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 )
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
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2月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放实物工资和取消国家银行属于该政策的一部分,故选A项。

2.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

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苏俄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A 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战时状态,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以保障前线的胜利,因此没有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

3.(2020·山东济南一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

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

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解析:选C。

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政策导致的,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 项。

4.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
告。

该报告指出:“小私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着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可见,列宁( )
A.阐述小生产者存在的必然性
B.全力准备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C.建立符合国情的经济制度
D.认识到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1921年”“而这种发展在有着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可知,列宁清楚地认识到在小农经济仍然大量存在的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必然的,是符合国情的,C项正确。

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

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选B。

据题干“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发展很快,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故选B项。

6.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

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以得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故B项正确。

7.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

”这反映出( )
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
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
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反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治考虑,故选B项。

8.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苏俄(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解析:选C。

解读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故选C项。

9.(2020·全国“超级全能生”联考)美国记者据他在苏联的见闻写成了《俄国人》。

文中提到“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不包括在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

这300亿工时可以使1 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
C.斯大林体制的推行
D.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解析:选C。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物资供应不足,所以俄国人排队买东西,故选C项。

10.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由此可以推知( ) 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农民……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可知,苏联小农经济的现实拖累了农业和社会的发展,故选D项。

11.斯大林说:“五年计划的任务就是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
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从而能够彻底打退所有一切外来的军事干涉的企图,彻底打退所有一切外来的武装侵犯的企图。

”这说明( )
A.工业化建设确保了苏联国家安全
B.战时共产主义旨在应对外部威胁
C.国际环境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斯大林模式
D.苏联主要依靠发展军事工业来积累资本
解析:选C。

五年计划属于苏联工业化措施,但五年计划并未确保苏联国家安全,苏联在二战初期,仍旧遭到德国入侵,故排除A项。

五年计划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早已经结束,故排除B项。

材料中“五年计划的任务就是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符合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

材料并没有讨论苏联资本的来源,故排除D项。

12.(2020·广东百校联考)下面是1937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情况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僵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D.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解析:选B。

观察图片,由其中全民所有制、国营工业所占比重可知苏联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13.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税收,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

这些措施( )
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
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排除A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排除D项。

14.(2020·福建泉州二模)下表为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

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
A.
B.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解析:选A。

题干表格显示1928~1931年苏联粮食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

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

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

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

综合材料一、二,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新经济政策特点、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认识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辩证分析;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1)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

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2)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

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16.(2020·广东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

部分反思内容如下:
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

”“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

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概述和评价: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苏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