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后现代主义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具有的一系列特征:

首先,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同自然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其次,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信码化或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信码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权力;相反,权力越大,经费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可能获取和垄断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

第三,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

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是,“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后现代人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后现代文化产品显示出“一看就懂”,“一看就照着做”的特征。因此,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

第五,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而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后现代人推崇中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生活哲学,这就是一种能屈能伸、从容不迫、静中有动、随机应变、引而不发、后发制人、具有阴柔特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第六,消费日益占主导地位。

1

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形态,其理论特征也有所不同。但学术界认为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内涵:

1、反基础主义。所谓基础主义就是认为世界、事物有一个“始基”,这个

“始基”就是世界万物的终极基础,万事万物皆源于此,有复归于此,并且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形而上学。他们认为现代哲学反对前现代是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人”取代了“上帝”,模式的选项发生了变化,但模式本身没有改变。因此要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摧毁和解构那种先寻求某个“第一原理”,而后由这个第一原理推出一切、阐释一切的做法。

2、反主客二元论,消解主体性。所谓主客二元论就是指把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以及人与世界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观点。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

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主张消解主体,结束主体中心和人类

中心。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主体作为万物之灵和衡量万物的尺度导致了人本身的生

存危机,如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并未使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张扬,而是感受到非主体化趋势,并感受到来自客体的威胁和压迫,如,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人们在喧闹中穿梭,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火柴盒”里生活,再巨大的物欲中被动旋转,人们在失去了自主性的同时,还忍受着内外的压力而焦虑、苦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消除主客二分,消除主体中心。

所以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是现代社会里根本就不存在的假象,主体有如在沙滩上写下的字迹,是可以抹去的。因此世界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物与无的关系。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其含义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特性。在马尔库塞那里,“单向度”一词既用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也用来分析现代人。其中心含义是,工具理性、技术控制的发展,使发达工业社会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甚至生活等方面,都只剩下一个向度,即肯定与维护的一个单向度。而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也被现代社会所标准化、范式化了,丧失了批判与否定的能力,在“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中,成为维护这个社会的工具和奴隶。

3、反总体性和同一性。所谓总体性把世界理解为使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归为同一性,吞噬个体性,只承认统一化、总体化、极权化的理论模式。后现代主义高扬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和多元性,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去超越统一现代哲学。同时后现代哲学抛弃了总体性的观念,使自己陷于某一社会的片断,强调社会领域分化的多元性而不是寻求社会的开端与终结,更不是寻求整个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如德里达所谓的“分延”(区分和延迟),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结尾主张要“捍卫异质性”。利奥塔指出,“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

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岐见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

4、反对中心,寻求差异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摧毁了本质、本体、本源,击碎了整体性、统一性与确定性,那么“中心性”就不复存在了。因为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非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主要和从属、本质和现象、内在与外在的区别等等,这样也就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在决定外在、中心决定非中心,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力图从外到内,从非中心到中心。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现代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性的社会,到处弥漫的是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寻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模糊性、间断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分解、解构、费神化、零散化等等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用“多元性”反对“统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取代“确定性”,用“破碎性”、“边缘性”取消“中心性”,用“情感和冲动”反对“理性”等。不承认权威和主宰的存在,不承认具有高于其他话语、具有特权、可作评判作用的“元话语”(中心话语)的存在;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打破哲学中的等级体系。如德里达等致力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的解构,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二元对话。因此,学者们又明确指出,后现代不是一种“主义”。

5、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以往的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人与外在对象的相符合,是人与对象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使主体和客体的二分状况。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和符合论,是一种“镜喻式”的反映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事物并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基础等待人们去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和把握。相反事物的意义和本质只是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和解释行为中。后现代主义以实用主义式的真理观以及主观主义的真理观代替符合论的真理观。

知识是一种商品。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逐渐趋向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模式。知识不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