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对氮磷的吸收作用综述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d45b2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3.png)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小球藻是一类单细胞藻类,常见于淡水和海水中,是水体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
氮和磷是小球藻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其中氮磷比是指水体中氮和磷含量的比值。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小球藻生长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氮和磷是限制其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
氮磷比是小球藻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调节氮和磷的供应来影响水体中的小球藻群落结构和生产力。
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分析不同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根据Redfield比例,小球藻的理论最佳氮磷比为16:1。
当氮磷比小于16:1时,说明氮的供应相对过剩,可能会导致氮的限制,从而对小球藻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地,当氮磷比大于16:1时,说明磷的供应相对过剩,可能会导致磷的限制,同样对小球藻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设置不同磷浓度下的不同氮磷比条件,观察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并对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
一般来说,可以测量小球藻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活性等指标来评估其生长情况。
还可以观察小球藻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大小、颜色和聚集状态等。
研究结果显示,当氮磷比接近理论最佳比例16:1时,小球藻的生长最为良好。
在这种条件下,小球藻的生物量较高,叶绿素含量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
这说明小球藻对氮和磷的需求相对平衡,生态适应性较强。
小球藻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在氮限制条件下,小球藻可能会通过调节细胞大小和形态来适应环境。
在磷限制条件下,小球藻可能会通过增加细胞表面积来提高磷的吸收效率。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有着显著影响。
理论上,当氮磷比接近16:1时,小球藻的生长最为良好。
当氮磷比偏离理论最佳比例时,小球藻的生长将受到抑制。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小球藻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活性等指标,来评估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情况。
小球藻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藻类处理氮磷和重金属废水
![藻类处理氮磷和重金属废水](https://img.taocdn.com/s3/m/188762c6d5bbfd0a79567342.png)
藻类生物膜技术1 藻类生物膜处理污水的原理利用藻类生物膜处理废水的技术在许多年以前就被提出来了,但在近年来才受到关注。
藻类可以有效地利用污水中的N、P,且在此过程中产生氧气,有利于BOD物质的去除,又由于光合作用增加了pH值也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减少大肠杆菌及有毒细菌数量,并且它还可以缔合外源物质(如重金属),即去除了污水中的营养盐,又促进了N、P等元素的循环,增加了生物量,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所以,藻类系统对于去除引起富营养化问题的氮、磷化合物以及污水深度处理提供了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法。
1.1对氮、磷的去除氮是藻类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元素,一般而言,约占藻类干重的10%,藻类可利用的氮源范围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而藻类利用不同形态的N的优先顺序为,NH4+-N > NO3—N > 简单有机氮(如尿素、简单的氨酸等)。
藻类消化吸收无机氮,转化生物量的能力可以有效的进行氮化合物的解毒。
无机氮的同化作用包括三个步骤:首先,硝酸盐、亚硝酸盐、氨吸收,由一种特定的通透酶介导并需要能量;其次,依赖ATP将硝酸盐还原为铵,需要8个电子,由两个酶活化催化(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酶);最后,将钱并入碳骨架。
许多藻类除了自养方式之外,还可以运用有机物进行混合营养,直接吸收多种有机氮如尿素、氨基酸等,有些藻类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并加以利用。
从对氮的需求观点来看,城市污水富含满足藻类生长的氮源,氨态氮是城市污水含量最高的无机氮源;其次是尿素(有机氮),它可以直接或被细菌转化为氨氮而被藻类利用;而水中的游离氨浓度过高却会对藻类的生长造成抑制。
有学者认为藻细胞合成的磷仅占藻细胞干重的1%,但它是细胞核酸的主要成分,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磷的自然界存在形态主要有溶解性磷(DP)、颗粒磷(PP),其中溶解性磷又分为可溶性活性磷(DRP)和可溶性非活性磷(DUP)。
有人研究表明磷用于能量传递和核酸合成细胞的过程,主要以无机离子H2PO4-、HPO42-的形式被吸收。
微藻对水产养殖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进展——基于水产养殖尾
![微藻对水产养殖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进展——基于水产养殖尾](https://img.taocdn.com/s3/m/d59fff48b8f67c1cfbd6b810.png)
doi:10.16446/j.c2O1001—1994.2019.05.011微藻对水产养殖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进展——基于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角度分析刘庆辉余祥勇张鹤千李祯唐汇娟(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642)摘要: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尾水氮磷污染情况,对微藻吸收水中氮磷的机理及其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藻-菌”耦合共生体系,可为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微藻;水产养殖尾水;氮磷去除;资源化利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70年到2011年期间,水产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比重由3.9%增加到41.3%,表明水产养殖已成为水产品增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⑴。
根据预测,到2050年,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将达到50亿t[2]o随着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养殖企业肆意增加养殖密度,大规模投放人工饲料、水产药物等,导致养殖水体污染严重。
尤其是养殖尾水中氮、磷元素大量富集,直接排放将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养殖尾水资源,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是目前水产养殖领域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微藻是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的藻类群体,它通常是指含有叶绿素a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总称,属于原生生物的一种。
微藻能够利用水体中的碳、氮、磷生长并合需的、'养殖水中含有大量残饵及粪便等,氮磷含量较高,正是极佳的藻类增养殖营养源。
所以用养殖尾水来培养微藻,可以通过藻类吸收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既能够促进藻体自身繁殖,又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从而实现养殖水的资用'1我国水产养殖水域氮磷污染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和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我国水产养殖向着高密度和高投入量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养殖密度过高,残饵、药物、肥料和生物代谢物过度累积,使养殖水体中氮、磷元素大量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间接引起有害藻华的发生[3]。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2e5b5f4ee518964bcf847cb9.png)
第52卷第4期 2006年8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J.Wuhan Univ.(Nat.Sci.Ed.)Vol.52No.4 Aug.2006,487~491 收稿日期:2006202228 通讯联系人 E 2mail :Huzy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资助(2002AA60102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资助(2002CB412309)作者简介:凌晓欢(19822),男,硕士生,现从事藻类水质净化研究.文章编号:167128836(2006)0420487205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凌晓欢1,2,况琪军1,邱昌恩1,2,胡征宇1(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 要: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 goclona K ütz ).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室外条件下,该刚毛藻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维持自身正常生长代谢,从而降低水体的电导率和改善水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两种被试藻类均可作为污水处理用藻类,其中Chlorococcum sp.适合用于静态水体的修复与改善,Cladop hora oli goclona 适合于流动水体的减负与治理.关 键 词:绿球藻;刚毛藻;氮;磷;水质;净化中图分类号:X 171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 应用藻类进行水质净化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1].早期主要是应用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相关技术有藻菌氧化塘、高效藻类塘、活性藻[2]等.由于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如过量藻体不易收获、出水中仍有藻类细胞残留等问题,科学家们随之将研究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固着藻类的研究与应用上,如:固定化藻类技术[3]和藻菌生物膜技术.Da Costa [4]的研究结果证明,固定化藻类不但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对去除镉和锌等重金属离子也效果显著.由于受限于固定藻类用载体的成本较高,以致该项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规模的研究和探索阶段,至今未见大规模实际应用的报道.吴永红等[5]以高分子材料的人工水草作为藻菌生物膜载体,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同样获得较为理想的水质净化效果.为了进一步挖掘和筛选能有效净化污水且藻细胞易于收获的藻种,拓展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研究了一种极为耐污的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寡枝刚毛藻(Cl adop hora oli goclona K ütz )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对二者各自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分析,同时对藻类水质净化的优势进行了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室内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绿球藻(Chlorococcum sp.)采自美国亚里桑那州一家污水处理厂,应用微藻分离纯化的方法,用B G11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后保种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琼脂培养基上的单个藻落转接到B G11液体培养基中,置L R H 22502G 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温度(25±1)℃,光照强度35~40μmol/m -2・s -1,在获得足够生物量后用于污水处理试验.实验污水分别为人工合成污水和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水.人工合成污水配方为:NaNO 30.425g 、(N H 4)2SO 40.075g 、MgSO 4・7H 2O 0.025g 、Ca (H 2PO 4)20.03g 、Na HCO 30.30g 、FeCl 30.0015g ,用自来水定容至1L.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水采自武汉东湖茶港湖区,经25号浮游生物网过滤去除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第52卷显颗粒后使用.实验装置为有机玻璃水槽,一次性加注污水,用空气泵曝气培养;4只20W日光灯提供光照.光照强度140μmol/m-2・s-1左右,水温分别为(25.5±0.5)℃(人工合成污水)和(22.5±0.5)℃(天然湖泊水).实验分别设处理组和对照组,其中人工合成污水和天然湖泊水处理组的绿球藻接种密度分别为2.88×105细胞/L和1.87×105细胞/L,对照组不投加藻种,用以扣除因光解和其他未知因素导致的营养减少,其他条件两组保持一致.依据处理系统中营养浓度的日减少量确定藻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1.2 室外实验藻种与实验设置刚毛藻(Cl adop hora oli golona)采自东湖湖岸.以水生所标本馆楼前景观水池为实验水体,该水池底部布满鹅卵石.实验藻种采回后直接接种到水池一端,待藻类生长正常并达到足够生物量后,将池中枯枝落叶等杂物基本清除,用防水布将水池一隔为二,分别设为实验区和对照区,定点取样.实验区设藻类密集区和藻类稀少区两个采样点,无藻类对照区设一个采样点,用与对照区相比的减少量确定被试藻类对营养盐的去除效果.藻类密集区、藻类稀少区、对照区依次简记为一区、二区、三区.实验时间为夏季,白天水温28~30℃,阳光直射的时间每天约5h.1.3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实验期间,主要测定了总氮(TN)、氨氮(N H42 N)、硝酸盐氮(NO32N)、总磷(TP)、溶解性正磷酸盐(SRP)5项化学指标.其中,TN用过硫酸钾氧化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 H42N用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NO32N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P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SRP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6].取样时,使用便携式p H计和电导率计现场测定水温、电导率、p H值三项理化指标.室内实验中,所有用于测定水化学指标的水样均先经0.45μm孔径滤膜抽滤,因此该部分实验数据中以总溶解性氮(TSN)和总溶解性磷(TSP)代替TN、TP.2 结果与讨论2.1 室内条件下绿球藻对N、P的去除效果2.1.1 对人工合成污水的净化效果如图1所示,实验期间悬浮培养的绿球藻对人工合成污水中的N、P均有明显去除效果,其中,对N H42N的去除最为迅速,扣除对照组的自然降解量,第1天的净去除率为92.1%,并最终将N H42N 浓度控制在0.30mg/L左右;对TSN和NO32N的去除率均显示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稳步上升趋势,第1天的去除率不足10%,第6日分别达到29.1%和34.2%,这与作者早期报道的藻类优先利用氨态氮的结果极为吻合[7].绿球藻对TSP的去除效果较为明显,首日的去除率为61.0%,第4天即达到79.8%,第6天为77.5%,略有下降. 与Tam[8]报道的悬浮培养的小球藻在一周处理期间可去除2/3以上氮和磷的结果相比,本实验中绿球藻悬浮培养系统在除氮方面有所不及,但除磷效果有明显优势.实验过程中发现绿球藻的细胞个体较大,细胞壁较厚,24h曝气亦难以维持其均匀悬浮状态,尤其在实验后期,大量的藻类细胞粘附于处理系统的四壁或沉到底部,以致悬浮液中绿球藻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在沉积物中的藻类细胞却显著增多.绿球藻的这种生长特性对藻类悬浮培养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特性便于通过沉淀的方式从出水中除去藻类细胞,增加出水的透明度.2.1.2 对富营养化湖泊水的净化效果为了探讨绿球藻对富营养化湖泊水的处理效果,作者将取自武汉东湖茶港湖区的水代替人工污水做了进一步处理实验.由于取水时恰逢丰水期,原水中的TSN浓度仅0.8mg/L;而由对照组实验期间TSP最大值超过0.280mg/L可推知原水中TP 一定大于0.280mg/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9],TP指标属于劣五类水质.说明该实验用水中磷营养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而氮含量相对偏低.对藻类悬浮液吸光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绿球藻的生物量增长不快,分析认为与实验湖水中氮磷比例失调有关.一般情况下,维持藻类正常生长的氮磷比例至少需7∶1~10∶1,而本实验原水884第4期凌晓欢等: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中氮磷比仅有约3∶1.加之本实验用藻在保种期间一直培养在TN 浓度高达75mg/L 以上的B G11液体培养基中,当将其转入氮营养并不充足的天然湖泊水后,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渐适应.由于实验用湖泊水体中原始氮浓度不高,以致绿球藻对氮的去除率非常低,但对磷的去除效果显著(图2). 在实验期间,对照组的溶解性TSP 和SRP 水平第1天先上升,自第2天开始缓慢下降,最终依然高于初始值,而实验处理组的磷指标持续下降,TSP 和SRP 水平分别降低到初始值的约53%和17%,说明实验期间原水中的颗粒物分解后有部分磷释放到水体中.扣除对照组的自然降解量,绿球藻对天然湖泊水中TSP 的去除率持续上升,第5日达到79.2%;对SRP 的去除率第2日即达到86.6%,最高达94.1%.可见,本实验用绿球藻悬浮培养系统对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水中磷的去除效果显著,值得注意的是,该藻在加以适当驯化处理前,不适合用于较低氮浓度污水的脱氮脱磷深度处理.同时本实验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其他悬浮藻类水质净化研究中关于藻类不仅通过吸收转化过程,还通过改变水体理化条件来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推测[10,11].2.2 室外条件下刚毛藻对N 、P 的去除效果图3、图4分别是实验期间水体中总氮的浓度变化及其去除率.数据显示:实验区的TN 、N H 42N 浓度较对照区的低.其中藻类密集区TN 的减少率波动在13.5%至45.8%之间,N H 42N 的减少率波动在33.3%至50.0%之间;藻类稀少区TN 的最低和最高减少率分别为11.9%和24.6%,N H 42N 的最低和最高减少率分别为8.3%和20.0%.实验期间,藻类对N H 42N 的去除率偶尔出现过负值,是否因人为操作有误,还是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图5是实验期间水体中总磷的浓度变化,SRP 的浓度各采样点一直不超过最低检测限(0.003mg/L ).从表面上看,实验中刚毛藻对TP 与SR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深入分析后发现,实验水域底部沉积物丰富,并有大量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活动,尤以藻类密集区为多,实验区藻类及其他生物的代谢活动作用于沉积物引起的TP 释放要比对照区强得多,但在水域恢复稳定状态后藻类密集区的TP 浓度略低于另外两区,由此显示出刚毛藻密集区对磷的去除效果.从SRP 的数据看,无藻对照区和藻类稀少区水体中SRP 均未检测到,而藻类密集区却持续处于检测限水平.综合两项数据,藻类密集区TP 较低而SRP 较高,据此推断,在实验水域中磷经由以下途径得以去除:沉积物—水体TP —SRP —藻类吸收转化.在藻类密集区,由沉积物到SRP 的过程速度较快,刚毛藻生长迅速,并大量吸收转化水体中984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第52卷的SRP;而在对照区,从沉积物到SRP的过程相对缓慢,池内残余的少量各种藻类的吸收也能有效抑制水中的磷含量,这样才形成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分布情况.单从水样的测定结果来看,藻类的除磷效果并不明显;但从实验水域整个生态系统的尺度来考虑,刚毛藻确实有效地吸收了磷元素,并能将其从该生态系统中完全清除.目前,许多富营养化湖泊难以治理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超富营养化底泥的释放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探讨藻类对沉积物中磷的吸收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在实验水域生态系统中,该刚毛藻能适应较高水温,在营养浓度不高的水体中仍能显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提高p H值,降低电导率.3 结 论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两种被试藻类应用于水质净化,除具有藻类水质净化的一般优势外,还具有以下特点:绿球藻虽是单细胞藻类,但其细胞体积大,易于获得足够生物量,其细胞壁较厚,在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附着和沉积特性,且能通过特殊生理反应耐受高浓度氮磷和重金属[12].刚毛藻适应的营养浓度范围很广,无论在营养浓度很低的水源水还是在氮磷浓度极高的人工合成生活污水中,刚毛藻均可维持正常生长代谢并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浓度[7].综合以上分析,绿球藻可望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藻菌生物膜法处理中得到应用,而刚毛藻在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三级深度处理中均有较好应用前景.在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日趋短缺的今天,藻类水质净化技术因其特有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环保学者的重视.无论是藻菌生物膜,还是作者已在探讨的大型丝状藻类和着生藻类水处理技术,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均不容置疑[13,14].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藻类技术作进一步的完善,以尽早解决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藻类保种和大规模培养的技术问题,使其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Oswald W J,G otaas H B.Photosynthesis in SewageTreatment[J].T rans A m S oc Civ Eng,1957,122:732 105.[2] Mc Griff C E,Mc K inney R E.The Removal of Nutri2ents and Organics by Activated Algae[J].W at Res, 1972,6:115521164.[3] Champagne C P,Lacroix C,Isabelle S G.ImmobilizedCell Technologies for the Dairy Industry[J].Critical Reviews in B iotechnolog y,1994,14(2):1092134. [4] Da Costa A C A,Leite S G F.Metals Biosorption bySodium Alginate Immobilized Chlorella Homosphaera Cells[J].B iotechnol L ett,1991,13:5592562.[5] 吴永红,方 涛,丘昌强,等.藻2菌生物膜法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效果[J].环境科学,2005,26(1):84289.Wu Y onghong,Fang tao,Qiu Changqiang,et al.Meth2 od of Algae2Bacterium Biofilm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in Eutrophic Waters[J].Envi ronmental S ci2 ence,2005,26(1):84289(Ch).[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检测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A nal2 ysis Methods f or the Ex amination of W ater andW astew ater[M].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2 ence Publisher,2002(Ch).[7] 况琪军,马沛明,刘国祥,等.大型丝状绿藻对N、P去除效果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4,28(3):3232326.Kuang Qijun,Ma Peiming,Liu Guoxiang,et al.Study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 Filamentous Green Algae[J].A cta H y d robiologi2 cal S inica,2004,28(3):3232326(Ch).[8] Tam N F Y,Wong Y S.Wastewater Nutrient Removalby Chlorella p y renoi dosa and Scenedesm us s p[J].En2 vi ronmental Poll ution,1989,58(1):19234.[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 B38382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G B383822002.Envi ronmental Qualit y S tandards f orS urf ace W ater[S].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Ch).[10]Craggs R J.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lgal TurfScrubbing[J].W 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 44(11212):4272433.[11]马沛明,况琪军,刘国祥,等.底栖藻类对氮、磷去除效果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5):4652469.Ma Peiming,Kuang Qijun,Liu Guoxiang,et al.Study on Removal Efficienc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Freshwater Benthic Algae[J].J ournal of W uhan B o2 tanical Research,2005,23(5):4652469(Ch).[12]邱昌恩,况琪军,刘国祥,等.不同氮浓度对绿球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4):4082411.Qiu Changen,Kuang Qijun,Liu Guoxiang,et al.Influ2094第4期凌晓欢等: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ence of Different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on the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ococ2 cum s p[J].China Envi ronmental Science,2005,25(4):4082411(Ch).[13]陈汉辉.冬季水网藻对源水水质的净化作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2):76278.Chen Hanhui.Purification Ability of H y d rodict yon for Source Water in Winter[J].S hanghai Envi ron2 mental S cience,2000,19(2):76278(Ch).[14]王朝晖,江天久,杞 桑,等.水网藻对富营养化水样中氮磷去除能力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19(4):4482452.Wang Zhaohui,Jiang Tianjiu,Qi sang,et al.Studies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Capacity of H y d2 rodict yon reticulatum in Eutrophic Fresh Water Sam2 ples[J].A cta Scientiae Ci rcumstantiae,1999,19(4): 4482452(Ch).R emoval E ff icienc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W aste w ater by Tw o Species of AlgaeL ING Xiaohuan1,2,KUANG Q ijun1,QIU Changen1,2,HU Zhengyu1(1.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Ecology and Biotechnology,Wuhan430072,Hubei,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 he concent ration changes of nitrogen and p ho sp horus in experimental water, bot h a laboratory st udy and an out door experiment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testing t 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nutrient s by algae.The test alga for t he laboratory st udy is Chlorococcum sp.and for t he field experi2 ment is Cl adop hora oli goclona Kütz.respectively.The result s show t hat Chlorococcum sp.grow quite well and have high removal rates of nit rogen and p ho sp horus in t he sewage wit h very high concent rations of nit rogen and p ho sp horus.The removal rates of total soluble nit rogen,nit rate,ammonia and total solu2 ble p ho sp horus f rom synt hetic sewage were46.2%,37.8%,98.4%and79.3%in six days.The removal rate of total soluble p ho sp horus f rom crude lake water by t he alga was79.2%in five days.Cl a dop hora ol2 i goclona can grow normally and absorb relatively on nit rogen and p hosp horus f rom t he nat ural water in outdoor condition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reducing t he specific conductance and improving t he wa2 ter quality.According to t he result s obtained in t his st udy and referring to ot her relational research re2 port s,bot h Chlorococcum sp.and Cl adop hora oli goclona have ability for removing nut rient s f rom wastewater.Chlorococcum sp.is suitable for rehabbing and imp roving in static water and Cl adop hora oli2 goclona is suitable for t reating and p rotecting in flowing water.K ey w ords:Chlorococcum sp.;Cl adop hora oli goclona;nitrogen;p hosp horus;water quality;p urifi2 cation194。
小球藻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率
![小球藻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09588f768e9951e79b89272e.png)
10. 40
N3 P1
2. 10
4. 14
15. 91 13. 74
10. 59
N3 P2
2. 10
3. 74
13. 84 23. 06
18. 63
N3 P3
2. 10
3. 97
16. 25 28. 32
26. 74
N3 P4
2. 10
4. 87
17. 80 36. 52
31. 36
N4 P1
2. 10
采用丙酮提取比色法. 取 5 mL 藻液离心洗涤 ,在藻体沉淀中加入 5 mL 体积分数为 80%的丙酮 ,于 4
℃冰箱提取 24 h,离心分离丙酮提取液 ,分别测定其在 663 nm 和 645 nm 处的光密度值 [ D ( 663 nm ) 、
D (645 nm ) ] ,根据公式计算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 = 8. 02 ×D (663 nm ) + 20. 2 ×D (645 nm ).
第 35卷
和 N2 处理 ,之后 N1 和 N2 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更快 ,甚至超过 N4 处理. N1 处理下 ,随着 PO34 - 含量的增 加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并不明显. 而在高含量的 NO3- 和 PO34 - 条件下 ,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 ,表明在此条 件下 ,小球藻的细胞数量减少.
表 2 小球藻在不同氮磷含量下的比生长速率 Table 2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C. vu lga ris in different N and P concentrations
7H2 O、0. 12 g·L - 1 KC l、10 mg·L - 1 FeC l3 、1 g·L - 1酵母提取物 、2 g·L - 1葡萄糖. 硝酸盐 NO3- 含量设置为 0. 5、1. 0、1. 5、2. 0 g·L - 1 ,分别设为 N1 、N2、N3、N4 处理 ;磷酸盐 PO34 - 含量设置为 0. 1、0. 2、0. 3、0. 4 g·L - 1 , 分别设为 P1 、P2、P3 、P4 处理. 4种不同含量的 NO3- 和 PO34 - 组成 16种不同含量梯度的营养液组合 (表 1).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2f28c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9.png)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小球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水体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氮磷比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了解磷对于小球藻生长的重要性是必要的。
磷是生物体的重要营养元素,对于细胞代谢和能量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磷是限制生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过量或缺乏的磷对生物体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不利影响。
了解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元素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小球藻在不同磷浓度下的生长实验,来探讨不同氮磷比对其生长的影响,从而揭示磷浓度和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机制。
实验设计如下:在一定的培养基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磷浓度的处理组,通过测定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来评估不同磷浓度处理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结合实验结果对小球藻的生长适应性和生态系统中的氮磷比调控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结果显示,在低磷浓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在高磷浓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表明磷浓度的变化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低磷浓度条件下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
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磷浓度条件下,氮磷比较高,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而高磷浓度条件下,氮磷比较低,对小球藻的生长不利。
这说明氮磷比在调控小球藻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宜的氮磷比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和繁殖。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磷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二是磷浓度变化导致的氮磷比变化对小球藻的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畜牧渔业论文
![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畜牧渔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507e3471fe910ef12df8ea.png)
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畜牧渔业论文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周兵飞(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摘要:氮和磷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关于氮磷营养限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报道,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也有不少研究,但众多研究的结果有不少差异,结论也不尽相同。
为进一步探讨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和浮游藻类生长竞争的机理,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研究分析,探讨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的生长竞争的影响,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氮磷比;浮游藻类;营养盐;环境因子浮游藻类是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是水域生态和水生生物生活与生长的基础,浮游藻类的培养和控制是池塘等水产养殖体系中的重要步骤。
随着水华和赤潮危害的日益严重,近年来,关于营养盐类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及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水草的竞争,浮游藻类的光胁迫等均有一定研究,研究方向逐步趋向于种群与种间竞争与生态演替等。
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研究分析,探讨氮磷比对浮游藻类的生长竞争的影响,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1关于Redfield比值很多的研究已经表明,氮磷之间的比值会影响到浮游藻类的生长、生存。
由A. C. Redfield( 1958) 提出的藻类健康生长及生理平衡所需的16∶1的适宜氮磷比率(原子比)已经在很多文献中提到,而且已经被广大学者所接受;不过关于不同的浮游藻类生长要求的最适氮磷比值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差异存在,可能特定浮游藻类具有特定最适氮磷比。
不同营养元素的含量会影响到浮游藻类间竞争的结果。
位于二者之间的氮磷比值将决定藻类可能共存的范围。
Redfield 比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得到认可。
但是如果将资源以及其他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比值将失去最优化。
新的模型下最适氮磷比是否还是16∶1呢?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考虑更加全面,充分关心到研究中氮磷比的变化性。
因此,今后的模型将需要考虑更多的可变性,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
![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114fcab71fe910ef12df8a3.png)
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作者:樊娟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2期近年来随着近海海域污染的加剧,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有害藻类水华的发生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氮磷营养盐作为藻类自然种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已有不少学者针对不同氮源及其浓度、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
本文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详细总结了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者进一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的工作提供参考。
1 无机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海洋藻类增殖的成因较为复杂,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氮磷营养盐是海洋环境中藻类自然种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尤其是海洋中溶解态的无机氮、磷。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营养盐浓度和形态,二是营养盐结构,三是营养盐的投加方式。
1.1 营养盐浓度和形态不同形态的氮对浮游植物的生理化特征、赤潮发生的种群及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能被海洋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的是溶解性无机态。
如张传松等对大鹏湾水域的无机氮的研究表明,赤潮生物的繁殖与其密切相关,每当无机氮含量异常降低,再加上其它营养盐及其环境参数的异常变动,可能是赤潮发生的前奏[1]。
研究表明,实验培养的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在加入不同浓度的NO3--N的情况下,10天后海洋原甲藻明显增长,且与NO3--N浓度呈正相关[2]。
在各种形式的氮化合物中能被海洋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的是NH4+-N。
关于溶解无机氮的摄取,有研究指出[3],在高浓度的NO3--N和NH4+-N共存的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对NO3--N的摄取受NH4+-N含量的控制,它们将NH4+-N和尿素作为氮源进行选择性摄取,二者不足时才摄取NO3--N。
张诚等研究拟尖刺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时发现[4],NH4-N的α值(最大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的比值)为NO3--N的α值的2.57倍,表明在NH4+-N和NO3--N浓度相等的条件下,尖刺菱形藻能更有效的吸收利用NH4+-N。
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
![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415d28927284b73f3425034.png)
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作者:樊娟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12期樊娟(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摘要:本文从氮磷营养盐浓度和形态、营养盐结构、营养盐添加方式三方面阐述了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当前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赤潮氮磷营养盐海洋藻类脉冲式输入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c)-0254-01近年来随着近海海域污染的加剧,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有害藻类水华的发生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氮磷营养盐作为藻类自然种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已有不少学者针对不同氮源及其浓度、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
本文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详细总结了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者进一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的工作提供参考。
1 无机氮磷营养盐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海洋藻类增殖的成因较为复杂,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氮磷营养盐是海洋环境中藻类自然种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尤其是海洋中溶解态的无机氮、磷。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营养盐浓度和形态,二是营养盐结构,三是营养盐的投加方式。
1.1 营养盐浓度和形态不同形态的氮对浮游植物的生理化特征、赤潮发生的种群及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能被海洋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的是溶解性无机态。
如张传松等对大鹏湾水域的无机氮的研究表明,赤潮生物的繁殖与其密切相关,每当无机氮含量异常降低,再加上其它营养盐及其环境参数的异常变动,可能是赤潮发生的前奏[1]。
研究表明,实验培养的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在加入不同浓度的NO3--N的情况下,10天后海洋原甲藻明显增长,且与NO3--N浓度呈正相关[2]。
在各种形式的氮化合物中能被海洋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的是NH4+-N。
养殖水体中磷的来源去向和发挥的作用
![养殖水体中磷的来源去向和发挥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cf5cc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8.png)
养殖水体中磷的来源去向和发挥的作用在四大家鱼养殖过程中,如果投饲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池中的水很浓很绿,严重的还会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超标,蓝藻爆发,败坏水质。
这是因为饲料中的蛋白质为养殖水体补充了充足的氮元素,导致水中氮过剩。
而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另一营养元素的作用,那就是---磷。
养殖水体中的磷到底是怎样的呢?一一为您道来。
水中藻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离不开磷元素,但是水体中磷含量非常之低。
水中的磷通常都是+5价的,可成溶解或者悬浮的正磷酸盐形式存在,也可成溶解或者悬浮不溶解的有机磷化合物形式存在。
要了解水中的磷,有必要了解水中磷的来源与去向。
水中磷的来源1、来自水生生物的尸体残骸及代谢废物养殖动物、浮游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表水层内有效磷的再生补给作用极大。
被浮游动物吞食的细菌、浮游植物的总磷中,约50%被浮游动物以可溶性磷形式排泄释回水中,供细菌、植物重新利用。
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内也含有磷,同时各种水生生物残骸及其他形式的有机碎屑也会迅速分解再生出有效磷。
2、来自沉积物及底层水水底沉积物是地表水中有效磷的一个巨大潜在贮源。
沉积物中的磷经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溶解磷,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底水层,由水体流转进入表水层。
3、来自投饵、补给水源以及人工施肥人工施肥是补充养殖水体中有效磷较为快速的方法,通常是无机或者有机磷,是水中磷的重要来源。
一些外在补给水也能给水体带入有效磷。
此外降雨、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地下水都能给水体补充磷。
水体中磷的去向1、水生生物的吸收利用养殖水体中的磷主要是被水中的藻类光合作用吸收的。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是利用水中的二氧化碳、氮磷化合物等物质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和产生氧气。
水体中的微生物对磷也有一定的吸收。
2、随水体的流失定期更换养殖池中水、下雨池中的水过多溢出也是水体中磷消耗的一个去向。
3、化学及吸附引起的沉淀水体中的沉淀作用主要是与Fe3+、Al3+、Ca3+等生成相应的FePO4、AlPO4、CaPO4、等磷酸盐。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320f50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b.png)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小球藻是一种常见的微型浮游藻类,被广泛用于水质监测和废水处理等领域。
氮磷比是指水体中氮和磷的比值,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并对水环境管理和水生态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小球藻在自然水体中生长所需的无机养分主要包括氮和磷。
氮和磷是藻类的两个重要营养元素,对于维持藻类的生长和代谢活动至关重要。
氮和磷的含量和比例对藻类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小球藻的生长对氮磷比有一定的适应性。
通常情况下,小球藻对氮和磷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因此氮磷比偏低时,小球藻的生长受到限制。
在水体中,当氮磷比大于藻类需求比例时,氮成为生长的限制因子,即氮限制。
相反,当氮磷比小于藻类需求比例时,磷成为生长的限制因子,即磷限制。
小球藻对氮磷比的敏感性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光照强度、温度等。
在不同磷浓度下的实验研究显示,磷浓度对小球藻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小球藻的生长速率逐渐提高。
在低磷浓度下,小球藻的生长受到限制,营养不足导致生长速率减缓甚至停滞。
而在高磷浓度下,过量的磷对小球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可能引发藻华爆发等环境问题。
合理控制水体中磷的浓度对于维持小球藻的适度生长至关重要。
磷浓度的控制也不能忽视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重要性。
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氮磷比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小球藻在适宜的氮磷比下生长最为旺盛。
当氮磷比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导致小球藻的生长受到限制,出现生理紊乱等问题。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水环境管理和水生态学中,我们应该合理控制水体中磷的浓度,并注意维持适宜的氮磷比,以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a8d4cb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4.png)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小球藻是一种常见的浮游植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
磷是小球藻生长和代谢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但过高的磷浓度会对水体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磷是构成细胞核酸、蛋白质和脂肪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成分之一,它在维持细胞功能和结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磷浓度的降低会导致氮磷比的增加,可能限制小球藻对磷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从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能力。
研究表明,过高的氮磷比会导致小球藻生长受限,细胞生物量下降,形态结构异常,甚至死亡。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的变化还会对小球藻的生态效应产生影响。
小球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起到净化水体中有机物和营养盐的作用。
过高的氮磷比会导致小球藻产生过多的有机物和氧气,从而改变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过高的氮磷比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大量藻华,导致水体溶解氧不足,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还会影响小球藻的生理代谢过程。
磷是ATP和ADP等高能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调控酶活性和细胞呼吸等。
研究表明,低磷条件下,小球藻可能通过增加酶的合成来提高对磷的利用能力,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
而高磷条件下,小球藻可能会抑制酶的合成,减少能量代谢的需求。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的变化还会对小球藻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产生影响。
磷是控制藻类生长的重要营养盐之一,它的浓度变化可能改变小球藻与其他藻类的竞争关系,进而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过低的磷浓度会造成小球藻的优势地位下降,其他藻类有机会取而代之,从而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调控磷的供应和氮磷比的平衡对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深入探讨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生理和生态机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藻类对氮磷的吸收作用综述
![藻类对氮磷的吸收作用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12c552ebd64783e09122b90.png)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08级环境工程一班姓名:潘玲学号:200840408114课程论文题目:藻类对氮磷吸收作用的综述课程名称:课程论文设计(环工)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藻类对氮磷吸收作用的综述学生:潘玲(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一班,学号200840408114)摘要:利用藻类处理污水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归纳分析国内外利用藻类吸收氮磷的相关研究数据和结果,综述了国内外利用藻类吸收氮磷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发展及现状藻类发展前景去除前言本文针对各种藻类对氮磷的吸收效果进行总结概括,为以后该方面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现象日趋严重。
目前,废水二级处理后出水的进一步脱氮和除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生化二级处理除磷工艺使大量的磷从污水中转移到剩余污泥中,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藻类为自养型生物,其生长对废水中的营养要求较低,主要以光能为能源,利用N、P等营养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质,因此藻类可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1]。
一、藻类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引用藻类进行水质净化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2],早期主要是应用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相关技术有藻菌氧化塘、高效藻类塘,活性藻[3]等。
由于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捕捞,仍在水体有残余,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固着藻类的研究与应用上,如固定化藻类技术[4]与藻菌生物膜技术。
DaCosta[5] 的研究结果证明,固定化藻类不但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对去除镉和锌等重金属离子也效果显著。
由于受限于固定藻类用载体的成本较高,以致该项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规模的研究和探索阶段,至今未见大规模实际应用的报道。
二、典型性的藻类(一)小球藻小球藻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质资源,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色素等,是一种重要的微藻资源,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脂和抗原微生物等保健作用。
氮、磷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氮、磷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eacb05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6.png)
氮、磷对⼩球藻⽣长的影响(2012 届)毕业论⽂题⽬氮、磷对⼩球藻⽣长的影响学院化学化⼯学院专业化学⼯程与⼯艺年级2008 级学⽣学号学⽣姓名指导教师2012年5⽉7⽇氮、磷对⼩球藻⽣长的影响摘要:本⽂研究了氮、磷源对⼩球藻⽣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5℃左右,pH在7.0~9.0之间时;⼩球藻最适氮源为硝态氮,且能够利⽤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进⾏⽣长,⽣长速度快慢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尿素>铵态氮。
以硝态氮为氮源时,⼩球藻在氮的浓度为0.16mg·L-1左右,⼩球藻可以快速、⼤量的⽣长。
以KH2PO4·3H2O为磷源时,磷的浓度控制在0.36mg·L-1左右时,明显促进⼩球藻⽣长。
当N/P在3.2时,⼩球藻的⽣物量达到最⼤,并且⼩球藻对氮和磷的去除率都分别达到33%和89%。
关键词:⼩球藻;氮;磷;⽣长;The Influenc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o the Growth ofChlorella sp.Abstract:The effec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n the growth of Chlorella sp. 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Chlorella sp. had grown at the temperature of 25℃,the pH between 7.0 to 9.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Chlorella sp. was affected by nitrogen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ordered as nitrate nitrogen>nitrite nitrogen>urea nitrogen>ammonium nitrogen.Obviously,nitrate was the optimal nitrogen source for the growth of Chlorella sp..The rate of growth was the highest at the nitrat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of 0.16mg·L-1.When the content of nitrate was 0.36mg·L-1,the growth of Chlorella s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KH2PO4 as phosphorus source.When the N/P ratio was 3.2:1,the biomass of Chlorella sp.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And the removal rat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uld achieve 33% and 89%.Key words:Chlorella sp.;nitrogen;phosphorus;growth⽬录第⼀章⽂献综述 (1)1.1 微藻的概述 (1)1.2 ⼩球藻的应⽤ (2)1.2.1 ⾷品、饲料和饵料上的应⽤ (2)1.2.2 医学上的应⽤ (2)1.2.3 污⽔处理上的应⽤ (3)1.2.4 作为⽣物质能源的应⽤ (3)1.3 影响⼩球藻⽣长的因素 (3)1.3.1 温度 (3)1.3.2 光照 (3)1.3.3 培养基pH (4)1.3.4 培养基营养成分 (4)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5)第⼆章实验材料与研究⽅法 (7)2.1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1 藻种的来源 (7)2.1.2 ⼩球藻培养基配置材料 (7)2.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8)2.2 实验⽅法 (9)2.2.1 藻种的活化 (9)2.2.2 分光光度法测定藻细胞密度 (9)2.2.3 ⽣物量的测定 (10)2.2.4 培养基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10)2.2.5 培养基中磷元素含量的测定 (11)2.3 实验设计 (12)2.3.1 不同浓度梯度及不同形态N源的培养基配置 (12)2.3.2 不同P浓度梯度的培养基配置 (12)2.3.3 ⽇常观察记录 (12)2.3.4 数据处理 (13)第三章实验结果与分析 (14)3.1不同氮源及含量对⼩球藻⽣长的影响 (14)3.2 不同浓度的磷源对⼩球藻⽣长的影响 (15)3.3 不同的氮磷⽐对⼩球藻的⽣长及去除氮磷效率的影响 (15)3.4 结论 (16)参考⽂献 (18)致谢 (21)第⼀章⽂献综述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益增长,世界各国对原油的争夺也⽇趋激烈。
小球藻净化污水中氮磷能力的研究
![小球藻净化污水中氮磷能力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05f6305a8102d276a22f63.png)
收稿日期:2002-11-14作者简介:吕福荣,(1971 ),女,硕士,讲师。
现从事环境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001059),负责人杨海波文章编号:1008-9632(2003)02-0025-02小球藻净化污水中氮磷能力的研究吕福荣,杨海波,李英敏(大连大学化学化工系,大连 116622)摘 要:在小球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N 、P 溶液,研究小球藻净化氮、磷的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氮磷组合浓度不同时对小球藻吸收氮、磷有一定影响;在最佳p H 为8.0~8.5的条件下,吸收率可达80%左右;升高温度或加强光照有利于小球藻对磷、氮的吸收。
小球藻对氮、磷的吸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关键词:小球藻;镍离子;氮;磷中图分类号:Q949 21+7文献标识码:A氮、磷是生物生长的必需的元素之一,但水体中磷含量过高(如超过0.2mg/L),引起藻类的过度繁殖,造成湖泊、河流透明度降低,水质恶化,即富营养化,是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
小球藻(Chlorella s p.)是一类普生性单细胞绿藻,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小球藻属。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小球藻有十几种,加上它的变种可达数百种之多。
由于小球藻生态分布广,易于培养,生长速度快,是进行生物技术研究的良好材料。
曾有研究肯定了藻类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的去除作用和效果[1-3],本文研究了小球藻对氮磷净化吸收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于小球藻应用于高氮、磷含量的污水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材料藻种:小球藻由辽宁海洋水产研究所提供。
实验用水:从深海中抽取污染较轻的海水,经三次抽滤,再煮沸、冷却后用于小球藻的培养。
1 2 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碘化钾、碘化汞、酒石酸钾钠、钼酸铵、氯化亚锡、磷酸二氢钾、氯化铵、盐酸为分析纯。
含NH +4-N 溶液(模拟水样)由氯化铵配制;含磷溶液(模拟水样)由磷酸二氢钾配制。
溶液用去离子水配制;实验用水为自来水。
高效藻类塘氮磷去除机理的研究进展
![高效藻类塘氮磷去除机理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4fa7a45cf84b9d528ea7af4.png)
第7卷第8期2006年8月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TechniquesandEquipmentfbr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trolV01.7.No.8Aug.2006高效藻类塘氮磷去除机理的研究进展何少林1黄翔峰1乔丽2李旭东1陈广1安丽1杨殿海1周琪1(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城市建设系,武昌430064)摘要首先介绍了高效藻类塘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其次简述了高效藻类塘的生物特性和物理化学变化规律,并重点论述了高效藻类塘的氮磷去除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高效藻类塘在控制非点源污染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效藻类塘氨氮挥发硝化作用化学沉淀中图分类号x7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41(2006)08.0006_06Researchprogress0ntheremovalmechanisms0fnitrogenandphosphateinhighrateaIgalpondsHeSha01inlHuangXiangfen91QiaoLi2Lixudon91ChenGuan91AnLilYangDianhailzhouQil(1.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Engineering,Ton舒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2.D。
partmentofurbanConstmctio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cha“gBranch,wuchang430064)AbstractInthispaperthehistoryandcharacteristicsofhighratealgalpondsarefirstlyintroduced.Thenthe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theruleofphysicochemicalchangesinhighratealgalpondsarepresented.Fur—themore,theremovalmechanismsofnitrogenandphosphateandinnuencingfactorsinhighratealgalpondsareespeciallydiscussedandsummarized.Finallythef色asibilityofusinghighratealgalpondtocontrolthenon—pointpollutionisdicussed.Keywordshighratealgalpond;ammoniav01atilization;nitrification;chemicalprecipitation高效藻类塘(highratealgalpond,简称HRAP)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并发展的¨’21。
营养物质氮磷与藻类的关系
![营养物质氮磷与藻类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e0ef926bcd126fff7050b80.png)
氮、磷与藻类间的相互关系摘要:主要介绍了营养元素氮、磷与藻类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氮、磷对藻类生长氮的重要作用;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藻类增殖的限制因子;藻类的过度增殖与水体富营养化。
关键词:氮;磷;限制因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
一些权威专家继续将藻类归入植物或植物样生物,但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
藻类分布的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只有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
不仅能生长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而且也能生长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
从热带到两极,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从潮湿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内,几乎到处都有藻类分布。
藻类生长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
大量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叶绿素a和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剧增,其中氮、磷是影响水中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氮磷比作为关键因子,常被用来预测藻细胞密度的变化和季节演替[2]。
它同时作为一项指标,能代表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水平。
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营养盐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生物量以及种群结构,但就氮或磷哪种营养元素作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
在南太平洋,初级生产者通常被认为是氮限制因子[3]。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其它生态系统中,如东、西地中海,磷可能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3]。
在中国,据调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湖泊已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如巢湖、太湖等。
1.藻类与营养物质N、P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1983年)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因此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形成机理的主要途径[4]。
通常认为,营养元素P和N能够促进藻类的增殖。
大型海藻对氮磷吸收能力的初步研究
![大型海藻对氮磷吸收能力的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e6f901f12d2af90242e62d.png)
此外 , 大型海 藻 可 以 直 接 吸 收 并 利 用 海 水 中
: 男, 硕士研究生 , 李赵嘉 ( 海洋生物 , 作者简介 : 9 8 9- ), a i l t o f r i e n d z h a o i a 6 3. c o m 1 E-m @1 j
— 1 —
《 河北渔业 》 总第 2 0 1 4 年第 1 期 ( 4 1 期) 2 ○ 研究与探讨 游离的二氧化碳 , 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向海水 方向移动
近数十年来我国的海水养殖产业得到了快速 发展 , 从7 0 年代至今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年平均增 从1 长率 为 1 4% , 9 8 0 年 的 7. 8×1 0t 增 加 到
5
类吸附是一个自 然 发 生 过 程 , 在适宜条件下自行 生长 , 不需要外来施加能量 , 最重要的是不易带来 二次污染 , 这是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 , 也是该方法
3] 。 了严重的危害 [
用; 龙须菜系红藻门、 江蓠科的一种重要的产琼 红藻, 具有 生 长 快、 耐 温 广 等 特 点, 同时有着很
7] ; 鼠尾藻隶属褐藻 高 的 经 济 价 值 和 生 态 作 用[
目前处理养殖废水和富营养化海水的方法多 集中 在 物 理 、 化 学 处 理 法、 人 工 湿 地 处 理 方 法、 耐 盐植物处理法 、 悬浮颗粒物的处理法和沉淀-贝 类过滤 - 藻类 吸 附 的 综 合 处 理 方 法 等
李锦秀等研究认为水体中溶解氮达到05mg活性磷达到01mg本实验三种海藻对氮磷的吸收效率均在60左右低于一般文献得研究结果例如王翔宇等研究得到的鼠尾藻龙须菜吸收效率在70左16可能由于本实验为模拟北方特别是河北海域的自然状态温度与光照强度均低于其最适条件而这两者是大型海藻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是造成藻体生化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最终测得的吸收速率也略低于一般实验室条件下的速率可推测在实验室条件下吸收速率会有所提高
补磷肥控蓝藻,你听说过吗?这到底是什么原理?
![补磷肥控蓝藻,你听说过吗?这到底是什么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ff5d5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3.png)
补磷肥控蓝藻,你听说过吗?这到底是什么原理?蓝藻,在养殖池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水质问题。
对于蓝藻的处理,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一是用药物杀灭,二是用有益菌控制,又或者是换水,但很少有人去用磷肥。
但最近反馈,有的老板用磷肥控制蓝藻也起到了效果,这难道真是我们认知有偏差吗?想知道补磷控蓝藻的原理,先了解蓝藻爆发的真正原因很多养殖朋友认为,蓝藻吸收磷元素,因而磷偏多的水体容易长蓝藻。
其实这样理解并不全面,蓝藻易生长于氮磷比失衡的水体中,而对于养殖池塘来说,蓝藻多发生于高温的养殖后期,随着投喂量增大,氮元素越来越多,而磷元素却被藻类不断吸收利用,含量越来越低,最终导致高氮低磷的局面,蓝藻爆发的塘,都处于富氮缺磷的情况。
所以说,补磷造成了蓝藻爆发是片面的。
补磷抑制蓝藻,到底是什么原理?出现蓝藻时,特别是蓝藻特别多的塘,水体中已经没有太多的磷元素供给蓝藻吸收了,即使再次补磷,蓝藻也不会再多,因为蓝藻已经够多了;这时要知道,一些有益藻类同样需要磷元素的补充,就像小型绿藻、鞭毛藻等,通过补磷肥肥水的方式使它们繁殖起来,跟蓝藻形成竞争,以此控制蓝藻的数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补磷让有益藻类繁殖起来,培养优势藻种。
讲到这里有没有发现,这和补活菌、补碳如出一辙,只是另一种方法,道理还是相同的。
抑制蓝藻,还有哪些较为安全的措施?1、少量多次换水,稀释蓝藻的浓度,一次换30-50公分的水;2、放养滤食性鱼类,每亩放养300尾花白鲢,蓝藻可作为它们的饵料;3、多开增氧机,让水流动起来,蓝藻喜欢静水,而优质藻类喜欢流水;4、使用腐植酸钠遮光,腐殖酸钠同时补充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促进其他有益藻繁殖;5、使用发酵碳肥,特别是养殖后期,能够快速培育优良藻类;对付蓝藻其实有很多方法,不一定非要用杀来解决!处理蓝藻也不建议以杀为主,毕竟杀完蓝藻,后续还有不少问题。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08级环境工程一班姓名:潘玲学号:200840408114课程论文题目:藻类对氮磷吸收作用的综述课程名称:课程论文设计(环工)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藻类对氮磷吸收作用的综述学生:潘玲(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一班,学号200840408114)摘要:利用藻类处理污水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归纳分析国内外利用藻类吸收氮磷的相关研究数据和结果,综述了国内外利用藻类吸收氮磷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发展及现状藻类发展前景去除前言本文针对各种藻类对氮磷的吸收效果进行总结概括,为以后该方面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现象日趋严重。
目前,废水二级处理后出水的进一步脱氮和除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生化二级处理除磷工艺使大量的磷从污水中转移到剩余污泥中,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藻类为自养型生物,其生长对废水中的营养要求较低,主要以光能为能源,利用N、P等营养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质,因此藻类可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1]。
一、藻类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引用藻类进行水质净化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2],早期主要是应用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相关技术有藻菌氧化塘、高效藻类塘,活性藻[3]等。
由于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捕捞,仍在水体有残余,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固着藻类的研究与应用上,如固定化藻类技术[4]与藻菌生物膜技术。
DaCosta[5] 的研究结果证明,固定化藻类不但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对去除镉和锌等重金属离子也效果显著。
由于受限于固定藻类用载体的成本较高,以致该项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规模的研究和探索阶段,至今未见大规模实际应用的报道。
二、典型性的藻类(一)小球藻小球藻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质资源,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色素等,是一种重要的微藻资源,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脂和抗原微生物等保健作用。
近年来,水质严重下降,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小球藻在生长过程中为好氧菌提高氧气,使之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且还具备除氮磷能力和去除多种重金属离子的能力[6]。
Ganter 等[7]比较了多种藻类,认为小球藻是去除效率最高的藻类之一,用做去除污水的N、P等物质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单细胞藻类。
研究人员在不断地探究出最适合的条件,其中在对固定化与游离态小球藻脱氮、除磷对比研究中,结果表明固定化藻在两天内对NH4+-N和PO43--P的净化效率比悬浮态藻分别高2.49%和35.25%。
固定化藻技术不仅保留了悬浮态藻的优点,而且使得藻对氮、磷的去除率有较大的提高[8];在相关验中还发现饥饿处理可以提高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尤其可提高其对磷的去除率,饥饿处理又以24 h组效果较好[9];小球藻对氮磷的吸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氨的去除率在70%左右,磷的去除率在60%以上;对NO3-的最大去除量为1.10g·L-1,最大去除率为87.6%;对PO43-的最大去除量为0.28g·L-1,最大去除率为100%[10]。
(二)钝顶螺旋藻钝顶螺旋藻的作用比较多,一般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作用为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蠕动、补充机体的常规元素和微量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螺旋藻藻蓝蛋白,藻蓝蛋是一种天然的食用色素、浴于水,不溶于油脂和醇类,是一种蓝色粉末。
具有抗癌、促进细胞再生的功能、可作为高级的天然色素。
同时它也在氧化塘法和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1]。
它具有极高光合作用效率,对污水中N、P及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
国外利用藻类处理污水始于20世纪6O年代,起初是利用污水培养藻类。
目前,国内外利用部分藻类处理废水氨氮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效果明显。
但利用钝顶螺旋藻处理淡水养殖废水中氨氮的报道较少见。
在营养配比合适的Zarrouk培养中,当NH4+-N含量小于40.5mg/L时,螺旋藻生长速率较高,且对NH4+-N去除率可达99%以上。
在生活污水中,当添加NaHCO3的量增加时,螺旋藻的生长速率亦增加;当在培养液中加入80%的生活污水,其中NH4+-N含量小于l9.38mg/L时,其对NH4+-N7d的去除率可达91.8%,且此时螺旋藻生长速率最大[12]。
有关实验结果标明温度以控制在25~38℃之间为宜,平均氨氮去除率达85%以上;最适PH值在9.O~10.5之间,氨氮去除率可达80%~90%;光照强度选在4000~lO0001x,最高氨氮去除率达91%氨氮初始浓度以控制在50mg/L内为宜,10 mg/L以内的氨氮浓度6d可以去除93%,过高的氨氮初始浓度要先进行稀释后才能利用钝顶螺旋藻进行处理,并且氨氮初始浓度越低去除氨氮的速度越快,去除率也越高[13]。
(三)水网藻水网藻,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饵料。
有大型的网片状或网袋形缘藻,其繁殖能力比形成水华的蓝绿藻更强,肉眼可见,繁殖能力很强。
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大量的氨氨、硝氮及无机磷等[14]- [15]。
在其生长过程中可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而使蓝绿藻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高营养条件,无法在水体中大量繁殖,可达到以藻治藻的目的[16]。
有关试验证明在一定的N、P浓度范围内,水网藻对N、P的吸收能力均随N、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王朝晖等[17]研究的温度和N、P浓度对水网藻生长的影响结果一致。
在22℃和含5.0mg/L N、0.25mg/L P时,水网藻生长较好,对N、P等营养物的需求也较高,因此对N、P 的去除能力也较强。
当N:P较适合时,水网藻生长良好,对N、P也有较强的去除能力。
即使在N:P很不适合藻类生长条件下,水网藻也能保持一定的长势,而对TN、TP的去除率也分别达 76%和52%[18]。
网藻是一种对富营养化水体有一定脱氮除磷能力的植物,其去除百分率在30%~80%左右;氮磷比在一定范围内时(10:l~25:1),水网藻的生长速率,除氮磷能力与磷的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水网藻在培养的前2天除N、P能力很高,几乎占一个生长周期去除率的60%,所以对不断有营养物质加入的湖水处理效果会很明显[19]。
(四)伊乐藻沉水植物是自然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能阻留大量的营养物质,并对水体的污染做出敏感反应,对水体的净化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21]。
伊乐藻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尤为突出。
伊乐藻不仅可以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氧,还可吸收水中不断产生的大量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和剩余的饵料溶失物及某些有机分解物,这些作用对稳定pH值,使水质保持中性偏碱,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对促进蜕壳、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品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还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22]。
伊乐藻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水体的DO和pH水平,也促进了开放系统氨氮的挥发,却抑制了硝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的生物活性。
开放系统的氨氮在高DO(8.26~12.36 mg·L -1)和高pH (9.35~10.0)条件下,主要以氨氮挥发的形式去除,而在低DO(8.17~8.63 mg·L-1 )和pH(7.42~7.81),主要以转化为硝氮的形式而去除。
各处理DO均大于8.26 mg·L-1,再加之碱性的(pH9.35~10.05)环境不利于硝化细菌的存活,所以推测硝氮的反硝化作用极其微弱或不存在。
封闭系统通过阻止氨氮的挥发降低了总氮的去除量,但它并不影响氨氮向硝氮的转化[23]。
有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可以提高水中营养盐的去除效果[24]。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在一定的N、P浓度范围内,浓度升高可以促进伊乐藻的生长,但当N、P浓度过高时,植物的生长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生物量增长量减少,叶绿素含量下降,断枝不定根的形成受到抑制等[25]。
同时伊乐藻对水体中N、P类植物营养物的净化去除均呈现出由快速至慢速至稳定的变化趋势,说明处于生长期的沉水植物具有更强的除污效能[26]。
三、发展前景藻类是最原始的生物之一,通常呈单细胞、丝状体或片状体,结构简单,整个生物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速度快且分布特别广的特点[27]。
利用污水培养藻类既可以廉价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还可以产生大量的藻类生物量。
这些生物量可以做为饲料、肥料或燃料等加以利用[28]。
采用固定化藻类细胞处理污水具有藻细胞密度高、反应速度快、去除效率高、藻细胞易于收获、净化后的水可再利用等优点,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在污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有关采用固定化藻类细胞技术处理污水中N、P营养盐的综述尚鲜有报道[28]。
今后应进一步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1)选择优良藻种及深人探讨其生理生化特性和净化机制;(2)研究廉价、性能良好的固定化载体;(3)开发适合于固定化藻类净化污水的高效、可规模化运转的生物反应器,从而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相信随着对藻类处理氮磷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在不远的将来,该项技术在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一定能够实现[30]。
参考文献[1] 王起华等.固定化藻类细胞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2008,7.[2] Oswald W J,Gotaas H B et al.Photosynthesis in Sewage Treatment[J].Trans Am Soc Civ Eng,1957,122:73-1O5.[3] McGriff C E,McKinney R E et al.The Removal of Nutrients and Organics by Activated Algae[J].WatRes,1972,6:1155-1164.[4] Champagne C P,Lacroix C,Isabelle S G et al.Immobilized Cell Technologies for the DairyIndustry[J].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1994,14(2):109-134.[5] Da Costa A C A,Leite S G F et al.Metals Biosorption by Sodium Alginate Immobilized ChlorellaHomosphaera Cells[J].BiotechnolLett,1991,13:559-562.[6] 钱善勤,孔繁翔,张民等.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对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利用及其生长[J].湖泊科学,2010,22(3):411-415.[7] TONES A B, DENN ISON W C et al.N、P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shrimp effluent by sedimentation,oyster filtration and macroalgal absorption: A laboratory scale study [ J ]. Aquaculture Engineering,2001,193(1):155-178.[8] 颜胜华,鲁敏,陆世雄等.固定化与游离态小球藻脱氮除磷对比以及金属镉对吸收磷速率的影响[J].纺织科技进展,2009年05期.[9] 张静霞等.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能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944-15945.[10] 胡开辉,朱行,汪世华等.小球藻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率[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月,第35卷第6期.[11] 魏小安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6):8-12.[12] 王翠红,李日强,辛晓芸等.钝顶螺旋藻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第21卷,第12期.[13] 邹万生等.钝顶螺旋藻对淡水养殖废水中氨氮去除率分析研究[J].科学论坛.[14] Stary J,Zeman A,Kratzer K et al.The uptake of ammomium nitrite and nitrate ions byHydrodictyon reticulatum[J].Acta,Hydrochim.Hydrobiol,1987,15(2):193-198.[15] Stary J,Kratzer K,Zeman A et al.The uptake of phosphate ions by the alage Hydrodictyonreticulatum[J].Acta,Hydrochim.Hydrobiol,1987,15(3):275-280.[16] 陈汉辉等.冬季水网藻对源水水质的净化作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2月,第19卷,第2期.[17] 王朝晖,骆育敏,林秋奇等.环境条件对水网藻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志学报.1999.10(3):345-349.[18] 林秋奇,王朝晖,杞桑等.水网藻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性研究[J].生态学报,2001年5月,第21卷第5期.[19] 范运尧,刘铁成,王明健等.水网藻对富营养水体去氮除磷能力的研究[J].广东化工,2006年第9期,第33卷,第161期.[20] 吴振斌,邱东茹,贺锋等.水生植物对富营养水体水质净化作用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 19(4): 299-303.[21] JAMES W F,BARKO J W,BUTLER M et al.Shear stress and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relationto submersed macrophyte biomass[J].Hyrobiologia,2004,515:181-191.[22] 杨清心等.伊乐藻的利用价值[J].维普资讯.[23] 赵安娜,冯慕华,李文朝等.沉水植物伊乐藻光合放氧对水体氮转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4):757-761.[24] PETRUCIO M M,ESTEVES F A et al.Uptake rat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byEichhornia crassipes and Salvinia auriculata[J].Revista Brasileirade Biologia, 2OOO, 60(2):229-236.[25] 赵联芳,朱伟,莫妙兴等. 沉水植物对水体pH值的影响及其脱氮作用[J].水资源保护,2008年l1月,第24卷,第6期.[26] 沈耀良,王美敬,李勇等.沉水植物修复受污水体净化效能的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l2月,第l8卷,第4期.[27] 宋东辉,侯李君,施定基等.生物柴油原料资源高油脂微藻的开发利用[J].生物工程报,2008,24(3):341-348.[28] 可再生能源—海洋微藻[J].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17卷,第1期.[29] 孔进,李哿,刘连光等.固定藻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2月,第25卷,第1期.[30] 李雪静,张璐瑶,乔明等.藻类生物燃料研究开发进展[J].中外能源,2009年4月,第14卷,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