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衣习俗: “寿衣露口,儿孙讨口。”
性文化封闭
原因: 血统纯化——妇女守贞——男女大防 《孟子·离娄上》: “男女授受不亲。” “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男女服装禁忌被打破: A.不分男女的“中性”款式服装不断出现 B.不少男式服装被女性接受,女着男装现 象
2. 款式禁忌: ① 禁奇装异服 《礼记· 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 以 疑众者,杀。” 《周礼· 天官》:“正其服,禁其奇邪。” 《左传》:“服之不中,身之灾也。”
服饰起源于人类装饰自我、美化自我 3、 的审美需要
中国学者吕思勉对服饰起源的论述:
“衣服之始,非以裸露为亵而蔽之,亦非 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裸露为耻,冬则穴居 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 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 加装饰以相挑诱。” 《先秦史》P333
小结: 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中国民俗
主讲人:康潇珊
•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民俗图片
福建围屋
满族服饰
黎族的纹身
黎族的纹身
僰人悬棺
敖包相会
一、民俗概念及含义
• 民俗:
在广大民众中自发形成、世 代相传、共同遵守的各种生活 和信仰的习惯与规范。
• 三层含义 1、创造者为民间大众 2、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 3、民俗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1)剃发易服制造了清初社会严重的民族矛 盾和民族冲突,并由此造成满、汉之间长 期的民族心理隔阂,严重影响了两族人民 之间的和睦关系和友好往来。 (2)剃发易服违背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 不断汉化的主流文化趋势,不利于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化历史进程的发展。
• 马克思关于民族征服问题的论述: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恩全集》9卷247页
(明)何孟春《馀冬序录》:“庶民妻女, 袍衫用黑、紫、桃红色及诸浅淡颜色。其 大红、青色、黄色,悉禁勿用。”
古代欧洲: 黄色多为仆从、佣人或一般士 兵所用颜色。
贵色禁忌特点: 自上而下,用专制行政手段 强制推行。其所体现的,是 古代社会成员在服饰颜色享 用方面的极端不平等。
绿色,碧色,赤褐色等。 ② 贱色禁忌 民间自发性禁忌,非官方政令规 定,带有明显区域性地方特色。 贱色: 特点:
服饰是伴随人类性别羞耻观念产生而 2、 出现的“遮羞布”
《圣经》故事: 亚当、夏娃的遮羞行为。
• 人体各部分服装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下体前 下体后 腰上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头衣 足衣
《白虎通义》卷3: “太古之时,衣皮韦, 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孔颖达疏:“在前为形体之亵,宜所先蔽也。”
(清)《永昌府志》: “其地之人,以树皮毛布掩 其脐下,后体毕露。”
• 二、民俗形成原因
1、地域原因(南方和北方) 2、政治原因 3、宗教原因 4、经济原因
五、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屈原的故事 2、规范功能:社会规范的四个层次: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 5、审美功能:各民族的音乐舞蹈
• 作业:
• • • • 1、民俗的概念? 2、民俗的基本特征? 3、民俗的分类? 4、民俗的功能?
2.季节因素 • 季节气候单一,服装种类相对单一,品种不丰 富。 • 季节气候变化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服装 品种丰富,服饰文化发达。
不同职业群体的外在符号标志。
3.职业因素 职业服装:
军人服饰的特点:
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断变革。
4.实用因素 不同的生活实用需要,形成便服、常服、工 作服、礼服、吉服、凶服等众多不同类别 的服装。 新郎官(新官人)的民俗称谓 5.生产方式因素 狩猎生产方式——兽皮服装 畜牧业生产方式——牲畜皮毛服装 渔业生产方式——渔皮服装
• 思考题
1.试述服饰起源的诸种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 3.试述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 斗争。
2.对平民服饰的限制
刘熙《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 庶人巾。”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 髻,并宜禁断。”
《明史》卷67:“庶人冠服,杂色盘领衣, 不许用黄……其靴,不得裁制花样,不得金 线装饰。”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第三讲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 一、服饰的概念
• 服饰: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是人类物质 有形文化在人体外部装饰上的反映。
• 服与饰的差别 • 服: 指衣、裤、袍、裙、帽、头巾、鞋、袜、 等从头到脚的人体各种外包装物件。
一、服饰的概念
人体饰:纹身、纹面、裹足、染指甲、 抹口红、割眼皮、画眉毛等。
二、服饰的起源
《旧唐书· 舆服志》: “昔者黄帝作服,百姓 始 去皮服布”。 嫘祖: 蚕神,丝绸文化发明者。
实用需要说
服饰起源原因诸说
性别遮羞说 审美装饰说
1、 服饰起源于人类保暖御寒,使皮肤身体 免遭外部环境侵害损伤的实用需要 《尔雅· 释衣》: “衣,依也,人所依之以蔽
寒暑也。”
《墨子· 辞过》: “衣者,适身体,和肌肤 也。”
封演《封氏见闻录》: “李封为延陵令,吏 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 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日满乃释。吴人 著此色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明)郎瑛《七类修稿》: “今乐人,朝制 以碧绿之巾裹头,吴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 头巾。”
贱色——贱事(绿色被赋予强烈的人伦道德 贬斥意义) 古代欧洲:绿色代表年轻人希望之色。
3. 汉人满服
《清史稿》卷103:“服制者,立国之经。” • 满清贵族认为:
(1)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时间短暂 ,原因之一是在民俗文化方面不断汉化而丧 失民族的个性特征,最终被汉族同化而丧失 自我,走向失败。
(2)只要取缔汉族衣冠,就可削弱汉民族心 理,瓦解汉民族凝聚力;只要推行“汉人 满服”,就可以在民俗文化方面产生对满 族的认同感,维持大清政权的长久统治。
种植生产方式——植物原料服饰
四、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 1.对商人服饰的限制
《汉书·高帝纪》:“贾人毋得衣锦、绣、 绮、縠、絺、苎、罽。” 《明史》卷67:“商贩,仆役,倡优,下贱, 不许服用貂裘。” “农可衣绸纱绢布,商贾只衣绢布。农家有一 人为商贾者,也不得衣绸纱。”
小结:对商人服饰的限制,是封建国家抑商政策 在服饰制度上的反映,服装问题体现的是 一种政策导向,被打上了鲜明的政治意识 形态烙印。
② 禁男女款式不分
女为阴,男为阳,阴阳不分乱伦常。 《礼记· 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 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清稗类钞》:“国初,皇太子朝衣服饰皆 用香色,例禁臣民服。”
小结: 中国古代的种种服禁限制,否定了 社会民众对自身衣着服饰的自由选 择,扼杀了社会成员服饰生活个性 化、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其结果, 传统中国服饰文化丧失生机与活力, 长期停滞在单一僵化模式中,不能 丰富发展。
五、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
1.袒露禁忌
《论语·乡党》:“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
《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基本习俗: “男不露脐,女不露皮。”
六、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重大社会 政治斗争
• 基本认识: 中国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重大特征之一,是 服饰变革受国家强权政治干预支配,国家政 治形势变化往往导致社会服饰民俗的急剧变 革。公元前307年赵国兴起的“胡服骑射”, 公元494年北魏出现的“鲜卑汉服”以及公元 1645年清初统治者针对全体汉人推行“剃发 易服”,就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由国家强权 手段所引发的局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大 规模服饰变革运动。

物件饰:发夹、发结、手镯、戒指、 耳环、项链、领带、胸花等。
佩饰:佩刀、佩巾、挎包、手提包、扇 子、雨伞等
• 服饰民俗: 是指人类在服饰构成以及服饰穿 戴、服饰审美等日常生活中所形 成的行为习俗与行为规范。
• 服饰文化: 是人类在衣着、装饰、佩戴等日 常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制 度、礼仪、习俗等一切与服饰相 关的物质行为与精神行为现象。
1.胡服骑射
胡服:短衣、窄袖、束腰、长裤、足靴(服 装特点紧身贴体,行动敏捷) 农耕汉服:衣长、袖宽、腰肥、下摆大,服 装宽松不适宜讲武格斗 反对胡服理由: ①不孝说 ②以夷乱华说 胡服骑射的意义:
2.鲜卑汉服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推引汉化,强制鲜卑 族人变换服装改穿汉服的一次重大的服饰变革。 《资治通鉴》卷139:“魏主欲变易旧俗, 壬寅,诏禁士民穿胡服,国人多所不悦。” 结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民 族汉化历史进程,有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 统一国家的壮大发展。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也。” • 鲁迅《男人的进化》:“后来不知怎的,女人 就倒了霉;头上,颈上,脚上,手上全都锁上 了链条,扣上了圈儿,环儿——虽然过了几千 年,圈儿、环儿大多变成了金的银的,镶上了 珍珠宝石,然而,这些项圈,镯子,戒指等等, 到现在还是女奴的象征。”
• 基本服饰政策:
1.恪守满族旧俗,严禁满人汉服 《清太宗实录稿本》:“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 足者,重治其罪。” 2.汉人必须满服,严禁汉人穿汉服 《清太宗实录稿本》:“凡汉人男女穿戴,俱 照满洲样式……该管牛录章京稽查,若有违 者,本身及该牛录俱有罪 。”
• 汉民族的反抗: 江阴、嘉定屠城事件 清政府: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汉族民众: “宁为带发鬼,不为剃头人。” 卫匡国《鞑靼战纪》:“鞑靼人对服装和发型的 要求非常严格,谁不接受这种装束就被定为最大 的叛国罪。中国人为保护他们的头发和服装所表 现出的悲愤和勇气,甚于保护国家和皇帝,他们 宁愿掉脑袋也不愿遵从鞑靼人的风俗。”
• 性质:剃发易服是满清统治者用极端野蛮 手段推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迫政策。 • 结果:沿袭数千年之久的汉族衣冠传统 和发型样式被禁绝取缔,满清服 饰民俗在汉族社会普遍推行。
• 谈迁《枣林杂俎》
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 满腔悲愤满腔愁。
• 对清初剃发易服民俗变革的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