个分子,则c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A.22.4bc/aN AB.22.4ab/cN AC.22.4/bN AD.22.4b/acN A6.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的氧气和B容器中氨气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则A、B两容器中气体的体积之比是()A.1:2B.2:1C.2:3D.3:27.在标准状况下,将1.4gN2、1.6gO2、4.0gAr混合,则混合气体的体积是(Ar—39.88) ()A.3.36LB.6.72LC.8.96LD.4.48L8.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最大的是()A.49gH2SO4B.6.02x1023个N2C.44.8LCO2D.3molHCl9.17克氨气共有mol电子,0.1molH2S共有个电子,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质量比为;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体积比为;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中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0.在标准状况下,一个装满氢气的容器的质量为2g;若装满氧气后,其质量为17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