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为探讨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文章采用阅读大量文献的方法,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简单的分析。对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各级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取合理对策,避免走入误区。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增长关系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th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DongL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For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China's urbth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extensive reading of documents and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make a simple analysi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ducive to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ake reasonable respons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so to avoid into the erroneous zon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relation

1.城市化

1.1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一词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对城市化内涵的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通常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从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认为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市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社会学家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的对象,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转化;人口学家研究城市化,主要是观察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变化情况,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分布及其变动等,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后果;人类学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向城市生活方式[1]。

综上所述,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

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2]。

1.2城市化曲线

西方学者将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S形(S-curve),属于平缓增长过程;其二,姑且称之为J形曲线,属于梯度陡峭的增长过程。S 形曲线奇对称,J形曲线不对称。前者主要用于模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代表性国家是中欧的瑞士;后者主要用于模拟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后者的代表性国家则是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3]。在西方学者看来,S形曲线的动力学根源是城乡人口迁移,即迁移主导型城市化;J形曲线的动力学根源在于城乡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双重作用—凡是人口增长率很高的落后国家,城市化过程表现为陡峭增长型[4]。

2.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众多文献显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是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的经典问题,钱纳里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实证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模式,国内的学者较早也提出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对数回归模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的高度相关性,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遵从这一规律[5]。

在实证研究方面,绝大多数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认为城市化有利于经济增长。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检验结果却不太一致。很多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例如,城市化不但能促进经济增长还能消除贫困;有些国家,城市化速度过快会给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损失,但城市化本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城市化不仅没有带来经济增长,反而使其陷入棘手的城市危机之中等等[6]。

我国一些学者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要明显强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经济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产生了强烈的进入城市愿望;经济增长引起了产业结构变动,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向城市聚集;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城乡收入水平、受教育机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巨大差距,使城市对农民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然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引

起城市化水平提高。二、我国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1978年后的快速上升带有一定的自身恢复性特征。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城市的扩散效应和辐射能力不强,创新溢出效应不能很好发挥,同时市场分割也使城市化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反向推动效应还不够强劲[7]。

3. 城市化发展的其它因素

学术界对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及中国的健康城市化之路等问题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已经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但是,城市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经济增长的路径极为多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程度明显会不同一。那么,单纯以经济增长水平、即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来测度城市化发展,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用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本身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一,GDP并不等于民生福祉,它只是一个经济指标,也只能反映生产的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等,并不能用来反映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生活质量等社会问题及价值判断问题。其二,GDP 的核算遵从“国土原则”,实行辖区核算,其核算结果的一个很大弊端就在于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某一地区的实际富裕程度[8]。

有研究表明,在给定的经济增长水平下,城市化发展程度还受制于若干社会性影响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之外,各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城镇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城乡二元结构性差异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等,对地区城市化发展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4. 结语

尽管在现阶段或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化仍然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机制并未建立起来。因此,为发挥城市化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不能简单地推动人口向城市集聚,而应该注重:第一,消除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使那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真正成为城市的市民,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第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低价工业化—高价城市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以保证农村居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