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观与历史进步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观与历史进步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9d47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d.png)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观与历史进步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步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观点。
人类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人类的活动和劳动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进步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观点,指出了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社会进步是不可逆转的。
人类发展观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历史的理解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观,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核心因素。
人类通过劳动和创造性的实践,不断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劳动不仅仅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更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
通过劳动,人类对社会和自身进行认识,并逐渐改变和提高社会的生产力。
在人类发展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历史进步论。
历史进步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都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必然结果。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基于前一种形态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而发展起来。
历史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当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形态的变革也将出现。
历史进步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和不平等将会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而社会主义的胜利将是历史的最终结局。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的解放,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全民的自由平等,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将消除人类的社会矛盾,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阶级,具有彻底改造社会的历史任务。
无产阶级革命意味着社会风暴的爆发,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观与历史进步论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马克思历史进步观的实质
![马克思历史进步观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fe557565b52acfc789ebc9fd.png)
马克思历史进步观的实质摘要: 西方某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进步观念与线性进步观念相混淆,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依赖于单线性的历史进步观。
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现实的人”的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的理论,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模式辩证的统一起来,描述出人类历史复杂的进步过程,从总体上否定了线性历史进步观所指认的历史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单线性的、同质性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线性进步观;马克思进步观;超越西方某些马克思主义批判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严肃和最经常的批判之一是马克思赞成直线式的进步观念。
根据这样一种历史理论,人类社会注定要经过一条单一的、不可变更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从原始社会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与此同时,在对历史发展的这一线性描述中,一个潜在的终极目的便被偷运进来,即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
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单线进步观为理论基础的,如果没有单线发展的历史进步观,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他们认为,鉴于单线进步观在解释“世界历史”进程所展示出的各种模式时的“无力”,足以证明马克思关于历史进步观念的错误,据此可以推论出: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原理同样是错误的。
令人惊讶的是,不仅马克思主义批判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单线进步观的严重依赖,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也确信:如果放弃“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普遍模式顶点”这一历史进步观念, 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会遭到削弱。
确实,各种马克思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曾经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与启蒙运动历史进步观念相联系的历史观,进步和发展是它的基本范畴,它的首要功能就是指导无产阶级朝向共产主义的方向而斗争。
根据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需要一种根植于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普遍模式的历史线性进步观作为其理论的基础和解释框架。
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66b54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6.png)
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6、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7、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8、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9、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12、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13、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15、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C.金融风险加大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二、多项选择题16、生产力是人们(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实际能力B.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C.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D.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17、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18、割裂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A.宿命论B.唯意志论C.庸俗进化论D.唯心史观19、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B.为商品输出开路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2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辨析题2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马克思主义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https://img.taocdn.com/s3/m/c7c26c0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1.png)
马克思主义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武器,它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论,同时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强调了历史的辩证法、阶级斗争以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核心观点,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旧到新、由低到高的辩证过程。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封闭和停滞状态,经济发展滞后,社会进步受到了限制。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辩证分析,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而改革开放又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存在巨大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改革开放的推进必然会引起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斗争的深入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策略,使得改革开放能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取得较好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改革来自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制度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受到了限制。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强调,提醒我们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人民作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改革热情,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2022年北京建筑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北京建筑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cef56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9.png)
2022年北京建筑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2、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6、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C.原始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7、“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B.实现共产主义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9、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1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C.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二、多项选择题1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D.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17、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立法司法职能B.对内职能C.对外职能D.行政职能18、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是因为()A..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B.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C.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D.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19、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20、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 ?欧文D.托马斯 ?莫尔三、辨析题21、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
2022年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6882c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2.png)
2022年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3、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原则C.实行按需分配原则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6、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12、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4、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1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二、多项选择题1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17、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A.长期的历史过程B.隐蔽的历史过程C.曲折的历史过程D.复杂的历史过程18、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20、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B.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社会劳动的产物三、辨析题2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开放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开放观](https://img.taocdn.com/s3/m/2aa4b31bcc7931b765ce15e2.png)
彭 燕林
( 中共广 东省委 党校 , 东 广 州 5 5 ) 广 1 0 3 0
【 摘
要】社会 改革和社会 开放 , 是人 类社会特 别是现代社会发展 演进的客观 过程 和客 观规律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
系 中, 马克 思 的社 会 开放 观 是 非 常 重要 的 不容 忽 视 的 内容 。 马克 思 的社 会 开 放 观 是 一 种 交往 观 、 史观 、 革 观 和 人 类 解 放 观 , 历 改 给
我们 "下的改革开放带来一 些新 的启示。 3 -
【 键 词】 马克 思 ; 会 发 展 ; 会 开 放 观 ; 类 解 放 ; 示 关 社 社 人 启
社会改革和社会 开放 , 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演 术 等 , 需 要 重 复 前人 的 活 动 , 至 重 新 开 始 争 夺 必 需 品 的斗 不 甚
部落制度 向国家的过渡 、 地方局限性 向形态》 德 中对“ 交往 ” 行 了较 进
会 的 解体 和 中世 纪 民族 国家 的形 成 , 会 交 往 从 原 始 部 落 状 态 为 深 入 的 研 究 。通 常 , 往 是 一 种 主 客体 关 系 , 马克 思所 关 注 社 交 但
基础 。
的 , 验 上 普遍 的个 人 所 代 替 。’ 界 历 史 随着 人 类 的普 遍 交往 经 , 世
以马 克 思 的 社 会 开 放 理 论 来 看社 会演 进 过 程 , 类 社 会 演 范 围 扩 大 , 由低 级 向高 级 发 展 ,各 个 相 互 影 响 的活 动 范 围在 人 而 “ 进 的历 史 进 程 , 从 封 闭 到开 放 再 走 向全 方 位 的 大 开 放 的历 史 这个发展 过程 中愈来愈扩大, 民族的原始 闭关 自守状态则 由 是 各
主题10 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主观题专练50题)(原卷版)
![主题10 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主观题专练50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cc0bd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9.png)
主题10 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非选择题专练50题一、材料分析题1.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论断,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材料二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分别概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
分析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的科学论断。
(2)指出材料二中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
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评析“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
(3)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历史特征。
2.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
对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的认识
![对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b96bf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0.png)
对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的认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前者揭示了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卡尔·马克思,这位19世纪的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革命性的理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这一理论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结构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唯心史观,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的重要工具,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剖析。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生产的价值中的一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即剥削和压迫。
剩余价值理论使我们深入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根本问题。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和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依据,激发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不仅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这两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
![马克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89c36b0b1c59eef8c7b4a9.png)
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
正确。
同历史上力图把自已的观点和学说说成是最终的、最后的封闭体系的形而上学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看成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注视现实、面对实际.关心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它从不自认为是终极真理,而是强调创造性,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首先要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条件,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斗争,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后创立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再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它的一些个别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需要修正,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揭示的道理,决不能因此而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正确。
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是“理论拼盘”。
2013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试题及答案(最新、最全)
![2013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试题及答案(最新、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c1b98d6bddccda38376bafa3.png)
2013年入党积极分子测试题及答案(最新、最全)1.党的纪律具有严格性、权威性、平等性、自觉性等特征。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足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利益,困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阶级组织。
6.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 年,至今已经有 92 年的历史。
概括地讲,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由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三个层次构成。
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基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9.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1.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2.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13.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14.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给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15.“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9fb1a7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4.png)
2023.5作者简介:刘鸿畅(1997—),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基础刘鸿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及拓展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共生,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捍卫民族精神独立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深刻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D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5-0026-0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2]。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现代化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影响着一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与演进,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创新、转化与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内在义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3]传统文化是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实体与文化意识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一切前现代性的集中呈现。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b5fa75360cba1aa911da60.png)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进程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进程观](https://img.taocdn.com/s3/m/34afb1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e.png)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进程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社会科学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人物,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提出了独特的社会历史进程观。
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社会的进步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和决定的。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观的讨论,来探究其核心观点及其在现实世界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观的核心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1.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观的基础。
它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历史的演进解释为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1.2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和变革是辩证发展的。
辩证法认为,社会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而推动的。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斗争和解决矛盾则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
1.3 阶级斗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各个社会形态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的推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进逐渐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观的应用2.1 社会历史进程观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反面,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实现阶级和国家的消亡。
2.2 社会历史进程观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进程观对社会的理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普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它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https://img.taocdn.com/s3/m/75b14c62561252d380eb6e64.png)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t 杨寿堪摘 要: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要求。
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面向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在时间意义上表现为面向未来,它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力量。
在内在实质上表现为不断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使其永葆青春的活力,其关键在于解放思想,面向社会与现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开放性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创新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3)05-004-04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本质决定的,它必然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不断创新;反对封闭主义、保守主义和教条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成为常青之树,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从空间维度而言,表现为面向世界。
反对那种限制在自己狭小天地里,无视外面广阔世界的狭隘的封闭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在封闭中形成的宗派学说,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大道,是吸收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列宁说得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0[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表现形式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
0[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是如此,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理论亦是如此。
以5实践论6、5矛盾论6为代表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吸收和概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5a4c677ef242336c1eb95e74.png)
史概念与意蕴,弄清二者在通俗性与严格性、时代 流行性与独创性上的区别。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也有助
于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一、广义与狭义:研究对象之分或者叙述方式
之别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均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作 出过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这只是后人的理解和说 明。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时动情地谈及了马克思 一生的“两个发现”,即后来广为人知的唯物史观 与剩余价值学说。②恩格斯作为第二提琴手,在使 历史唯物主义变得通俗易懂和广为流传方面功不 可没,但他对马克思青年时代就已指出的、并在政 治经济学研究中着力证明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
物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对所有唯心主义
2013年第11期
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批判;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则是
通过认识论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颠倒着的、 物化外观,从而恢复人的实践的主体性、实现人的 自由解放。④张一兵教授是国内最早明确采用广 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提法的学 者。他指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客体向度的、在 历史发展中始终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作用的客观 的物质生产过程,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着人们无法 选择、无法改变、客观的历史基础;狭义历史唯物 主义则是主体向度的、需要认识的主体批判地揭 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迷雾和假相的辩证的历史的 唯物主义。人类社会不存在一个一般的、永恒的 社会生产,还原论意义上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只有 用历史的、批判的方法才能重构历史认识论意义 上的历史。⑨几乎与张一兵教授同时,俞吾金教授 也提出广义与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但明显 对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如果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社会历史领域 的观念的“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就不可能 理解马克思划时代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和意义, 马克思哲学是对应于广义的社会或社会生活(即 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整体世界)的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本文认为,广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二分 法,与其说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广义与狭义之分而 造成的,不如说实际上反映的是马克思在创立与 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两种叙述方法。换言 之,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通俗或大众化的 理论叙述方法,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一种 严格的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叙述方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 须与研究方法不同”④,他因此还自我提醒同时也 警告别人:“叙述的辩证形式只有明了自己的界 限时才是正确的”⑥。而当我们面对马克思本人 的哲学时,实际上也存在着马克思表面的叙述形 式以及他其实想表述的真实思想之间的重要区 别,这就使得他的思想不是现成可用而是需要回 溯性与重建性的双重阅读研究过程。 他出于要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的考虑,常常要 采用19世纪流行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语言风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进步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进步观](https://img.taocdn.com/s3/m/14651b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6.png)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进步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囊括了关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类历史的观点和理念。
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进步的观点尤为重要。
人类历史进步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原因和途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进步观进行论述,以显示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进步既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又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的不断追求。
人类历史进步观认为,这种进步是由历史中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引发的。
通过这些矛盾和斗争,旧的社会形态被推翻,新的社会形态被确立,人类社会得以向前发展。
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发展简化为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种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包括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封建主与农民的斗争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些斗争推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进步观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包含着自己的矛盾和局限性。
这些矛盾和局限性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崩溃和革命。
例如,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主义制度与农民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和封建制度的崩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通过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社会不断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进步观反映了对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该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
同时,人类历史进步观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
通过推动和参与社会变革,我们可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实际应用中,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进步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指导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革命和革命后的建设阶段,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精选-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范文
![精选-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a85132cc1755270722088b.png)
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摘要题】法国学者米歇尔·勒维在美国《社会主义和民主》杂志第14卷第1期(2000年春—夏季号)上发表文章《马克思的进步辩证法:封闭的或是开放的》,认为马克思有两种历史进步观,一种是目的论的、先定的和封闭的,一种是非目的论的、未定的和开放的。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正文】一、马克思的两种不同历史进步观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是19世纪历史进步观的俘虏。
这一指责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的进步观是辩证的,它既考虑到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消极方面,也完全有别于那种认为现代文明会导致社会生活逐渐且必然改善的观点。
然而,马克思的这一辩证法是不完备的,而且也没有免于目的论因素。
实际上,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辩证法中,存在着两种不同进步观的张力。
第一种进步观是黑格尔主义的、目的论的和封闭的。
它表现了一种欧洲中心论的世界观。
这种进步观认为,历史具有终极的、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目标,“历史事件”都是历史进步螺旋式上升中的某一时刻;而“理性的狡计”则能解释通向自由王国的不断运动中的每一事件(哪怕是最可怕的事件)。
在1853年另一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里,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在印度,“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尽管“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资产阶级和工业却“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同上,第772页),这个新世界就是社会主义。
这篇文章的著名结论充分表现了第一种进步观的宏大和局限:“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同上,第773页)马克思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进步的矛盾性质。
他从未忽视资本主义的邪恶面,但他同样坚信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对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也就是说是有益的),因为它为“伟大的社会革命”准备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飞跃](https://img.taocdn.com/s3/m/bedf2ec8a1c7aa00b52acbad.png)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从一大到十六大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通过第一次飞跃,克服了死守马列本本的教条主义错误,较系统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及其精髓——“实事求是”;通过第二次飞跃,我党再次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创立了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创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时俱进”。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是我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回顾我党历史,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如果说七大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顺利完成的里程碑,那么,十六大则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基本完成的标志。
十六大报告是我党崭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
一、第一次飞跃:从背诵马恩列斯书本知识、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苏共经验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掌握。
深入把握其精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指出:“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了、丰富得多了。
”这是毛泽东对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深刻反思。
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之前,一直是肤浅的、贫乏的。
首先,局限于从马恩列斯的著作中、从书本上去把握马列主义学说的具体结论,因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教条主义倾向。
建党时期和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我党的纲领、方针、政策,大都是从马恩列斯的本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共的经验出发制定的,严重脱离中国实际。
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只要从书本上学来就可直接照搬照抄的绝对真理,很少有人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还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实事求是。
也就是说,这时我党还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灵魂和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题】法国学者米歇尔·勒维在美国《社会主义和民主》杂志第14卷第1期(2000年春—夏季号)上发表文章《马克思的进步辩证法:封闭的或是开放的》,认为马克思有两种历史进步观,一种是目的论的、先定的和封闭的,一种是非目的论的、未定的和开放的。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正文】一、马克思的两种不同历史进步观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是19世纪历史进步观的俘虏。
这一指责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的进步观是辩证的,它既考虑到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消极方面,也完全有别于那种认为现代文明会导致社会生活逐渐且必然改善的观点。
然而,马克思的这一辩证法是不完备的,而且也没有免于目的论因素。
实际上,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辩证法中,存在着两种不同进步观的张力。
第一种进步观是黑格尔主义的、目的论的和封闭的。
它表现了一种欧洲中心论的世界观。
这种进步观认为,历史具有终极的、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目标,“历史事件”都是历史进步螺旋式上升中的某一时刻;而“理性的狡计”则能解释通向自由王国的不断运动中的每一事件(哪怕是最可怕的事件)。
这种封闭的辩证法可以在马克思的若干著作中找到。
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似乎把源于欧洲都市的生产力发展与历史进步等同起来,因为生产力发展必然导向社会主义。
人们只要想一想他1853年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就明白了。
与殖民主义的辩护士不同,马克思毫不掩盖西方统治下的恐怖景象:“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61页)西方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带来进步,而且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结“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构,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但在文章末尾的分析里,马克思指出,它在将资本主义生产力引入印度并在停滞的亚洲激发真正的革命上“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同上,第766页)。
在1853年另一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里,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在印度,“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尽管“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资产阶级和工业却“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同上,第772页),这个新世界就是社会主义。
这篇文章的著名结论充分表现了第一种进步观的宏大和局限:“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同上,第773页)马克思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进步的矛盾性质。
他从未忽视资本主义的邪恶面,但他同样坚信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对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也就是说是有益的),因为它为“伟大的社会革命”准备了道路。
这种目的论的、欧洲中心论的论证,无疑为第二国际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教条提供了基础。
这种决定论的社会主义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增长)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这也使得某些具有马克思主义外观的理论将殖民和帝国主义扩张辩解成“进步的”成为可能。
最后,它还能为斯大林主义的生产力论(StalinistProductivism)利用。
该理论将“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工人对经济的民主控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
尽管这种“进步主义的”、决定论的和经济主义的方法可以在马克思的若干著作中找到基础,但是人们也能够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另一种“进步辩证法”,这种进步辩证法是批判的、非目的论的,而且本质上是开放的。
它认为历史同时既是进步又是灾难,既不会偏袒这一方也不会偏袒那一方,因为历史进程的结果不是先定的。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对《共产党宣言》的评论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方法:“马克思强烈要求我们去做不可能的事,就是说,同时积极地和消极地思考资本主义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个思想中既理解资本主义明显的有害特性,又理解资本主义不同寻常的具有解放作用的活力,而同时两个判断的力度都不减轻。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思想作这样的理解: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既是最好的事物,又是最坏的事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某些段落就表现了这样的进步辩证法。
比如,马克思评论说“每一个经济进步同时是一个社会灾难”;又如,当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既侵害了人类,又破坏了自然界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
……此外,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552-553页)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性变体的框架里,与线性进步观相反,现代资产阶级文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被看作既是进步又是倒退。
“原始共产主义”时人类某些品质被建立在私有制和国家基础之上的文明摧毁了,而现代共产主义将恢复它们,这是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一个主题。
马克思晚年有关俄国的著作是这种非线性“进步辩证法”的又一重要文献,而且已远远走出了欧洲中心论传统。
马克思1877年在他对米海洛夫斯基的著名答复中,批评了那种“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做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41-342页)。
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一封信的草稿中,马克思谈到了俄国可能免于资本主义痛苦的问题,认为俄国传统的农村公社能够由于俄国的革命而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同上,第767、770页)。
这与1853年有关印度的著作中进化论和决定论的论证相比,已经走得很远了。
在这个草稿中,马克思回到英国殖民问题:“至于东印度,除亨利·梅恩爵士之类的人以外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对土地公有制的压制是一种英国式的野蛮行径,这种行径没有使土著人民前进,而是使他们倒退。
”(作者在这里注释说,这段话是从1881年3月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回信草稿的一个法文版本翻译过来的,这个版本是作为1976年巴黎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附录出现的,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本中没有这段话。
——编写者注)这一判断与他1853年的判断并不十分一致,那里重点强调殖民体系给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进步方面。
这里的关键是历史进步的开放性问题。
在开放性的历史进步里,历史进程的结果并非由不可逆转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向度预先决定的。
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我们无法定义资本主义进步的最终性质: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坏的”还是“最好的”;是大灾难的前奏还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前奏。
换句话说,应当将历史发展看作这样的进程:历史进程“充满了曲折和歧路,充满了分叉和交汇”。
马克思并不总以惟一方式对待历史进步问题。
例如,在《资本论》中,他给出这样的表述:“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之否定。
”类似的表述出现在不同时期的著作里。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写道: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时他们也清楚地表明:于尽。
”如果将这一观点应用到今天的阶级斗争上,那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惟一的可能性:历史是开放的,历史结局并不由“生产方式的固有规律”预先决定。
丹尼尔·本萨义德(DanielBensaid)在评论这类文本时正确地认为,人们可以在马克思那里发现“自然科学模式(自然进程不可抗拒)影响和开放的历史辩证逻辑之间未解决的矛盾”。
二、后人对马克思进步观的发展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第一种进步理论,即决定论的和经济主义的进步理论,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即使如此,人们仍能发现,马克思主义中的“异端”流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所暗示的“开放辩证法”。
罗莎·卢森堡是第一个从《宣言》所提供的一般假说中直接推导出当代结论的人。
她提出了“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野蛮状态”的著名口号,认为历史进程中事件的偶然性因素是不可约简的,从而与一切决定论性质的目的论绝交——这就使一种最终承认“主观”因素的历史理论成为可能。
被压迫者的意识,他们的革命组织,他们的政治主动性,不再如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自封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所说的那样:只对历史进程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历史进程的结果已经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预先决定了。
列宁和托洛茨基没有完全摆脱第二国际“进步论”和生产力论的深厚传统,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们发展了批判的辩证的进步观。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没有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视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仁慈进程,相反,他认为这加强了其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最野蛮的统治,是更加血腥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
列宁已不把这个进程当作历史进步“不自觉的工具”。
而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巨大贡献则是否定了欧洲中心论,割断了生产力水平与革命时机成熟与否之间的机械关联,明确提出了社会革命运动非但不是直线前进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包容的程度—社会革命,而是相反:社会革命运动倾向于在处于边缘的不太发达和现代程度不高的国家开始。
对进步观所作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瓦尔特·本雅明的著作。
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中,已完全清除了进步观念。
对他来说,革命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当然不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相反,他认为革命是灾难性“进步”的中断。
用他的话来说,革命就像在炸弹(象征无法控制的技术)爆炸并葬送人类文明之前砍断导火索。
这就解释了本雅明的“革命悲观主义”以及他为什么在1929年号召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悲观主义组织”。
他认为,人们可以“只是无限地信任化学工业公司和空军”。
本雅明承认科学技术有发展的积极方面,他没有否认现代技术的潜在解放作用,但他专注于技术影响自然的能力。
未来的无阶级社会将不仅需要终结人剥削人,而且还要用新的劳动组织代替今天技术的破坏性形式,终结人对自然的支配。
本雅明拒绝承认历史进步的观念,不管是“文明”意义上的或是“生产力”意义上的。
他提出应当从历史受害者的角度,从遭受征服者的胜利战车碾压的阶级和民族的角度看待问题。
从这一观点出发,进步对本雅明来说是邪恶的风暴,它将人类清扫出原来的天堂,使历史成为“一连串毁灭堆积起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