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
在民主与权威之间――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特点剖析
![在民主与权威之间――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特点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cdd73649649b6649d7472b.png)
在民主与权威之间――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特点剖析在东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马来西亚[1]的政治发展模式十分独特。
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起飞阶段都以某种方式实行着直接和变相的独裁或军人统治,马来西亚却在国民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即将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门槛时,依然还能保持住自己形式上的民主政体,这不仅在第三世界急速发展的国家中是个例外,也对自60年代以来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新权威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
因此,研究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来西亚发展本身的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第三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历程从历史的角度看,马来西亚形式上的民主体制不是创建,而是英国殖民者“遗留”下来的。
但这个英式政治体制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比建立这个政治体制更为重要。
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尽管殖民者在离去时也留下了形式上的民主体制,这些体制却在很短的时期内土崩瓦解,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国家面临的严峻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所以,马来西亚的民主体制能否生存下去,也取决于它能否解决马来西亚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
作为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社会,马来亚种族之间的裂痕不仅在独立前和独立后没有消融,反而因为立法和法律、文化、宗教尤其是经济的区分进一步得到强化。
所有的政治考虑都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共同体的经济,政策,区域发展,语言,教育,移民,征召国家公务员等事务联系在一起,这就迫使马来亚的政治制度只能在自由权威主义与有限民主之间摇摆。
这种似乎矛盾的政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也可以说是在本质上是由于种族的问题决定的,因为马来亚的政治几乎无法与种族的问题分开。
但由于民主选举制度的存在,马来亚的主导民族马来族在政治竞选方面为了维持自己的优势,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得到华人与印度人的支持。
这就使得任何压制性的措施不可能长期地实行。
换言之,马来亚社会的构成就决定了无论民主还是权威在这个国度里要想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都是十分困难的,其政治发展只能是在两者之间艰难地寻找某种契合点。
解读马来西亚的政治
![解读马来西亚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8d00f7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a.png)
解读马来西亚的政治马来西亚政治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又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马来西亚属于议会君主制)。
因历史原因,沙捞越州和沙巴州拥有较大自治权。
统治者会议由柔佛、彭亨、雪兰莪、森美兰、霹雳、登嘉楼、吉兰丹、吉打、玻璃市9个州的世袭苏丹和马六甲、槟州、砂拉越、沙巴4个州的州元首组成。
其职能是在9个世袭苏丹中轮流选举产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审议并颁布国家法律、法规;对全国性的伊斯兰教问题有最终裁决权;审议涉及马来族和沙巴、砂拉越土著民族的特权地位等重大问题。
未经该会议同意,不得通过有关统治者特权地位的任何法律。
内阁首相和各州州务大臣、首席部长协助会议召开。
以巫统为首的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简称“国阵”)长期执政,马来人占政治主导地位,政局稳定。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安华事件曾对马政局造成冲击。
1999年第十届全国大选中,国阵虽继续保持国会三分之二以上议席,但在马来人中支持率有所下降;反对党回教党(现称伊斯兰党)势力上升,在吉兰丹和登嘉楼两州执政。
“9·11事件”后,伊斯兰党的极端宗教色彩受到质疑,处境被动。
国阵在三次地方补选中获胜,凝聚力增强,执政地位得到巩固。
2003年10月31日,马哈蒂尔辞去党政职务,副首相巴达维接任首相及国阵、巫统主席,政权平稳过渡。
巴达维延续既定马哈蒂尔的内外政策,同时加强政府机构整顿和廉政建设,强调全民分享政治权力和经济发展成果,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和支持。
2004年3月,马来西亚提前举行第十一届全国大选,国阵创下历届大选最好战绩,赢得219个国会议席中的199席和505个州议席中的452席。
阿都拉蝉联首相,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5、2006年,马来西亚政局继续保持稳定,国阵执政基础稳固。
马来西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新任主席纳吉布2009年4月3日宣誓就任马来西亚首相。
2008年3月,马来西亚举行第12届大选,上演政治大海啸,反对党即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及伊斯兰党一举攻陷5个州属,同时也拿下82个国会议席,粉碎国阵多年来的2/3大多数议席优势。
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特征
![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136b88d8762caaedd33d4cf.png)
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特征摘要马来西亚政党政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由于其殖民统治史,复杂的社会种族结构以及特有的宗教信仰,使其具有三大特征,即:英国殖民统治的印记,强烈的种族性以及伊斯兰化的政党政治。
关键词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特征一、英国殖民统治遗产(一)政党政治活动围绕议会而展开英国在殖民统治初期在马来联邦建立了马来邦的第一个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立法。
在马来西亚同英国殖民当局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英国撤出马来西亚,但为了其在马来西亚的利益,强制要求其独立宪法必须是在其指导下起草,而这部宪法一直沿用至今。
独立宪法规定了现行的政治制度,规定马来西亚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以取得议会席位的多数来决定的,马来西亚各政党的活动围绕议会而展开。
(二)强调精英政治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培育了一小批受英国式教育的马来精英,独立后又成为马来西亚各政党的主要领导人。
马来西亚自独立后,一直由马来贵族和官僚、少数华人和印度人构成的精英集团所统治。
英国式的精英主义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强调马来精英的身份,承认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所拥有的特权和特殊地位,强调等级而不是平等。
在这一文化影响下,马来西亚政党在政治运作上经常体现为这样的方式,遵循“高层”、“秘密”、“妥协”的议事原则,强调精英政治,反对大众政治,尤其禁止公众对敏感问题进行公开讨论。
决策过程只限于政党联盟中各成员党领袖之间。
“对于各政党的关系,党的中层、基层领导无权处理,必须由各党领袖在执政党联盟中的最高决策机构中进行解决。
”二、种族性强烈(一)以种族分化为基础,成立代表单一种族利益的政党一般的来看,单一族群政党组织的产生需要存在一个多元族群的社会,各种族之间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同时没有任何族群的人口拥有绝对优势。
到2008年第一季度,马来人约1400.7万,占人口总数的54.64%;华人约634.3万,占总人口约23%;印度人约190.4万,占总人口约7%。
马来西亚的种族差异、城市化和政治宽容
![马来西亚的种族差异、城市化和政治宽容](https://img.taocdn.com/s3/m/21389e6bdd88d0d232d46ad6.png)
2018年4期 南 洋 资 料 译 丛 No.4 2018 (总第212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General No.212马来西亚的种族差异、城市化和政治宽容 [马来西亚]穆罕默德·阿齐米尔·莫赫·尼萨等摘 要:本文希冀以新山议会为例,探讨多种族间的政治宽容度。
本文以调查法为研究方法,明确了界定种族政治宽容态度的因素。
研究发现,马来人更具有种族优越感;华人不信任多种族政党;而印度人在政治上更加宽容,即使他们意识到与另一政党的合作会进一步伤害自己的政党。
研究还发现,城市选民相比种族差异和种族本身,更加关注“大问题”。
本研究为理解种族和政治宽容提供了新的可能,对研究投票行为具有意义。
本文还积极地阐述了宽容的现有形式以及现存的政治知识。
实质上,在种族政治问题显著的马来西亚,宽容已经全面纳入其管理多种族社会的国家议程。
关键字:理性选择;民主学习;选举;民族关系;宗教;公民社会一、导言作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楷模(Lijphart,1977;Shamsul,2005),马来西亚正面临着维护其种族和谐与宽容的巨大挑战(Cheah,2004)。
马来的政治发展常常涉及到种族分界问题(Jayum和Victor,2004;Jayum和Yusoff,2008)。
这一现象表明,马来西亚维持政治一致性的精髓和关键特征是政治宽容。
人“生而不同”,因此为了确保马来西亚国家的延续,研究社会和政治宽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历史上看,歧视、偏见、冲突和战争的发生正是因为缺乏宽容的态度,这也证明了宽容存在于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连续统一中。
宽容意味着“能够或愿意容忍自己不喜欢或不同意的观点或行为的存在”(牛津英语词典,2014)。
据美国心理协会研究(2007),宽容往往表示接受那些信仰、宗教、习俗、族裔、国籍、习俗和身体能力不同于自己的人,它也概括为各执一词时,理性和不带偏见的态度。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中的族群政治因素探析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中的族群政治因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aa18e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5.png)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中的族群政治因素探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中的族群政治因素探析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在这个国度中,华人占了约三分之一的居民。
华人的文化和传统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这就需要华文教育的发展。
然而,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时常涉及到一些涉及族群政治因素的话题。
以下是本文对这方面的探讨。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以华裔为主,由于历经几百年的漂泊和移民,华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然而,从1800年代初到1941年,华人在马来西亚受到过很多种族歧视。
马来贵族希望能把马来语作为国家的主要语言,取代了和其他族群并列的英文和中文。
在此情况下,华裔居民虽然抗议,但是没有获得多大的进展。
至此,华文教育的发展就有了一个不平等的起点。
虽然此后政府多次推动华文教育,补偿过去不公平待遇,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旧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接下来,本文将以两个方面的问题探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中的族群政治因素。
一个方面是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另一个方面是非政府机构及普通民众对华文教育的看法。
政府因素:政府一直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主导者,然而,在政府的推动下,华文教育一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防范。
1983年推出的国民教育政策(NEP)是这种限制和防范的体现。
在这个政策中,政府鼓励族群融合,认为英语是一个较为中立的教学语言,而华文教育则被认为是一个致力于部落主义,提升族群壁垒的因素。
随后,政府在投入资源和时间方面,对华文教育的支持相对较少,这有可能会导致华文教育的发展进程被亏损掉。
此外,政府还会圆滑地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投放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意义。
其中一个是虽然政府出版了华文的书籍,在教科书和社科书方面的投资却不够。
在其他认可的教科书上,比如说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材,使用英语和马来语是主导,而华文的使用量仅仅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除了读书狂热者以外,大多数孩子难以接触到高质量的华文教育资源。
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0d581fda33d4b14e852468dc.png)
摘要: 马来西 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 。独立 5 O多年来 , 种族政治贯穿 马来西亚历史 发展始终 , 并常常在 关键时
刻左右政治 、 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马来西 亚的种族 政治表现 在 马来人 的政治特 权、 济特权 与文化特 权。本 文试 以 经
历史发展为线索 , 探析马来西亚种族政治及其构 建和谐社会 的经验 启示。 关键词 : 马来 西亚 ; 种族政治 ;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 7 /7 1 3 8 D 37 . (3 )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69 (0 1 o一 o 0 一O 17 - 3 2 2 1 )3 or 8 7
种族问题, 因为合并以后 , 新加坡 的近 8 0万华人和印 度人将使马来人 和非马来人在 总人 口上的 比例分别 变为 4 %和 5% , 5 5 使马来人处于劣势。】 ” [( 尽管拉 ]
赫曼最终因为担心新加坡成 为马来亚 门口的“ 巴” 古 而答 应新 马合并 , 马来 人 还 是 将 沙 巴、 捞 越 纳 入 但 砂
年 的议会人 的马来西亚”并指责在巫统 的统治下 , , 马来西亚 已 演变为马来人的马来西 亚。实际上早在 16 95年初 ,
李光 耀就 成 立 “ 来 西 亚 团结 民 族 会 议 ” 试 图改 变 马 ,
第二 , 马来 人 特 权 地 位 的 斗 争 : 加 坡 退 出。 新 15 年 , 99 新加坡 自治政府总理李 光耀提 出将新 马合
来人 ; 文化领域 , 伊斯兰教是国家官方宗教 , 马来语是 国语 、 官方语 言, 在政府 奖学金分 配、 高校 录取 比例
上, 马来 人必须 占多数 。 双方 的 妥协 , 证 了巫 统 和 马华 公 会 的短 暂 融 保
人将要把 民主仍 在一旁 , 开始用拳头 教训人 民行 动
马来西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
![马来西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48c7e0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d.png)
马来西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引言因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利益需求,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程度存在文化隔阂和利益冲突,很容易造成民族摩擦,影响多民族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因此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的重要问题。
多民族共存是世界多数国家共同的特征,多元文化背景下消解文化带来的隔阂和冲突,维护国家和平稳定,实现多民族的共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期待。
因历史原因,马来西亚社会形成了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存的民族结构,虽然民族成分复杂,文化种类多元,但是在马来西亚政府和各族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马来西亚不仅实现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持了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形成了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关系和谐的双赢格局。
马来西亚在民族问题上的成功源于多种原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执政者的英明、合理的民族政策等都是促成民族关系和谐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从根本上来看,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的和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元化民族思想意识的统一、经济基础的调整、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民族利益的区别保障等。
虽然其部分政策和行为的实施并不是基于以上缘由而推进,但是在客观上形成了促成以上问题解决的效果。
马来西亚在民族问题上的成功经验说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冲突和利益分配矛盾并不是无法调和,只要坚持正确的民族思想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冲突的根源,在对各民族利益区别保障的同时,加强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使民族政策的执行循序渐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改善便指日可待。
一、以国家观念统一多样化的民族思想在马来西亚民族结构中,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按照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的人口统计,马来人口数量在400万以上,是马来西亚第一大族群,华人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印度人数居于第三。
不同族群的文化习俗各有不同,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使用马来语,尊崇苏丹,马来主权和马来人至上是其文化的最突出特征;华人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为支撑,虽然在信仰方面并不统一,但是在节庆习俗上保持高度一致;大量印度人因英国殖民统治而移民马来西亚,印度社会以宗教为主导,因此印度人的生活和宗教密切相关。
马来西亚政坛首次“变天”,政治生态的微妙变化
![马来西亚政坛首次“变天”,政治生态的微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faecc9b9e31433238689348.png)
马来西亚政坛首次“变天”,政治生态的微妙变化作者:陈丽冰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2019年第06期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马来西亚不仅有着多元的文化,而且其多元种族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也一直贯穿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常常左右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同一片土地,不同的“分工”马来西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族群国家,马来人、华人和印度裔是其最主要的三大族群,约占人口总数的90%。
其中,马来人,又称巫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从亚洲大陆南部迁来,是马来西亚社会的多数民族,且一直以马来西亚的“主人”自居。
马来西亚华人则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后裔,是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族群。
而马来西亚印度裔则大多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从印度移居马来半岛的印度人后裔,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
三大族群由于各自的信仰、肤色和语言不同,彼此基本上独立。
但后来随着殖民者的入侵,马来西亚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
从1786年开始,英国在马来西亚建立了长达171年的殖民统治,并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如通过《马来人保留土地法》规定土地只分给土著居民马来人,并宣布马来人可以进入政府机构工作。
而华人与印度裔因其外来移民身份不能享有参政权利。
这一殖民遗产奠定了马来人在政治上拥有特殊权力和优势的基础。
后来,为了维护马来人的特权地位,马来西亚提出了“马来人至上”的口号,认为马来人是马来西亚的主人或特权者。
同时,为了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1970年,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推行有利于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使马来人拥有的企业控股权显著增加,并委派马来族官员或马来族资本家进行国营企业管理等;同时,政府还实行“固打制”,将大部分海外升学奖学金颁发给马来人,并在公立大学招生方面,将专业领域如医科、工程系、法律、药剂系及生物科技等分配给马来人。
而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文凭目前仍得不到政府承认,这些统考生无法以统考文凭申请进入本地公立大学。
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
![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d574c8da38376baf1faebf.png)
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摘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构成,他们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7%、 34%、 9%【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第5/6期, 第88页。
】他们在宗教信仰、经济水平、价值观念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与一般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经过了多年实践和富有特色的名族政治发展以后,马来西亚逐渐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本文试根据其具体实行的多民族政策,以及其民族政治发展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等方面,来浅谈马来西亚实行多民族政治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马来西亚,民族,民族融合,民族政治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种族分裂社会, 种族分工存在很大差异, 形成了非马来人经济实力远远超过马来人、而马来人在政治上却享有各种特权的现象。
由于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
因此, 马来西亚历届政府都一直致力于纠正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平衡, 力求消除种族冲突的根源, 实现种族融合, 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马来西亚。
一、马来西亚民族问题的由来马来西亚种族分裂状态的形成是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的。
随着马来西亚殖民地的开发,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移民迅速涌向马来西亚。
面对庞大的外来移民, 英国殖民政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合理的管理措施, 使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反而从自己的殖民利益出发,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移民与马来人之间不断地挑拨离间, 制造磨擦、挑起矛盾, 不给予移民应有的政治权力,只有具有各土邦国民身份的马来人才能在政府部门工作, 以此来讨好本地居民, 显示马来人特殊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 英国殖民政府还制订了《马来人保留地法》 , 将马来人固定在土地上。
所以华人和印度人的经济地位较好, 尤其是华人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当地马来人, 而马来人经济状况在各种族中是最差的。
瑞士马来西亚两国不同民族政策原因分析
![瑞士马来西亚两国不同民族政策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2f7b9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9.png)
瑞士马来西亚两国不同民族政策原因分析【摘要】瑞士和马来西亚作为多民族国家,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
这种现象背后受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国际社会和教育媒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历史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政策的基础,政治体制和历史因素影响着政府对民族政策的立场,经济发展关乎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国际社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家采取有利于多民族共存的政策。
教育和媒体对于塑造民族认同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综合分析瑞士和马来西亚不同民族政策背后的原因,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交流,可以促进两国民族政策的相互借鉴和进步,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瑞士、马来西亚、民族政策、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国际社会、教育、媒体、民族认同、原因分析、发展趋势、启示、建议。
1. 引言1.1 瑞士马来西亚两国不同民族政策的背景瑞士和马来西亚是两个拥有多元民族的国家,他们在制定民族政策方面有着不同的思路和做法。
瑞士是一个拥有四种官方语言和多种民族的国家,而马来西亚则是由马来族、华人、印度人等多个民族组成的多元社会。
这种多元民族的背景使得两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瑞士的民族政策主要体现在民族和语言的平等对待上。
瑞士政府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和利益。
瑞士的多语言政策也是瑞士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平等对待各种语言,瑞士政府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围绕着马来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马来西亚政府实行的是一种“马来化”政策,即鼓励各民族融入马来文化,并同时保护和促进其他民族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背景是马来西亚历史上马来族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其他民族的歧视,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政策来平衡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瑞士和马来西亚不同的民族政策背景主要是由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决定的。
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不同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f9e35eb5da38376baf1faef8.png)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石沧金摘要!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绝大多数的印度人在政治上开始认同马来亚为祖国。
到20 世纪70年代,印度人社会对马来西亚政治的普遍参与已经呈现出持久的稳定性。
参与执政的 印度人政党在政府中的地位,一直处于被弱化的境遇。
由于印度裔政治领袖无法为本身族群社会中的贫困阶层(主要是信仰印度教的泰米尔人)争取权益,甚至朝野的多数印度裔领袖无法使用泰米尔语来沟通,进而赢取占印度裔社群大多数的泰米尔人的支持,最终促使兴权会在21世纪初迅速崛起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
2007年后,以兴权会为主导,印度人开展了 一系列的示威游行活动,争取自身的族群权益。
但是,兴权会政治主张的感情用事和毫不妥协,效果适得其反。
它所提出的马来西亚印度人遭受“族群清洗”的说法也可能使其失去大批的政治支持者。
印度人的政治诉求没有得到重视,更谈不上被满足。
印度人社会普遍贫困的问题未能改善,其犯罪率是三大族群中最高的;印度人的私会党也日益兴盛、猖獗,给马 来西亚社会治安带来诸多挑战。
中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使印度人社会出现了以卡巴星为代表的大批政治精英。
印度人政治上存在严重分化,部分程度地削弱了其在马来西亚的地位和作用。
马来西亚应该以和谐的多元种族社会,更稳定、更高效的多元族群政治面对未来。
关键词:独立后;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兴权会中图分类号:D562. 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392 (2019)01—0095—25收稿日期!2018 -11 -21作者简介:石沧金(1971~)男,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博 士,主要研究领域:华侨华人和东南亚地区民族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来西亚华人与印度人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13B M Z070)的阶段性成果。
印度人是马来西亚三大主要族群之一,国内对其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本文主 要侧重分析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之后,印度人政治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①2014年6月我们访问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吉隆坡总部时,丘光耀博士、朱润明秘书给予了热情接 待,并馈赠了许多中英文资料,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陈中和博士也赐赠相关珍贵资料,在此深表谢意!.95 .进而对马来西亚的族群政治做一些个人探讨。
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83706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2.png)
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开题
报告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其中华人在人口
中占据较大比例。
7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发展,华人在马来西亚政治参与的方式和程度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对于马来
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了解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领域
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简要介绍马来西亚近几十年的政治历程,分析其对
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
二、政治参与形式:主要介绍华人在选举、游行示威、社会活动、
政治团体等方面的政治参与情况和形式。
三、政治影响力:分析华人在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力,
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政治参与来改变社会和政治环境。
四、制约因素:探讨华人政治参与受到的制约因素,包括政治、社
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华人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
来华人在马来西亚政治领域的发展前景。
以上是本文拟研究的方向,具体内容会根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等
情况而有所调整。
本文旨在全面了解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问题,进
一步促进马来西亚社会的和谐发展。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来西亚九苏丹轮流当元首制度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来西亚九苏丹轮流当元首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39947a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2.png)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来西亚九苏丹轮流当元首制度中国有句谚语叫做:“天无二日,民无二君”,这句话凸显了封建君主的唯一性。
可是这句中国的古话到了马来西亚就不管用了,当今的马来西亚远远不止“二主”,马来西亚共有九位苏丹(国王)、九个王室。
每位苏丹分别是所在王室的代表。
9位苏丹均有成为“阿公”的权利——“阿公”就是马来西亚宪法的最高国家元首——一位象征国家和马来西亚人的虚位元首(实权由首相掌握,首相为民选首相)——“阿公”由9为苏丹开会投票表决,在他们9个人之中产生,“阿公”每届任期5年,任期届满后再次由9位苏丹开会投票选出下一任“阿公”。
九位苏丹投票表决“阿公”、“九苏丹”轮流坐庄的王位继承制度平衡了九大王族之间的利益,创造了“九苏丹”和平共处的奇迹。
利益均衡是实现马来西亚九位苏丹和平共处的根本原因。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马来西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1957年8月31日,大马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
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州及砂拉越州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
首都为吉隆坡,联邦政府则位于布城。
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
现在的马来西亚由13个州组成,包括在马来西亚半岛的柔佛、吉打、吉兰丹、马六甲、森美兰、彭亨、槟城、霹雳、玻璃市、雪兰莪、登嘉楼,以及马来西亚沙砂的沙巴、砂拉越。
由于历史原因,其中砂拉越、槟城、马六甲和沙巴四个州是没有王室的,其州元首在议会的建议下由“阿公”任命。
其余9个州的统治者都是世袭的苏丹。
苏丹是其所属州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所在州王室的代表,苏丹一般没有实权,只是象征意义,每年从州政府领取俸禄和拨款。
马来西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九大王族也曾经为争夺“阿公”之位明争暗斗。
尤其是在苏丹拥有政治实权的时代,“九苏丹”之间的联合和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
九位苏丹及其王室原本是马来西亚境内各据一方的封建领主,后来英国在“日不落帝国”时代把马来西亚变成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上世纪50年代初,马来西亚要求独立。
马来西亚再次“变天”,政治生态将走向何方
![马来西亚再次“变天”,政治生态将走向何方](https://img.taocdn.com/s3/m/17e38f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d.png)
马来西亚再次“变天”,政治生态将走向何方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却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曾经历了多次政权交替和政治变革,而最近一次的政权交替则是在2018年的大选中发生。
就在不久前,马来西亚再次“变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关注。
那么,这次“变天”会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政治生态将走向何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来西亚的政治历史。
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一直由国民阵线(BN)执政,而马来西亚国民阵线则是由巫统领导的一个多元联盟。
在2018年的大选中,反对派联盟希望联盟(PH)成功赢得了选举,结束了国民阵线长达61年的执政。
这次政权交替被认为是马来西亚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联盟的执政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最终,在2022年的大选中,国民阵线重新夺回了执政权,实现了“变天”。
这次的“变天”再次让人们对马来西亚的政治前景充满了疑虑和担忧。
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在此次政权交替中又将面临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政治力量的再次重组。
随着国民阵线重新夺回执政权,原本处于反对派的希望联盟将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议程和策略。
与此国民阵线也需要面对来自希望联盟的挑战和反对,以及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诉求。
这将导致政治力量的再次重新分配和平衡,对整个政治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次的“变天”也将对马来西亚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权交替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的复杂化。
而在过去的几年中,马来西亚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次的政权交替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紧张。
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困难。
政治生态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政府内部的治理和管理,也会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来亚文化与政治的历史分析
![马来亚文化与政治的历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48a6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4.png)
马来亚文化与政治的历史分析马来亚是一个独特的地区,这里的文化和政治历史深深影响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马来亚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多元民族、多元宗教的特殊社会,其文化和政治历史是相互交织的。
以下是对马来亚文化和政治历史的深度分析。
1. 古代马来亚文化与政治历史马来亚地区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由于交通便利、土壤肥沃,这里成为了古代海上贸易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时期的中国、古代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国家的商人也逐渐将这里作为贸易中心。
古代马来亚的政治结构非常分散,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这些国家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城邦之间的政治结构主要是君主制,城邦的政治和贸易活动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方面,古代马来亚保留了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
这些民族包括马来人、印度人、汉人等,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大约在公元4世纪,一批印度僧侣来到马来亚地区传播佛教教义,他们带来了文化、宗教和语言方面的影响。
这些印度僧侣在当地的马来人中间留下了强大的文化影响,为马来人的文化传统注入了印度教的元素。
2. 马来亚穆斯林化与文化历史随着穆斯林教义在马来亚地区的传播,穆斯林化也迅速发展。
在14和15世纪,爪哇、南印度等地的穆斯林商人带着伊斯兰教来到这里传播,并建立了一些伊斯兰教堂。
穆斯林教义开始在马来亚地区发展壮大。
在16世纪,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进入马来亚,试图以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影响力来加强对马来亚的控制。
但是这些殖民者的影响并不是很深远,他们无法抵抗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力。
伊斯兰教在马来亚地区发展了几个世纪,同时也对当地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近些年来西方文化在马来亚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马来亚地区民俗和文化活动广泛,这里独特的印度教、马来文化、华人文化等元素深深影响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3. 现代马来亚的政治历史二十世纪初,马来亚的政治历史经历了重大转变。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升级。
华人移民与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
![华人移民与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f630b0231126edb6f1a109e.png)
华人移民与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华人移民是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这里所谓的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公共资源的分配从不合理状况向相对合理状况的变化。
马来西亚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公共资源的分配权长期由英国殖民统治者把持。
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第一步就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
马来西亚独立后,在制度上给予了马来人许多特权,而华人等非土著居民则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明显呈现一种不合理的状况,因此,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第二步是通过具体的权力分配制度,尽可能维护和扩展华人等非土著居民的利益。
第三步则是打破种族界限,使资源的分配以个人、群体的能力和奋斗的结果为依据。
其中,华人移民或以武装斗争,或以自己族群组织的偶然选择,或以自己经济利益上的牺牲,对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华人移民通过武装斗争促进马来亚独立今天所说的马来西亚是指1963年9月16日成立的马来西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sia)。
当时的马来西亚联合邦包括今天的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州和沙巴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合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马来亚原为英国的殖民地,1957年8月31日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马来亚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马来亚的华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争取马来亚的独立;二是参与和平谈判,努力为马来亚的独立创造条件。
为了争取马来亚的独立,20世纪30年代华人――主要是中下层华人――在马来亚共产党(The Communist Paay of Malaya,简称“马共”)的领导下同英国殖民统治者展开了斗争。
1930年4月30日马共成立,到1941年马共已成为马来亚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1942年2月日本侵占马来亚以后,马共组织建立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国家建设与族群政治
![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国家建设与族群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7b50cd0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1.png)
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国家建设与族群政治
段颖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17(043)005
【摘要】马来西亚素以多元族群文化共存著称,而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之发展却因殖民历史、民族国家、族群性民族主义、族群关系、现代化、社会发展等内外因素而显得动态复杂.不同族群对于国家社会的理解、认知与实践也使得族群政治贯穿于马来西亚国家建设进程始终,并成为国家政治与公共生活中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马来人、华人及原著民在马来西亚国家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境遇及其应对策略,由此影射的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族群政治与族群权益,成为反思多元文化主义在马来西亚的实践的重要依据.
【总页数】9页(P59-67)
【作者】段颖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1
【相关文献】
1.不同的历史想象: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起源 [J], 甘德政
2.马来西亚的族群边界与少数族群的认同——以印度人穆斯林为例 [J], 罗圣荣
3.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政治--在厦门大学的演讲 [J], 黄家定
4.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及族群问题研究 [J], 吴芸
5.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J], 段佩佩; 葛红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来西亚民族政策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
![马来西亚民族政策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fb44374168884868762d6be.png)
地, 部 分 中国商人和僧 侣便 在马来 半 岛侨 居下 来 , 形 成 了最早 的华人 移 民。大批华 人移 人大 马则是 在 l 8 世 纪后半 叶 , 英 国殖 民者觊觎 其丰 富的锡矿 资源和丰 厚 的种 植 园利 润 , 占领 马来亚半 岛后 , 为 了解 决 当地
义 。
[ 关键 词 ]马 来 西 亚 ; 民族 政 策 ; 嬗 变; 启 示 [ 中图 分 类号 ]C 9 5 7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 5 1 4 0 ( 2 0 1 3 ) 0 4 — 0 0 6 7 — 0 6
马来西 亚全称 “ 马来西 亚联邦 ” ( T h e F e d e r a t i o n o f Ma l a y s i a ) , 位 于亚洲 大陆和东 南亚群 岛 的衔 接处 , 亚
稻平 原地 区 、 太 平市 到泰 马边界 的沿海 地带 以及 马六 甲市 以南 至柔佛 州 的广大地 区。现 在一般 称 马来 人 为“ 原住 民” , 以区别 于华人 和 印度人 。马来西 亚 宪法亦不 区分 马来 人和 土著人 , 将两者统 称 为“ 原住 民” , 其 马来语 意思为 “ 土地之 子 ” 。马来 人信奉 伊斯兰 教逊尼 派的沙 菲仪教法 学派 。现在 的马来 人 主要 由历史
斯 兰研 究 院 访 问学 者 , 从 事 伊 斯 兰 教 和东 南 亚研 究 。
地则是人 数最多 的 民族 。据 中国史籍 记载 , 中国移 民进 入马来西亚 的历史最早 可 以追溯 到 l 世 纪 。7 世 纪
后, 随着 海上 贸易 的发展 , 更 多 的中国商人抵 达 马来 亚 , 一些去 印度 取经 的 中国高僧途 中也逗 留于羯荼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摘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构成,他们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7%、 34%、 9%【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第5/6期, 第88页。
】他们在宗教信仰、经济水平、价值观念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与一般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经过了多年实践和富有特色的名族政治发展以后,马来西亚逐渐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本文试根据其具体实行的多民族政策,以及其民族政治发展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等方面,来浅谈马来西亚实行多民族政治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马来西亚,民族,民族融合,民族政治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种族分裂社会, 种族分工存在很大差异, 形成了非马来人经济实力远远超过马来人、而马来人在政治上却享有各种特权的现象。
由于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
因此, 马来西亚历届政府都一直致力于纠正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平衡, 力求消除种族冲突的根源, 实现种族融合, 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马来西亚。
一、马来西亚民族问题的由来马来西亚种族分裂状态的形成是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的。
随着马来西亚殖民地的开发,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移民迅速涌向马来西亚。
面对庞大的外来移民, 英国殖民政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合理的管理措施, 使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反而从自己的殖民利益出发,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移民与马来人之间不断地挑拨离间, 制造磨擦、挑起矛盾, 不给予移民应有的政治权力,只有具有各土邦国民身份的马来人才能在政府部门工作, 以此来讨好本地居民, 显示马来人特殊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 英国殖民政府还制订了《马来人保留地法》 , 将马来人固定在土地上。
所以华人和印度人的经济地位较好, 尤其是华人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当地马来人, 而马来人经济状况在各种族中是最差的。
由于职业分工不同, 形成了带有种族特征的人口分布状况: 华人主要居住于城市化的西部各州, 马来人主要居住于北部和东部的农村各州。
这样, 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精心策划下, 马来亚呈现出“一个国家、三种社会” (马来人社会、华人社会、印度人社会)的现象。
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就使得经济与种族特征、阶级与种族特征高度同构, 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典型的种族分裂社会, 种族间的联系和交往极少, 人为地阻碍了各民族的自然融合过程, 给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马来西亚历届政府都致力于消除种族冲突的根源, 力求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的多元种族社会。
经过长期的探索, 马来西亚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融合道路。
其具体措施如下:(一)以政府主导为主, 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种族分工。
要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的多元种族社会, 就必须走各种族融合之路。
在历史和现实中,民族和谐融合模式往往是民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 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会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 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文化发展相对先进的民族学习, 逐渐形成以“先进”民族的文化为主、“滞后”民族的文化为辅的共同体文化, 这是一种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自然过程, 也是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
马来西亚的国情决定了其民族融合过程不可能按一般规律进行, 只能走一条特殊的道路。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 由于历史的原因, 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马来人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 而文化发展相对先进的华人在政治上却处于劣势地位, 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的马来人想以马来文化同化相对先进的华人文化, 这自然遭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强烈反对。
这样, 在马来西亚, 民族的自然融合道路走不通、也不现实。
马来西亚的民族融合注定要走特殊的道路, 这种特殊道路的特色就是: 以强有力的政治引导为基本前提、以快速发展经济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国家工业化来调动各族积极性为主要途径、以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种族分工为基本目标、以造就包含各种族的新生中产阶级为融合标志、以各种族相互妥协与合作为必要条件。
(二)施行新经济政策: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典型的“原住民优先”的政策。
在实施过程中,新经济政策包括如下几方面。
首先,限制非马来人经济的发展。
1975年5月,马来西亚国会通过政府制订的“工业协调法令”,确立制造业的“申请准字制”,授予工贸部长定夺大权。
其次,为提高马来人就业率和管理水平,政府拨款建立大量国营机构。
此类机构分为两类,一类直接从事生产活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如联邦发展公司、联邦工农业发展局、城市发展局等。
另一类属于金融服务性质,依靠国家实力收购民间公司股权再转让给马来人,或为马来企业提供银行信贷,扶植马来资本。
如国营投资控股公司、土著银行等。
当地大部分华人私人银行陆续被置于政府银行控制之下,华人无权向负责贷款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无权购买土地产权。
对于4万马元以上的建筑工程,华人无权承建。
【陈君周济申王岑会:《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浅析1970~ 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政府甚至重组华资公司股份。
再次,在政治上削弱华人地位和影响。
大学录取新生时在马来人优先的基础上再择优录取,限制非马来人子弟(主要是华人)入学率;在教学以及升学考试中均使用马来语作为媒介,并将马来语取代英语作为大学升学资格考试科目。
同时,不给予中小学华文学校财政拨款,拒绝华人开办独立大学。
综上所述,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通过政府的直接经济干预,最终消除贫困,纠正民族间的经济悬殊,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占有和分配,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其最重要目标是“通过两条相互交叉的战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
从1970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马来西亚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在发展经济、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民族建构的文化政策与实践当新兴的马来西亚诞生时,它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寻找国民团结的基础,把分散的马来西亚社会整合在一起,通过促进三大族群的融合,让生活在这片在地理上并不紧密相连的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休戚与共的一体感,这就是建国至今马来西亚民族建构面临的问题。
1 9 7 1年 8月 1 6日到 2 O日,国家文化大会在马来西亚大学召开,大会确立以下三大原则作为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政策:1 .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必须以本地区原住民的文化为核心。
2 .其他适合及恰当的文化元素可被接受为国家文化的元素,但是必须符合第一及第三项的概念才会被考虑。
3 .回教为塑造国家文化的重要原素。
【陈君周济申王岑会:《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浅析1970~ 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上述原则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主要内涵后,七八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官方文化活动都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宰制。
其实“一种语文,一种文化,一种民族”这种思想早在建国时期就开始酝酿了。
马来文化民族主义者在建国前夕就曾要求选择用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建立整个国家教育制度,借此来整合整个马来西亚社会。
在马来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下,联盟政府在制宪时期,也选择了由统一语文的方式来为此多元种族国家铸造共同的国家意识。
【] 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 1 9 5 7 —1 9 7 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 9 8 2】1 9 5 6年的拉萨报告书最早提出了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建立整个国家教育制度。
拉萨报告书认为:“本邦教育政策之最后目标,必须集中各族儿童在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下,而在此制度之下,本邦国语成为教学媒介语。
【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 1 4 0 0—1 9 9 9 .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 2 0 0 0 】到 20世纪 8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基本建立了起来。
上述的政策和实践都使马来西亚的民族建构染上了“马来人的马来西亚”的浓厚色彩,同时这些政策和实践也有助于马来文化强势地位的形成。
三、马来西亚多民族政治的成就与启示(一)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基本前提。
马来西亚民族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在马来西亚民族融合过程中政治领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巫统不负重托, 起到了这样的领导作用。
巫统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使国家的各项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 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经济快速发展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关键。
政治倾斜政策不是现代民主国家之所为, 因为它与现代民主格格不入。
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或者进行一场古代农民革命式的“劫富济贫”运动, 非但解决不了民族矛盾, 只会使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 造成社会动荡与分裂。
要想最终消除贫困,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和民族融合, 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国内经济, 加速现代化建设。
马来西亚政府从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认识到这个深刻道理。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连续制订出能迅速将国家导向现代化的经济政策, 这对促进马来西亚民族的团结与融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是现代国家民族走向融合的基本特征。
在马来西亚存在着多种族的文化, 因为各种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劣, 需要相互吸取对方的长处, 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只能是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而不应互相排斥、唯我独尊。
【徐罗卿:《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在世界各民族频繁交往的今天, 在国际互联网广泛建立的时代, 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所以, 他们能够采取开放的文化教育政策, 允许多元文化共存, 并努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总之,民族是组成现代国家的基础, 无论是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 还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 只要存在国家, 民族就是普遍的表现形式。
而且, 民族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深深地影响着国家和世界的政治发展。
所以,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是世界民族政治问题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这已成为基本的共识。
而马来西亚政府在几十年的实践中终于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1、王子昌. 政治领导与马来西亚国族“打造”世界民族, 2004 (1) : 4312、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 1 9 5 7 —1 9 7 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 9 8 2 .3、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4、李一平: 《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 , 《世界历史》 , 2003年5、陈君周济申王岑会:《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浅析1970~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来自:百度文库6、徐罗卿:《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7、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 M].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2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