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基础知识疏理
苏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核心考点梳理

苏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核心考点梳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理解物质的结构对于研究其性质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在苏教版化学选修三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个核心考点。
本文将对该考点进行详细梳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物质的结构包括原子的组成、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
原子的组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决定,而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则决定了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在空间中的排列方式。
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的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一定类型和数量的原子、离子或分子通过序列、重复规则的方式组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的不同将导致物质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运动过程中的差异。
其次是分子的构象和构造。
分子是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的基本单位。
分子的构象是指分子在空间中的空间构造和相对位置。
分子在给定条件下的构象可能是不同的,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分子的性质。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与物质结构密切相关的一些其他主题。
比如化学键的性质和种类,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不同的化学键类型将导致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原子中的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等内容。
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考点,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以碳的几种结构为例来说明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却大不相同。
这是因为钻石的碳原子通过强而稳定的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紧密排列的晶体结构,而石墨的碳原子则是由共面层的芳香环连接而成,形成层状结构。
这种不同的结构导致钻石具有高硬度和高熔点,而石墨具有导电性和润滑性。
此外,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生物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生物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在材料学中,我们需要研究材料的结构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结构来改变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层和能级(1)能层: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2)能级: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3)能层一二三四五……符号K L M N O……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最多电子数2 2 6 2 6 10 2 61014 2 6……电子离核远近近→远电子能量高低低→高2.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①由于核外电子的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为电子云。
②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2)原子轨道原子轨道⎩⎪⎪⎪⎪⎪⎨⎪⎪⎪⎪⎪⎧轨道形状⎩⎪⎨⎪⎧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各能级上的原子轨道数目⎩⎪⎨⎪⎧s能级 1 个p能级 3 个d能级5个f能级7个……能量关系⎩⎪⎨⎪⎧①相同能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 s<n p<n d<n f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2s<3s<4s……③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2p y、2p z轨道的能量相等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排布原则[提醒] 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满(p6、d10、f14)、半满(p3、d5、f7)、全空(p0、d0、f0)时原子的能量最低,如24Cr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1,29Cu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
(2)填充顺序——构造原理(3)表示方法以硫原子为例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4简化电子排布式[Ne]3s23p4电子排布图(或轨道表示式)价电子排布式3s23p44.电子的跃迁与原子光谱(1)电子的跃迁(2)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特征排列的周期性表格,主要包括周期、族、主族、副族等概念。
-元素周期表可以用于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如金属、非金属、半金属的区分。
-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有利于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对来形成的,可以分为单、双、三键,键长和键能与键数有关。
-分子的结构与键的类型、角度、形状等有关,如分子几何构型、杂化、极性等。
3.氢键与离子相互作用-氢键是分子间的一种特殊化学键,主要由氢原子和带有高电负性的原子(如氮、氧、氟等)间的相互作用形成。
-氢键可以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熔点等。
-离子相互作用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形成的,主要涉及离子晶体、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等。
4.化学结构与热力学性质-化学结构对热力学性质有重要影响,如化学键的键能、键长、键角等与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性有关。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实验测定。
-熵与化学反应的随机程度有关,通过熵的计算可以判断反应的进行程度和可能性。
5.化学结构与动力学性质-化学结构对物质的动力学性质也有重要影响,如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催化等。
-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能和反应速率常数与化学键的强度、键能和活化能有关。
-催化剂的存在可以改变反应的速率和路径,提高反应的效率。
6.材料结构与性质-材料的结构对其性质有很大影响,如晶体结构、晶型、晶界、光学性质、导电性等。
-材料的晶体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表征和分析。
-材料的性质可以通过材料的制备、处理和性能测试来评价和优化。
总结以上是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特征与性质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和分析能力。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 O F)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重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重点总结化学选修三的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相关知识。
下面将对这些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探讨它们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包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
质子带正电荷,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中子没有电荷,与质子一起组成原子核;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旋转。
原子的结构可以用质子数(即原子序数)和中子数来描述。
在原子结构方面,我们需要了解的重点知识包括: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以及电子排布规则。
比如,氢的原子序数为1,它的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电子的排布规则遵循来自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安培右手定则和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的理解对于进一步研究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从而指导实验操作和化学反应的发展。
二、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稳定结构。
分子结构包括键长、键角和分子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在研究分子结构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点知识。
1.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的键能较小,稳定性较弱,而双键和三键的键能更高,稳定性更强。
2.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极性键是由两个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引起的,它会导致电子在分子中不均匀分布,使分子具有极性。
非极性键是电负性相近的原子形成的,其电子分布均匀,使分子无极性。
3. 分子形状分子的形状决定了其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方式。
常见的分子形状包括线性、三角形、四面体等。
分子形状的确定可以通过VSEPR理论来推导。
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分子结构,我们可以预测分子的稳定性、反应性和物理性质。
三、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具有规则排列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的确定对于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特性非常重要。
以下是晶体结构的重点知识。
1. 晶体结构类型晶体结构可以分为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金属晶体等类型。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重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区分① 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一样,还能够把它们分红能级s、 p、 d、 f ,能量由低到高挨次为s、 p、 d、 f 。
③ 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 s、 p、 d、 f,,可容纳的电子数挨次是1、 3、 5、 7,, 的两倍。
⑤ 能层不一样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 n:能层的序数)。
2、结构原理(1)结构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次序,结构原理揭露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
(2)结构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照,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照之一。
( 3)不一样能层的能级有交织现象,如 E ( 3d)> E( 4s )、 E ( 4d)> E ( 5s)、 E (5d )> E( 6s)、 E( 6d )> E ( 7s)、 E( 4f)> E( 5p )、 E( 4f )> E ( 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 n-2 ) f <( n-1 ) d <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量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量。
依据结构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外层不超出8 个电子;次外层不超出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出32 个电子。
( 5)基态和激发态① 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 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汲取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③ 原子光谱:不一样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汲取(基态→ 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一样的能量(主假如光能),产生不一样的光谱——原子光谱;最(汲取光谱和发射光谱)。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电子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由里向外,分别用字母:K、L、M、N、O、P、Q表示相应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2、能级:同一能层里的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①K层指包含一个能级,即s能级;L层包含两个能级,s和p能级;M层包含三个能级,s、p和d能级;N层包含四个能级,s、p、d、f能级②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③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④同一能级容纳的电子数相同3、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是没有确定的轨道的,就好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这种“带负电荷的云雾”称之为电子云。
电子云密集(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多)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反之,电子云稀疏(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少)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即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大小,而非表示核外电子多少4、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的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1)原子轨道的形状①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每个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能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能量:E1s<E2s<E3s ,随着能层序数的增大,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减小,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②p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哑铃形),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
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③能级s (球形) p (纺锤形) d f原子轨道 1 3 5 7容纳的电子数 2 6 10 141、构造原理:多电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总是按照能量最低原理,由低能级逐步填充到高能级。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重点知识归纳及易错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重点知识归纳及易错点归纳第一章重点知识归纳一、原子结构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通常用K、L、M、N……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2)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依次升高,即:E(s)<E(p)<E(d)<E(f)。
(3)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n p x、n p y、n p z轨道的能量相等。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即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所有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下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由构造原理可知,从第三能层开始各能级不完全遵循能层顺序,产生了能级交错排列,即产生“能级交错”现象,能级交错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能级的能量反而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能级的能量的现象,如:4s<3d、6s<4f <5d,一般规律为n s<(n-2)f<(n-1)d<n p。
注意排电子时先排4s轨道再排3d轨道,而失电子时,却先失4s轨道上的电子。
(2)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为,不能表示为。
因为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所以从能层、能级、原子轨道、自旋方向四个方面来说明电子的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子的。
如氟原子的电子排布可表示为1s22s22p2x2p2y2p1z,由于各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所以9个电子的运动状态互不相同。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构造与性质第一章原子构造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认识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遇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遇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遇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依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地域的不同样,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样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 L、 M 、 N、 O、 P、 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样种类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 s、 p、 d、f 表示不同样形状的轨道, s 轨道呈球形、 p 轨道呈纺锤形,和f 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 1、3、 5、 7.d 轨道2.(构造原理)认识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依照的原理,外电子的排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 36 号元素原子核(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色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 )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满同样的两个电子.(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据有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样的电子.③ .洪特规则 :在能量同样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样的轨道,且自旋状态同样.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 d10、f14 )、半充满( p3、d5、f7 )、全空时 (p0、d0、 f0)的状态,拥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牢固性.如 24Cr [Ar]3d54s1 、29Cu [Ar]3d104s1. (3). 掌握能级交叉图和 1-36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 ①依照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依照图⑴箭头所示的序次。
(最新最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梳理详解总结(最新最全)

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 ↑ ↓ ↓ ↓ ↑↑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2)电子排布图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
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a hingsintheirbei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t h i ng si nt he i rb ei n ga re go od fo rs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 (3d )>E (4s )、E (4d )>E (5s )、E (5d )>E (6s )、E (6d )>E (7s )、E (4f )>E (5p )、E (4f )>E (6s )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 <(n-2)f <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 最低能量状态 的原子称为 基态原子 。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重点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重点知识归纳一、原子结构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通常用K、L、M、N……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2)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依次升高,即:E(s)<E(p)<E(d)<E(f)。
(3)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4)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n p x、n p y、n p z轨道的能量相等。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即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所有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下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由构造原理可知,从第三能层开始各能级不完全遵循能层顺序,产生了能级交错排列,即产生“能级交错”现象,能级交错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能级的能量反而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能级的能量的现象,如:4s<3d、6s<4f <5d,一般规律为n s<(n-2)f<(n-1)d<n p。
注意排电子时先排4s轨道再排3d轨道,而失电子时,却先失4s轨道上的电子。
(2)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为,不能表示为。
因为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所以从能层、能级、原子轨道、自旋方向四个方面来说明电子的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子的。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011-01-09 17:59:01)转载▼分类:化学学习标签:洪特共价键电离能原子电子对杂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层与能级能层即电子层,按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K、L、M、N、O、P、Q 等。
能级则是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不同的电子亚层,例如 s、p、d、f 等。
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n 2)f <(n 1)d < np。
2、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排布式能准确表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²2s²2p⁶3s¹。
3、原子轨道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哑铃形。
每个能级中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s 能级 1 个,p 能级 3 个,d 能级 5 个,f 能级 7 个。
4、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指出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则表明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逐渐增大,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离能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减小。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1、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 键和π 键。
σ 键头碰头重叠,稳定性较高;π 键肩并肩重叠,稳定性相对较低。
2、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是描述共价键的重要参数。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键长越短,键越稳定;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等于σ 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之和。
4、杂化轨道理论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sp²、sp³等。
杂化轨道的形成使得原子的成键能力增强,分子的空间构型更加稳定。
5、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的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化学第一章1、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和能级,能层用符号表示为,能级数该能层序数,每一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
As 原子能层有,能级数为,能级分别表示为,电子所占的轨道数为,电子的运动状态有种。
其中S电子云(轨道)形状是,P电子云(轨道)形状是。
基态Ca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的符号是________,占据该能层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为________。
2、重点掌握2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包括简化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即轨道排布式)(包括基态原子、离子、价电子的书写)(1)写出基态Co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或[Ar],3d能级上的未成对的电子数为________。
外围电子轨道排布式。
Cu2+ 核外电子排布式,铜元素属区。
Fe3+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 _______ ,Fe2+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2)写出基态G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或[Ar],价层电子排布式,价层电子排布图,有____个未成对电子。
基态Ga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 ,基态As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 ,(3)写出基态原子Te的电子排布式,或[Kr],价电子的轨道排布式,碲元素属区。
(4)第四周期最外层仅有1个电子的基态原子有种,分别是,3d轨道为半充满的基态原子有种,洪特规则特例的基态原子有种。
3、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单位,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同一元素,同周期元素自左而右,I1在总体上呈现逐渐趋势,出现反常的是族,原因是。
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I1。
(1)在N、O、S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________。
第一电离能介于B、N之间的第二周期元素有______种,分别是 (写元素符号)(2)元素Mn与O中,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________,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较多的是________。
第一电离能Se________As(填“>”或“<”)(3)元素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I Cu=1 959 kJ·mol-1,I Ni=1 753 kJ·mol-1,I Cu>I Ni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Y、Z、W、U五种元素,均位于周期表的前四周期,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加,且核电荷数之和为54。
X的激发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2p1,Y原子的基态原子有3个不同的能级,且各能级中电子数相等,Z的基态原子中有3个未成对电子,W的电离能如下表所示,U原子的K层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1,其d轨道处于全充满状态。
(1)X是;Y是;是;是;U (写名称)(2)U2+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温超导材料镧钡铜氧化物中含有Cu3+。
基态时Cu3+的电子排布式为[Ar]______________;化合物中,稀土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是+3,但也有少数的稀土元素可以显示+4价,观察下面四种稀土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判断最有可能显示+4价的稀土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几种稀土元素的电离能(单位:kJ·mol-1)元素I1I2I3I4Sc(钪) 633 1 235 2 389 7 019Y(铱) 616 1 181 1 980 5 963La(镧) 538 1 067 1 850 4 819Ce(铈) 527 1 047 1 949 3 547第二章一、基础知识1、共价键具有性和性。
2、根据把共价键分为σ键和π键,σ键电子云的特征是对称,π键电子云的特征是对称。
3、衡量共价键的重要参数是。
4、价层电子对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
5、杂化轨道只用于和;若还有,可用于形成π键。
二、知识应用1、乙烯酮(CH2=C=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可用CH3COOH在(C2H5O)3P=O存在下加热脱H2O得到。
乙烯酮分子中碳原子杂化轨道类型是_________,1mol(C2H5O)3P=O分子中含有的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
2、AsO43-的空间构型为,As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则在该化合物中As的杂化方式是。
3、KOCN的晶体类型是;碳原子采取sp杂化,1mol该物质中含有的π键数目为。
4、Ge(CH3)2Cl2分子的中心原子Ge的杂化方式是。
5、NH4+ 中H-N-H的键角比NH3中H-N-H的键角(填“大” 或“小”),原因是。
6、已知NF3与NH3的空间构型都是三角锥形,但NF3不易与Cu2+形成配离子,其原因是:。
7、(1)NH4BF4(氟硼酸铵)是合成氮化硼纳米管的原料之一。
1 mol NH4BF4含有________mol配位键。
(2)硼砂是含结晶水的四硼酸钠,其阴离子X m-(含B、O、H三种元素)的球棍模型如右图所示:①在X m-中,硼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有________;配位键存在于________原子之间(填原子的数字标号);m=________(填数字)。
②硼砂晶体由Na+、X m-和H2O构成,晶体内部存在的作用力有________ (填序号)。
A.离子键B.共价键 C.金属键 D.范德华力E.氢键8、(1)现有铬(Ⅲ)与甲基丙烯酸根的配合物为[Cr2(CH2=C(CH3)COO)2Cl4·6H2O]·2H2O①该化合物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②该化合物中一个Cr的配位数为;(2)金属镍粉在CO气流中轻微加热,生成无色挥发性液态物质Ni(CO)n,其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电子总数之和为18,则n=________;其中σ键与π键个数之比为;推测Ni(CO)n的晶体类型为。
已知构成该晶体微粒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则Ni(CO)4易溶于(填标号)中。
a.水 b.四氯化碳 c.苯 d.硫酸镍溶液9、(1)写出与NO3-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非极性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种与SiF4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与C2O4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1、氮化碳结构如图,其中β-氮化碳硬度超过金刚石晶体,成为首屈一指的超硬新材料。
氮化碳属于晶体,氮化碳的化学式为2、如图所示为二维平面晶体示意图,所表示的化学式为AX3的是________。
3、C和N能形成类石墨结构材料,其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该类石墨结构材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4、下图是几种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和阳离子半径:碳酸盐MgCO3CaCO3SrCO3BaCO3热分解温度/℃ 4 60阳离子半径/pm 66 99 112 1355、铁氧体是一种磁性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
(1)工业制备铁氧体也可使用沉淀法,制备时常加入氨(NH3)、联氨(N2H4)等弱碱。
联氨(N2H4)的熔沸点比氨(NH3)高,解释主要原因。
(2)右图是从铁氧体离子晶体Fe3O4中,取出的能体现其晶体结构的一个立方体,则晶体中的氧离子是否构成了面心立方最密堆积______(填“是”或“否”),该立方体是不是Fe3O4的晶胞______(填“是”或“否”),立方体中三价铁离子处于氧离子围成的空隙(填空间结构)。
(3)根据上图计算Fe3O4晶体的密度g•cm-3。
(图中a=0.42nm,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6、下图给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KCl CsCl CaO GaF3GaCl3熔点/℃770 645 2572 大于1000 77.9(1)KCl的熔点比CsCl高的原因是(2)CaO的熔点比KCl高的原因是(3)GaF3和GaCl3为熔点相差很大的原因是7、GaAs的熔点为1238℃,密度为ρg·cm-3,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该晶体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Ga与As以________键键合。
Ga和As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 Ga g·mol-1和M As g·mol-1,原子半径分别为r Ga pm和r As pm,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为N A,则GaAs晶胞中原子的体积占晶胞体积的百分率为8、食盐晶体如图所示。
已知食盐的密度为ρg / cm3,NaCl摩尔质量M g /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ρN A,则在晶胞参数(晶胞边长)为 pm结构化学第一章答案第二章答案一、基础知识:1、方向性和饱和性2、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轴;镜面3、键长、键能4、σ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5、形成σ键、用来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二、知识应用:1、sp2、sp3;25N A2、正四面体;sp3。
3、离子晶体;2N A。
4、Sp35、NH4+中的氮原子上均为成键电子,而NH3分子中的氮原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孤对电子和成键电子之间的排斥力强于成键电子和成键电子之间的排斥力,导致NH4+ 中H-N-H的键角比NH3中大。
6、F的电负性比N大,N—F成键电子对向F偏移,导致NF3中N原子上的其孤对电子更偏向于N原子,,难以给出而形成配位键。
7、(1)2N A(2)①sp2、sp3 4,5(或5,4) 2 ②ABDE8、(1)①配位键、共价键、离子键②6(2)4;1:1;分子晶体;bc9、(1)SO3(2)SiCl4 SO42-(3)N2O4第三章参考答案:1、原子;C3N42、b3、C6N84、碳酸盐晶体中的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氧离子,受热时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分子,产物中氧化物均为离子晶体,因为阳离子半径逐渐增大,产物中氧化物的晶格能逐渐减小,更不稳定,更不易于生成。
5、(1)联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多于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
(2)是;是;正八面体(3)5.26、(1)KCl和CsCl都是离子晶体,阴离子都是氯离子,但钾离子的半径比铯离子小,晶格能高,故熔点高。
(2)阳离子中钙离子所带电荷比钾离子多,而半径又比钾离子小,阴离子中O2-所带电荷比Cl-多,半径又比Cl-小,所以的晶格能比KCl大多了,CaO 的熔点自然比KCl高很多。
(3)GaF3是离子晶体,而GaCl3是分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熔点高。
7、原子晶体,共价健,8、×1010。