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豆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大豆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本章重点和学习目标

大豆的化学成分与功能性;传统豆制品生产原理及工艺;豆乳生产的工艺原理及产品质量要求;大豆低聚糖和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

第一节大豆的结构与成分

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各地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品种也不同。大豆子粒由种皮、子叶和胚3部分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由于细胞组织形态不同,其构成物质也有很大差异。

1 种皮

种皮位于种子的表面,对种子起保护作用。种皮从外向内有4层形状不同的细胞组织构成,最内层是糊粉层。大豆种皮除糊粉层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外,其余部分几乎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构成。种皮约占整个大豆子粒质量的8 %。

2 胚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3部分构成,约占整个大豆子粒质量的2%。胚是具有活性的幼小植物体,当外观条件适宜时便萌发而开始新的生长。

3子叶

子叶又称豆瓣,约占整个大豆子粒质量的90%。子叶的表面由小型的正方形细胞组成表皮,其下面由2或3层稍呈长形的珊状细胞。珊状细胞的下面为柔软细胞,是大豆子叶的主体。显微结构测试表明:白色袋装的细胞为细胞壁(cu);细胞内白色的细小颗粒为圆球体(spberosome),内部蓄积有中性脂肪;散在细胞内的黑色团块为蛋白体(PB),其中储存有丰富的蛋白质。.

4大豆子粒的化学组成

大豆子粒及各部分的化学组成参见表10—1。

表10-1 大豆各部分的化学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碳水化合物

大豆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约占总质量的25%,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成分为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毛芯花糖等低聚糖和阿拉伯半乳糖等多糖类。成熟的大豆中淀粉含量为O.4%~0.9%。另外,在成熟的大豆中不含葡萄糖等还原糖。

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分为可溶性与不溶性2大类。在全部碳水化合物中,除蔗糖外均难以被人体消化,其中有些碳水化合物在人体肠道内还会被菌类利用并产生气体,使人食后有胀气感。因此,大豆用于食品时,要采取措施除去这些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其中的低聚糖,包括水苏糖、棉子糖(蜜三糖)和蔗糖等,大豆中的低聚糖含量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水苏糖含量约占总质量的4%,棉子糖约1%,蔗糖约5%。

低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对热稳定,其甜度约为蔗糖的70%。人体内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因此不能产生热量。但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属中的几乎所有菌种都能利用水苏糖和棉子糖,而肠道内的有害细菌则几乎不能利用。水苏糖和棉子糖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将其应用于食品中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2)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

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组成相当复杂。种皮中多为果胶质,子叶中多为纤维素。这些碳水化合物的一个共性就是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称为“食物纤维”。食物纤维进入消化道中,在胃中吸水膨胀,增加胃的蠕动,产生饱满感,延缓胃中内容物进入小肠的速度。而进入肠道内的食物纤维有延缓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因此它可以降低对糖、中性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

大豆中食物纤维用于食品既廉价又丰富,而豆渣是开发利用大豆中食物纤维的良好资源。

2 蛋白质

根据蛋白质溶解性的不同,大豆蛋白质可以分为清蛋白和球蛋白两类。一般清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5%左右,球蛋白占90%左右。球蛋白可用等电点(pH值为4~5时)法沉淀析出,再用超速离心分析法分为2 s、7 s、ll s和15 s 4种沉降系数不同的球蛋白组分,其中7 s和ll s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它与大豆的加工性关系密切。大豆球蛋白分子的长轴与短轴长度比小于10:1。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基所占体积较大,亲水性也差,而彼此之间的亲和力很大,从而形成卷曲一螺旋结构。疏水基一般转向螺旋的内部,当球蛋白变性时,次级键打开,肽链舒展,由水溶状态转为不溶状态的纤维蛋白结构。

3 脂肪

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18%,大豆油在室温下呈黄色液体,为半干性油,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达97.5%,为优质食用植物油。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0%以上。大豆油中含有1.1%~3.2%磷脂,主要为卵磷脂和脑磷脂。卵磷脂具有很好的乳化性,脑磷脂具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大豆油脂中的不皂化物主要是醇类、类胡萝卜素、植物色素及生育酚类物质,总含量为0.5%~1.6%。

4 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含有许多种酶,引起食品加工领域关注的主要有脂肪氧化酶、脲酶、磷脂酶D;抗营养因子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和血球凝集素。

1)脂肪氧化酶

脂肪氧化酶可以催化氧分子氧化含顺,顺一1,4一戊二烯的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脂肪酸酯,生成氢过氧化物。大豆中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很高,当大豆子粒破碎后,只要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它就可以与大豆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底物发生降解反应,其途径为:

脂肪氧化酶醛,醇,酮,呋喃

亚油酸或亚麻酸————————氢过氧化物———————a-酮类

环氧化物,羟基脂肪酸

其降解产物有近百种,其中许多与豆腥味有关。正己醛是具有代表性的挥发性化合物。

脂肪氧化酶的活力与pH值有关。pH值为7~8时,脂肪氧化酶的活性最高,但是在此pH值附近,其常见的底物亚油酸是不溶解的。

脂肪氧化酶的作用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有两方面。比如在焙烤食品生产中,在面粉中加入l%(按面粉质量计)含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大豆粉,能够改善面粉的色泽和质量。这主要是其降解产物氢过氧化物对胡萝卜素有漂白作用,能够使面筋蛋白质的巯基(--SH)氧化成二硫键(一S--S--),起到了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是有时由于脂肪氧化酶的作用,产生一些不良风味,导致食品质量的下降。因此,有时需要钝化脂肪氧化酶的活性或者使脂肪氧化酶失去活性,其方法有加热、调节pH值及使用化学抑制剂等。

2)脲素酶

脲素酶属于酰胺酶类,是分解酰胺和尿素产生COz和NH3的酶,也是大豆中抗营养因子之一,在大豆中的含量较高。由于脲素酶容易受热而失去活性,而且容易准确测定,经常作为确认大豆制品湿加热处理程度的指标。

3)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

具有活性的α一淀粉分解酶和β一淀粉分解酶可以从脱脂豆粕中提取。大豆α一淀粉酶对于支链的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作用超过从其他原料中提取的α-淀粉酶。大豆β一淀粉酶活性比其他豆类中的高,对磷酸化酶有钝化作用,其在pH值5·5,60℃加热30 min将会有50 %的活性损失掉;而在70℃下加热30 min将会全部失活。

有资料报道,从脱脂豆粕粉的乳清中可以提取6种蛋白酶。

4)胰蛋白酶抑制素

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有7~10种,但是至今只有两种被提纯和比较详细的研究。有报道,称胰蛋白酶抑制素能够使老鼠和小鸡的胰脏肿大;也有报道,称大豆中微量的胰蛋白酶抑制素对治疗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及调节胰岛素失调有一定的效果。胰蛋白酶抑制素的热稳定性较高,在80℃时处理活性失去较少,100℃处理20 min其活性丧失达90%以上,120℃处理3 min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5)血球凝集素

通过试验发现大豆中至少有4种血球凝集素。脱脂后的大豆粉中约含3%的血球凝集素。研究发现血球凝集素能够引起红血球凝聚,同时很容易被胃蛋白酶钝化。大豆血球凝集素受热很快失去活性,甚至活性完全消失。因此,加热过的大豆食品,血球凝集素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5 大豆中的微量成分

l )无机盐

大豆中的无机盐有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它们的总含量一般为4·0%~4·5%。钙的含量在不同品种的大豆中差异较大,范围为163~470 mg/100 g 大豆。大豆的含钙量与蒸煮后大豆的硬度有关,含钙量越高,蒸煮后大豆的硬度越大。在大豆的无机盐中除钾以外,磷的含量最高。但是磷在大豆中有4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其中植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