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法律与其它社会规范的关系
《实用法律基础》易考通资料
《实用法律基础》一、选择题1.劳动法是调整( A.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 A.1995 )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3.劳动法规定最小法定就业年龄是( C.16 )。
4.未成年工是指某一年龄段的劳动者。
下列劳动者属于未成年工的年龄段是( A.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5.我国的标准工时为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 B.40 )小时。
6.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B.150% )的工资报酬。
7.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C.200% )的工资报酬。
8.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D.300%)的工资报酬。
9.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 A.1 )小时。
10.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 B.24 )的用工形式。
11.劳动合同的期限在3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A.一个月 )。
12.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B.两个月 )。
13.劳动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D.6 )个月。
14.用人单位单方须预告的解除合同,即用人单位应当提前( C.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方可解除合同。
15.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 C.12 )个月。
16.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 B.30)日内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17.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八年级政治下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课件 苏教版
教学反馈
• 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 规范是______;约束人们最基本的行为,促使人们对 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在是与非、善与恶、正与偏私、荣誉 与耻辱等方面作出选择和判断的行为规范是______ 2.我国的治国方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 )3.在法律活动课模拟表演中,"德先生"对"法博士"说: "没有你的帮助,治理国家有时我有心无力。""法博士" 回答:"没有你的支持,有时我也鞭长莫及。这段对话 表明 ( ) ①法律即道德,道德即法律 ②道德与法律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③法律体现并维护道德 ④道德补充法律的不足,并促 进法律的贯彻 实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D、②③④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涉及人们的一切,
调整对象和范围 包括思想、言语、 人们与法律相关
不同
行为动机
的行为。
小郑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夫妇,近段时 间每晚都邀请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咚嚓嚓的 跺脚声震得顶灯直晃,更令人心烦的是摇滚 乐每晚都吵到深夜,扰得四邻不安,也严重 妨碍了马丽的学习及邻居的休息,邻居们已 经多次与舞迷夫妇交涉,可他们就是不听。 不得已最后小郑将这对夫妇告上法庭,通过 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
会
纪律
规
道德
一般社会规范
范
宗教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区别
表现形式不同
实现方式不同 调整的对象和 范围不同
司法考试中法理学之法的概念(二)
司法考试中《法理学》之法的概念(二)三、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主体行为的社会规范1.法是一种规范,即一种标准、一种尺寸,是我们这些主体都要遵照执行的,属于制度规范。
2.法不是一般的社会规范,它是专门调整主体行为的社会规范。
3.不是所有的行为问题都是法要解决的。
(二)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1.法的产生是基于制定或认可两种途径所谓制定是指生活当中本来没有的规范,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有关程序把这种规范创造出来从而产生新的法律,称为制定。
如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所谓认可是指生活当中本来就已有这种规范,但此种规范没有法律效力,有权力的国家机关加以选择,对其赋予法的效力,使之进入法,成为法的组成部分。
2.法是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法在我国由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一些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在宪法、法律、法规中又以具体的条文表现出来。
(三)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法的普遍性有三种具体的表现:普遍的有效性;平等性;一致性。
注意:不是所有的法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四)法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五)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法和其他社会规范最大的区别)1.法与其它社会规范的区别不在于有无强制性,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强制性,即所有的规范都是有强制力的,强制力不是法所特有的。
2.法的强制力的实现是不以被强制者的认同为转移的。
3.法的强制不是随意性的强制,而是有严格程序加以规范的强制。
四、法的作用(重要考点)1.法的规范作用的五种体现(考试重点)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具有政治职能的作用;二是法具有社会公共职能。
注意: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其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
的和 效能 , 法与其它社会规范 的关 系、 以及 法的正 当性 , 法律条文不足 时应该如何 补救 等法学上的 重要 问题 , 留下许
理论思考 ・
中 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
张伟 仁
( 中央研究院” “ 历史语言研究所, 台北 00 1 ) 0 15
摘 要: 近来祖 国大 陆的法 学界 流行 着两种对 于 中 国传 统的批评 : 其一指 责 中国传统 司法 者不遵循 法律 和先
例, 仅仅 就事论 事 , 凭天理人情作成 判决 ; -#称 中国传统文化 里几乎没有 法学可言。二者都 与事 实不符 。第一 , 其 - 中国 自秦 汉时起 , 法律 已极繁 多, 有明文可以适 用或有成 案可以比照的情形 下, 在 司法者都乐于遵循 , 不会 自找 麻 烦 另寻判 决的依据 。如果没 有法律或成 案可用, 任何法制里的 司法者都该先仔 细分析案情( 就事论事” , “ ) 然后探 索 法
多著作, 对于这些 问题提 出了精辟 的见解。只 因他 们的观 点、 法和所 用的语 言及 陈述 方式与近 人 习见 的不 同, 方 所
以被忽略 了。 中国传统 法制 自成一 系, 与世 界 另几个 重要 法 系并 立 , 各有短 长。如要加 以检 讨 , 应该 先对 它作 一番
整体 的、 深入 的研 究 ; 如果 想用另一 法 系的某些规定作 为他 山之 石 以改善 中国法制 , 则更须对 那些规 定甚 至整 个 法 系作一番 同样 的研 究, 看清 了二者的优劣 , 为取舍 , 慎 不可 以轻 易地将 中国 目前 的 问题 一概 归咎 于传 统 , 更不该盲 目
法律责任与伦理义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个人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伦
06
理义务
个人行为中的法律责任
遵守法律
个人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 各项法律法规,不得从事 违法犯罪活动。
尊重他人权利
个人应尊重他人的合法权 益,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 、财产、名誉等权利。
履行法定义务
个人应依法履行纳税、服 兵役、受教育等法定义务 。
个人行为中的伦理义务
社会道德规范是伦理义务产生的基础 ,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应 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法律责任与伦理义务的互动
04
关系
法律对伦理的保障作用
法律为伦理提供制度支持
通过立法程序,将普遍公认的伦理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具有强制力 的法律规定,为伦理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法律维护伦理秩序
通过法律手段惩罚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确保 社会成员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
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利益,不侵犯他人的自 由和权益。
03 社会公益
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 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伦理义务的产生条件
社会关系
伦理义务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中,这些关系包括家庭、职业、公共 生活等领域。
道德规范
个体认同
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内化是 伦理义务产生的关键,只有当个体真 心认同这些规范时,才会自觉履行相 应的伦理义务。
企业经营中法律责任与伦理义务的平衡
法律与道德的互补
01
法律责任是底线,伦理义务是更高要求。企业在遵守法律的同
时,应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权衡
02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关注长期利益和社会责任,实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与伦理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伦理是两个密切相关且不能忽视的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或组织通过制定的规范行为与处罚措施而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而伦理则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涉及到个人行为与道德的准则。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并剖析其相互作用。
首先,法律与伦理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伦理是一种自发的道德观念,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信仰、价值观与道德准则来判断某种行为的对错。
而法律则是国家或其他权威机构制定的一套强制性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保护公民的权益。
法律可以看作是社会对伦理的最低标准化,以保证不同个体间的行为能够达到一致且公平的标准。
其次,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相互影响与相互补充。
法律的制定往往会基于伦理观念,而伦理准则也会受法律的制约。
法律可以通过规范与制裁来力促人们遵循伦理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而伦理观念也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推动法律的改革与完善。
例如,在某一社会中,如果存在一种行为被广泛认为是不道德的,那么很可能会通过立法来禁止或限制这种行为,进而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法律与伦理之间并非完全一致或全面覆盖。
由于法律的制定通常需要特定的背景与过程,其无法完全覆盖所有情况下的伦理判断。
同时,社会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也导致法律无法包容所有的伦理准则。
因此,在法律与伦理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矛盾。
当个人的行为在法律与伦理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人可能面临道德困境,需要在法律与伦理之间进行取舍与平衡。
尽管存在差异与冲突,法律与伦理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公正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套权威且普遍适用的规则,确保了人们有清晰的行为准则,减少了冲突与混乱的可能性。
同时,伦理准则则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与关爱的道德准则。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不仅提供了社会秩序与公正的保障,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道德品格一、判断题1、人类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
(对)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对)3、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对)4、生活道德与大学生的成长关系不大。
(错)5、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6、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只有法律和道德。
(错)7、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是两个截然分开的领域。
(错)8、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对)9、《集会游行示威法》就是限制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
(错)10、集会游行示威任何时候都可以。
(错)14、《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范围是指情节较重够刑事处罚行为的。
(错)15、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时如没有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或交警指挥,应按原速行驶。
(错)16、职业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
(对)17、诚实守信就是要求从业人员不以全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错)18、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必须提起诉讼。
(错)19、《劳动法》是适用于所有劳动者的法律。
(错)20、劳动争议的解决必经协商程序。
(错)21、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
(对)22、爱情体现着人的自然需要。
(错)23、家庭和婚姻是爱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升华。
(对)24、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女均不得早于20岁。
(错)25、离婚解除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也随之消除。
(错)26、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男必须达到22岁,女必须达到20岁。
(对)27、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
(对)28、离婚后若子女判给一方抚养,则另一方就没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错)29、未到法定年龄的婚姻就属于无效婚姻。
(对)30、恋爱作为一种人际交流,必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
(对)二、单选题1、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领域(B)。
A、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学习生活B、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C、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婚姻家庭生活D、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2、公共生活从()就开始了(A)。
第一讲法律及其作用
法律条文分析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六条 抵押权人在债务履 行期届满前,不得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 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 第一百九十五条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 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 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 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协 议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其他债权人可以在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请求 人民法院撤销该协议。
第一讲
法律及其作用
正确理解权利义务
权利义务的内容有时是社会价值选择的结果。
权利义务的平等是一种动态过程。 权利义务实现的法律强制性。
第一讲
法律及其作用
二、法 律 的 作 用
(一)法律的规范性作用
从法律特征的角度看法律的作用,解释法律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机制。
(二)法律的社会性作用
从法律本质的角度看法律的作用,关注法律
肃性。
了解法律的作用,明确法律的权威性和严
法律及其作用
(一)从法律规范角度回答
宪法 —— 基本法 ——
全国人大通过特别程序制定 全国人大制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 国务院制定 省级人大制定 自治地方人大制定
普通法律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 ——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第一讲
(二)从规范角度回答
部门法体系
相互对应
法律及其作用
实体法
程序法
法律及其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具有国家意志 性;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普遍约
束力;
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用法律基础》易考通资料
《实用法律基础》一、选择题1.劳动法是调整( A.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 A.1995 )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3.劳动法规定最小法定就业年龄是( C.16 )。
4.未成年工是指某一年龄段的劳动者。
下列劳动者属于未成年工的年龄段是( A.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5.我国的标准工时为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 B.40 )小时。
6.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B.150% )的工资报酬。
7.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C.200% )的工资报酬。
8.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D.300%)的工资报酬。
9.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 A.1 )小时。
10.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 B.24 )的用工形式。
11.劳动合同的期限在3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A.一个月 )。
12.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B.两个月 )。
13.劳动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D.6 )个月。
14.用人单位单方须预告的解除合同,即用人单位应当提前( C.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方可解除合同。
15.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 C.12 )个月。
16.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 B.30)日内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17.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法律与伦理的边界及其影响探讨
法律与伦理的边界及其影响探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法律和伦理如同两道坚固的防线,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然而,法律与伦理并非完全重合,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边界。
深入探讨这一边界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和伦理的基本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它具有明确的条文和具体的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秩序。
伦理则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文化、传统和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是非善恶的共识。
法律与伦理的边界常常是模糊且动态变化的。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往往会参考社会的伦理观念。
许多法律条文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伦理基础,例如禁止杀人、盗窃等行为,既是法律的规定,也是基于基本伦理道德的共识。
另一方面,伦理的范畴通常比法律更广泛。
有些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可能并未被法律明确规定;而有些法律允许的行为,在伦理层面上可能引发争议。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乐死。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安乐死在特定条件下是合法的,因为它被视为对绝症患者痛苦的一种人道解脱。
然而,在许多其他地方,安乐死仍被视为非法,因为从伦理角度看,它涉及到对生命的主动终结,引发了关于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这种差异表明,法律对于伦理问题的界定并非是绝对统一的,而是受到文化、宗教、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法律与伦理边界的不确定性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当法律与伦理之间存在冲突时,可能会导致公众的困惑和不满。
比如,某些法律条文可能被认为过于严苛或不符合社会的普遍伦理认知,从而引发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
这种边界的模糊还可能导致执法和司法的困境。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依据法律条文,还需要考虑案件背后的伦理因素。
如果法律规定不够明确或者与伦理观念存在较大冲突,法官就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和抉择,这无疑增加了司法判断的复杂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题库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的一般含义是:( A )。
A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B法律是被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在于(C)A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B有约束力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D规定制裁措施3.法律主要体现的是( B )的意志。
A全民B统治阶级C政党D整个社会4.法存在于( B )。
A整个人类社会B整个阶级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5.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D)。
A奴隶制法律B封建制法律C资本主义法律D社会主义法律6.在一个国家里,由部门法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称为( A)。
A 法律体系B法系C法学体系D法的历史类型7.关于法律部门(即部门法)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形式上表现一致法律规范的总和B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C在调整对象为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D在形式上表现不一致法律规范的总和8 国家的根本法是( C )。
A 行政法B 刑法C 宪法D 民商法9.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A)。
A宪法B刑法C民法D经济法10.下列关于我国规范性法律档效力从高至低排列正确的是( B )。
A行政复议法→宪法→物权法B宪法→刑法→枪支管理办法C物权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D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著作权法11.《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属于( B )的范畴。
A民法商法 B 行政法C经济法 D 社会法12.调整民事和商务活动的法律规范总称是(A)。
A民商法B公司法C商标法D保险法13.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不属于部门法的是( C )。
A民商法B经济法C立法法D行政法14.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B)。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C法院D检察院15.( A )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A国务院B地方政府C法院D检察院16.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B )。
题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
第七章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的历史类型不包括(B)A.社会主义法律B.原始社会法律C.资本主义法律D.封建制法律2.下列行为中,违反社会主义道德,但并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 C ) A.故意杀人B.倒卖车票,数额巨大的C.在公共场所说粗话D.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人3.法律的根本决定因素是( C )A.地理环境B.人口素质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国家政体4.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的要求不包括( A )A.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法律原则和制度B.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加强公民法律意识C.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我国守法的主体包括 ( B )A.无我国国籍的外国人B.本国公民及组织C.华侨和华裔D.在中国旅游的外国公民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志( D )A.社会主义民主B.社会主义法制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领导力量是(A )A.中国共产党B.民主党派C.无党派人士D.中共和民主党派8.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是(A)A.社会主义民主B.社会主义文明C.社会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法律精神9.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结构上的关系是( D )A.等值的B.互补的C.相互转化的D.对立统一的10.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 B ) 首先提出的A.文艺复兴时B.近代资本主义革命过程中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11.下列哪项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B )A.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B.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C.科技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D.社会公共安全和国防安全12.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C )A.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B.保守国家秘密C.举报某企业雇佣童工D.及时报告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13.下列哪项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A)A.经济安全B.科技安全C.文化安全D.社会公共安全14. 我国已经缔结或者参加了多少个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有关的国际条约( D )A.30多个B.40多个C.50多个D.60多个15.《节约能源法》属于哪种国家安全法律( B )A.国防安全法律B.经济安全法律C.网络信息安全法律D.社会公共安全法律16. 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D )。
[讲课提纲]-安庆市委党校主站.doc
法理学教学大纲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法理学是法学的核心课程,也是法学的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对法律文化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价值、法律要素、法律实效、法与其他规范的关系、法治政府与法治中国等专题的研讨,使学员在原有基础上,对法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学术问题、西方法学理论的发展和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当前法治发展的现实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更好促进法治国家建设,实现法治中国。
法理学是一门特别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故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联系中国法学发展和法治进程的实际、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其主旨在于培养学员运用法学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并解决中国法治进程中发生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自学与面授相结合。
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比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考核采取期末闭卷考试、作业、考勤相结合的方式,期终考试占70%,作业占10%,考勤占20%。
三、教学课时:32课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讲法理学概述一、法、法学和法理学(一)法(二)法律(二)法学。
是关于法的一门社会科学。
关于法学的分类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法律部门来划分,一种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划分。
有人认为后者更科学。
(三)法理学。
法理学是理论法学,它和应用法学相对应。
二、法理学、法哲学的词源及发展(一)法哲学的词源及发展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法哲学”——“法哲学”在西方的流传——法哲学和法理学同义(二)法理学的词源及发展19世纪前法学和哲学不分(法哲学大多研究自然法)——奥斯丁对这不满——法理学(只研究实在法)——在英美国家流传——法理学和法哲学同义(三)法理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其持狭义还是广义的概念有关。
法理学的研究范围也主要看其是持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法理学概念。
不同的概念其研究范围也不一样。
四、我国法理学的主要成就及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一)改革开放后法理学的主要成就(二)近年来法理学研究的重点五、中国法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一)夏、商、周的法理学思想(二)春秋战国的法理学思想(三)汉至清末的法理学思想六、西方法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法理学思想1、古希腊法理学思想2、古罗马法理学思想3、欧洲中世纪法理学思想(二)西方近代法理学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法理学。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法律的存在,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明白了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在逐步发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遵守法律的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指南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作用。
3.知识讲解: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模拟遵守法律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和模拟进行总结,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思修第七章参考题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D )A.它详细的条文条款 B.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C.它有广泛的适用范围D.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2、法律体系是由各个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国家的根本大法是( A )A.宪法B.民法C.刑法D.程序法3、法律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在法律运行中,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 C )A.法律制定B.法律遵守C.行政执法D.法律适用4、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环节中,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是( B )A.立法B.守法C.执法D.司法5、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部门是( 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B.国务院C.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D.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6、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
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 D )A.依法执政B.建设法治政府C.科学立法D.党的领导7、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是( C )A.人民群众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D.国务院8、马克思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说明( D )A.法律义务是法律权利的先决条件B.法律权利是法律义务的先决条件C.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对立的D.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9、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依据的准绳是( A )A.法律B.证据C.程序D.法理10、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案件,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思想道德与法治》在线作业(二)
《思想道德与法治》学期在线作业(二)道德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旨在如实地描述现实而非改造世界。
A:对B:错参考选项:B理想与空想、幻想一样,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
A:对B:错参考选项:B法律用规则治理我们的生活世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正当性基础,为解决纠纷提供平台和渠道。
A:对B:错参考选项:A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个人的发展付出了努力。
A:对B:错参考选项:B理想的时代性,不仅体现为它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体现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A:对B:错参考选项:A社会主义法律为实现普遍意义的平等、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超越。
A:对B:错参考选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民主主导、各国家机关全面配合、亿万人民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体制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模式的结果。
A:对B:错参考选项:A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它所体现的也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A:对B:错参考选项:A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应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对B:错参考选项:A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A:对B:错参考选项:A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进程相一致,人类的道德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A:对B:错参考选项:B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受时代条件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A:对B:错参考选项:A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逐步确立,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道德调控的范围在不断收窄。
A:对B:错参考选项:B恋爱和婚姻是好不相干的两回事,谈恋爱不一定要以结婚为目的。
A:对B:错参考选项: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A:对B:错参考选项:A国家强制力是法律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
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
• 12、对生产经营单位发包、出租的特别规 定以及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对主要负责人的 要求等。
2021/8/9
29
《安全生产法》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
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 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 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 (六)三套对策体系 • 1、事前预防对策体系; • 2、事中应急救援体系; • 3、事后处理对策系统。
• (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六项责任 •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 2、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 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 • 4、督促检查,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 5、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021/8/9
13
• “预防为主”是落实“安全第一” 的基础和前提
•
“预防为主”的含义是指把安全的工作重点放在依
靠立法、政策引导和企业更新改造、技术进步、科学管
理上,通过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消除事故隐患和危
害因素,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安全生产,可重大生产事故仍然
时有发生,问题出在哪里?要保证安全生产,必须事前 严格把关,就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 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长 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安全第一是原则,预防为主是手段, 综合治理是方法。要实现安全第一,就必须扎实细致地 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否则,综合治理就会失去方向,安 全第一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贯彻 《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帮
助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熟 练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管 理能力,组织好本次课程教学。
法理学的主要内容
法理学的主要内容法律的定义与特征法理学探讨的是法律的定义和其作为社会规范的特征。
法律被认为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性。
法理学分析法律的内在属性,包括其法源、形式、内容和效力等方面,揭示法律与道德、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法律体系与法律层级法理学研究不同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和层级关系。
在多层次法律体系中,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宪法与普通法的关系等,法理学探讨各个法律层级之间的互动和权威归属问题,以及它们在具体案例中的适用原则和优先顺序。
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法理学关注法律解释的方法论和适用的实践问题。
法律解释涉及到法官、法学家和律师等专业人士如何理解和解释法律文字的问题,研究不同的解释学派和解释原则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法理学还研究法律适用的具体条件和标准,探讨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将法律规则应用到具体案件中去。
法律的正义与公平法理学探讨法律的正义性和公平性问题。
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价值追求,法理学分析不同法律制度中正义观念的表达和实现途径,研究法律规则和司法决策如何在追求公正的同时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法律改革与法律发展法理学不仅关注现行法律体系的分析和评估,还致力于探讨法律改革和法律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通过对法律变革的机制、动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法理学为法律体系的持续进步和社会变迁中的法律需求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建议。
法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法理学研究法律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法律在社会变革中既是反映社会变迁的产物,又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力量。
法理学分析法律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响应能力,探讨法律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法律责任与法律权利法理学深入探讨法律责任与法律权利的概念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法律责任指个体或组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而法律权利则是个体或组织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法理学研究不仅关注责任与权利的法律基础和实现条件,还探讨其在司法实践和法律制度中的平衡和协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法律广泛得多,道德几乎存在于人类社 会的一切领域) 5、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法律主要调整人 的行为,而道德在考虑人的行为同时更关 注人的主观动机和内心世界) 6、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的实施以国家 的强制力为后盾,而道德则主要靠社会舆 论和观念等力量来保证其实现)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1、道德对法律的作用:指导作用、保障
法律与道德的差异(一)
1、产生的条件不同(法律的产生是伴随
着国家、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形成的方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和 认可的) 3、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以宪法、法律、 法规和条例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而道德则 是意识和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法律与道德的差异(二)
4、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范围要
作用和弥补作用。 2、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即将基本道德转 化为法律。 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难题:交叉行为的 处理和道德的法律强制。
法律与政策的差异
1、意志属性不同 2、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 3、效力范围不同 4、稳定程度不同 5、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1、政策对法律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
问题(防止法律政策化的现象) 3、对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违法行为, 不得以党纪处分代替法律制裁(避免出现 “官当”式的特权)
一,政策是立法的依据;第二,法律的实 施须以政策为指导。 2、法律对政策的制约作用,表现在:第 一,政策本身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第二, 政策的贯彻也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3、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之间的矛盾,宪 法和法律是解决矛盾的最终依据。
现实中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不得推行与宪法或法律相抵触的政策 2、不得通过政策干预属于法律范围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