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文学创作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文学创作论
一、宏观上认识文学创作
一部鲜活的文学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源于作家天才般的想象还是源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除此之外,当今文坛作品的问世还伴随着这样的现象:一部作品在发行前后总有热闹市场宣传,如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具有商业性的“炒作”之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今文坛很少有脱此俗套者。一部作品的产生不只取决于作家,还取决于那些享有版权的出版机构以及伴随而来的媒体炒作。
由此对传统文学创作论形成挑战:文学难道只是作家个人的精神生产而与商品生产无关?那么如何看待文学的创作呢?
(一)文学创作具有创造性(体现个性与社会性)
文学创作体现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创造,唯有如此,文学创作才能生生不息。不过,文学的这种个性化创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如李白的飘逸洒脱与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唐帝国的由盛入衰;司马迁的《史记》所具有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刻的社会性。(二)文学创作的制作性
文学创作固然需要创造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吃饭问题”、“权力角逐”、“人格掩饰”、“媒体炒作”、“产业制作”等因素又使文学创作具有制作性。
案例举隅一:人格掩饰(作家为掩饰人格,而创造虚伪的“个性”)
→【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隐逸之志(《闲居赋》见《文选》卷36),但实际相反。包括在内的《晋书》记载其人性情浮躁、常趋炎附势。常对当时的巨富石崇等人“忘尘而拜”,但因仕途不顺而作《闲居赋》。金代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谈及此事: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注:安仁是潘岳的“字”)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文不如其人”……诸多文坛事实证明文学的个性化创作是存在掩饰性的,尤其是涉及个人私利或政治运动等非常时期更是如此。
案例举隅二:媒体炒作
作家、出版社、媒体的相互需要致使文学深深地打上了媒体包装的烙印。一部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从选题、定稿到成品,都经过了出版商的精心策划和市场论证,再辅之以媒体的极力鼓吹。当然,即使一部“被制作了”的文艺作品,只要作家精心投入了创作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原创风格,也是值得肯定的。如金庸、张恨水等人的作品不仅被媒体大肆包装,更是频频改编为影视作品。
注:张恨水(1895-1967,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三)关于文学创作问题的小结
我们提倡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倾向,反对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制作。然而尤其是处于“文化工业”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当代文学创作,必然既体现个性化创造原则,又少不了时尚的商业运作,这是当下文学生存的现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并尊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与“制作性”相互渗透的现实。
二、作家素养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
读万卷书求得人生之助,行万里路求得江山之助
1、直接的生活经验
案例一: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马氏指出他自幼生活的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就是教会其写作的地方。他在《番石榴飘香》(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一书中说:“我认为,加勒比教会我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现实,把超自然的现象看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熟悉它的每一个岛屿,那儿有肤色像蜜糖那样金黄、眼睛碧绿、头扎黄色围巾的黑白混血女人;有混染着印地安人血统的、洗衣服和卖护身符的华人;有从他们所经营的象牙商店里出来到马路上拉屎的印度人;还有尘土飞扬、酷热难当的小镇,那儿一边是不堪旋风吹刮的小屋,一边矗立着装有仿光玻璃的摩天大楼。那里还有七种色彩的大海。……它不仅是一个教会我写作的世界,也是我不感到自己是异国人的唯一地方。”(《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1987,74-75页)
案例二:余秋雨《文化苦旅》(1992)、司马迁《史记》等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2、间接的生活经验(作家不能亲身实践体验的,主要从书本中获得,如历史的、异域的)如姚雪垠《李自成》:作者不可能参与当时的农民起义,必须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当然还需实地考察山川地形,了解战争遗迹、收集民间传说等,然后对二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取舍。再如:司马迁《史记》就是间接材料的典范……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也需要间接体验。如小偷、妓女、罪犯……作家显然不可能去实践,只能根据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去推测、揣摩、想象。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开阔的知识视野
世界一流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曹雪芹……无不如此。
如《红楼梦》:涉及古典诗词、戏曲、绘画、音乐、饮食、烹调、品茶、古玩、家具、服饰、中药、园林建筑等。
再如鲁迅:不仅写小说、还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西方浪漫主义诗派(撰写《摩罗诗力说》),翻译俄国作品果戈里《死魂灵》、法捷耶夫《毁灭》,翻译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研究西洋美术。此外国学方面精通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在校勘、钩沉、辑佚、书法、版本、石刻、版画、古钱币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三)良好的艺术修养
1、多读前人作品,借鉴精华,转益多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