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农民工面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农民工面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农民工面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成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农民工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其中之一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劳动力市场失衡的现状农民工作为外来劳动力,本质上是农村转型过程中的产物。

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明显的失衡现象。

首先,农民工的技能结构不匹配。

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农民工对于新兴行业的技能要求掌握不足,导致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缺乏相关的技能培训机构,使得农民工难以获得必要的技能提升。

其次,农民工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往往较低,因为他们在城市中多从事一些琐碎的劳动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然而,由于其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和高级工种技能,农民工很难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

另外,农民工面临着就业歧视和安全隐患。

在城市就业市场上,农民工常常遭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他们往往面临着低收入、长时间工作、无社会保险等问题。

同时,在一些行业中,农民工还存在很高的工伤和职业病发生率,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非常恶劣。

二、农民工面临劳动力市场失衡原因的分析1. 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农村地区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民工的技能结构不匹配、不适应市场需求。

2. 城市户籍限制:城市户籍限制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难度,限制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剩余劳动力。

3. 就业歧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就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4. 政策导向不明确: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更多放在企业引进和招商上,忽视了农民工的技能提升和就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面临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对策1.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 放宽城市户籍限制:取消或放宽城市户籍限制,给予农民工和其家庭在城市中公平的居住和就业权利。

劳动力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劳动力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劳动力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较为稳定,然而,仍存在一些失灵问题,如工资水平不公、职业病、失业结构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就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和卖方承担不同的信息成本,市场信息的不充分性导致市场交易失灵。

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在雇用新员工时,无法真实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往往需要通过招聘中介和人事测评的方式获得一定的信息来减少雇用风险。

同时,个人也难以知晓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环境和待遇,因此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机制创新不足我国现行的劳动力市场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和人才流动,但仍面临着机制创新不足的问题。

比如,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目前的公共就业机构主要提供岗位信息发布和求职者介绍服务,但很少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

这种机制不完善,使得求职和雇用过程变得缓慢和效率低下。

3.技能人才短缺我国招工难、用工荒的情况屡见不鲜。

人们一边呼吁企业给员工增加薪酬和福利,另一方面也抱怨就业难。

这种矛盾常常是由于人才结构失衡导致的。

国内大多数企业缺少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提供高薪聘用,导致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也使得很多企业只能通过外包和招聘零工来缓解用人需求。

二、如何应对劳动力市场失灵问题1.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将是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优化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从国家的政策上大力扶持和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院校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和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变革就业机制,增强市场化的效率。

同时,各大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应该给予关注和扶持。

2.把握技能人才的培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应成为我们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一环。

微观经济学中提出的“教育附加值”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在招聘和用人方面更好地筛选人才。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与对策研究概述: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出现失衡状态的情况。

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变得越来越突出,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建议。

引言: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技术进步的飞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对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愈发明显。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

原因分析:1.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经济的兴起,传统产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

这导致一些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和技术驱动型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增加。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

2. 教育与培训不适应需求:教育系统的滞后使得大量毕业生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未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导致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

此外,职业培训的短缺也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3. 劳动力流动性不足: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劳动力在地理上的流动性有限。

这导致一些地区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另一些地区则正好相反,从而造成了供需失衡的问题。

4.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导致供需失衡的原因之一。

劳动力市场参与者对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了解有限,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不对称,从而导致供需之间的匹配程度不足。

对策探讨:1. 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政府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优化教育体系,使其更加贴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同时,建立积极的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技能人才回国或对外国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加宽松的就业政策。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短缺,劳动力供需结构严重不匹配,缺乏专业技术工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成因,并提出对策。

一、成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市场供需失衡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城市市场的供给不得不面对短缺的情况。

当前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高技能人才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区,并在政策上对高科技产业、金融行业等优先支持。

这导致一些中低技能人才面临就业困难,而在城市发展中,专业技术工人的重要性被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失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因为先天的优势和接受较多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前往,但其他城市则面临着缺乏发展机会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此外,一些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口聚集度低,市场规模小,就业机会较少,更加明显地加剧了失衡。

3.就业结构问题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结构存在明显问题,造成市场出现失衡。

当前,我国经济缺乏创新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这些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较高,但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同时,机械、建筑、制造等行业还缺乏专业技术工人,从而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就业结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1.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突破口。

需要在教育体制的内部进行调整,建立更鲜明的职业导向。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赞助力度,开展更为实用和专业化的培训,使职业教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加强地区协调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需要统筹规划发展,避免一些地区经济落后、人才流失的趋势,避免集中发展带来的弊端。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94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达8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占人口总数68.8%,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达1750万人。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领域难以完全吸收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虽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 %速度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仍然超过社会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失业现象呈现增长趋势。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的就业政策;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政策,从表现看,中国己消灭失业,但许多机关、企业人浮于事、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实际上是以全体劳动者的不充分就业掩盖部分劳动者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就业逐渐市场化,隐性失业随之而来,当前失业有四种表现形式: 1.结构它是由于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失业。

2.隐性失业。

它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实行充分就业政策,在改革中暴露出来。

3.自愿由于劳动者主动工参与劳动市场形成的失业。

4.非自愿它是由于现行工资下,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形成的失业。

有关资料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3亿人, 加上城镇失业人口, 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 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

据专家估计, 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 3%左右。

二、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 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2. 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3.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是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就业问题的存在1.就业岗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国家部分、企业部分和农村部分。

但是这三个部分的就业岗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国企、大型企业、政府和城市,而农民工很难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2.就业流动性不足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就业流动性。

在我国,人们需要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取得工作许可证,这意味着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工作。

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就业选择和流动性,而且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3.职业教育不足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薄弱。

虽然我国有大量的职业教育机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财政投入、师资配备和专业设置,这些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

这也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二、应对就业问题的措施1.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缓解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快这一进程,包括建设农村电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企业等,从而让农民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

2.改善户籍制度政府可以减少普通居民和城市户口之间的区别,取消城市户口制度,从而让人们在就业问题上拥有更多的选择。

3.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政府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设施和师资,并加强与企业合作,这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应质量,促进技能型人才的涌现。

4.鼓励创业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创业的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人们提供更加友好的环境和更加便捷的创业机会。

这可以激发创业精神,同时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府可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加强对企业、用工单位的管理,对侵犯劳动者权益、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结论:我国的就业问题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是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加以应对。

我国普通劳动力短缺问题分析

我国普通劳动力短缺问题分析

我国普通劳动力短缺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需矛盾的状态。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普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我国普通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普通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1. 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年轻劳动力相对减少,从而造成了普通劳动力的短缺。

2. 教育水平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这使得传统的普通劳动力相对减少,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

3. 人口流动性增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

二、普通劳动力短缺的影响。

1. 生产效率下降。

普通劳动力短缺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生产效率低下。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2. 劳动力成本上升。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3. 社会稳定问题。

普通劳动力短缺导致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安定。

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应对普通劳动力短缺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普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

2. 推动教育结构调整。

政府应推动教育结构的调整,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普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3. 加强人口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强人口政策引导,鼓励生育,适度放宽二孩政策,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4. 优化就业环境。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优化就业环境,提高普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与应对对策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与应对对策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与应对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不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方面,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却缺乏稳定可靠的工作机会。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发展。

一、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结构性失衡1.1 高收入岗位数量有限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缺乏技能,不符合高薪岗位的招聘要求。

而在一线城市等发达地区,高薪岗位数量虽然增加了,但人才供需矛盾仍然严峻。

1.2 传统制造企业待遇普遍较低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岗位的待遇普遍偏低,甚至出现员工福利待遇降低、裁员等现象。

这部分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他们的技能较为普通,且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竞争力。

1.3 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就业难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较为单一,以务农为主,难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同时,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和专业技能,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的需求和适应度较低,特别是在熟悉语言和技能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解决结构性失衡的对策2.1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了解决高薪岗位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例如加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领域等重点产业的人才培养、鼓励留学生回国就业等。

2.2 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发展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和示范,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投身于新型产业,有助于解决传统制造企业待遇较低的困境。

2.3 加强农村就业创业支持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困境,可以加强创业支持政策,提高就业机会、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例如加强职业培训、鼓励发展农村电商等。

2.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有助于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状况。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5篇]》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5篇]》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5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寇瑞青我国劳动力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障碍。

本报告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旧体制转换中的劳动力市场(一)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加紧转变就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下岗与失业问题,xx年党中央确定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这就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这一就业方针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就业市场化,合理开发、配臵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在xx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1了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目标。

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主要是根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着重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的问题,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造必要条件。

因此,这种机制是从计划安臵为主导的就业机制向与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就业机制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是引导被旧体制束缚的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存量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座桥梁,体现了与经济体制转轨相适应的特点。

为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制定国有企业职工分流安臵政策,特别是妥善处理下岗职工以及改制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促进其进入市场自主就业,并实现“软着陆”。

(二)下岗与失业双轨运行与并轨鉴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滞后,失业保险基金难以承受大量职工失业所带来的冲击,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xx 年7月开始,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由此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下岗职工从企业进入社会劳动力大市场之间开辟一条缓冲地带,在失业保险承受失业压力之前,设臵一道新的保障线,并促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1.就业人口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就业人口也随之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已达14.9亿,其中就业人口超过7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2.劳动力结构调整随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位逐渐减少,高技能人才和知识经济人才需求急剧上升。

这也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竞争将更加激烈。

3.用工方式多样化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方式已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全职就业,还包括兼职、临时工和自由职业等多种形式。

用工方式的变革对于用工环节的管理和普及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问题分析1.供需不平衡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口增加,但是就业结构、就业速度和就业质量却不尽相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逐渐减少的传统产业就业结构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创新性崛起的新职业领域招聘条件较高,一些优势人才形成一定程度的稀缺资源。

2.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

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仍存在不足,培养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

工种标准带来的更大问题是,新技术和产业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一些人才不得不面对以往时代所需的职业能力的积累与现实市场需求的形成悬殊的问题。

3.用工环节的管理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多样化,但用工环节的管理草率。

虽然政府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法规,但一些企业对于劳动诉求反应滞后,甚至形同想象,并未真正实现给予劳动者尊重和保障其权益方面所说的目的。

浅谈我国劳动力现状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及对策

浅谈我国劳动力现状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及对策

浅谈我国劳动力现状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及对策我国的劳动力现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前,我国面临着老龄化、女性就业率低、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微观经济学层面有着深刻的解释。

本文将通过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劳动力现状,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老龄化进程加快,新生代劳动力数量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在微观经济学中,这一现象可以用人口学派理论中的“人均产出”概念来解释。

即在总体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减少会使人均产出降低,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老龄人口的福利保障,鼓励延迟退休或者兼顾养老和就业。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人口出生率的政策支持,如提供生育津贴,优化生育环境,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两个以上的孩子等。

二、女性就业率低,劳动力资源浪费虽然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女性妇女在就业方面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限制,其就业率之低甚至比发展中国家还低。

这种现象在微观经济学层面可以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的“劳动力浪费”概念来解释。

充分利用女性劳动力是提高我国劳动力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女性参与到全国各个领域的工作中。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加大公共服务项目改善妇女生产生活环境,消除歧视等。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职业指导缺乏与就业需求相比,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实习经验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不足。

这种现象在微观经济学层面可以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不平衡理论来解释。

因此,应该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包括提供相关培训技能,加强职业指导,完善实习制度等,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四、结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我国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创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都是缓解我国劳动力现状的有效途径。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强化对失业者的帮扶和扶持,保证全社会实现更为平等、公正、有序的就业环境。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在取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异常严峻的原因,最后从劳动力供给需求和经济结构方面给出解决方案。

标签: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就业解决方案一、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是对劳动力这种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组合。

其研究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供给、劳动力市场需求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状态。

1. 劳动力市场结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政府及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三高一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属于宏观经济领域范畴。

而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不可能像微观经济领域那样富于弹性,也不完全取决于厂商们的效率动机,有很强的刚性,不可能在一个短时期内得到根本转变。

这一特点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影响的长远性和深刻性。

2. 劳动力结构失衡是产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知识与技能之间不匹配。

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这种变动要求市场通过洗牌重新进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配置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技能老化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无法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而失业。

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究其实质,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即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相匹配。

3. 劳动力结构与社会总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Y=A·F (L, K)及新古典模型G=α(△K/K)+ β( △L/L)+ △A/A都说明了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劳动者的素质是直接影响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
(二) 劳动力市场分割尚未消除..........................................................................................................6 (三) 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6 (四) 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7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对策
4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
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 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 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 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 的重点之一。
四、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措施.............................................................................................8
(一)改善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状况...........................................................................................9 1. 降低劳动力参与率..................................................................................................................9 2.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9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劳动力市场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劳动力市场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最突出和广泛的一个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二、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问题1.就业压力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

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紊乱,导致许多人失业,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据统计,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走进城市就业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对就业者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人往往只能通过打散工和做小生意等方式来维持生计。

2.职业转型难度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劳动力岗位正在消失。

例如,一些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线的劳动力需求正在逐渐减少。

相反的,高科技和服务行业的需求正在增加。

然而,许多过去从事传统产业的工人很难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市场上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进而加剧了就业压力。

3.收入分配不公在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一些高技能和高薪的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很多其他领域的工作却存在着相对较低的薪酬水平。

这往往会导致一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难以满足其生活需求,也容易导致社会不公与不稳定。

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对策1.发展技能培训为了帮助传统工业工人,政府和企业应当致力于提高技能水平和消除技能差距。

特别是在技术更新周期愈加快速的情况下,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将能够帮助传统工业工人实现职业转型。

2.鼓励创业为了减轻市场对就业的需求,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和自主就业。

这将给一些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破解传统职业岗位的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3.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促进工作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具有长期意义的一项任务。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推进最低工资制度等方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收入水平分配不公的问题。

分析和解决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

分析和解决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

分析和解决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近年来,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逐渐凸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改善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的成因分析1.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逐渐减少,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形成,这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在就业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2.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科技的快速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传统的工种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和机器代替,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3.创业环境不完善:创业是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然而,一些地方在创业环境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扶持不力、融资渠道不畅等,这使得一些潜在的创业者在就业上遇到了困难。

4.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企业开始压缩用工规模,导致劳动力供给过剩,从而增加了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

二、解决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的对策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创新领域进行投资和开拓,以促进劳动力转岗和再就业。

2.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政府应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改善创业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提供更为便利的创业政策和融资渠道,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4.降低用工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以更好地促进用人单位的扩大招聘,增加就业机会。

三、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解决的前景展望通过以上对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将逐渐趋于稳定,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之,劳动力就业不稳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就业发展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转变。

本文将就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展开讨论。

1、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持续存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持续存在,依然是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劳动力涌入市场,市场竞争激烈。

同时,挑战来自于劳动力供给方对就业的高要求,因此市场就业空间更大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成为了热门领域。

与此同时,就业职位和岗位技能价值的不对等,也是制约人才引进和就业质量提高的瓶颈。

2、新就业模式的出现给就业带来新的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新的就业模式不断涌现。

比如,共享经济、自媒体、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的出现,为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些新兴产业培育出了一批新型就业群体,不断促进就业市场的活跃。

3、脱贫攻坚政策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政策的投入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扶贫产业发展、卫生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方式,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水平。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大幅提升。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了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产生利润、带来就业,尤其是一些热门领域的发展,如文化、旅游、互联网等领域,为大量就业人群提供了就业机遇。

对此,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加速推进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2、扩大开放促进就业扩大对外开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就业的重要途径。

我国应积极拓展经贸合作领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建立更加宽广的经贸合作渠道,完成更多贸易、投资、人员往来和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这将会大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就业。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中,结构性失业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结构性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并探讨其影响和解决方法。

一、结构性失业的定义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的能力、技能和相关岗位需求的不匹配,以致于没有劳动力供求匹配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求职者的技能和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需求不匹配,难以找到工作。

例如,某个地区有大量的工厂,但求职者没有相关的工厂技能,所以即使这些工厂缺少工人,求职者也无法就业。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原因如下:1. 技能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很多人所具备的技能与当前市场需求的岗位、行业的技能要求不相符。

例如,大量的求职者只具备基本的技能,而现代化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须高技能劳动力的行业生产过剩,而对基本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长。

2. 区域和结构性失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一些传统上让劳动力就业的产业逐渐走弱。

这些行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在某些落后地区和目前新兴产业缺口却很大,人们在迁徙就业时,面临着工作岗位和居住设施之间的巨大差距。

3.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即企业与求职者之间信息获取渠道不一致,职务性质、学历等实际情况常常难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的技能素质、工资待遇等要素也不好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人单位的正常招聘和个人求职者的求职效率。

4. 老龄化问题大量的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他们尽管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却不懂得如何应对现代企业日益复杂的技术和管理需求,导致了他们的就业不容易。

三、结构性失业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增加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不稳定,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犯罪率上升、贫困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等社会问题。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现象。

一方面,企业招聘难,职位空缺率较高;另一方面,一些劳动者面临就业困难。

这种现象的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一、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转型引发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速度不一,人才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行业的招聘需求较低。

行业人才供需失衡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缺与过剩。

2.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体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人才培养不足,也是当前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反之,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容易造成一些劳动者的就业困难。

3.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竞争也在加剧。

一些企业通过加薪、福利等方式提高了招聘的吸引力,但这并没有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相反,对于那些资源和整体水平比较一般的企业与劳动者,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二、对策研究1.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教育体制改革是缓解我国劳动者供求失衡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分布不均衡,有些发达地区的高校相应的就业机会也更多,而有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却面临着培养人才与当地就业岗位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教育参军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了缓解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现状,我们还需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打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流通。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就业创业等方式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

同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政策支持,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供求失衡现状。

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当前劳动力就业市场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失业者面临着就业困难。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和对策,以期对改善当前的就业形势起到积极作用。

一、成因分析1.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去十年中,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

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与劳动力的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就业难度逐渐增加。

2.教育结构不合理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断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职业技能教育投入不足,与市场需要不匹配,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人口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

3.人口老龄化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变得突出。

这意味着就业市场机会的减少,同时老年人口需要照顾,劳动力更大的压力,使得一些年轻人面临就业困难。

4.技术更新换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就业行业正在逐渐被新技术和新产业所取代,这就导致了一些劳动力的失业。

同时,新技术的使用需要更高的技能和教育水平,使得许多低技能人口面临就业压力。

二、对策建议1. 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重要方式,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 优化教育结构政府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更适应市场的需求,减轻就业困难问题。

3. 促进技术进步中国要建立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技术研发环境,加大对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减轻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就业压力。

4.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灵活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为创业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 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为就业者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服务,而且可以降低失业的风险,让人们更加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当今中国依次出现由沿海到内陆地区的“民工荒”现象,中国劳动力市场过剩供给的状态已经被更普遍的用工荒现象所取代,而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衡,针对这一系列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本文透过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来分析当今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供求用工荒剩余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
一、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良性运转的态势。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有一些方面不完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民工荒”现象和高素质劳动力的供大于求,这些问题会阻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因此,正视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理论综述
劳动力市场
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民工荒”现象
1、原因
农村对外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大致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接受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他们缺乏知识和勇气,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转移就业;另一部分则是有知识,敢于创新的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他们要求增加收入,不满足于传统农业的低收入、成效慢等不利因素。

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也是南方一些主要城市的民工来源。

金融风暴时东莞市场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压缩生产、裁员、减少运营费用,几乎是珠三角所有外向型企业共同采取的自救措施,近百万人被迫离开。

然而没想到4月份后订单突然多了起来,而工人却不够了。

金融危机导致年初企业用工收缩,返回人员数量少于过往,而年中尽管进入求职旺季,甚至因为农忙还有人急需返乡。

金融风暴让市场变的扑朔迷离,企业无法在年初就制定好全年用人计划。

因此当订单回升、生产任务激增,一线工人的供给就骤然紧张,使企业手忙脚乱。

在民工返乡大潮后,一部分人受惠于当地政府的就业政策而留在了家里;另一部分人则流向了长三角以及西部,还有北京、大连等地。

求职群体的变化也是催生这一轮民工荒的一个原因,现在出来打工的工人70%以上是80后、90后,与上一代背着竹篓来打工不同,这一代是拎着拉杆箱进城的,除了工资福利以外,他们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有着比父辈更多的诉求,也不甘心只是从事生产线上的辛苦工作。

2、与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解释
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确是加大民工就业门槛:“要提高珠三角外来民工的准入门槛,凡进入珠三角就业的外省农民工必须具有高中或者中专以上学历。

”另一方面是严格的年龄标准,如一些制造企业规定女工年龄不能超过26岁,如此矛盾的现象说明,中国并不缺农民工,缺的是接受低薪却处于最佳人口红利年龄的民工,缺的是能够提升民工薪酬的企业与经济结构。

(二)“高素质劳动力”供远大于求
1、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一方面,整体的就业形势较前几年面对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从体制改革加快的90年代中期至今,国企聘用人员减少,政府和事业单位不断进行人员精简,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还有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竞争以后结构的不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大学教育即学生培养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再就是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性大大增强,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一专多能的水平要求更高,而且对大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特征、竞争与进取精神、合作性等素质方面都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源于用人单位的岗位意识逐渐增强,由以往的重视学历要求向重视胜任岗位职责,具备岗位能力要求方面转变;第四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在大中,城市交通是否便利,作为选择标准,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缺乏主动和科学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兴趣和对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不明确,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缺乏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等。

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求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求结构不对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

四、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措施
(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早在2004年,珠三角首次出现“民工荒”就已经暴露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市场本身已经发送了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不足的信号,随后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但为什么五年后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没能给予劳动力创造足够的激励,必须给予企业宽松的的生存环境,而后通过政策使民工可以分享其中的红利,没有足够的激励不能保障基本的“国民待遇”,“民工荒”会愈演愈烈。

笔者给出以下建议和大家共同探讨。

1、大力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积极提升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措施要分别从几个方面来大力展开:首先,深入持久的抓好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百年大计,需要常抓不懈,其次针对已经成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大力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地区优势,开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等的规模经营,帮助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农村地区是有着广阔资源和劳动力的市场,只要因地制宜积极发现本地较好的农业优势资源加以适当的投资和宣传是可以发展一些比较好的特色产业并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例如一些地区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花卉果蔬等种植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效的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又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多赢。

3、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合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发展机制也不成熟,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市场信息不完善。

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能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也能享受城市居民同样的就业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农村中介机构发展的扶持,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另外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完善医疗养老事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只有真正在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有效持久的保障。

(二)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较好解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大学社会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积极的工作。

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

鉴于摩擦性结构性矛盾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政府作为供给方的主要控制者,最重要的职能是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工作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统一发布制度,拓宽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人才市场从而减少就业中的摩擦性矛盾。

2、教育部门应制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结合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根据规模,层次,体制和机制等长期的发展目标,特别要关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结构,能力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3、学生个人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自主意识和使命意识,自主意识强调大学生要清楚认识就业形势和认识到自我价值,应当有自信脚踏实地从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长期效应着想。

大学生就业的使命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我国的就业可以大有作为,因此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要根据今后面临的情况调整就业期待和学习内容,努力为将来就业提高适应能力。

4、大学生应主动进行学涯设计及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前的职业定位打好基础
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五、结语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有一些方面不完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只要政府、企业、求职者自身在作为,有作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会呈现一个令大多数人民满意的局面。

参考文献:[1]***. 由“民工慌”到“民工荒”. /info/view.aspx?id=2180
[2]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11,27(1):73~76
[3]李霞.中国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难点与思路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2):237~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