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影响论文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孙云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很多父母发现,由于问龄人交往的日益增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位亲对此深有感触。
“渐渐地,你同大人们的话题少了,在家庭里常常只有一些问答式的短语。
但走出家门摇身一变,在同龄人面前的你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你有了许多朋友,很真诚,喜怒哀乐相互关照。
平日轮流过生日,男女同学围着烛光齐唱生日歌……”(高巧林/文《东方少年》1998年12期)这是许多父母在孩子逐渐长大后的共同发现,是长大的孩子开始渐渐脱离家庭进入同辈群体的开始。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学者哈里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又证实了这一点。
哈里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这些群体中。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立地学得两套系统,一套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生活,一套用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
家庭对儿童幼时最初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后来逐渐减弱、淡化,被群体影响所取代每一个儿童都必然要参与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学会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彼此影响。
在《中国青年》杂志,魔法是这样描述自己亲身感受的:我们这个年纪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看着别的同学狼吞虎咽地吃方面便,我也觉得那是美味;我的朋友怎样笑出声来,我也不自觉地像她那样笑。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没有个性的,时刻都在模仿。
连说话的声调、惯用的语气词、骂人的话也全“他妈的”是潜移默化学来的。
(《中国青年》杂志庞洁)在群体中,他们能做他们独处时不敢做的事。
参加小记者令营的女孩邹木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她和她的笔友顾芊)一起去北京参加了那个终生难忘的小记者夏令营。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与意义: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道德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具体来说,同辈之间的互动和交往中,可能存在负面情境和行为,如暴力、欺凌、攀比等,这些负面情境和行为不仅会对受到影响的青少年学生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伤害,还会对其道德社会化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针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问题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研究问题,具体包括:1.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有哪些?2. 如何进行教育干预,缓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3. 教育干预的效果如何?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研究现状。
2. 调查研究:针对某市中学的初二学生进行量化调查,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情况,以及学校进行的教育干预情况。
3. 教育干预方案设计:在深入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情况和学校进行的教育干预情况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方案。
4. 效果评估与分析:对教育干预方案进行实施,进行效果评估和分析,了解教育干预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缓解情况。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量化调查、教育干预方案设计和效果评估等方法进行。
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现状和问题,并且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同时,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方案,缓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为学校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思路和建议。
浅析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互相交往、相互影响的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认知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浅析。
首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逐渐形成。
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社会交往平台,使青少年得以与他人互动和沟通。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青少年能够获得对自我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培养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同伴群体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同伴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塑造。
正面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而负面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养成,如吸烟、酗酒、逃学等。
因此,积极引导和塑造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同伴关系能够提供有关社会经验和信息的反馈,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在同伴互动中,他们可以交流观点、分享知识和触摸不同的文化,从而拓宽认识和认知的范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情感支持的网络,让青少年感受到友谊和归属感。
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减少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
同时,同伴关系还能够促进体育锻炼和团队合作,增强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认知和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引导和塑造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成绩:指导教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冯巧华[摘要]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同伴)的影响,还会受到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认知倾向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本文基于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同伴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1,1990)。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亲密关系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及其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既有相当的可塑性,同时又充满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时时困扰着他(她)们,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关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平衡的度过“风暴期”。
(一)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心里学家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同伴关系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个体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而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他还特别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必需的。
另外,维果茨基强调人际交流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互动的意义。
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及调节策略
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及调节策略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这种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多代同堂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同住在一起,这种家庭结构的独特性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节策略。
一、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多代同堂家庭结构中,儿童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可以依靠和互相支持,这种亲密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感和自尊心。
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经验和智慧也会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他们可以传授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多代同堂家庭中,儿童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人,这有助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的挑战尽管多代同堂家庭结构有着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会带来一些挑战。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多代同堂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和责任可能会不清晰,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明确,缺乏安全感。
此外,多代同堂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可能会存在障碍,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调节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带来的挑战,家长和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一些调节策略。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沟通和交流,解决矛盾和冲突。
其次,家长和家庭成员应该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此外,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和亲子互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
最后,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多代同堂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
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者:李进会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08期一个人来到社会,要从有机体的生物人变成社会人,从社会的“局外人”变成社会的合格成员,就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正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无疑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与学校教育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在:“一般而言,学校对个体学生的影响总是以同辈群体的环境为中介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或青少年在达到学校期望方面的成功程度,与这个孩子在同辈群体的地位有重要和直接的关系”。
本文主要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同辈群体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学生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简言之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而学生社会化过程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接受“教育”,并将所受“教育”的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另一种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过程。
(二)同辈群体学生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一个是成人世界——父母、亲戚、老师、俱乐部领导、商店职员和家庭成员的朋友;另一个是同年龄的孩子世界——明友、一起玩耍的伙伴、俱乐部和小团体以及学校的集体。
“同辈群体”的意思是指与他密切接触、关系融洽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个群体“就像家庭一样,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同辈群体的种类很多——从非正式的一起玩耍的群体到有组织的童子军或其他组织,从三四个人的小圈子到范围较大的学校团队每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与各种各样的同龄人相互接触、发生关系。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孙云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很多父母发现,由于问龄人交往的日益增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位亲对此深有感触。
“渐渐地,你同大人们的话题少了,在家庭里常常只有一些问答式的短语。
但走出家门摇身一变,在同龄人面前的你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你有了许多朋友,很真诚,喜怒哀乐相互关照。
平日轮流过生日,男女同学围着烛光齐唱生日歌……”(高巧林/文《东方少年》1998年12期)这是许多父母在孩子逐渐长大后的共同发现,是长大的孩子开始渐渐脱离家庭进入同辈群体的开始。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学者哈里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又证实了这一点。
哈里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这些群体中。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立地学得两套系统,一套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生活,一套用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
家庭对儿童幼时最初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后来逐渐减弱、淡化,被群体影响所取代每一个儿童都必然要参与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学会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彼此影响。
在《中国青年》杂志,魔法是这样描述自己亲身感受的:我们这个年纪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看着别的同学狼吞虎咽地吃方面便,我也觉得那是美味;我的朋友怎样笑出声来,我也不自觉地像她那样笑。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没有个性的,时刻都在模仿。
连说话的声调、惯用的语气词、骂人的话也全“他妈的”是潜移默化学来的。
(《中国青年》杂志庞洁)在群体中,他们能做他们独处时不敢做的事。
参加小记者令营的女孩邹木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她和她的笔友顾芊)一起去北京参加了那个终生难忘的小记者夏令营。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分析论文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分析论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
然而,由于家庭的变动,很多农村家庭面临着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的情况。
在这个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留守儿童通常会与同辈群体联系紧密。
本论文将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形成原因在农村地区,父母的外出务工往往由于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大而不得不进行。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资源和机会的匮乏,迫使家庭成员外出谋生。
因此,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父母务工导致的家庭分离:父母外出工作,与子女相隔千里。
由于家庭分离,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只能寻求相似遭遇的同辈群体来寻求支持和抚慰。
2. 村庄孤独环境:农村地区的孤独环境也使留守儿童更加渴望与同龄人交往。
缺乏城市中各种娱乐设施和活动,使得他们只能在同辈群体中找到共同的兴趣与话题。
3. 学校同班同学的影响:留守儿童通常与同班同学度过大部分时间,与他们的同班同学形成了紧密的关系。
在学校里,同辈群体的纽带更加紧密,他们一起学习、玩耍,互相依赖和支持。
二、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特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在形成和成长过程中会呈现出一些特点。
这些特点对其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 归属感增强:由于家庭的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更加依赖同辈群体。
在同辈群体中,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归属感。
同龄人的陪伴能够给他们带来温暖和支持,减少孤独感。
2. 注意力转移:同辈群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同辈群体上,与同伴一起成长、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
3. 情感依赖性增加:由于父母离家,留守儿童对同辈群体的情感依赖性增加。
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爱,通过同辈群体的陪伴来填补父母的空白。
然而,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情感的压抑也带来了心理健康的问题。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标题: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引言: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他们的道德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并讨论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通过深入剖析青少年与同辈互动的情形,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一主题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一、同辈群体的定义和重要性1. 同辈群体是指与个体芳龄相近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2. 青少年时期是同辈群体对道德社会化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
二、同辈群体对道德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 社会认同与同辈影响a. 青少年倾向于与同龄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b. 同辈影响通过增强或削弱个体的社会认同,影响其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
2. 角色建构与同辈模仿a. 青少年通过观察和模仿同辈行为,来塑造和调整自己的角色认同。
b. 同辈模仿在道德社会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青少年更容易模仿和接受与自己同龄的人的行为。
3. 社会比较与竞争a. 青少年会通过与同辈的比较和竞争来评估自己的道德行为。
b. 同辈群体之间的竞争和比较有助于形成和塑造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三、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1. 遵从同辈压力与道德困境a. 青少年会因为与同辈的关系而面临道德困境。
b. 遵从同辈压力可能导致道德取向的偏移或违背个体内心的道德判断。
2. 同辈互动与道德决策能力a. 青少年通过与同辈的互动来进行道德决策,而不只是依靠成人的教导。
b. 同辈互动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培养和发展出道德决策能力。
3. 同辈群体与道德发展的发展轨迹a. 同辈群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
b. 随着发展成长,个体逐渐从外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中脱离,形成自己的独立道德观念。
结论:本文全面分析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并阐述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群体的影响研究
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群体的影响研究社会化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从社会化者学习规范、价值观和行为范式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群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本文将论述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群体的影响研究,探讨同伴群体在塑造个体行为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作用。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所处社会的文化与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态度。
它是个体从早期儿童期到成年期不断接受社会化者的影响,进而形成对社会共同体认知的一个过程。
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同伴群体不仅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更是个体获取社会信息、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来源。
同伴群体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范的传递同伴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传递了社会规范和期望,帮助个体明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同伴圈子中,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接受。
同伴群体能够教导个体怎样在社会中生活、如何与他人交往,并为自身的感知和认知提供精确信号。
2. 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群体对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亲密交往和比较,个体往往会形成对自我身份和角色的认同。
在同伴群体中,个体可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自我价值。
3. 行为模仿和学习同伴群体的影响在于提供了行为模仿和学习的机会。
个体在同伴群体中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通过模拟和学习来适应社会环境。
同伴群体中的行为表现和经验将对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社交技能的培养同伴群体对发展个体的社交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同伴群体中,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逐渐建立起与他人的合作关系和友谊。
通过参与同伴群体活动,个体可以培养出更好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
同伴群体的类型和特点同伴群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同龄同伴、异性同伴、过亲密同伴等。
家庭和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重要性
家庭和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重要性摘要: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自身认知水平、判断能力提高的前提下,自觉自发的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儿童社会化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方式都出现新的特点。
家庭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同时家庭教育也表现出理性化的倾向,为儿童社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提醒我们应提高父母的文化修养,加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方式的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不仅使儿童的社会化能够顺利进行,并为以后各阶段的社会化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应该采取在家庭软环境中植入理性与和谐并存的价值内核,传统化与西化并举的方法化解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矛盾。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家庭;同伴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心理学家潜心研究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社会能力间的相关情形,提出了三种家庭教养类型:即专制的父母、权威的父母和放任的父母。
(1)专制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
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
这种教养类型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
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或处事能力上,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
(2)放任的父母: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
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这种类型的父母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
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
论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论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作者:季华艳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1期摘要: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但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关键词:同辈群体;儿童;社会化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颇具影响的《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使同辈群体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建立组织结构稳定、完善的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家庭的影响。
学生同辈群体的建立往往体现为如下特点。
1.距离效应:邻近座位的同学交流频繁,比较容易建立友谊。
作为班级微型社会中的座位的排列,为最初互不相识的儿童提供了特定的互动空间,儿童相互间有了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机会,容易使相互间的距离拉近,而与同伴结下深厚的友谊,建立同辈群体。
2.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儿童的家庭背景对儿童同辈群体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儿童往往会选择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伙伴组成互动圈。
这是因为在儿童入学以前,主要是与家人交往,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也不同。
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儿童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能够互相认同,比较容易形成互动。
3.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同一个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处于同一个年龄段,智力和心理机制水平大体相当。
在与同龄人的接触交谈中,能获得认同与内心的满足,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同辈群体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适应及发展的小环境。
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化人格的影响研究
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化人格的影响研究同伴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其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往往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而同伴关系正是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基础。
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可以学会分享、合作、竞争、沟通等社交技能,这些技能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成功机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化人格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
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会受到来自不同同伴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正常社会化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消极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导致孩子社会化和人格发展上的问题。
首先,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技能的培养。
在同伴互动中,孩子们会学会如何交流、如何分享、如何合作,这些都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技能。
通过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学习、交流,孩子们可以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亲和力,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促进其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同伴关系还可以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会学会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孩子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共情、分享喜怒哀乐。
这些情感共鸣的体验对孩子情感发展和社会化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化人格的影响并非全是正面的。
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比如同伴之间的欺凌、排斥、歧视等行为。
这些消极的同伴关系可能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其社会化和人格发展。
欺凌行为会导致受害者自尊心受损、情感受创,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排斥和歧视行为则会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影响其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同伴关系的影响下,孩子们会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化人格。
浅谈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的影响
浅谈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的影响浅谈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摘要:本文在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总结基础上,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
积极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让他们与同伴主动交往,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培养一、同伴关系和儿童社会化的界定个体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最为重要,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可以为儿童科学地、创造性地、高效地学习提供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身心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2]。
所谓的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理想和信念都是通过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仅次于亲子关系。
大量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后的半年起即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这种同伴社交行为在以后几年里一直贯穿于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
二、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同伴接纳与友谊是同伴关系的两个主要成分,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它们各自的特征、功能决定了其在中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及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同伴接纳、友谊的特征1.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3]。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7
伴中的榜样可以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同伴间的成员在与他人 的交往过程 中, 由于没有成人权威 的影 响 , 他们所表现 出来 的行 为都是 自己内心真实 的、 原始 的反 映。 若 出现不道德或违反社会 规范的想法 , 其他成员会对其进行 约束并予 以制止 ; 对 积极 向上 的、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 则会予 以肯定 , 并逐渐强化 , 最后
社会化 主要是指个 体在社会学 习中长期积 累起来 的知识 、
益发达 , 他 们之 间的交流方式也多样化 , 比如发短信 、 聊Q Q、 上 MS N, 发微信 、 微博 、 邮件等 等。青少年有 自己独特 的亚文化 , 他 们之间讨论的话题 跟成年人 不同 , 除了学习 内容 , 还可 以交流 自 己感 兴趣 的话 题 , 比如崇拜的 明星 、 心 中的偶像 、 流行服饰 、 时 尚
和准则 , 外人则难以加入这个群体 。
、
青少年时期 同伴群体 的特点
同伴 群体 , 又称 同辈群体 、 同龄群体 , 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 群 体成员的地位相近 , 具有共 同的爱好或者兴趣 , 他们对事物 的看
法及外在的行为表现也大致伴群体也具有鲜 明的特色 。 ( 一) 同伴之间 的关系是 自发形成 的并且是平等 的。同伴 群 体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 并且是缓慢发展 的。在这一 过程 中, 能 够被群体 中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成员会融人群体 ,与整个群 体 的价值观不相 同的个体则会被排除在外 。 在交往过程 中, 同伴群 体会形成 自己特有 的规范和 目标 ,这些都是群体 内部 自发形 成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二街中心小学 张顺文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二街中心小学张顺文摘要: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本文基于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同辈群体;青少年;社会化;影响1 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相近、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
……2 同辈群体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相近的年龄及相似的心理结构,青少年踏入校园后,与同龄人要朝夕相处相当长一段时间,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由于年龄、兴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的相仿及相近,使得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加的直接和亲切,也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经常性的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又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的同向发展,因而同辈群体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关心与尊重的氛围,这些又恰恰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诸多,如交往、归宿和理解、尊重的需要等,青少年学生在与同辈进行交往过程当中,能够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正确发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最大,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功能主要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点,实现和完成这两点社会化功能,主要场所是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为其提供着重要的精神环境,并可以使他们在同辈群体中传播这种文明、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生成长氛围,并且能更好的发挥同辈群体的两项社会化功能。
3.1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生活技能、行为规范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常识、职业技能等。
孩子与同龄人的友谊对社会化的影响
孩子与同龄人的友谊对社会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龄人之间的友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孩子与同龄人的友谊不仅仅是简单的交往,更是对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沟通、合作,培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建立自信和自尊,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心的人。
因此,孩子与同龄人的友谊对于他们的社会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孩子与同龄人建立起的友谊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常常是在共同兴趣爱好、相似经历、相近生活环境等共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友谊中,孩子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倾听和尊重对方,以及解决冲突和分歧。
通过这些互动,孩子能够逐渐学会与别人合作、协商和妥协,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这种合作和沟通能力对于孩子未来的社交和工作都至关重要,因此,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友谊中,孩子需要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孩子也需要学会接受别人的看法和建议,处理和解决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至关重要,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在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还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在友谊中,孩子可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的快乐和满足。
在同龄人的互动中,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感受到他人的支持和赞美,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
这种自信和自尊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勇敢尝试新事物,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因此,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也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影响分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同伴关系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影响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
少先队活动对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的研究
少先队活动对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的研究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一、引言政治社会化概念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者开始了对儿童和青少年政治行为发展的直接研究,他们发现早期的政治学习对形成政治自我非常重要,童年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迁密切相关。
少先队组织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基地,它在运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自发形成同辈群体,而同辈群体作为影响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儿童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起着家庭、学校、大众媒体等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鉴于同伴群体的种类、性质不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政治社会化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此问题还未被真正重视。
本文拟对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其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做初步探讨。
二、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与儿童政治社会化少先队组织中同伴群体及其内在特征所谓同伴群体,也称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伴群体的特征是群体中的成员都感到自己是某个社会单元的一份子,他们共同遵守一套规范和准则,并会发展出等级性的社会角色结构和关系,这些结构和关系调控着他们的交往。
同伴群体能满足成员的需要:一是可以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少年儿童在校期间,逐步独立于家庭,情感满足的范围也在扩大,如学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大众传播媒介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同伴群体,在群体中可以求得情感平衡;二是满足相互尊重的需要,同伴群体一般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之上的,因而使群体成员互相尊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弥补了其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缺陷;三是可以满足发展个人志趣的需要,同伴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不能或暂时不能被社会认同的志趣的发展提供场所①。
由此可知,同伴群体是一个满足需要、回复平衡、解除紧张的场所,是一个能够吸引个体的“场”,是需要满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但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关键词:同辈群体;儿童;社会化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颇具影响的《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使同辈群体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建立组织结构稳定、完善的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家庭的影响。
学生同辈群体的建立往往体现为如下特点。
1.距离效应:邻近座位的同学交流频繁,比较容易建立友谊。
作为班级微型社会中的座位的排列,为最初互不相识的儿童提供了特定的互动空间,儿童相互间有了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机会,容易使相互间的距离拉近,而与同伴结下深厚的友谊,建立同辈群体。
2.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儿童的家庭背景对儿童同辈群体的建
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儿童往往会选择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伙伴组成互动圈。
这是因为在儿童入学以前,主要是与家人交往,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也不同。
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儿童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能够互相认同,比较容易形成互动。
3.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同一个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处于同一个年龄段,智力和心理机制水平大体相当。
在与同龄人的接触交谈中,能获得认同与内心的满足,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同辈群体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适应及发展的小环境。
4.性格、观点相似:性格相似的学生之间,由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弥补,因而容易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友谊。
他们可以互相倾吐不愿向父母暴露的思想、看法、情感,有共同的语言。
如果自己的观点被同伴接受或认可,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使得相互间的相处变得愉快满意,同辈群体中友谊的桥梁也因此建立起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儿童的社会化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
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其积极的一面表现在:
(1)满足儿童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
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儿童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
儿童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
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二、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对儿童价值观和心理的影响
(1)对儿童价值观念的影响
儿童的同辈群体是在志趣相投和其他条件相似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性质当然有好有坏。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旦“黑”在群体中占了主导,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就会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2)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通过与同辈群体成员的交往,儿童逐渐地认识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然而当儿童在群体中处于不利地位——地位较低、意见长期得不到认同,而个体又难以接受事实时,儿童很有可能产生自卑、猜忌等消极情绪。
长此以往会不利于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个性的完善,对个体社会化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同辈群体中的友情是儿童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人际关系。
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可以意识到团体精神和同伴式的互帮互助。
教师作为学校生活的主要组织者,应该认识到同辈群体在学校、课堂这个微型社会中,对儿童的社会化发挥着潜移默化地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地调动、发挥同辈群体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湘荷.谁之过——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04).
[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31-538.
[3]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4]蒋盼.一个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同辈群体的研究.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