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理论(素雅)

合集下载

10分钟了解中医脏腑理论

10分钟了解中医脏腑理论

10分钟了解中医脏腑理论【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五脏和六腑的定义。

2、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五脏六腑之间的基本关系。

3、说出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藏(zàng):通“脏”,也有内藏之意;象,象征,反应,藏象学说是脏腑生理功能在体表的反应,是中医“司外揣内”的总结。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一)五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五脏和六腑分阴阳,则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1、心心在五行属火(1)主血脉: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实际上包括行血和生血两个方面的功能,以行血为主,生血意思是心是血液生成的场所;行血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的作用。

(2)藏神:神,精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无精打采,精神振奋都是指这个“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只有心的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我们一般讲“心想事成”,“一门心思”等,古人认为人思考问题是心的功能。

心开窍于舌,汗为心之液,其华在面,所以我们一般看面色可以知道人精神的好坏。

2、肝肝在五行属木。

(1)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包括三方面的作用;1 调节气机:肝脏可以调节舒畅气机的运动,协助脾胃的消化,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参与人体的消化功能;2 疏泄水液:肝能疏通水液运行的通路,如果这个功能出现紊乱就会现水肿、腹胀;3 调节情志:肝的疏通功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可参与情志之疏散宣泄。

肝气不畅会引起情志抑郁,情志抑郁也可以引起肝郁不舒可致肝气郁结而致两肋疼痛,气机不调等疾病。

(2)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

人在劳动时,由肝把血液输送到所需之处,而不致疲劳,休息时,有一部分血液又归入肝储存起来,所以说“人卧则血归于肝”。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人都有抑郁症,心情非常烦闷,往往是由于生活中的一些烦恼的事情影响了肝气的疏泄,肝气的疏泄受到影响就导致心情更加烦闷,于是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脏腑理论

中医脏腑理论

中医脏腑理论中医脏腑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脏腑理论是以人体脏腑功能活动规律为基础,通过研究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为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中医脏腑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共同协调调控的。

五脏和六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脏腑理论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理调控网络。

例如,心与肺相互依存,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密切配合,保持人体血液和气的正常循环。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之间的协调作用可以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通过分析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脏腑理论还强调脏腑的功能活动规律。

每个脏腑在生理状态下都有自己的节律和规律性变化。

例如,心的功能活动集中在午夜至早晨,肺的功能活动集中在黎明至上午,肾的功能活动集中在夜晚至凌晨。

根据脏腑功能活动的规律,中医可以确定适宜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脏腑理论还强调脏腑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外界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

例如,肺主呼吸,容易受到外界空气的影响;肝主疏泄,情绪变化会对肝的功能产生影响。

中医通过观察脏腑的变化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并进行调节和治疗。

中医脏腑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舌苔、脉搏、面色等脏腑反映的体征,结合病史问诊,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变化,进而进行治疗。

中医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也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脏腑理论的临床应用可以全面地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中医脏腑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研究脏腑的相互关系、功能活动规律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性变化。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作者:潘长宏2021年8月23日五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脏是心: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第二脏是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第三脏是脾:它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中医五行脏腑理论

中医五行脏腑理论

中医五行脏腑理论中医五行脏腑理论《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五行运行4/5分步阅读肺先行,万物由呼吸为首,脾为五脏之母(统血),肾为一身之根(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心包:无形,气之所出;三焦:无形,气之所经。

2/4脏腑五行循环:金→水→木→火→土→金对应为:阴经络:肺→肾→肝→心→脾→肺;阳经络:大肠→膀胱→胆→小肠→胃→大肠。

3/4脏腑五行相生关系(调理改善促进相生关系)-- 咖色线: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肺助肾→→→ 肾助肝→→→ 肝助心→→ 心助脾→ 脾助肺大肠助膀胱→ 膀胱助胆→ 胆助小肠→ 小肠助胃→ 胃助大肠4/4脏腑五行相剋关系(药物副作用、空气污染、情绪等会引起相剋关系)-- 蓝色线: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 →→火剋金肺伤肝→→→ 肝伤脾→→→ 脾伤肾→→ 肾伤心→→→心伤肺大肠伤胆→→→胆伤胃→→→ 胃伤膀胱→ 膀胱伤小肠→小肠伤大肠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

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

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41说明生理功能:肝: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心: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肺:肃降(金性清肃收敛).肾: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五脏肝东方风木酸筋目心南方热火苦脉舌脾中央湿土甘肉口肺西方燥金辛皮毛鼻肾北方寒水咸骨耳3/4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相生: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火生土: 心阳温煦脾土以助运化.土生金: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金生水: 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以助肾水.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2)相克:木克土:肝木条达则疏泄脾的壅滞. 火克金:心火温煦有助肺气宣发.土克水:脾运水湿可助防肾水泛滥.金克木:肺气清肃下行可抑肝气过度升发. 水克火:肾水滋润以制约心火.相生 + 相克 = 制化4/4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 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肾病及肝,水不涵木--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2)子病及母: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心肝血虚.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2 相克关系的传变:1) 相乘:(1)一脏过盛,过分克伐被克之脏.如木旺乘土,即肝气过旺,影响脾的运化.(2)一脏过弱,不能耐受克制,因而出现克伐太过,如土虚木乘.2)相侮:(1)太过:暴怒而致肝火亢盛,对肺反向克制--木火刑金.(2)不及: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浮肿--土虚水侮.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五脏的概念及其内容

五脏的概念及其内容

五脏的概念及其内容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之一。

五脏分别指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五脏的概念及其内容。

首先是肝脏。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主要储藏和调节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的储藏和供应、维持气血畅通、主持疏泄、保持情绪稳定等。

肝脏还与肝系经络密切相关,包括肝经、胆经和冲脉,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流动,维持全身的协调运行。

其次是心脏。

中医将心脏看作是人体的“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持循环系统,控制血液的运行和供应,维持温煦生命。

心脏还与心系经络相关,包括心经和小肠经,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活动,保持心血运行的平衡和稳定。

再次是脾脏。

中医认为脾脏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转化水谷精微、运输营养、升清降浊、控制肌肉四肢。

脾脏还与脾胃系经络相关,包括脾经和胃经,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运行,维持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正常进行。

然后是肺脏。

中医将肺脏视为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宣发清气、控制呼吸、调节水液代谢和皮毛功能等。

肺脏还与肺胃系经络相关,包括肺经和大肠经,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运行,维持肺脏正常的气息和泌尿功能。

最后是肾脏。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的根本之脏,主要功能是储藏先天之精、主持生殖发育、调节水液代谢和肾气的运行等。

肾脏还与肾经相关,通过调节肾经的运行,维持生命的力量、成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此外,五脏之间还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将肝、心、脾、肺、肾五脏视为人体功能系统的核心,认为它们相互协调和制约,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心身健康。

若五脏中的某一个脏器功能失调或病变,则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常常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五脏进行判断和分析,以找出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薄,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变化;通过观察面色和眼底,可以判断肝脏功能的强弱;通过望诊脉搏的特点,可以判断心脏的状况等。

中医之五脏理论

中医之五脏理论

第一节五脏理论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VS
详细描述
肾在五行中属水,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 生殖,主水液代谢。肾所藏之精气包括先 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及维 持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 质。肾主水液代谢则是指肾气具有调节体 内水液平衡的作用。
03
六腑详解

总结词
胆是储存胆汁的器官,具有疏泄功能,有助于消化。
详细描述
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有助 于消化脂肪。胆还具有疏泄功能,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气机调畅。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 五脏详解 • 六腑详解
01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五脏定义及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与 情绪、筋脉、眼睛、 指甲等有关。

主血脉,主神志,与 舌、面、汗液等有关 。

主运化,主统血,与 肌肉、口唇、涎液等 有关。
大肠
传导和排泄糟粕。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人体生理 功能。
五脏与六腑在生理上 相互协调,在病理上 相互影响。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 主传化物,两者相互 为用,互为表里。
02
五脏详解

总结词
主宰精神意识,主血脉,藏神志
详细描述
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 主宰。“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藏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总结词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详细描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维持人体气体的正常交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五脏一、心1.功能(1)心主血脉(2)心主神志2.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主血脉:主血:主生血(奉心化赤),主行血(推动血行)主脉(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为血之府)血液的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①心气充沛②血液充盈③脉道通利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藏脉,脉舍神。

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活动关系密切。

心在志为喜: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与心神相关)心在液为汗: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①心之别络连系于舌②心气通于舌(心和舌能知五味)③心血荣于舌④舌与语言声音有关。

二、肺1.功能(1)肺主气。

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2.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和皮,其华在毛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与主呼吸之气肺主宣发肃降:宣发:①排浊气②散津精③宣卫调腠肃降:①吸清气②下散气精③肃异物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上之源,肺主行水肺朝百脉主治节:①肺主呼吸②调节全身气机③辅心行血调血④调节津液输布、运行、排泄三、脾1.功能(1)脾主运化(2)脾主升清(3)脾主统血2.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①吸收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②脾以升为健③维持内脏于恒定位置脾主统血: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四、肝1.功能(1)肝主疏泄(2)肝藏血(3)肝藏魂2.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主疏泄①调畅气机②促进脾胃的运动功能③调畅情志④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

肝藏血①贮藏血液:制约肝阳升发太过,防止出血②调节血量五、肾1.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2)肾主水(3)肾主纳气2.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其中五脏六腑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模式的理论。

本文将按照中医的习惯,首先介绍五脏,接着介绍六腑,并对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个脏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

五脏之间密切相互联系,互为表里,通过一个相互协调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与五脏对应的另一部分,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胆主疏泄和排毒,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吸收,大肠主排泄,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和代谢。

六腑与五脏紧密合作,通过协调一系列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五脏六腑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它们通过经络系统和气血运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

中医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内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作用。

例如,心与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共同维持了血液的循环和气的运行。

肝与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证气血的运行平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两者相互协作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状况,中医师可以推断出人体内的疾病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总结一下,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和功能模式,通过相互制约和协作,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理解五脏六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运作方式,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五行中医脏腑理论

五行中医脏腑理论

五行中医脏腑理论五行中医五行金气肃降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

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金寒水冷指肺肾虚寒。

肺属金,肾属水。

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

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

临床表现有咳嗽、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节气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

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

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胜气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

参见“胜复”条。

胜复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

胜即“胜气”,复即“复气”。

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

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

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

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

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

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

五行学说借相生的关系来说朗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

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

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把它与反常的“相乘”混同,例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称为“木克土”。

相侮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6页
臟腑
臟,藏也
–器官結構:實質性臟器 –生理功效:貯藏精氣器官
腑,聚也
–器官結構:空腔器官 –生理功效:是司消化、吸收或排泄有出有入
「府庫」。
奇,異也;恒,常也。
–器官結構:類似於腑密閉器官 –生理功效:類似於臟之貯藏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7页
奇恆之腑:
與五臟同異: 同–功效同為藏而不瀉。 異–五臟多為實質器官,此多為中空器 官
第27页
肺藏象現代醫學觀
肺 呼吸系統 鼻、咽喉(難
經:肺主聲) 皮、毛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28页
肺與大腸
肺氣障礙→咳嗽、氣喘、乏力、語音低、 少氣懶言。
肺失肅降→水濕停留→小便不利、水腫 肺衛不固→毛孔疏鬆→外感、自汗盜汗 肺竅→鼻塞、流涕,鼻翼煽動呼吸困難 肺氣足→聲音洪亮;虛→聲音低微;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3页
臟腑
心合小腸,主脈,開竅於舌; 肺合大腸,主皮毛,開竅於鼻; 脾合胃,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 肝合膽,主筋,開竅於目; 腎合膀胱,主骨,開竅於耳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4页
臟腑
藏象:藏─深藏在內意思;儲藏、蘊藏 象─表現於外生理、病理現象
–唐‧王冰: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明‧張介賓‧類經:象,形象也。藏居於內,
風寒犯肺→聲音嘶啞;肺癆→失音 大腸病→燥結便秘腹痛或下痢膿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第29页
腎與膀胱
生理功效
–1.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2.主水:腎為水臟 –3.主納氣 –4.主骨生髓、通於腦 –5.腎主命門之火
膀胱生理功效:貯尿和排尿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理论五脏

中医理论五脏

中医理论五脏五脏~肾肾的实体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腰者,肾之府。

”“肾有二,精所舍也。

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

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两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

”其所述与现代解剖学之肾脏所指明显为同一脏器。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水和主纳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已确立了肾主藏精之功能。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水功能,亦由《内经》提出。

《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主纳气的理论渊源于《内经》有关肾与喘关系的诊疗实践总结,虽然《难经·四难》以呼吸与脉象关系为依据,提出了“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的诊察内脏病证的诊脉方法,但却为后世医家倡立肾主纳气的理论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

”其后,历代医家承流扬波,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肾主纳气的理论。

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通于冬气;在体合骨,开窍于耳与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肾舍志,在情志为恐。

其经脉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主藏精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摄纳、贮存、封藏先后天之精的作用。

肾对先后天之精的闭藏使精藏之于肾,促进肾精的不断充盈,防止其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在体内充分发挥生理效应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精的含义和分类: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是生命之源。

“精者,身之本也。

”人体之精,根据划分前提之不同,可有不同的分类。

就其所涵盖范围而言,可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

广义之精,泛指维持生命活动的所有有形物质,既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又包括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及其化生的血、津液等。

“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

”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也包括机体发育成熟后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七、五脏与食物
黑色食品养肾 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木耳、核桃等。中医认为 黑色食品具有强肾作用。黑木耳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 磷脂,称之为清洁血管、软化血管的“清道夫”,每餐 吃5克-10克黑木耳,就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脑血 管疾病。黑芝麻含有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维生素E、 维生素B1的作用参与下,能加速人体的代谢功能;黑芝 麻含有的铁和维生素E是预防贫血、活化脑细胞、消除血 管胆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为不饱和 脂肪酸,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为,黑芝 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 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 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 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 是有口皆碑。
ppt课件 4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
•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 • 2、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ppt课件
5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 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 某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某一系统的生理病 理概念; •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 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ppt课件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ppt课件 25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 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 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 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 、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 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 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 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 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 ,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 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 26 ppt课件 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

而五脏六腑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基础之一,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并非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基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所构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先来说说心。

心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被称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主血脉意味着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营养全身。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

主神志则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的气血充足,人的神志就清晰、思维敏捷;反之,就可能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神志不清等问题。

肝被称为“将军之官”,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能保证人体气血的通畅、情志的舒畅以及脾胃的运化正常。

如果肝气郁结,人就容易情绪抑郁、胸胁胀痛;而肝气上逆,则可能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

肝藏血,能调节人体的血量分布。

当人体活动时,肝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休息时,血液又归藏于肝。

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失常,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运化水液失常,则容易产生水肿、痰饮等病症。

脾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出血。

脾气虚弱时,可能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呼吸功能异常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一身之气不足则会感到气短、乏力。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嗽,或者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水肿、尿少等。

肾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藏精,精能化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五脏学说(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一: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

五脏学说(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一: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

五脏学说(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一: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前言:五脏学说是在《内经》“藏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匮要略》具体提出以“五脏论杂病”,结合脏腑病机以辨证论治。

《中藏经》、《千金方》更以脏腑虚实或寒热概括诸般杂病。

《小儿药证直诀》则以五脏论小儿生理病理,作为临床依据。

张元素制定了《脏腑标本寒热用药式》,使五脏学说的理、法、方、药规模大备。

李杲本《素问》“土者生万物”之理著《脾胃论》。

罗天益详论了“三焦”辨证。

薛己综合钱乙“补脾不如补肾”、李杲“补肾不如补脾”之长,提出阴虚用地黄丸法,阳虚用补中汤法。

赵养葵阐发了“命门学说”,用六味地黄丸补肾水、八味丸补命火。

绮石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点出肺痨病位虽然在肺,但治法不能专注于肺。

王泰林述《肝病论治》,唐宗海有《血证论》。

以上就是五脏学说的发展简史。

五脏学说就是以肺、心、脾、肝、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

它把内而脏腑,外而躯体,全身联属的经络,内外相通的孔窍,构成这个整体的五大系统,从而阐明它的理、法、方、药、证、治。

前人总结出中医辨证的三大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三焦或卫气营血论温病,五脏论杂病。

这是因为伤寒的传变很有规律,六经证候经界分明。

温病证候可以六经并见,只有用三焦或卫气营血才能划清层次。

杂病则病位比较明确,有脏腑经络可寻,传变亦按五脏的生克乘侮进行,所以,用五脏辨证。

但以五脏论杂病,至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本书专论这个问题,包括五脏传变规律、五脏治疗大法、五脏通治要则等内容。

一、五脏传变规律五脏的传变主要是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来的,这一传变规律早在《内经》中就有深刻的论述。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至真要大论》说:“有胜有复,无胜则否。

”《脏器法时论》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这就是说,要了解病变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掌握五行胜否的规律,才能执简驭繁地辨别五脏之间的病气传变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小肠主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课件
2021/11/14
肾(膀胱)
尿
24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2021/11/14
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
25
3、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 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2021/11/14
44
2、喜燥恶湿 生理:
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病理:
湿邪容易困遏脾气。
治疗: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2021/11/14
45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
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气健运 →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 脾气虚 →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2021/11/14
11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 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 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2021/11/14
12
治疗方面
治法
清宫汤、清 营汤、安宫 牛黄丸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 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 瘀、祛痰开窍
清心开窍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生理:
脾之运化旺于长夏。
病理:
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
治疗:
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 品。
2021/11/14
51
四、肾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肾的生理特性 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先后天之精, 都藏于肾。
肾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它脏腑的精气而储 藏起来,五脏的精气充旺,肾精的生成、储 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
其充在骨
肾精充盈濡养于骨骼,肾精充足则骨骼强筋, 反之如果是肾虚,肾精不足,则容易出现骨 质疏松,骨萎等。
肝之理论
THE THEORY OF KINDEY
肝之理论
渊源
目录
CONTENTS
01、心 02、肺 03、肾 04、肝 05、脾
五脏理论
FIVE ZANG-ORGANS THEORY
心之理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 太阳,通于夏气”
生之本
1)有神,主载精神意识; 2)主血脉(心主血脉, 长头发,肾主须); 3)君火,阳气。
至阴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太阴是主运化的, 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所以它所主管的 阴液的量是最大的,所有的水谷精微、所有 的水液都要靠脾所来运化,所以它所主管的 阴液的量是最大的,因此《黄帝内经》把它 叫做三阴。
谢 谢
很好。
掩盖了魂的力量,魂的表现不明显。晚上魂归于肝,如果肝血不
足,就会做梦。所以治疗以养血调肝为主,比如酸枣仁,否则再加
重镇药,如龙骨和牡蛎。心是最高的,参与其他主神,其力量最大。
肝之理论
THE THEORY OF LIVER
肝主筋
1)抽搐,“风胜则动”; 2)前阴疾病。肝经循行于前阴,所以前阴疾病除考虑从 肾之外,肝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白带,可用龙胆泻肝汤加 大血藤;阳痿,老师曾用逍遥散加补骨脂;不孕不育,老 师用逍遥散加蜈蚣和香附(通络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女士按环后的出血; 3)失音证。叶天士等人从肺治,如金魄不鸣、金实不鸣。 甘作旺认为筋主振动。而肝主筋,那么声带息肉、肥厚、 结节可以从肝来治,疗效较好。 4)冠心病。筋脉与血脉相关,可以从肝来治。
心之理论
THE THEORY OF HEART
阳中之太阳
阳,指部位,心肺在上为阳。说明心的 阳气很盛,故为君火。
通于夏气
生理上,某脏与某季相通应,活动一致。 如夏天,心气振奋,故春夏养阳。病理, 某脏在某季好发某病。如心病在夏天最易 表现出来。
五脏理论
THE THEORY OF LUNG
肺之理论
魄)
孔颖达《左传》: “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 啼哭为声,此为魄之灵也。” 《类经》: “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 觉也。”
肺之理论
THE THEORY OF LUNG
魄的特点如下
1)与本能、感觉有关的低级反映; 2)先天就有,不需学习; 3)阴神,附气藏于肺中; 4)于痛、痒,手足运动有关。
仓廪之本
“仓廪”即粮食仓库。脾胃共主受纳 运化饮食水谷,化生精气,营养全身;胃 与大小肠、三焦、膀胱则能传化水谷和津 液,排出糟粕,共同构成饮食水谷津液贮 藏、生化之源,这些器官统称为仓廪之本。
其充在肌
肌肉的营养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得。 《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即脾 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如脾有病, 则肌肉痿缩不用。”《素问·太阴阳明论》: “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 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 阴,通于秋气”
肺之理论
THE THEORY OF LUNG
(QI)

1)呼吸之气; 2)一身之气。 若人有淤血,则需行血,还可宣肺, 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如杏仁、桔梗、 枇杷叶等。血脉淤阻,除了加行气药 外,还可考虑加入肺药,效果更佳。
(PO
肝之理论
THE THEORY OF LIVER
五脏理论
FIVE ZANG-ORGANS THEORY
脾之理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 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 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 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 土气”
脾之理论
THE THEORY OF SPLEEN
变幻游行之境也。”
劳困倦。现代根据这一条,来
据此,提出魂的特点:
治疗亚健康,常用逍遥散加人
1)是与意识、思维和认识等有关的反映;
参与黄芪。
2)渐知,后天逐渐形成
通常用: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黄芪、当归头,
3)阳神,附血,藏于肝;
为基本方,灵活加药,治疗人体气血不足之证,效果
4)表现:人静在血归于肝,动则供养诸筋。白天心主神明,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 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 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 阳,通于春气”
肝之理论
THE THEORY OF LIVER
罢极之本 1
2

孔颖达认为“精神性识,渐有所知,
即困倦到了极点。
谓之魂。”
肝主筋,肝血(气)不足,经
张景岳认为“魂之为言,如梦恍惚,
脉得不到濡养,人体就感觉疲
肺之理论
THE THEORY OF LUNG
肺于皮的关系
在单细胞生物、蚯蚓、青蛙、狗等的动物身上, 皮毛是可以呼吸的。人身上有18g硅,只分布在肺与 皮毛上。这些似乎在说明中医的一些理论。 根据这个提出了肺主皮毛的意义: 1)为外感病的发病、传病及症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治疗思路。临床上见肺病可治 皮,皮肤病了可以治肺。 3)用药。阿胶补肺阴,动物的皮,如地龙、刺猬皮, 可以治疗肺病。植物皮、果实皮,都可以治疗肺病。 4)呼吸补泻。
五脏理论
FIVE ZANG-ORGANS THEORY
肾之理论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为阴中之少阴(太阴),通于冬气”
其华在发
体内肾气的外部表现可从毛发上显露出来, 青壮年肾气充盛的人,头发茂密光泽,年老 体弱,肾气虚弱的人,往往毛发容易枯搞脱 落。
肾之理论
THE THEORY OF KINDEY
心之理论
THE THEORY OF HEART

1)万事万物运动的内在动力; 2)生命力; 3)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
1)主管思维。《管子》“心之官在思。” 2)记忆。要发展将来,必须要有过去、现 在的存在。记忆藏于心神。如归脾汤。 3)意志,是人自觉规定,克服困难的力量; 4)情感,喜怒忧思悲恐惊; 5)感知。
Five Zang-organs Theory in Huangdi Neijing




用》

中内
证帝


的 应
在 临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但 因其深奥难懂,一般人难以得其精 髓。它所强调的“形神兼养、形神 同治”等长期被世人所忽略。
“nourishing and treating the body and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Huangdi Neij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